• 沒有找到結果。

後續研究建議

本研究針對主題設定,僅將探討範圍限制於廣告與廣告影片情感三層次和 此相關理論做一統整、分類與歸納,所得「廣告影片三層次」結果或許仍有待補 充,如:增添影片構成元素,或尚可納更專業、更詳盡剪輯特效、文案撰寫、動 畫效果資料,此一類創作所需或可能發生要點、元素 ; 干擾條件也可再思考或探 討,本創作涉及創作者私人企圖與意見,或許還有更複雜的變因與干擾要素需再 做考量,用以提升創作或研究情感三層次廣告影片的完整性。最後,藉此論文暨 予後續研究者或創作者一個有用的、有價值的參考方向與設計操作模式。  

                                             

參考文獻

王嘉盈(2009)。情感設計之設計理論與設計思維之比較研究 Donald A. Norman 與深澤直人。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雅倫(2000)。光與電:影像在視覺藝術中的角色與實踐。台北:美學。

Jean Baudrillard(1997)。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

王詠綺(2010)。代言人影像運用對品牌形象認同之研究。崑山科技大學視覺傳 達設計所碩士論文。

王綽中(2009)。時報華文廣告金像獎:

http://www.timesawards.com/htm/PromptBoxContent.asp?fdID=1 江波(2002)。廣告心理新論。廣州:暨南大學。

李佩玲、黃雅紀(2008)。日本的手感設計。台北:城邦。

李澍(2012)。東方情趣與情感化設計。北京中央美術學院設計藝術碩士論文 周文欽(1998)。方法概論 – 文獻探討研究。空中大學學訊補充教材。

洪柏松(2010)。商業攝影情感喚起之脈絡因子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博士論文。

深澤直人(2007)。意識的中心。經濟部商業司:日本新經濟的崛起動能。設計 力論壇。

清水公一(2008)。廣告理論與戰略(Advertising Theory and Strategies)(黃振 家、張永慧譯)。台北:亞太。

張華憫、鄧怡莘(2004)。產品設計與情緒研究初探。台南成功大學:2004 國際 設計論壇暨第九屆中華民國設計學術研討會。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慨論。台北:揚智文化。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 60 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 者。

楊志(1998)。廣告心理學。台北:國家。

葉重新(2006)。心理學。台北:心理。

張春興(1992)。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楊中芳(1987)。廣告的心理原理。台北:遠流。

榮泰生(2000)。廣告策略。台北:五南。

廖淑伶(2007)。消費者行為。台北:前程文化。

管倖生(1997)。廣告設計。台北:三民。

蔡瑜容(2010)。以情感設計三層次探究大學生使用手機之現象。銘傳大學設計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樊志育(1990)。廣告新論。台北:三民。

蔡克中、施大治(2007)。論情感性元素在產品人性化設計中的體現。包裝工程 28(5),109-111。

蕭湘文( 2005)。廣告傳播。台北:威仕曼文化。

藍三印、羅文坤(1979)。廣告心理學。台北:天馬。

羅一景(2011)。探討電視廣告之攝影手法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碩士論 文。

鄭致弘(2004)。敘事理論在廣告設計領域之應用與探討。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 達碩士論文。

鄧明宇、李介至、鄭凰君(2007)。心理學概論。台北:新文京開發。

Baldwin, H.(1997)。如何創造有效的電視廣告(How to Create Effective TV Commercials)(周賢欣譯)。台北:茂昌。

Baxter, M.(1998)。產品設計與開發(張建成譯)。台北:六和。

Edwards, B.(1986)。Drawing in the Artist Within 。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

Belk, R. W.(1992)。Collecting in a consumer society。London:Routledge。

Bovee, L. C.、Arens F. W.(1982)。 Contemporary Advertising。McGraw-Hill 。 Metz, C.(1996)。電影語言:電影符號學導論(劉森堯譯)。台北:遠流。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G. P. Putnam。

Hobson, D.(1982)。Crossroads:The Drama of a Soap Opera。Methuen。

Schultz, E. D.(1990)。廣告策略精論(Esse Tial of Advertising Strategy)(林隆 儀、羅文坤、鄭英傑譯)。台北:清華管理科學圖書中心。

Heufler, G.(2004)。Design basics:from ideals to products。United States:Ram Pubns & Dist。

Koskinen, I.、Mattelmaki, T.、Battarbee, K.(2011)。移情設計,產品設計中的用 戶體驗(孫遠波、狄曉杰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Baudrillard, J.(1997)。物體系(林志明譯)。台北:時報文化。

Wright, S. John.、Winter, L. W.、Zeigler K. S.(1982)。Advertising,” 5th ed., 。 McGraw-Hill 。

Boorstin, J. ( 1990 ) 。 The Hollywood Eye : What Makes Movies Work 。 HarperCollins。

Baudry, L. J. (1992)。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06。

Moriarty, Mitchell, Wells(2010)。廣告學(Advertising:Principles&Practice,8e)

(陳尚永譯)。台北:華泰。

Norman, D. A.(2005)。情感設計(Emotional Design)(翁鵲嵐、鄭玉屏、張志 傑譯)。台北:田園。

Norman, D. A.(2000)。設計心理學(卓耀宗譯)。台北:遠流。

Kleppner, O. (1993)。Advertising procedure。 Prentice-Hall 。

Park, C.W. 、Jaworski, B. J.、Maclnnis, D. J.(1986)。Strategic brand concept-image management。Journal of Marketing, 50(4),135-145。

Report of the Definition Committee, ”Journal of Marketing XII, No.2(October 1948), p.202。

Sirgy, M. J.(1982)。Self-concept in consumer behavior:a critical review.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9(3),287-300。

Lebeau, V.(2004)。佛洛伊德看電影 – 心理分析電影理論(陳儒修、鄭玉菁 譯)。台北:書林。

Flusser, V.(1999)。Zur Fotografie。TA-Media。

Weiten, W.、Lloyd, M. A.(2000)。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adjustm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A:Wadsworth / Thomson Learning。

Woods, W. A.(1960)。Psychological dimensions of consumer decision。Journal of Marketing, 24(1), 15-19。

White, H.(1999)。如何製作有效的廣告影片(邱順應譯)。台北:滾石文化。

網路資料:http://wiki.mbalib.com/zh-tw/广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