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數學態度之探討

所謂態度乃是指個體對人、對事、對周圍世界所持有的一種具有一致性與持久 性的傾向(何義清,民 76;張春興,民 81;魏麗敏,民 77)。也有學者認為態度是 個體對特定對象、個人或情境,所反應出一種積極或消極的意向;也是一種信念和 想法,並且能夠預測個人的行為(Friedenberg, 1995; Haloney & Santrock, 1996)。

一、數學態度的意義

數學態度是指對數學的看法、喜惡程度與行動傾向的一種心理特質(高石城,

民 88;魏麗敏,民 77;譚寧君,民 81)。學生如果對於數學的學習有較積極的態度,

通常他們的數學成就會比較高,因此,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並持較積極的態度學 習數學,會有相當大的助益(蔡文標,民 90)。根據 Rourke 與 Conway(1997)的 研究指出,在美國數學學習困難的學生有 3.6﹪;而且有超過 50﹪的學習障礙學生 接受數學的個別化教育(Kavale & Reese, 1992)。由此可知,美國學生在數學學習 遭遇到困難的學生不在少數。而教育部統計處民國八十六年進行「中小學對課程步

喜歡比率之調查」,發現國中、小學生最不喜歡的科目是數學,而且隨著年級不穩 定的比例穩定上升。目前許多中學生只為了考試成績而解題,看到較難的數學題目 即放棄的態度對於其終身學習是有負面影響的。數學課程在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 力上,期望學生能知道如何學數學,並樂於學數學,如此方能在其未來的人生旅程 中,保持充沛的數學學習與探究能力,以作為精巧思維及科學發展的基石。要達到 這樣的境界,單單只靠開拓學生數學能力是不夠的。培養學生正面的數學態度,使 得其能知道如何學並樂於學,才能強化終身學習的能力。故而培養學生願意解決數 學問題之正面學習態度是數學教育亟需努力的(謝豐瑞,民 92)。

二、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

讓學生數學學習成功的要素乃是具有積極的數學態度、興趣、獨立學習和信心 等(Montague, 1996)。所以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具有其價值,國內外針對數學低成 就學生數學態度相關研究,說明如下:

(一)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態度相關研究:

國內部分有王三幸(民 82)針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生 1,193 名進行國小高年級數 學學業成就的相關因素研究,結果發現高數學態度組學生之數學成就,顯著高於低 數學態度組。曾玉玲(民 82)針對國中低成就學生 200 名,普通學生 203 名進行學 習信念與相關因素之研究,結果發現普通班學生在數學信念、學習態度與學習行為 上,均優於低成就學生。吳明隆與蘇耕役(民 84)的研究顯示,學童的數學態度是 預測數學成就之有效指標;曾琬淑(民 84)之研究指出,數學成就與數學態度之間 關係密切,小學兒童數學態度可有效預測其數學成就;林月仙(民 88)認為數學成 就之結構可分為知識技能及態度兩個因素,此兩個因素和數學成就有關聯。國外部 份則有 Higgins(1997)針對六、七年級學生進行數學問題解決教學法對於數學成 就、數學態度和數學概念之成效,研究發現學生數學成就顯著提昇,數學態度和數 學信念更積極。

(二)後設認知與數學態度之相關研究:

Wilburne(1997)以 25 名修習教育學分的大學生為實驗教學的對象,採用後設 認知策略的教學,經過七個禮拜的教學實驗後,結果發現受試者在數學解題測驗與 數學態度兩方面,其前後測皆有顯著的差異,顯示後設認知策略的教學有正向的實 驗效果。Tougan(1993)以 50 位國中生進行後設認知本位(metacognition-based)

的數學解題教學,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老師特別強調預測、探索、發現、討論、驗 證與通則化(generalization)等方法。實驗結果發現學生在數學解題測驗的前後測 有顯著的差異,並且經過後設認知本位的教學後,對數學的態度也有更正向的反 應。Maqsud(1998)對美國南部 40 名小學生進行後設認知教學策略對數學低成就 學生的數學成就和數學態度之影響,結果發現實驗組學生之後設認知覺察、數學成 就和數學態度有顯著的進步。

由上可知,數學態度和數學成就表現之間息息相關,數學學習態度越積極,數 學學業表現就越高,如何提升數學低成就學生數學能力以改變其數學態度,使得他 們不再畏懼數學,乃是每一位教師要努力的方向。

三、數學態度的評量

經由上述對數學態度的描述可知,數學態度是個複雜的概念,而目前對於數學 態度的測量方法共有三大類:(一)觀察法;(二)面談法;(三)自我陳述法。而其 中用面談法來評估學生,學生較會有所隱瞞;用觀察法來觀察學生,又易受觀察者 偏見的影響。所以,一般研究還是以自我陳述法為主。

自我陳述量表共同的特徵是:量表的題目內容和含意都非常明確,受試者的反 應也受到固定答案的限制;一般會建立標準化的常模,以作為評分和解釋的參考;測 驗的實施也有標準化的程序;而標準化和量化的特性使自陳量表具有高度客觀性(葛 樹人,民 80)。

評量數學態度的自我陳述法,通常會使用一系列的問句、形容詞、敘述等,要

求受試者對每二個問句。形容詞、敘述做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反應,然後再 根據受試者對這些量表所做的反應加以計分。研究者將國內外常用之數學態度量表 整理如下:

(一)Fennema-Sherman(1976)數學態度量表

Fennema-Sherman(1976)所編訂的數學態度量表共有 108 題,以五點量表法(非 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方式作答。且分為九個分測驗:(1)

學習數學信心量表;(2)母親量表;(3)對數學成功的態度;(4)父親量表;(5)教 師量表;(6)數學為男性科目量表;(7)數學有用性量表;(8)數學焦慮量表;(9) 數學探究動機量表。在國內經李默英(民 72)加以修訂後,共有 108 題,也是分成 九個量表,經預試其內部一致性 Cronbach α 在.6160 至.9343 之間,各項目與分量 表的相關係數在.273 以上,達到.05 的顯著水準。

(二)Edwards(1967)數學態度量表

Edwards(1967)所編訂的「數學態度量表」僅僅只有 10 個題目,主要是用來評 量受試者對於數學正向或負向的態度。本量表已經很少人在使用。

(三)魏麗敏(民 77)數學態度量表

魏麗敏(民 77)所編訂之「數學態度量表」乃是依據 Fennema-Shermar(1976)

數學態度量修訂而成。主要是將其中的「學習數學的信心」、「對數學成功的態度」、

「數學為男性領域」、「數學探究動機」與「數學有用性」等五個分量表合併而成。

並且經由考驗後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