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緒論 緒論 緒論 緒論

後設語言覺知和閱讀能力在許多文獻中被證實有高度相關,本研究從引起學 生高度興趣的環境文字為教學媒介進行後設語言覺知能力的字詞覺知、語法覺知 和語用覺知教學,以瞭解此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後設語言覺知的學習成效和學 習反應,並討論教學設計與活動安排的優點、困難、建議與改進方法,期盼有助 於學生在語文領域、閱讀能力的發展。

本章的內容分別為研究動機與背景、研究目的與問題、名詞釋義以及研究

範圍與限制,以下分節敘述之。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動機與背景

研究者任教於低社經地位的鄉下學區,家長為了三餐溫飽忙於工作,無暇顧 及孩子的課業學習,更別說是親子共讀等增進孩子閱讀能力的活動了。縱使學校 閱讀活動推動得如火如荼,但閱讀習慣的養成還是必須仰賴家庭和學校共同的努 力。有感於城鄉差距和經濟弱勢造成孩子的學習落差,常苦思要如何在不增加家 長經濟負擔及時間的情況下,增強孩子的語文能力和興趣。

一般孩子看到課本沒有興趣,經濟弱勢家庭也不常買書給孩子,但是滿街琳 瑯滿目的環境文字卻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也是垂手可得的活教材。看到速食店 有一個大大的「M」,孩子就知道是麥當勞;看到學校附近的警告標誌寫著:「當 心兒童」,學童一定認得它的意思;看到食品包裝寫著:「波卡洋芋片」,小朋友 也一定叫得出名字,這就是環境文字的魅力,也成為本研究以環境文字為教學媒 介的靈感來源。

環境文字是幼兒最早接觸到的書面語言,是孩童學習閱讀的第一步(李連 珠,2006),因為生長在使用書寫語言或讀寫環境的人,從小在生活周遭就會接 觸許多不同的用途和功能的環境文字,內容包括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

舉例來說,肚子餓了想找餐館,就必須知道和食物有關的文字;買衣服就必須先

讀懂衣服的尺寸、成份、價錢、洗滌方式的文字;出門在外需要會看路標;找商 店要會認得招牌名稱;想看電影也要會認海報上正在上映的影片名稱;生活中所 有的日常用品都有文字標示,環境文字無所不在,這也就是 K. Goodman 所說的 環境文字有提供生活中的指引及資訊的社會性功能(李連珠譯,1998)。因此,

以環境文字為媒介可以讓學童在生活需求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學習語文相關的 知識。

其次,環境文字運用在國小教學中符合九年一貫的課程精神。教育部(1992)

從 2001 年實施九年一貫,實施背景是由於現今社會環境多元、日新月異,資訊 流通的速度及各國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國際社會已成為一個地球村,原先的教 育內容與方式不符合社會環境的需求,必須進行改革以提高國家競爭力;教育部 提出「教育鬆綁」、「帶好每位學生」等課程及教學的理念與建議,並強調課程統 整與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其中有許多創新的作法,包括統整課程、多元評量等 措施,所以九年一貫課程也可以說是「教學創新課程」。

研究者將環境文字運用在教學中符合九年一貫課程精神,說明如下:

一、 九年一貫的主要精神之一為強調課程統整,此與環境文字含括各領域內容 相同,環境文字的教學可統整語文、生活、綜合、藝術與人文等領域,例 如:環境中招牌的文字編排、顏色、佈景即為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範疇;環 境標語中的押韻及修辭的文學手法即為語文領域等,因此以環境文字進行 教學可使學童融會貫通於各領域的學習。

二、 九年一貫的目標之一為培養學童帶著走的能力,強調人與社會環境的結 合,此與環境文字能使學童瞭解語文的社會性功能的特色、重視真實情境 的學習符合,以環境文字進行教學能夠訓練學童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應用和 瞭解語文的社會性功能。

三、 九年一貫的特色為重視學童為學習歷程的主體,以生活經驗為中心,此與 環境文字教學重視學童的學習興趣及個別差異,並強調生活中的真實讀寫

經驗符合。

四、 九年一貫的十大基本能力之一為主動探索與研究,與本研究重視學童主動 從環境文字中學習與探索語言的特色符合。

另外,近幾年來儘管許多學者提出閱讀對學習的重要性(李家同,2010;洪 蘭,2004;柯華葳,2006),但在二○○七年底公佈的「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柯華葳、詹益綾、張建 妤、游婷雅,2008)、二○○九年「國際閱讀評比報告」(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台灣 PISA 國家研究中心,2011)中,台 灣學童的閱讀表現不佳,而和我們一樣用繁體字、曾經被視為「文化沙漠」的香 港卻名列前茅。制定香港中文教育政策的謝錫金教授提到香港教育改革項目之一

「從閱讀中學習」是其關鍵,他提到在低年級階段應以大量識字、掌握字詞的基 本意義、培養閱讀習慣為目標(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但由於香港於低 年級階段不教導注音符號,而是運用集中大量識字的方式教導識字教學,此與台 灣目前的課程架構不同,因此要如何在現有的課程架構外增進學童的識字能力、

字詞覺知和培養閱讀習慣,研究者認為以環境文字進行教學應該是一個值得嘗試 的方法。

學術研究也證實環境文字對幼兒和兒童的語言學習有幫助(林文韵,2001;

Cronin, Farrell & Delancy, 1999),不但與早期讀寫、字彙能力、閱讀能力的優劣 有關聯,也可以促進學童的學習動機與興趣(Neumann, Hood & Neumann, 2009;

Prior & Gerard, 2004),在全語文教育觀及幼兒的讀寫萌發理論中更是經常被提及

(李連珠譯,1998;李連珠,2006;林麗卿等,2006;黃瑞琴,1997),因為全 語文教育與讀寫萌發理論皆強調教學者應提供學習者真實的讀寫機會以及符合 學習者生活經驗的語文活動,此皆是研究者為何要以環境文字為媒介進行教學的 原因。

但綜觀國內外學者對環境文字的相關研究大多針對幼兒的讀寫教學,那麼面

對研究者所任教的二年級學童,運用環境文字的語文學習要如何不同於幼兒讀寫 萌發階段的識字學習?要如何符合此年齡學童的認知心理?教學重點又要聚焦 於何處呢?

天下雜誌訪問林文韵時,她提到教師應引發學生多元思考與討論,不只教導 學生「如何做」,也要教導學生「如何想」(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10),可見 增進學童思考力的學習是刻不容緩的。而後設語言覺知(metalinguistic awareness)

是指用語言來思考語言,亦即有意識的思考語言架構和規則的覺知(Owens, 1996;引自邱紫容,2000)。在學習語言時,學童不只是要學會如何使用語言,

對於語言本身的認識與結構的覺知也非常重要。

學術研究也發現後設語言覺知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具有高度相關,且可預測 閱讀理解能力(陳密桃、邱上真、黃秀霜、方金雅,2002;曾世杰,1997;Lightsey

& Frye, 2004;Zipke, 2007)。因此,本研究想以引起學生高度興趣、教學材料生 活化、符合學童功能性需求的環境文字為媒介,進行國小二年級學童後設語言覺 知的教學。

本研究的後設語言覺知教學包括中文特有的部首表義、聲旁表音、組字規則 的字詞覺知、語法覺知以及語用覺知三部份,企圖瞭解環境文字教學對此三方面 的後設語言覺知影響為何。研究者希望此教學課程能讓學童瞭解語言的規則、結 構以及語言和環境文字的關係,提昇學童的學習態度和興趣,並提供教學設計及 活動安排的建議與方法,期盼為國語文教學開啟另一個不同的視野。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與問題 研究目的 與問題 與問題 與問題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環境文字實施後設語言覺知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學 習成效為何,並期望能使學童對環境文字的世界充滿興趣,能覺知文字的用途、

組字規則、語法結構及語言的用法,擴大學童閱讀的基模,增進日後讀寫的能力。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研究者提出本研究目的如下:

一、 瞭解運用環境文字實施國小二年級學童後設語言覺知的字詞覺知、語法 覺知、語用覺知教學,在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後設語言覺知測驗整體前後測成 績,以及三個分測驗字詞覺知、語法覺知和語用覺知的差異情形。

二、 瞭解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運用環境文字實施後設語言覺知教學的學習反 應。

以下並針對研究目的提出研究問題:

一、 運用環境文字實施國小二年級學童後設語言覺知的字詞覺知、語法覺 知、語用覺知教學前後,其實驗組和控制組的後設語言覺知整體測驗和三個 分測驗前後測成績是否有差異?

二、 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運用環境文字實施後設語言覺知教學的學習反應為 何?

本研究並以質性資料,包括教師教學紀錄、教學檢核表、觀察者紀錄和學生 分組作業、學習單等,討論運用環境文字實施後設語言覺知教學的學習成效情況。

第三節

研究者整理分為「文字覺知」(print awareness)、「音韻覺知」(phonological awareness)、「字詞覺知」(word awareness 或 morphological awareness)、「語法覺 知」(syntactic awareness)、「語意覺知」(semantic awareness)、「語用覺知」

(pragmatic awareness)等。在本研究中,後設語言覺知的教學及測驗範圍界定在

「字詞覺知」、「語法覺知」及「語用覺知」三部份,以下就此三項說明。

一、字詞覺知字詞覺知字詞覺知(Word awareness 或 Morphological awareness) 字詞覺知

字詞覺知是指思考和使用字詞的能力(Lightsey & Frye, 2004),也就是個體 對字的組合產生覺知,並透過字的組合找尋字音或字義的能力稱之。中文的字詞 覺知包含組字規則、部首表義、聲旁表音的覺知,在其他文獻中或有稱為「詞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