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後設語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後設語言 後設語言 後設語言 後設語言

由於環境文字具有無所不在、隨處可得且讓孩子感到有趣的特性,以及許多 學者對環境文字教學的肯定,因此本研究擬運用環境文字當作教學媒材,但考慮 到環境文字教學多運用在幼兒的讀寫課程,因此本研究希望運用環境文字實施更 適合國小二年級學童認知能力的後設語言覺知教學,發展提昇後設語言覺知能力 的教學活動,使孩子能夠思考語言、理解語言,覺知語言的語意、語用、字詞的 組成以及語法的結構。

以下分別敘述後設語言的內涵,以及後設語言覺知之教學活動與相關研究來 說明本研究的理論基礎與依據。

壹 壹壹

壹、、、、後設語言的內涵後設語言的內涵後設語言的內涵 後設語言的內涵

人類的語言發展是一個奇妙的過程,小嬰兒從牙牙學語不到幾年的時間就能 精熟母語中的基本語言架構,語言學家認為這簡直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Rosser, 1994)。而後設語言(metalinguage)又比語言更高一個層次,它是指用語言來 思考語言、把語言當作一個物品來表徵、思考,以及對語言架構、規則有意識的 覺知(Owens, 1996;引自邱紫容,2000)。Prior 和 Gerard(2004)認為小嬰兒 從重複性的喃喃自語的語言遊戲中習得發聲和語音,這成為音素覺知(phonemic awareness)的基礎。嬰兒開始探索語言的發聲和語音的元素,隨著年齡的成長進 而發展出對此語言聲音系統的後設語言覺知,慢慢的,從單獨的語音發展到詞 語、句子的理解,孩子的語法(syntax)能力也逐漸發展。在語意(semantics)

的發展方面,孩子從二歲起就能指認圖片、瞭解其意,逐漸發展到對較複雜的謎 語、兒歌的理解(Prior & Gerard, 2004)。語言的習得包括語音、語法及語意、

語用的發展等過程,而後設語言覺知即是對語音、語法和語意、語用的覺知能力。

以下敘述學者對後設語言的定義、重要性及要素。

一、 後設語言覺知的定義

傅淳鈴(1997:1)認為「後設語言覺知能力是指個體能夠對某種語言內容產 生覺知的現象,則稱其具有後設語言覺知」。有些研究者認為後設語言的意義是 將語言當作一種思考的物品(Tunmer & Bowey, 1984),或者是有意識的思考語 言的要素、屬性及特徵的能力(Van kleeck & Schuele, 1987)。Owens(引自邱紫 容,2000)指出後設語言的主要意義為使用語言來思考語言,把語言當作物品來 思考,亦即有意識的思考語言架構和規則的覺知。Menyuk(引自錡寶香,2006)

也說兒童在學習語言內容、形式、結構後,會將別人說的話和自己說的話相互比 較,這就是後設語言覺知,且此能力促進了音韻、語法、語意、語用的發展。

由於個體在發展母語時,極少思考音韻規則、詞彙組織和語法結構,因此 Hakes(1980)提到個體在聽到錯誤的詞彙、句子時,才會從錯誤中去試圖理解 並思考詞彙、句子的正確性,由此可見後設語言是個體在語言的理解歷程中,心 理對語言思考運作的展現。

Clark(1978)並進一步指出語言發展與後設語言間的關係是:1. 幼兒會自 發性的修正自己所說的話;2. 判斷句子是否合理;3. 糾正別人所說的話。其意 指把聽到的話或自己所說的話與內心認為正確的語言表達方式作一比較即為後 設語言。

Tunmer,Herriman 和 Nesdale(1988)則認為後設語言覺知是一種能明確的、

清楚的思考語言的能力,不但能操縱語言的特徵,如:音素、字彙和句子等,也 會將焦點放在語言的形式上而不是意義的傳達。

錡寶香(2006)的看法是人際間的溝通總無法避免音韻、語法、語意、語用 的覺知,例如:思考音韻特徵並比較其他詞彙音韻的不同,也可以將詞彙的音節 或詞素切割以自創新詞,這些將語言當作物品來思考並談論的能力即為後設語言 覺知。她又說兒童最早的語言習得是直覺性的,他們從不同的溝通情境中運用之 前所學的語言技能,當學習到新的、較複雜的詞彙或語句時,會與已建立的語言 知識做比較,這就是後設語言能力的應用。例如:聽到媽媽說:「你好能幹。」

幼兒會問:「什麼是能幹?」而當孩子開始發展讀寫能力時,會去思考口語和書 面語的關係,或是書面語的運用規則,如部首規則、組字規則等。錡寶香(2006)

也提出語言的功能在於人際間的溝通,一般而言個體使用語言是自動化的,鮮少 思考文字的組成、文法的結構或規則。若在過程中產生音韻、語意、語法或語用 的覺知,有意識的思考語言的結構規則和組成單位,這就是後設語言覺知。

總 的 來 說 , 後 設 語 言 與 分 析 語 言 知 識 、 自 我 監 控 語 言 歷 程 的 能 力 有 關

(Bialystock & Ryan, 1985);分析語言知識的能力包括操作、使用語音、音節、

詞彙、語句等能力,而自我監控語言歷程的能力就是個體有意識的去思考語言的 意義、語境與溝通情境。

從上述多位學者的看法看來,後設語言覺知強調「思考」,也就是對語言的 思考,不只思考語言的規則,也包括分析、比較、判斷、修正語言等能力。換句 話說,後設語言覺知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語言技能,不是指運用語言進行溝通的基 本語言能力,而是指能夠思考、分析語言的結構、音韻的規則、語法的規則等能 力。後設語言覺知不止於瞭解語言的「是什麼」,更能瞭解語言的「為什麼」,

是一種對語言深度思考的展現。

二、後設語言覺知和語言能力、讀寫能力的關係

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具有語言能力。由於語言的傳遞及發展,人 類的智慧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而後設語言能力對於人類溝通更有著舉足輕重的 地位。因為它包含對語言的屬性、規則、特徵有所理解及覺知,也促使語言能力 的進步。

Y. Goodman(1986)指出讀寫發展的五個基礎的其中之一為書面語言的後設 認知,可見後設語言覺知對讀寫的發展十分重要。Lightsey 和 Frye(2004)認為 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孩子除了獲得語言技巧外,也需要學習語言是如何運用 的,而這就牽涉到後設語言覺知的良窳。因此,孩童必須發展後設語言覺知去思 考及熟悉語言的結構特徵。

另外,Short(1999)提出在一個平衡的語言課程裡必須有三大要素:「學習 語文」(learn language)、「關於語文的學習」(learn about language)以及「透過語 文來學習其他科目」(learn through language),其中「關於語文的學習」正是強調 對語文的後設覺知,孩童後設語言覺知的重要可見一斑。

錡寶香(2006)提到很多學科的考試亦涉及後設語言覺知的運用,例如:瞭 解詞彙的意思、分辨相反/相似詞、分辨多義詞、找出語法錯誤、監控自己對語言 的理解程度等,因此發展後設語言覺知能減少學習低成就的狀況。

許多研究已證實後設語言覺知與兒童讀寫的能力有非常密切的關係。Lazo、

Pumfrey 和 Peers(1997)認為在孩童學習讀寫前,其後設語言覺知會影響之後的 讀寫能力和自創拼字技巧(invented spelling skills)。錡寶香(1998,2006)引述 多位學者的文獻認為閱讀障礙學生、學習障礙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及語文低成就 的學生其語言學習的問題之一是後設語言覺知的缺乏,證實兒童讀寫能力的發展 與後設語言覺知關係密不可分。

研究也顯示後設語言覺知和閱讀能力有關連。 Warren-Leubecker & Carter

(1988)認為字詞覺知、音韻覺知、語法覺知皆被證實可以預測早期的閱讀能力 表現。Homer(2000)研究說英語的加拿大孩子和說北京話的中國孩子在讀寫發 展中其後設語言覺知是如何獲得的。他的研究指出兩個國家的孩子都可以從該國 的獨特文化中去發展後設語言概念,他也發現這些孩童的後設語言覺知,包括音 素覺知和文字覺知都和閱讀理解有關連。

Chaney(1998)的縱貫研究探討早期的語言發展和後設語言覺知對於閱讀的 成功是否有關連。她在孩子三歲時評量其語言能力、文字能力及後設語言的技 巧,結果發現孩子在七歲時的閱讀能力和他們在三歲時的後設語言覺知、文字覺 知是有顯著相關的。

Lightsey 和 Frye(2004)提到早期幼兒語言能力的好壞可以預測未來的讀寫 能力,而學會讀寫的先決條件和文字知識、後設語言覺知有關。而且他們認為語

法能力強的孩子對拼音的理解能力也較佳,並談到語法覺知可以幫助讀者監控閱 讀理解的過程、獲得字詞的認知技巧,並由此影響閱讀發展。

在文字覺知方面,Mason(引自吳敏而,1993)提到孩童必須先有文字的察 覺能力才會有辨別字母的能力,能瞭解文字用途的孩童較快學會閱讀;對文字的 用途和形式概念不清楚的孩童入學後對學習閱讀會感到有困難。Lomax 和 McGee

(1984)的研究也發現幼兒說明文字用途的能力與閱讀單字的能力有高度相關。

在音韻覺知方面,Lightsey和Frye(2004)提到許多文獻支持音韻覺知對日後 的閱讀成就是一個有效的預測。Warren-Leubecker和Carter(1988)也提到很多研 究證實音韻覺知能力和閱讀能力之間有很強的因果關係。此外,Fox和Routh(引 自黃秀霜、詹欣蓉,1997)以一年級學童為對象,進行一般兒童與閱讀障礙兒童 為期三年的音韻覺知能力縱貫研究,他們發現一般兒童可以成功的完成測驗,但 閱讀障礙兒童則否,因此他們認為兒童早期音素覺知的困難對拼字與閱讀有深遠 的影響。Roth,Speece,Cooper和De La Paz(1996)發現音素覺知是小學一年級 學童後期階段正確詞彙解碼(word decoding)能力的指標。

在字詞覺知方面,吳敏而和黃琪芬(1993)探討幼兒對文字部件的字詞覺知,

在字詞覺知方面,吳敏而和黃琪芬(1993)探討幼兒對文字部件的字詞覺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