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文獻探討

我該何去何從,天地之大,

為什麼世間有如此之多的規則,

我也是其中看似死忠的支持者,

被禁錮,

有許多條道路可以選擇,

符合別人的期待也許對我也是有意義的,

獨自面對人生的課題,

不如說是面對心中恐懼和掙扎,

我想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需要勇氣面對那個怕別人批評、議論的我,

是自己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的影子?

也許對別人來說那也只是茶餘飯後的嗑牙話題吧!

一點都不重要,

難道是自己的心魔困住了自己,

想找一個看似安全的方式安放自己,

自以為的方式,

該是問自己的心的時候了。

(君,札記-路,民 100 年 7 月 6 日)

第二節 文獻探討

「在探索自我生命的過程中,感受到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懷疑,雖然在人群中 自己算是優秀的,但卻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擔心別人如何看自己、在意他人的評 論,又不想跟人有太多的交集,以免受傷。由於對人的不信任,覺得能真心待人 者微乎其微,連親生的父母都會令我痛苦、傷心、背棄我了,生命中還有什麼值 得期待的?我渴望被愛、被接納,有家能生根,但也告訴自己,有最壞的打算,

隨時做好失去的準備。」

(君,札記,民 101 年 3 月 9 日)

4

(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定義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認為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擁有什麼 樣的個性、專長、興趣、能力、缺點…等,自我概念泛指從抽象到具體對自我的 認識,包含正向與負向的自己。」(樊雪春、樊雪梅、涂冠如、樊蓉,2009,p.169) 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們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或價值觀的感覺、態度和評價(Derlega &

Janda,1991)。簡單來說,自我概念就是人對自己的看法。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之,既使是隱諱不明的不被接納,也會對個人的自我概念造成負面的影響(Derlega

& Janda,1991)。

就親子互動方面,接納孩子的父母,也較容易教養出接納自己的孩子,若父 母平時就會對小孩表達愛與接納,孩子就會對自己有正向的感覺,有較高的自我 價值感。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也會直接影響小孩的自我評價,擁有正向自我概念的 人,就算做錯事被處罰,也能瞭解是自己的「行為」不被接受,無損於他為「人」

價值,自己仍是被愛的(Derlega & Janda,1991)。

學校的師長對孩子的「自我概念」也有不小的影響力,即老師的讚賞效應,

若老師能常常鼓勵與稱讚學生,能幫助改善學生的自我概念和成就表現。

此外,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也會影響人們的自我概念。自卑情結是 一種主觀的自我評價,指持續強烈地對個人的能力感到懷疑,且深信自己比他人 無能及無價值(Derlega & Janda,1991)。「Alder 認為自卑感是人類共通並且正常

5

的現象,可將之視為創造與對一個人的努力與成長必要的動力。但是個體若無法 藉由追求卓越的方式補償、克服自己內在的自卑感,則自卑感增強,將導致自卑 情結。自卑情結是指個體無法有效克服內在的自卑感,讓內在不安全感擴大,導 致一種防衛與神經質的行為(樊雪春等,2009,p.99-100)。」Derlega and Janda (1991) 整理了 Allport 提出的自卑情結的七大症狀,包括:(1)對批評較敏感。(2)對讚美 反應不當。(3)具極端批評的態度。(4)傾向於指責。(5)受害人意識。(6)嫌惡競爭。

(7)傾向隱居、害羞和膽怯。

(三)自我概念的影響

Derlega and Janda (1991)說明自我概念影響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包含:如 何看待自己的性格、身體外貌,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

6

二、被愛的渴望

(一)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Maslow 提出人類的需求層級,將人的需求依滿足的優先順序分為「生理的、

安全的、愛與歸屬的、自尊的、知的、美的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與生俱來 的需求的排列有強弱順序,較低層的需求至少有部分被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 求才容易被引發。若低層需求被剝奪得太厲害,較高層次的需求就不會被意識到 (車文博,2001)。

圖 2 Maslow 需求層次圖

資料來源: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頁 124)。台北市:東華書局。

介於中間的「愛與歸屬需求」(見圖 2)是人們滿足較高層次需求的先決條件,

當生理和安全需求已被部分滿足時,人們最希望能被人接納、被愛,以及被認為 有吸引力(莊耀嘉,1982)。「愛與歸屬需求」便是人在群居社會中很重要的心靈 依靠。愛的需求包括「給予愛」和「接受愛」,這可透過與父母、朋友或伴侶的 親密關係,或是在團體的社交關係中獲得滿足(Schultz,2006)。

自我 實現需求

自尊的需求 愛與歸屬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美的需求 知的需求

7

(二)正向關懷的需求(positive regard)

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Rogers 認為人有「正向關懷」的需求,期待經由重要 他人的讚許,感覺到愛、接納、溫暖和尊重。而且孩子對正向關懷的需求是很迫 切的,甚至願意為了得到它而犧牲一切(Phares,1994)。

正向關懷對人格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當孩子接受到父母的持續的正向關 懷,感受到接納、愛與認可,孩子會逐漸將父母的態度內化,發展出正向的自我 關懷,學會主動接納、認可自己,能自我贊同,不需外求。甚至進一步給予他人 正向關懷 (Schultz,2006) 。

8

(James,2011,p.21)

(一)父愛缺席對女性的影響 愛』。因為害怕再度經歷失去的痛苦,他們不願意讓任何人靠得太近(Erickson,

2002,p.15)。」失去父愛的傷口以許多形式出現,如:低自尊、不值得被愛、自

9

將注意力轉向不會拋棄她們的食物、藥物、香菸或孩子身上。

4.羞恥感

「受過創傷的人常無法讓任何人接近他們的傷口,甚至不願看見或感受到傷 口的存在。女性的羞恥感通常常和無法被人看重有關,她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但又渴望感情,因此很容易掉入共依賴的關係中,過度在意別人的需要而放棄自 己的需要(Erickson,2002,p.102)。」

5.反依賴

不相信重要他人會一直守候在身邊的人,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受傷,會假裝不 需要任何人。女性常藉由滿足別人的需要來偷偷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她可能會成 為無微不至的照顧者,或發展出堅強的性格,讓別人主動地需要她。

6.情緒處理的問題

心理受創的人,情緒常會擺盪在過度豐沛和冷漠兩個極端之間。某些女性會 過度釋放情感,當有情緒時就失去理智,以為思想和感受是不能共存的。

7.憤怒的問題

「憤怒是感到被遺棄的本能反應(Erickson,2002,p.103)。」女人多半將憤 怒轉向自己,容易發生憂鬱、飲食障礙、物質濫用和自傷的行為。

8.控制的需求

被期待要溫柔的女性,為了掩飾被拋棄的恐懼,和對關係的不安,通常透過 偽裝的方式控制他人,例如:無助、撒嬌和引人罪惡感等以退為進的方式操緃他 人。

9.信任的問題

信任問題是所有渴望父愛的表現的最終的結果。

(二)父愛缺席下子女的成長議題

Gordon(2004)將與子女關係疏離的父親分為九型,也提出這些父親的子女將 面對的成長議題,研究者將內容整理如下表:

10

11

12

與父親的關係提供了女性如何看待自己藍圖,它影響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女 性特質、能力和人際關係。「父愛缺席」在女性的生命中不僅影響了她的自信和 自尊,也影響了她的人際關係,以及她與自己的關係,隱微地牽引著她的生涯決 擇與發展。女性可以藉著探索與父親的關係,看見它對其他關係的影響力,從接 納父親的存在開始,接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