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情感設計的探索

諾貝爾獎心理學家 Sperry(1981)針對人腦提出深入見解,他指出腦的功 能有兩種主要模式,即左腦與右腦:左腦專長線性的、邏輯的、語言本位的思維 ; 右腦專長非線性的、知覺的、非語言型態的。它們明顯使用不同方式處理訊息,

但 兩 邊 的 思 考 模 式 都 牽 涉 到 高 程 度 的 認 知 功 能 , 並 且 互 補 地 進 行 工 作

(Edwards,1986)。過去 AIDA 等相關理論多著墨於左腦的線性發展與邏輯分 析,強調是左腦主導認知,但新的研究顯示,右腦的非線性與情感知覺也是促使 購買行為的重要過程(Baldwin,1997)。國際知名認知心理學應用先驅 Donald A. Norman 於 2005 年進一步以右腦主宰之情感做深入探究,並以產品設計範疇發 表「情感設計」(Motional Design)一詞,他指出設計的成功與否,其中情感成 份可能比實用成份更具議論價值。傳統的產品研究多關注實用性、可用性等客觀

(Koskinen,2011)。吉岡德仁亦指出:「設計師必須超過設計形體,他應是為 設計感覺和情緒而存在」(李佩玲與黃亞紀,2008)。Norman(2005)解釋產品 擁有建立心智架構的功能,它可喚醒使用者愉快回憶或用來表徵人類自我形象,

因此,設計的實用性與可用性固然重要,不過如果它不能帶來樂趣和愉悅、喜悅 和興奮、焦慮和生氣、害怕和憤怒等感受,或許就稱不上完整。即是,相對於左 腦,情感設計是在利用右腦賦予產品想像或是意義,並使其成為某種象徵,同時 藉由消費者的情感涉入,引導出他們購物的慾望與行動。李澍(2012)表示情感 導入並非為了取代功能性的設計,但在取向上它是項重要的心理戰術。

一、Norman 情感設計三層次

大眾普遍性以為認知與情感兩者是對立的角色,Norman(2005)解釋它們 皆為訊息處理的系統,但功能各不相同。認知系統是用來詮釋和認識這個世界 ; 情感系統則是進行判斷,幫助人類迅速確定環境中的事物何種為安全、何種是危 險。情感運作的方式之一是通過神經化學物質,進入大腦某一特定區域,來修正 知覺、作出決策、有所行動,這些神經化學物質改變了思維的參數。 神經科學家 Damasio 亦表示一般大眾都認為決策是邏輯思考的核心,但現代證據顯示,情感 系統幫助人類在好與壞之間做選擇,減少思考事物的負擔,從而對決策提供重要 幫助(Norman,2005)。

Norman 與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 Andrew Ortony、William Revelle 共同進行 情感研究,提出人類屬性是肇因於大腦的三個不同層次在運作:本能層(Visceral Level)、行為層(Behavioral Level)、反思層(Reflective Level)。

(一)本能層次:

為情感程序的起點,是先於意識且先於思維的。這是事物外觀對人類發揮 影響的層次,形成第一印象。在此層次上,人類的生理特徵如注視、聲音、和感 覺等,支配了一切。視覺是最核心的感知器官,接收 70%的外來刺激,包含光 線、形狀、色彩等(蔡瑜容,2010),而眼睛接收的鮮明影像可停留在腦中數日 至 數 年 以 上 的 時 間 ( 廖 淑 伶 ,2007 ) ; 聲 音 則 分 成 音 調 ( Pitch ) 、 音 強

(Loudness)、音色(Timbre)於心理屬性上對人類產生刺激(張春興,1992) ; 感覺指的是綜合感知器官給予人類的內在感受。

「本能設計」和最初的反應以及直接的情感衝擊有關,它必須讓人感覺良 好、看起來也很好,其強調的是外觀的引誘。外觀對本能造成的反應模式為:慾 望、功能、價錢,即是產品的外觀能使消費者先產生佔有的念頭後,才想到此產 品之功能為何,最後才關乎實質價錢。Baxter(1998)亦指出好的產品不只是要 在功能上易於使用,產品的外觀因素也對消費者產生很大的購買動力,而此現象 也可稱之為產品吸引力。他將產品的吸引力歸列為下列四個層面(1)舊有知識 吸引力:其外觀視覺能使顧客辨別此產品是屬於某一公司或品牌意象,且足以開 發潛在顧客 ;(2)機能吸引力:即便顧客對產品不具備舊有知識,產品外觀仍須 能啓發顧客操作機能,也就是產品看起來能夠發揮它所被賦予之功能的樣式;

(3)象徵性吸引力:顧客購買產品的信心會受該產品反應給顧客其意像的程序 影響,即是產品外觀要能滿足或象徵消費者他所期望的價值 ;(4)視覺造型先天 吸 引 力 : 無 論 產 品 類 型 , 視 覺 外 觀 是 最 根 本 的 吸 引 。 他 所 強 調 的 吸 引 力 與 Norman 指出本能層次之外觀相互呼應。

(二)行為層次:

本能層次與行為層次的反應皆為潛意識的,行為層次則聚焦於予人的體驗 有關。此時情感發生於人使用產品時的參與過程,當他使用產品感到迷惑和沮喪 時,很容易造成負面情感,不過,倘若產品確實滿足了需要,並於使用時充滿樂 趣、感到成就,就會產生正面情感。蔡克中等人(2007)解釋這是從使用、參 與、以至體會的一個過程。

「行為設計」關乎人使用產品時之參與過程與體驗它的感受結果,因此,

此層次設計將著重產品效能的發揮。Norman(2005)表示行為設計須含:功能 性、理解性、使用性、與身體的感覺。(1)功能性意指產品須具備它應有的作 用。德意志製造聯盟(Deutscher Werkbund)成員 Murhesius(1914)曾提出功 能主義理論,他表示任何設計都應先保障產品的功能,其次才為審美觀點。產品 若無任何功能可言,即是無效或是無用設計。回朔工業時代,機器僅能製造簡單 加工的幾何形狀產品,因此,幾何型式美成為當時的美學主流,並產生型隨機能

(Form follow Function)一說,即藝術妥協技術條件及生產可能的理論原則,主 張外觀造型還須配合產品目的、功能、與需要(李澍,2012)。然而,Norman

(2005)發現現階段產品過多著墨於功能的一再擴充,忽略了人類真正的需要,

是,產品功能終將回到以人為本做研究,先觀察人類行為,找出產品問題後以改 善功能為真正的設計要點 ;(2)理解性意指使用者如能充份瞭解產品功能,就可 盡 情 使 用 之 。 對 於 設 計 師 而 言 , 良 好 的 溝 通 祕 訣 就 在 於 建 立 一 個 概 念 模 組

(Concept Models)。Norman(2000)於《設計心理學》一書指出此模組即是心 智模式(Mental Models),內含一設計師對產品製作之想法與概念,存於設計師 腦海,稱「設計師模型」、二為使用者操作產品、及對它運作狀況所發展出來的 感受,稱「使用者模型」、三是產品本身、或是對於產品形諸文字說明之材料,

比如廣告、使用手冊等,稱「系統意像」。設計師是藉由系統意像向使用者做溝 通(圖 2-4),因此,一個好的設計師會確認是否最終設計所得之系統意像,吻 合使用者的心理模型(Norman,2005)。最理想之狀態即是設計師模型與使用者 模型一致。

圖2-4:心智模式

資料來源:Norman, D. A.(2000)。設計心理學(卓耀宗譯)。台北:遠流。

(3)使用性則是對產品的檢測。其與廣告、商業題材無關,純粹朝向人使用產 品時能否得出他要的價值而論。Norman(2005)便提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以 求得好結果。他表示應發展「全適化設計」,也就是替殘障人士等肢體不便的人 製作與設計產品,也許將會更適合每一個人 ;(4)身體的感覺 Norman 則聚焦於

「觸感」之說,它於設計用語亦可稱為「可觸知」(Tangibility)。人類大腦多 被感知器官之運作佔去,會不停地探索環境與之互動,產品最佳優勢即是可充份 利用此互動,讓使用者的身體以及觸感感覺良好。廖淑伶(2007)亦指皮膚是人 類面積最廣的器官,除了保護人體外,它兼具感受外在環境的異動,比如溫度、

與材質等,因此,皮膚之觸感可從而協助頭腦評斷產品細節。

設計師模型 設計師概念  

系統意像 產品、使用手冊

使用者模型 使用者體驗  

(三)反思層次:

相較於本能、行為層次,唯有反思層次存在「認知」意識。它會隨著教 育、文化、經驗、和個別差異等因素,影響人去推理、詮釋、與理解至其它層 次。比如雲霄飛車於本能是恐懼感受,但經過反思層次的影響,結果或許將反轉 成有趣的體驗。於此可見,反思的價值超越了行為的困難。蔡克中等人(2007)

指出反思層次是從產品、思考、以至感受的一個過程。它引出了人類高等情緒,

含自尊、羞恥、榮譽等。

「反思設計」和物件傳達出來的意義、象徵有關,它會針對不同人釋放個 人記憶、或是自我形象。(1)個人記憶,比如旅途紀念品,具備了特殊情感價 值 , 即 可 用 以 解 釋 個 人 記 憶 、 回 憶 能 激 起 強 烈 、 持 久 之 情 感 。 鄧 明 宇 等 人

(2007)將記憶分成感知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人類由感知器官接收資 訊,經編碼即會進入短期記憶,再藉著專心複頌進入長期記憶,回憶則是向長期 記憶提取內容(葉重新,2006)。而廖淑伶(2007)指出消費情感就是屬長期記 憶,人類即使對產品內容印象模糊,但對產品情感記憶卻很容易回想。Norman

(2005)表示一段愉快的記憶可以改變對產品曾經有過的負面想法,甚至重複購 買或是體驗它 ;(2)自我形象,比如精品名錶,不絕對具備本能或行為層次,但 經過反思層次告訴使用者擁有昂貴物品是種身分地位的表徵時,它就變得有魅力 許多。Weber(2001)表示自我形象源自於個體對自我本身的正、負面評價,或 藉由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及他人明白指出對自己之評價。因此,自我形 象就是所有關乎自我評價有組織的集合(Weiten 等人,2000)。使用者透過不同 物件來傳達自我形象,持有物可代表個人特質與個性,亦即展現一個人特色的最 佳象徵,此現象稱作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Belk,1995)。當今社會,產 品儼然已成使用者做為自我認可和他人識別的重要來源,藉由這樣的暗示,會影 響產品對使用者延伸出許多特殊意義與價值(Sirgy,1982)。

(2005)表示一段愉快的記憶可以改變對產品曾經有過的負面想法,甚至重複購 買或是體驗它 ;(2)自我形象,比如精品名錶,不絕對具備本能或行為層次,但 經過反思層次告訴使用者擁有昂貴物品是種身分地位的表徵時,它就變得有魅力 許多。Weber(2001)表示自我形象源自於個體對自我本身的正、負面評價,或 藉由觀察別人對自己的言行舉止、及他人明白指出對自己之評價。因此,自我形 象就是所有關乎自我評價有組織的集合(Weiten 等人,2000)。使用者透過不同 物件來傳達自我形象,持有物可代表個人特質與個性,亦即展現一個人特色的最 佳象徵,此現象稱作延伸自我(Extended Self)(Belk,1995)。當今社會,產 品儼然已成使用者做為自我認可和他人識別的重要來源,藉由這樣的暗示,會影 響產品對使用者延伸出許多特殊意義與價值(Sirgy,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