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五節 教學設計

1988)源於美國教育學者杜威(1859-1952)提出「從做中學」、「教育即生活」,

鼓勵學童主動參與,從操作中得到真正的知識,達到學習生活化的目的。而「興 趣原則」(高廣孚,1988)中提到教師教學時應運用生動活潑的方法提高學生的 學習興趣,以增進學習效率。本研究的實驗教學以此二教學原則引導學生進行課 堂活動的實作,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知識,並運用學生感到興趣的環境文字為 教材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其次,本研究的教學設計依據為責任逐漸轉移模式(Gradual Release of Responsibility Model)。最早提出這個觀念的人為 Pearson 和 Gallagher(1983),

此教學模式重視教學步驟一開始由教師示範、指引、提問,到合作學習,最終獨 立學習的過程。後來 Pearson 和 Dole(1987)也提到了美國在八○年代閱讀理解 教學有強調直接教學(explicit comprehension)的趨勢,其教學理念和責任逐漸轉 移的模式相呼應,Fisher 和 Frey(2008)也有提到責任逐漸轉移模式可以幫助學 童發展閱讀習慣和自主性。

貳貳貳

貳、、、、教學教學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內容及流程內容及流程及流程及流程

本研究的實驗教學共計八週,每週一單元,分為八單元,每單元二至三節課,

教學內容及流程如下(實驗教學教案及學習單詳附錄八~附錄十五):

第一週:教導語用覺知 表 3-3 第一週教學設計 單元名稱 家鄉趴趴走

教學目標 引發學童對環境文字的覺知,使學童瞭解文字在環境中的語用功 能,如:提供訊息、警告、提醒、指示等。

教學活動 一、教師示範說明蒐集的環境文字照片具有提供訊息、警告、提醒、

指示等語用功能。

二、戶外教學及觀察校園、社區的環境文字,讓學童思考環境文字 中含有提供訊息、警告、提醒、指示等語用功能,並填寫「環 境文字紀錄單」。

三、教師提問及引導觀察到的環境文字內容提問並引導學童思考

「這些文字為什麼在這兒?」「上面說什麼?」「有何用途?」

等問題。

四、課堂分組討論觀察的環境文字,教師和同學針對發表內容提出 問題。

五、教師統整環境文字的用途及功能。

教學評量 個人作業「學校環境文字學習單」(附錄八之二)

個人作業「社區環境文字學習單」(附錄八之三)

分組作業「環境文字紀錄海報」(表 4-16~4-19)

第二週:教導語用覺知

第四週:教導字詞覺知

第六週:教導語法覺知 表 3-8 第六週教學設計

單元名稱 環境中的標語(二)

教學目標 讓學生認識環境文字中常見的標語,並能分辨標語中的動詞、名詞 和形容詞,增進學生的語法覺知。

教學活動 一、教師示範環境標語中較為常見的句型,指導學童認識句型中的 名詞、動詞和形容詞。

二、教師提問及引導學童觀察、討論環境標語裡文字的詞類。

三、大海撈針分組競賽:各組從不同的標語中做名詞、動詞、形容 詞的分類,那一組分類正確且詞語數多者即獲勝。

教學評量 大海撈針分組競賽(學生作品詳附錄十六)

第七週:教導字詞覺知 表 3-9 第七週教學設計 單元名稱 我的姓名密碼

教學目標 讓學童從介紹自己姓名的活動中,瞭解自己和同學姓名的文字意義 及由來,增加學童對中文字的組字規則、部首表義、聲旁表音的覺 知及興趣。

教學活動 一、課前個人作業:學童依照「我的姓名密碼」訪談單的題目訪問 家長自己姓名的由來、意義,並填寫於上,在課堂中發表訪談 結果。

二、教師示範介紹有趣的姓名的含意,並說明、示範如何依照學習 單內容上台發表。

三、教師提問及引導學童討論姓名意義及部首意義,並讓學童瞭解 中文字部首表義、聲旁表音及組字規則。

四、學童發表「我的姓名密碼」學習單

教學評量 填寫「我的姓名密碼」訪談單(附錄十四之二),並能於課堂中口頭 發表。

第八週:後設語言覺知的整合應用

如:麥當勞叔叔的照片、肯德基爺爺的照片、零食包裝、卡通圖案等,再呈現較 抽象的環境符號。過程中,教師先以放聲思考的方式示範如何推測環境符號的意 義,接著用提問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分析、辨別符號的設計及意義,最後讓學生分 組討論學習單中環境符號的意義,並完成學習單,教師並和全班共同討論各組填 答結果。試教教案及學習單詳見附錄三、附錄四。

以下分析試教過程中學生的反應、課程的優點及待改進之處,以作為正式實 驗教學時的依據。

一、 學生的反應

課程一開始,教師以呈現學生熟悉且喜愛的卡通人物圖像、圖案,如:麥當 勞叔叔的圖像、圖案、標誌等來引起動機收到不錯的成效,符號皆是學童熟悉且 有興趣的環境符號,因此學童皆因答對而有高度的學習動機,逐漸引導至較為抽 象的符號時,學童也多能從教師的引導中推測符號的意義且有高度學習動機。在 課堂中,學童口頭發表熱烈,其猜測的符號意義八九不離十,在最後的分組學習 單評量中,全班四組皆全部答對,在教師詢問班上高、中、低程度的學生為何選 擇該答案時,學生均能說明理由,可見此教學流程及方式班上多數學生能吸收瞭 解並有極高興趣。

二、 課程的優點

由於課程中的符號皆由日常生活中取材,圖像、圖案及符號的呈現由簡入 深,因此學生除了倍感熟悉及興趣之外,也能從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下學習到教 師欲教導的概念及知識。此外,由於課程生動活潑、運用視覺媒體、學生口頭發 表、分組學習討論,使得學習效果大為增加。

三、 待改進之處

在分組討論時,有部份同學較不熟悉討論方式,只是自顧自的寫自己的學習 單而不願參與討論。究其原因可能為:

1. 全班桌椅的擺放未使用分組形式,學生需轉過身來和他人討論較不習慣,待正 式教學時採用分組形式的桌椅擺放方式為宜。

2. 學生不常做分組討論以致缺乏此能力。因此,在正式教學前,教師宜多給予學 生分組討論的機會,幫助學生學習分組討論的方法及技巧。

3. 學習單一人發一張使得學生認為是作業而急於完成,下回應改成一組分一張放 大的學習單以利分組討論。

從試教的結果看來,本教學實驗應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其教學設計原則與依 據均符合「自動原則」、「興趣原則」及「責任逐漸轉移」的精神,教學方式也有 不錯的學習效果,且頗受學生歡迎。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