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告發信看見角色之間的衝突關係

文本中的告發信是一個凸顯角色之間矛盾的媒介,分辨著善惡和對錯之分,

但沒有絕對的分界點去區分善與惡,也沒有對與錯之分,有善亦有惡,對的亦是 錯的,都是一體兩面的存在,可是在法庭上相互之間的問題若產生矛盾,也就形 成對比,有了善惡與對錯的區分。人成長的過程中會扮演不同的角色,每個角色 的立場會依當時的身分、地位而有所差異。每個角色當下所追求的事實,是那個 時候對他來說最重要、最在意的地方,而這些無外乎都出於自私自利的心態。正 因為每個角色對事物所追求的意義不同,才顯現人性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尤其,

一旦自身或是周圍陷入不利情況而感到恐慌、不安,還有脅迫時,更能顯現衝突、

差異的地方。

告發信對學校來說是個棘手的存在,像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炸。

一旦向外界曝光,絕不免於根據信件內容而被質疑,而學校便是第一個被質疑的 對象,如森內老師所說「學校就是社會。」36,絕對不難去理解這句話背後所代 表的意義。學校比起一般社會,範圍較小,是個群體關係更加緊密的地方,容易 發生不論是言語或是肢體上的暴力或是霸凌。長久以來,校園的問題本身就是個 不容忽視的存在,所以校園若發生意外,不謹慎處理的話,會使人誤會而產生不 必要的聯想,就像大出俊次那樣。

學校收到告發信,按照常理來說,最少需要向三個對象交代,柏木卓也的雙 親、學校師生、和學生家長。但這封信讓大部分的人讀了,最後都會因為大出俊 次三人平時的形象,輕易就相信信中的指控,容易陷入寄件者早已經設想好的情 況。所以藤野的父親強調,千萬不可草率看待,就算已經推定惡作劇的成分極高,

36 同附註 17,《所羅門的偽證Ⅰ:事件》,上冊。頁 217。

還是必須找出寄件者,確認信件內容的真實性。於是,津崎校長、高木老師和藤 野父親三人協商的結果,為了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慌亂,他們達成的共識,是選擇 向外界隱瞞信件的存在,忽略了需要知道這項訊息的人的權利,不過扔會依照寄 件者的請求「請通知警方」,讓警方自然的潛入校園調查,向寄件者釋出最大的 善意。但在達成共識的之前,高木老師肯定的這麼認為,「可是 —— 可是對這 樣一封信這麼認真,未免太可笑了。反正一定是惡作劇,就算丟著不管也沒關係 吧?我不想為了這種東西,把已經了結的事又挖開來,造成學生們的恐慌。」37 從話語中,可以預想若只交給學校處理,那這封信可能就此不了了知,而她口中 學生們的恐慌,藤野父親所感受到的是她為了維護校方的面子、風評、聲譽,一 定也想到了高中入學考試在即的三年級生,她說的「造成學生們的恐慌」也許多 半參雜了自己的驚慌失措。

若不是當初藤野的父親決定打開寄給女兒的信件,而繼續追究下去,校方今 日的處理的方式或許就不會選擇通知警方,看出雙方看待這封信件的態度大有不 同。相較高木老師太過狹隘的擔心,藤野父親所顧慮的面向更廣大,考慮更多的 狀況進來,他可以隱約感覺到比起驚人的內容,寄件者所要告發的是另外一個事 實。

「是學校隱瞞下來的,對吧?」、「警察也是一樣。你們說柏木卓也是自殺 的,也是從一開始就抱著這個結論辦案的吧?警方跟學校套好了,對吧?如 果是故意殺人就麻煩了,所以決定當成自殺結案,對吧?」38

這些都是家長們針對校方還有警方就隱瞞告發信事實之下的質疑聲浪,所質疑的 無疑是信中的內容,恰巧呼應了第一次家長會議上尚未被消除的疑慮。信中證明

37 同附註 17,《所羅門的偽證Ⅰ:事件》,上冊。頁 260。

38 同附註 32,《所羅門的偽證Ⅰ:事件》,下冊。頁 232。

他們第一次在家長會議上,提出對大出同學的懷疑是沒錯的,只是面對當時的質 疑校方是極力的維護,也有警方強而有力的調查結果,校方事後也正式做出的報 告、報章也有報導,所以家長們雖然未消除大出同學的質疑,他們還是選擇相信 這樣的調查結果,才不了了之,但在的情況完全有所出入,隱藏告發信的動機實 在讓人可疑,這也是讓他們感到憤怒的原因。

早在之前新聞報導有國中生墜樓身亡的那時候,茂木記者就非常關注,所以 事後的追蹤報導他非常熟悉,連守靈儀式也參加了,本來繼續打算追究,不過在 聽了柏木卓也父親的一席話後,便也不再追究。因為就怕會和之前一次的事件一 樣,那次是因為一起兒童霸凌事件,明明校方、學年主任,每個人都知道霸凌的 事,也握有確實的證據和目擊證詞,但他們卻一概否認自己豪不知情,裝傻到底。

而這些不像樣的事情卻發生在樹立榜樣的教育人士身上,他更為此感到憤恨不 平,從此便積極關注教育方面的問題。而意外收到告發信,剛好讓他有機會再次 啟動追查的慾望,因為內容實在與現在的事實太過衝突。他知道這封署名給森內 惠美子,也就是柏木卓也的導師,現在會被撕成兩半出現在他眼前,從校方和警 方都隱瞞告發信存在看來,一定藏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祕密,他要挖掘然後詔告天 下。就算第一次報導後,害的一名同學身亡,當所有人都怪罪於他的時候,他還 是堅持要繼續追查,他堅信一定會挖出什麼驚人的內幕。而他認為對的做法,藤 野涼子卻厭惡至極,「你不可能了解我們的心情。三宅同學的心情、淺井同學的 心情、還有橋田同學的心情,你什麼都不懂。你只是在利用大家,編造出對你有 利的情節,拿來當成對抗你無論如何都想對抗的敵人的武器罷了!」39她只感受 到一個自私,為追求自身目的,不顧及他人感受,一意孤行的人。

柏木卓也事件自始至末,城東第三中學的學生都未參與,因為都由大人來善

39 同附註 32,《所羅門的偽證Ⅰ:事件》,下冊。頁 361 ~ 362。

後了。其他年級的學生不說,二年 A 班的學生衝擊一定很大,尤其藤野涼子。她

解警方無條件信任的作法。但假若,警方對大出俊次三人幫展開質問,做出把他 們當成嫌疑犯來看待的行為時,萬一最後質問的結果,他們真的沒有殺害柏木卓 也,但遭到這樣的對待,那肯定對他們的心理造成不少的傷害。

本以為交給大人的處理是最好的選擇,結果是越來越糟糕,所以才選擇主動 出擊,但在大人看來卻是無法可行的行動。說來沒錯,有些事情是小孩無法做到 的,但沒有絕對的事情,藤野涼子的這句話「我認為這些事情應該由我們自己學 到。」,是她拒絕茂木記者當時所提出協助她追查真相的回答,因為至少他們做 的這件事情,能讓自己壓抑的心情得到釋放,他們能解開自己在意的問題,不再 因為得不到答案而難受,他們能學會面對連大人們都難以掌握的複雜社會,最重 要的是,他們往後能夠坦然面對當年的這些事件,不抱遺憾,讓它成為一個可怕 的回憶。當面對同樣的一件事情,但身在不同立場時,觀看的角度有所不同,他 們觀看的角度都有自身不同的因素在裏頭,對於追求理想中的結果也有所不同,

因為那個結果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是可以釋放他們心理上承受的責任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