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認識社會派推理小說

傅博,本名傅金泉,致力於日本文學、推理小說評介者、編輯,另有筆名島 崎博、黃淮、余織詩。一九五六年赴日留學,留日二十五年,期間以撰寫作家書 誌和文化時評等,擔任總編輯,創辦內容以偵探小說和評論為主的《幻影城》雜 誌等,尤其致力於本格派的研究,在當時興起的社會派熱潮中,是個重要的存在。

一九七九年返台定居後,繼續以撰寫文化、文學、推理小說評論與介紹等,寫下 超過百篇的評論文章。在臺灣三十五年間,大力推動日本推理小說的閱讀,由淺 入深出版日本推理小說集,不遺餘力引薦無數日本推理小說家及其作品進入臺 灣,在臺灣有著橫跨世代的影響力。其二 OO 九年出版《迷詭‧偵探‧推裡 ——

日本推理作家與作品》,更是將他一生對推理小說界的貢獻集結成書,整理了日 本推理小說發展的歷史。記載了「社會派」推理小說起源於二十世紀五 O 年代:

其主張是:「原本的犯案動機,一律因個人的利害關係而起,如今前上的糾 紛、愛情的衝突等等,而且這些都很類似,沒有什麼特殊性,使人感到不滿 足。我主張犯案動機需要加上社會性,如此一來,推理小說便可以增加深度 和廣度,有時還會有『提起問題』的作用。」5

社會派是日本獨有的推理小說派別,與一向為主流的本格派有很大的差異。本格 派具有幻想性謎題與高度邏輯性的寫作特徵,多使用不易發生於現實世界中的犯 罪題材,像是密室或是孤島殺人案等,偏重案情的分析,忽略人類感性的情感,

少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描寫,一切皆建立在嚴謹的理性邏輯思維之上。而社會派 保留了推理小說“謎”的特質,當作其手段,挖掘當今社會產生的社會問題,反

5 傅博,《迷詭‧偵探‧推裡 —— 日本推理作家與作品》,台北:獨步文化。頁 88。

映各種社會意象,深入淺出,研究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那些犯罪的動機由何形

有眼》、《砂器》等。他貢獻的不僅是為推理小說界帶來新的創作方向,還擴展推 理小說讀者的範圍,從知識分子消遣的讀物到一般大眾的讀者,一併擠進文學暢 銷排行榜,每當出書是銷售保證,一舉躍升為暢銷作家。對於後起之秀的作家,

有鉅大的影響力,成為了推理小說史上不可不提到的大人物。

二、宮部美幸的書寫魅力

繼松本清張後,最被世人所廣泛討論的社會派作家代表人物,是素有國民作 家之稱的宮部美幸擔當,撇除生長的時代外,她的成長背景和大前輩松本清張有 些許相似的地方,曾有過許多不同類型的工作,高中畢業後就進入律師事務所當 速記員、瓦斯催繳員等,晚上則利用時間到講談社學習寫作。在律師事務所的所 見所聞所談,讓她明白很多生活大小事的悲喜劇,而其中瓦斯催繳員的工作經驗 也獲得本人的認同,認同它確實是一份就了解社會層面的角度來看,收穫實在非 常豐富的工作。她的作品中,擅長描繪人物的特性,題材多以社會的日常生活為 主,對大部分的讀者來說,型態是接近自身生活的狀態,少了點距離感多了一份 親近感,作品中帶有的溫暖底蘊又富含對社會的批判與反省,尤其注重人性的描 繪與剖析,人與人之間的感性元素,多了這一層情感的糾葛,故事常有意想不到 的發展,結局溫馨且讓人值得回味與思考。從中可以看見她的溫柔,而因為這一 份的溫柔,深獲不少讀者喜愛,也擁有了「松本清張的女兒」這另一個的稱號。

國內有一系列以探討宮部美幸作品所進行的簡單專訪,共有五個問題,可以 給第一次接觸宮部美幸作品的讀者暖身,當中有兩個問題值得一提。提問一,接 觸第一本宮部美幸的小說是?什麼契機讓你接觸到她的作品?筆者在閱讀資料 後,《模仿犯》是最為所人熟知的作品,是巔峰的代表作。其中,有兩位讀者的 訪問讓筆者印象深刻,第一位,說《模仿犯》是他知道宮部美幸的第一個作品,

原因是看到在報紙上類似 APPLE、SAMSUNG 或名牌 LV 與 Prada 那種大版面 的宣傳,很難讓人不去在意,她能感受到版面傳達的熱情,是怎樣的作品佔據那

樣的大版面。第二位,則是先看了由森田芳光執導的電影《模仿犯》後,認為背

引自: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2730。

10 Tizzy Bac 陳惠婷,【宮部美幸讀書會】Tizzy Bac 陳惠婷:絕非娛樂性的小說創作而已,博客 來 OKAPI 閱讀生活誌,( 2014 年 02 月 12 日)。2018 年 02 月 18 日,時間 18:23,

引自: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2745。

11 米果,【宮部美幸讀書會】米果:宮部的小說風格,不只是推理的解謎而已,博客來 OKAPI 閱讀生活誌,( 2014 年 02 月 18 日)。2018 年 02 月 18 日,時間 18:23,

引自:http://okapi.books.com.tw/article/2754。

多數人不只推崇推理小說,也推薦跨領域的作品,無疑是肯定她書寫的能力。宮

為上、下兩集移置大螢幕。從這些方面看來,可以知道文本問世後,在日本引起 多大的關注。

隨後,二 O 一四年國內也翻譯成中文相繼出版,也收到來自不同專業領域 人士的回響,有推理評論人冬陽、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副教授陳國偉、

樂團主唱陳惠婷、主持人曾寶儀、作家總幹事黃國華、詹宏志及廖輝英等人的推 薦,文本內末也附上作家,同時身兼多家報章雜誌專欄的人渣文本(周偉航)更 加深入的專文解說。還有,國內出版《所羅門的偽證》的前一年,二 O 一三年獨 步文化主編張麗嫻,更是前往日本針對此書進行採訪,透過作者親自談論文本,

讓筆者對《所羅門的偽證》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從許多讀者的回響中,可以看到關注的方向不同,書中出現的細節總都會 有人注意到,一樣的是讀者感受到宮部美幸一如既往的書寫風格,細膩的人性描 述還有平凡又不失張力的內容。帶領讀者從一個中學生的死亡,發現這裡頭其實 包裝著多少問題。其中,文本最後一冊文末附上人渣文本(周偉航)的專文解說,

詳細的對文本做了分析,列出了三大值得深入思考加以探討的重點。第一,逼迫 我們尋找死亡的解釋。大多遇見死亡的我們,直覺的第一個反應,無疑是猜測死 亡的各種理由,為何而死,是面對死亡最自然的提問,也是判定結果最關鍵的根 據。讓讀有了思考,死亡形式可分為自殺和他殺兩種,同樣都是生命的逝去,但 為何而死有成千上萬的原因。他們之間最大的差異在於法律上追究的責任,自殺,

多出於身心無法承受或接受,當下生活的某一種狀態,選擇扼殺自己的性命,不 管是否是為他人所致,逝去的性命是自己的決定,無法決定性的怪罪於誰,所以 無罪,最多是道德上的譴責;而他殺,不管基於什麼原因殺害某人,擅自結束一 個人的性命,那個人必須為此負責,有罪。然而在追究死亡的同時,迎來第二重 壓力,第二,是害怕自己經歷死亡,卻沒有成長。死亡如此重大,我們會害怕自 己並未從死亡中學到什麼。柏木卓也的死在自殺和他殺之間游走,周遭的人,心

也跟著游走了,因為死亡距離自己太近了,究竟誰要為柏木卓也的死負起責任,

是「與我無關」,只希望盡快從這場災難中逃離,好讓自己心靈上獲得解脫,還 是「與我有關」,認為是自己應注意且能注意卻不注意而有的過失,將責任都往 身上攬。那身為讀者,是局外人、旁觀者的我們又如何看待,便是評論者認為的 第三重壓力,第三,是迫使讀者進入架空的情節,要求讀者自己對故事做出切身 的解讀。他提出以下的疑問:

如果你也在城東第三中學,你會怎麼做?挺身而出成為法庭的要角?裝作 完全不關心的旁人?哪位角色的作為最貼近你的行事風格?又或是你將 已全然不同創新的姿態,擠進這百萬字的巨構之中?15

相信有些讀者讀完作品時會有許多想法,或許心中也產生一樣的疑問且會試著反 問自己,至少讀者有做過一樣的事情。當然,評論者也質疑過作者誇大了這個年 紀的孩子,認為他們的世界或者心智還尚未成熟到可以精準駕馭法庭這個領域,

但作者呈現的竟然是這樣一個完善的攻防戰,而且還是在實際掌控一切的成人面 前,實在讓人不去質疑執行的可能性。16

評論者周偉航最後也替質疑的心態提出一些佐證,是他依據自身在大學授課 的經驗,絕大多數的學生缺乏意志力與執行力,連思辨能力也實在難以有書中如 此專業的表現。文本所凸顯的是青少年積極主動的面向,不再默不作聲,跌破多 數人的眼鏡,再次抨擊總認為孩子是童言童語刻板印象,如同作者在故事開始前 引用菲利浦‧狄克 ( Philip K.Dick ) 的話「孩童懵懂無知。其實孩子幾乎無所不 知,甚至知道得太多。」青少年也和成人一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勇敢行動是他

15 宮部美幸著,王華懋譯,《所羅門的偽證Ⅲ:法庭》,下冊,台北:獨步文化,2014。頁 387。

16 同附註 15,《所羅門的偽證Ⅲ:法庭》,下冊。頁 386 ~ 387。

們對這個社會關切的表現,是為了自己或是其他的目的也罷,絕對不是默不關心,

也不是毫無情緒,只是沒有管道可以讓他們表現,所以,當他在再想想那些因柏 木卓也的死,逐漸受到壓迫的學生,又不無可能弄個縮小版的法庭來審理。

第貳章 構成校園法庭的起點 第一節《所羅門的偽證》故事摘要

《所羅門的偽證》分為三部曲,共六冊。架構如此長篇的小說,作者的靈感 來自一九九 O 年一則新聞,一個女高中生在上學時,因為快遲到用衝的進校門,

《所羅門的偽證》分為三部曲,共六冊。架構如此長篇的小說,作者的靈感 來自一九九 O 年一則新聞,一個女高中生在上學時,因為快遲到用衝的進校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