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家族系統理論看原生家庭

第五章 看見與接納

第一節 從家族系統理論看原生家庭

大學時代接觸了家族系統理論,也對家裡的情況做了一些分析和整理,本節 將以「多世代家族理論」、「結構家族理論」和「Satir 家庭溝通模式」來說明原 生家庭的狀況。

一、以「多世代家族理論」分析家庭 (一)自我分化

在家庭中女兒容易受到父母之間的情緒糾葛所影響,自我分化程度不高,往 往努力追求他人的讚賞,對自己缺乏自信。當面對友誼和愛情關係時,易受他人 影響,而忽視內在的聲音,傾向討好關係,努力塑造出他人認可的形象。

(二)三角關係 父—母—女兒

當父母之間有不愉快時,母親向女兒抱怨父親的自私和諸多惡行:「妳知道 妳爸是如何對我的……,我又待他如何……。」父母之間的痛苦情緒氾濫到女兒,

女兒承接了母親太多的悲傷。當女兒為母親抱不平時,母親會說:「妳爸雖然對 我不好,但他對你們很好(物質),所以妳要尊敬妳爸,妳跟我不一樣,妳不能說 他不好。」矛盾的情感,讓與母親同一陣線的女兒,背負不孝的罪名,裡外不是 人。在父母的夫妻關係中,女兒是個犧牲者,平時母親順應、討好父親,甚至成 為父親獨裁勢力的一份子,向女兒發號政令;母親傷心難過、氣憤難消時,就向

73

74

母親的原生家庭務農,以種稻維生,只要有種稻全家就有飯吃,家中兄弟姊 妹眾多,共有八個小孩,工作忙碌外祖父母也無暇顧及孩子,任其自由發展。母 親排行第七,從小與外祖母較親近,對縫製與設計衣服感興趣,高職服裝設計科 畢業。

從上述父母的原生家庭概述看來,可以發現父親的原生家庭與現在他所組成 成的家庭有幾分相似,都是有一位以權威壓迫家人但沒有實際負責任行為的父親,

加上一個家庭地位不高卻肩負起家計的母親。

二、以「結構家族理論」分析家庭 (一)家規

在家中父親是限制、紀律的制定者,亦是懲罰的執行者;母親承擔教養之責 並負起一切的過失。父親以權威角色自居,喜怒無常,翻臉有如翻書,常令孩子 感到驚恐。

家規的制定者是父親,而不在家規列管之下的也是父親,例如:常見的家規 有「少出門,待在家裡是最棒的選擇(雖然父親似乎常常外出)。」、「凡事請示父 親是為尊重。」、「家事是女生份內的工作(雖然女生也有工作賺錢)。」……。因 此孩子們也發展出一些生存法則,例如:「有事先跟媽媽商量,評估成功的機率 高者再上報,以免還沒做就被罵得狗血淋頭。」「晚餐前要回到家,因為父親晚 餐時多半會回家一趟。」、「回家立即報告當天活動內容,以製造毫無保留之表 象。」……。如果父親不在家,大家的行動可說是非常的自由,神經也可以不用 那麼緊繃。

(二)夫妻次系統

夫妻之間的關係是疏離的,缺少情感上的支持,沒有給予彼此對等的關心和 照顧,尤其父親更不希望被另一半干涉生活。夫妻次系統對外的界限是鬆散的,

很容易讓家中的成員涉入他們的問題,例如:祖父母干預夫妻相處方式,也對親 職教養有過多的涉入。此外,由於丈夫的不斷外遇,粉碎了夫妻之間的愛與承諾,

間接促進母子、母女關係的緊密結合,讓兒女被動涉入夫妻的次系統,兒女成為 母親長期的訴苦對象,特別是女兒成為母親情緒的垃圾桶。

(三)權力和同盟

父親是家中的權威(決策者),但責任(實現決策)卻由母親承擔。在家中父母

75

本身不能解決其婚姻上的問題,則分別要求孩子與自己結盟來對抗對方,例如:

父親在孩子面前大說母親的不是,說自己是很明理的父親;而母親則會述說自己 的委曲和痛苦。

在兩方的夾擊之下,孩子感到矛盾和痛苦,無論站在那一方都不對,心理的 壓力極大,傾向母親則被父親加諸大逆不道的責難,傾向父親又覺得對不起含莘 茹苦的母親。再則,父親常常會將母親扣上破壞父女、父子關係的大帽子,認為 母親要子女攻擊或背叛他。因此每當母親在訴苦完之後,便會告訴孩子:「雖然 你爸對我不好,但他很愛你們,你們要尊敬他。」在這種親情的壓力下,子女會 有想逃離家庭的想法,害怕面對父母的婚姻問題,不想成為罪人,對自己的處境 感到憤怒和無力。

三、以「Satir 家庭溝通模式」分析家庭 (一)夫妻關係

夫妻在溝通上呈現較多的防衛和緊張感,父親扮演指責者的角色,批評和否 定母親的價值,大多時候母親傾向討好,有些時候母親也會適時的捍衛自己。在 夫妻婚姻早期,兒女念幼稚園的時候,母親可以說是典型的討好者,隨著工作自 主,從工作中逐漸肯定自己的能力,討好者的角色便大為減少。在他們的夫妻關 係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母親會主動示好,對父親的表達關心和提供幫助,努力 維繫夫妻關係。

(二)兒女的溝通形態

家庭中父親指責者的角色十分鮮明,父親是眼光獨到的,想法有見地的。父 親強勢、批評的形象深植人心,耳濡目染之下,似乎可以在兒女身上看見父親的 影子,容易被小事激怒而相互批評,缺乏耐性向人說明、解釋。

76

圖 16 孩子 99.7.27

我想要有一個溫暖和睦、充滿愛的家,

可以很安心,被細心呵護,被疼愛,

無論是現在的或是未來的。

我太早長大了,

其實我只是跨過了小時候,直接到了成人時期,

其實我沒有長大,

我想經歷、享受小孩子長大的過程,有父母的疼愛,

因為少了中間的一段,感到很不快樂,

失落的時光可以找回來嗎?

(君,札記,99.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