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後設認知理論

一、後設認知的定義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一詞係由 Flavell(1976)所提出,它是由 meta 和 cognition 兩個字組合而成的, meta 源自於希臘文,其原意是指以超然或旁觀的立

場來看事物,而對事物有更具普遍性與更成熟的理解(邱上真,民 78),之所以稱為 後設認知,其主要的意義即是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也就是當面對某種訊息或資 料予以處理時,在認知上超過「知其然」的程度,進而達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時,即可稱為後設認知(張春興,民 80)。

Flavell(1987)將後設認知界定為:有關認知目標的知識與認知。而後設認知的 概念可推廣為對心理事件的瞭解與監控,而非只有對事件的認知。Brown(1987)

對後設認知的定義則與 Flavell 相似,其認為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對其認知系統的知 識與控制(knowledge and control of own cognitive system)。換言之,個人不但要有其 有有關自己思考與學習活動的知識,並且知道如何去控制它,也就是要懂得自我管 理(self-management),自我管理是包括自我偵測為達目的所使用的特定策略是否 有效、以及自我檢查、自我修正與自我評鑑(邱上真,民 78)。Baird 與 White(1984)

認為後設認知活動是對自己是否瞭解學習活動的自我評鑑及對自己能力的評估。此 外,在學習中覺察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習本質、學習類型、學習缺點、自我監控及 做決定也屬於後設認知的活動內容。Phye 與 Andre(1986)認為自我知覺的注意與 自我監控歷程是後設認知的重要課題(林清山、張景媛,民 82)。至於國內學者對 後設認知的觀點,張春興(民 83)認為後設認知是指對認知之認知、對思考之思考,

亦即指個人對自己的認知歷程,能夠掌控、支配、監督及評鑑的高一層的認知。陳 密桃(民 79)則認為後設認知是指個人其認知歷程和結果的自我覺知、自我監控、以 及自我調整等之知識與能力。鄭昭明(民 82)認為,後設認知是指自己所擁有知識、

認知策略的瞭解;以及指揮與使用這些知識、認知策略,以應付學習、記憶、思考 或解題的工作。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論點,後設認知係指個體能對整個認知活動的歷程與結果能 自我覺知,並能針對目標進行自我評估、自我監控和自我調整的能力。綜合言之,

後設認知為個人對其認知或與認知有關的行動、動機、情緒,或整體認知情境的瞭

解與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使所從事的認知性活動達到最有效的結果。

二、後設認知的內涵

在對於後設認知的定義有初步了解之後,以下列幾位較具代表性學者的觀點,

分述如下:

(一)Flavell 的後設認知模式

Flavell(1987)認為後設認知包括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on knowledge)和後 設認知經驗(meta cognition experience)兩個向度。

1.後設認知知識

後設認知知識是個體已習得世界知識中有關認知事件這一部分,它包含了個 人、工作、策略三變項的知識。

(1)個人變項知識:是指個人對其自身認知條件的知識,包括個人認知個體內 差異、個體間差異及共同性的知識,例如知道自己的計算能力比解題能 力好,即為個體內差異的知識;知道自己的數學能力比別人好,即為個體 間的差異;知道自己若不注意就可能計算錯誤,此即為共同性的知識。

(2)工作變項知識:是指個人對工作目標、工作性質、工作難易度的認識。例 如知道解一題數學題時,不一定要用到題目中所給的每一個數字(涂金 堂,民 88)。

(3)策略變項知識:是指個人達成工作目標所需的各種策略的認知,包括認知 策略及後設認知策略的知識,所謂認知策略只是用來完成目標,而後設 認知策略則是用來監控認知的進行,例如知道要獲得數字的總和須用加 法,此為認知策略;再算一次以確定答案的正確性,即為後設認知策略。

2.後設認知經驗

後設認知經驗是個人從事認知活動後,所獲得認知與情意的知覺經驗,以及個 人遇到類似事件的適當反應方式,後設認知可能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情境中,讓

人專注於所從事的認知活動,有意識的監控並調整個人的認知。後設認知經驗對進 行中的認知活動提供了許多有用的訊息,例如:自己可能對於算出來的答案感到困 惑,因此決定重算一次或請教同學或老師。

(二)Brown 的觀點

Brown(1987)將後設認知分為認知的知識(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與認知 的調整(regulation of cognition)二部分。

1.認知的知識

認知的知識是指個體對其本身認知資源的瞭解,以及對自己與環境之間互動的 覺察,以瞭解行動的可行性、限制及優缺點等(涂金堂,民 87;楊明家,民 86)。

2.認知的調整

認知的調整是指個體在其認知歷程中「執行控制」,也就是個體對其認知過程 的計畫、監控與檢查的能力。

(三)Paris 的觀點

Paris(1983)認為後設認知的內涵包括: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self-appraised knowledge)及思考的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二部分(Jacobs & Paris, 1987; Cross

& Paris , 1988)。

1.認知的自我評估知識

認知的自我評估是指個人對其能力、知識、學習工作及使用的策略的評鑑,它 包括三種知識:

(1)陳述性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是指知道那是什麼(knowing that)的 知識,亦即對某項概念的瞭解。

(2)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是指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識(knowing how),亦即對思考歷程與步驟的瞭解。

(3)條件性知識(conditional knowledge):是指知道何時去做和為什麼要這麼做

(knowing when and why)的知識,亦即對影響學習的條件或有效學習策略的 適用條件、情境之瞭解(胡永崇,民 84)。

2.思考的自我管理

思考的自我管理是指化知識於行動的動態層面,強調認知的執行功能,包括 : 計畫(planning)、評估(evaluation)與調整(regulation)三方面

(1)計畫:指對達成目標之認知方法的選擇並安排執行次序。

(2)評鑑:是指對自己目前知識狀態或能力的評估,或對自己是否達成學習 目標的評估。

(3)調整:是指對自身認知行動的調整,在認知活動的過程中,隨時監控活動 的進展,主導活動的方向(胡永崇,民 84;陳蕙茹,民 87;葉明達,民 87)。

由以上後設認知內涵的探討得知,不同學者對後設認知的看法略有不同。但 是,從上述學者的理論中,仍可清楚發現,後設認知的內涵主要包含「知識」與「控 制」兩種內涵。

三、後設認知對學習的意義

後設認知的概念是相當抽象、模糊的,但卻位處於我們認知運作的主宰地位,

它對於學生的學習深具意義,以下分兩個面向做說明(郭秀緞,民 92):

(一)影響學習的主動性、有效性

個人必須知道自己的認知資源、作業的需求以及什麼時候該用什麼策略?如何 調整策略?方能成為一個主動而有效率的學習者。學者 Turner(1989)認為學生之 所以無法有效地使用策略,無法成為主動而獨立的學習者,其中有部分原因是缺乏 後設認知知覺和後設認知策略。所以讓學生成為主動、有效率的學習者,不能忽略 後設認知在這方面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與各認知領域的學習相關性高

在許多學習領域的研究中,都發現後設認知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閱讀理 解、寫作、數學、科學、記憶、注意力、問題解決、第二語言閱讀等(鄭麗玉,民 82;Schraw, 1998)。陳密桃(民 79)以國中、小為研究對象,發現後設認知和閱讀 理解成正相關;楊宗仁(民 80)研究國中生地理科之學習,發現高成就者比低成就 者更能把握學習重點,並較能做學習監控;張淑娟(民 86)以高中生為研究對象,

發現後設認知能力是影響數學解題的關鍵。由此可見,後設認知對各認知領域的學 習都有深遠的影響,其重要性可見一般。

四、後設認知的評量方式

後設認知的評量方式有許多種,各有其優點與侷限性。到目前為上尚未有一種 方法能完全真實的評量出解題者的後設認知行為(潘宏明,民 84)。一方面因後設認 知仍缺乏確切的定義;另一方面因為個人內隱的心理歷程很難直接觀察。茲將常用 的方法分述如下(涂金堂,民 84;許淑萍,民 91;陳密桃,民 79;楊明家,民 86):

(一)晤談法(interview method)

後設認知的晤談方式最常用在閱讀研究上。後設認知的晤談方式,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開放的晤談;第二種為結構式晤談,乃事先擬好問題,並有預設的答案。

而關於數學解題研究所進行的晤談,通常在受試者完成解題工作後實施,為一種事 後晤談(post-task interview)的方式。其目的在進一步深入的瞭解受試者解題時,所 產生的心理思考歷程。

(二)信心評量法(confidence rating method)

此種自我預測的評量技術,通常都使用於個人的某些作業表現之後,且在尚未 獲知學習結果之前,要求受試者對個人的表現結果,先進行自我評量和預測,然後 將其預測的結果與實際的表現相比較,由其預測的正確程度,可以作為後設認知的 指標(陳密桃,民 79)。此一評量方法的最大優點為能測量到受試者對本身能力的自 我了解程度;而缺點是無法呈現後設認知的完整面貌。

(三)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主要是根據後設認知的理論,編妥問卷,交給受試者填寫,而後再 根據受試者填寫的問卷,瞭解受試者後設認知的知識、策略的運用情形,以對受試 者的後設認知能力作一評定。此法的優點為施測方便,取得的資料較為周全,同時 在實施過程中,不會有主試的偏見夾雜其中;缺點則為問卷只能瞭解受試靜態的後 設認知知識,而無法呈現出動態的後設認知行為,又缺乏彈性,受試者容易受到閱 讀能力的限制,而受試者可能選擇傾向社會期許的答案影響作答。

(四)錯誤偵測法(error detection method)

錯誤偵測法通常用來研究「後設認知經驗」或「監控理解」。施測者在利用錯 誤偵測法評估受試者的後設認知能力時,會故意將一些不正確或不一致的資料,放 進受試者的工作材料中,然後要求受試者在完成工作時,要能偵測出錯誤所在。施

錯誤偵測法通常用來研究「後設認知經驗」或「監控理解」。施測者在利用錯 誤偵測法評估受試者的後設認知能力時,會故意將一些不正確或不一致的資料,放 進受試者的工作材料中,然後要求受試者在完成工作時,要能偵測出錯誤所在。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