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看見:一段愛與被愛的自我敘說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看見:一段愛與被愛的自我敘說"

Copied!
10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莊佩芬 博士

看見:一段愛與被愛的自我敘說

研 究 生: 邱芷君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八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諮商心理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看見:一段愛與被愛的自我敘說

生: 邱芷君 撰○

指導教授: 莊佩芬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八 月

(4)
(5)
(6)

誌謝辭

感謝天空父親、大地母親,感謝萬物。

感謝家人、師長、朋友、伴侶,

感謝出現在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

感謝佩芬老師引領我進入自我敘說的道路。

感謝生命故事的書寫,讓我重新整理生命,

看見生命中的愛。

邱芷君 書于台東

101 年 8 月 12 日

(7)

i

看見:一段愛與被愛的自我敘說

作 者 : 邱 芷 君

國 立 臺 東 大 學 教 育 學 系

摘 要

本研究為一敘說研究,書寫研究者的生命故事。故事為撫平父愛 失落而發,研究者從原生家庭的親子互動關係開始書寫,延伸至校園 生活和異性交友。透過敘說,研究者在重要人際關係的矛盾和衝突中,

看見生命裡的愛與被愛,看見不斷出現的困擾議題、 內 在 陰 影 ,並 嘗試面對和因應。

故事穿插著研究者的書信、札記、讀書心得和繪畫作品,娓娓道 出研究者的自我轉變與成長,從看見「渴望被愛」到接納生命中的黑 暗與光明,學習「自愛愛人」。

關 鍵 詞 : 自 我 敘 說 、 人 際 關 係 、 內 在 陰 影

(8)

ii

Seeing: A Self-narrative Study of a Love and Being Loved Story

CHIH-CHUN CHIU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a narrative research, describing a life story of the researcher. The researcher just wanted to console her feelings of loss in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by writing stories from the beginning. She got her writing started from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original family, and extended to the campus life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s.

By telling the life story, the researcher not only saw the love hiding behind the contradictions and the conflicts in the relationships, but also became aware of the problem patterns and the inner shadows in her life.

Furthermore, she began to overcome the hardships, and solved problems that recurred in her life.

The story was interspersed with the letters, notes, journals and paintings, which revealed the self-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he researcher. From the process of self-narration and reflection, sh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accepting the brightness and darkness in her life, finding that she can love herself and others eventually.

Keywords: Self-narrative study, Relationships, Inner shadows

(9)

ii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文獻探討………...…...0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2

第四節 研究倫理……….16

第二章 沒有位置的家

………...17

第一節 所有權……….17

第二節 父親……….19

第三節 母親………..………...27

第三章 校園生活

………...35

第一節 兒童時期...35

第二節 國中青春期………..…………...39

第三節 高中女校生活……….42

第四節 大學時期……….45

第四章 女人

……….……53

第一節 女性知識份子……….53

第二節 愛情來了……….57

第五章 看見與接納

……….……..71

第一節 從家族系統理論看原生家庭...72

第二節 愛與歸屬……….76

第三節 「爸!媽!你們是大的,我是小的。」……….81

第四節 歡呼……….83

第六章 後記

………...……….87

第一節 物歸原位……… …87

第二節 與權力對話……… …90

參考文獻

………..94

(10)

iv

表目次

表 1 愛與歸屬需求層次與人格功能………...07 表 2 疏離的父親與其子女的成長議題………...10

(11)

v

圖目次

圖 01 路 100.7.6………...…..02

圖 02 Maslow 需求層次圖...………..…..06

圖 03 研究流程…...………..13

圖 04 個人自我概念形成圖…...………..14

圖 05 父親 99.07.21…...………23

圖 06 小福 99.08.27…...………...25

圖 07 媽媽妳是大的,我是小的。100.7.26………32

圖 08 母親的肚皮 100.7.13…...………...33

圖 09 小二民族舞蹈比賽服裝「小朋友」...………..37

圖 10 大海 99.9.10…...………..49

圖 11 玉米筍 99.9.11…...………..50

圖 12 陀螺 99.9.11…...………..59

圖 13 儀式 100.7.4……...……….………66

圖 14 蛾 100.7.10……...………68

圖 15 箱屍 99.7.26…...………...71

圖 16 孩子 99.7.27……...……….76

圖 17 梳頭 99.8.8……...………...79

圖 18 家 101.7.16……...………...83

圖 19 Bitch 女王 99.8.12………..84

圖 20 新生 101.7.16………...………..85

圖 21 去除 101.7.30………...………..89

圖 22 重生 101.7.30………...………..89

圖 23 關係的影響力 99.8.7……… …….90

(12)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從小到大努力地符合別人的期待,課業的追求與表現,工作的選擇與投入,

都是為了被肯定,但認真求學、努力工作,能力被肯定,心中揚起了些許高興,

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就算有親友、同仁的正向回饋,心中還是有著擔心與害怕 的感覺,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周全,讓人挑毛病、被人的攻訐,有時甚至會因為一 句無心的話而忿忿難平、傷心哭泣。

太過在意「他人」,讓我的生活很沉重,跟人「相處」是一件很累的事,只 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會無法放鬆,總要表現出一副很好的樣子;但太過緊繃的生 活,讓人喘不過氣來,每每到達零界點時,就會情緒暴走,事後還會因此擔心別 人的眼光。

我心中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平互惠原則,單純的以為,當我對別人好時,別 人也理所當然會對我好,或者我沒有對別人不好時,別人也不會對我不好。所以 當我爽快地答應別人的請求而付出時,心中也記下了一筆:「我曾經在某某時候 對這個人好。」但這樣看似合理的「不當期待」總有落空的時候,期待落空時,

被人利用的感覺便會油然而升。

回頭想想,我忿忿難平的,痛哭傷心的,也許不是只是「他們為什麼要這樣 做」,而更深的也許是「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待我」,我投射了許多自身的內在情 感在某些事件上,我的個人議題被觸動了。在事件中的某個情境、某個人的某一 句話、當下的語氣、神情,和我過去未解的事件對應上了,我把當時的情緒、想 法和反應,跨越時空,帶到了現在。

也許是暗自明白有人在的地方就容易有狀況、易出事,所以除非必要,如工 作、家庭的責任和朋友的請求,或是基於道德良知、惻隱之心使然,見人有難,

我會主動伸出援手。不然我對與人相處不抱太大的興趣,閒睱時,我寧可安靜的 獨處,做自己的事,畢竟與人相處得相互遷就,揣測心意。

幾經風雨歷練,我可以看見讓我生氣、傷心的事件背後,常常出現和父親相 處的情景,或是某個人的口氣和眼神與我父親有相似之處。父親似乎是我的要害,

而在成長過程中,父親在情感上的缺席,我在家中女兒角色的錯置,在校園生活 中人際關係的失落,讓我經歷了許多對人信任關係的考驗,我變得對人不太有信 心,也可以說是對自己能否與他人建立信任的關係是存疑的。也許是家庭、學校

(13)

2

種種事件的交織,讓我對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始終抱持著最壞的打算,不知道何時 會由濃轉淡;工作職場更是不用說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人 與人的靠近不過是私利的給合罷了,帶著面具生活,遠比素顏來的安全而且有禮 貌。

說也奇怪,如此看來,我應該很討厭跟人相處、打交道吧,但為何又會朝著 別人的期待走呢?因為缺乏愛、缺乏對人的信任,所以我對於被接納、被肯定有 著深深的渴求,從小希望被父母、師長肯定而用功念書,表現亮眼,在與同儕課 業競爭中看見自己的存在價值。雖然知道人心難測,但還是希望在別人眼中我是 好的、努力、用心、為別人著想的,相對的我也很容易被有這些特質的人吸引,

也希望被他們肯定。

期待藉著自我敘說,找回失落的情感,找回失落的自己,在反覆書寫與閱讀 的過程中,發展新的故事。

圖 1 路 100.7.6

(14)

3

我該何去何從,天地之大,

為什麼世間有如此之多的規則,

我也是其中看似死忠的支持者,

被禁錮,

有許多條道路可以選擇,

符合別人的期待也許對我也是有意義的,

獨自面對人生的課題,

不如說是面對心中恐懼和掙扎,

我想用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

需要勇氣面對那個怕別人批評、議論的我,

是自己希望在別人眼中留下的影子?

也許對別人來說那也只是茶餘飯後的嗑牙話題吧!

一點都不重要,

難道是自己的心魔困住了自己,

想找一個看似安全的方式安放自己,

自以為的方式,

該是問自己的心的時候了。

(君,札記-路,民 100 年 7 月 6 日)

第二節 文獻探討

「在探索自我生命的過程中,感受到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懷疑,雖然在人群中 自己算是優秀的,但卻覺得自己還不夠好,擔心別人如何看自己、在意他人的評 論,又不想跟人有太多的交集,以免受傷。由於對人的不信任,覺得能真心待人 者微乎其微,連親生的父母都會令我痛苦、傷心、背棄我了,生命中還有什麼值 得期待的?我渴望被愛、被接納,有家能生根,但也告訴自己,有最壞的打算,

隨時做好失去的準備。」

(君,札記,民 101 年 3 月 9 日)

(15)

4

對我來說,生命故事可說是個人「自我概念」的發展史,「渴求被愛」是生 命故事中的動力來源,也是傷心的來源,經歷生命中「父女關係的失落」影響了 我對人的看法,甚至是對自己的看法。故將文獻探討分為三部分,第一,探討自 我概念的形成與影響,第二,探討被愛的渴望,第三,探討父女關係的失落。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與影響

(一)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定義

「自我概念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認為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擁有什麼 樣的個性、專長、興趣、能力、缺點…等,自我概念泛指從抽象到具體對自我的 認識,包含正向與負向的自己。」(樊雪春、樊雪梅、涂冠如、樊蓉,2009,p.169) 自我概念指的是人們對自己的行為、能力或價值觀的感覺、態度和評價(Derlega &

Janda,1991)。簡單來說,自我概念就是人對自己的看法。

(二)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並不是天生、與生俱來的,而是人們經由與他人互動而發展形成的。

通常孩子可以從別人對待他們的方式,形成對自己的看法。其中,父母或主要照 顧者對孩子的自我概念最具影響力,對大多數的人來說,父母是孩子一出生最先 接觸的人,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形塑孩子最初的自我概念,是孩子一開始用來與社 會互動的個人基本形態。而其他如同儕、師長、信仰等也對人們的自我概念有深 淺不一的影響。如果被重要他人接納或尊重,就容易對自我概念有正向影響,反 之,既使是隱諱不明的不被接納,也會對個人的自我概念造成負面的影響(Derlega

& Janda,1991)。

就親子互動方面,接納孩子的父母,也較容易教養出接納自己的孩子,若父 母平時就會對小孩表達愛與接納,孩子就會對自己有正向的感覺,有較高的自我 價值感。父母對孩子的評價也會直接影響小孩的自我評價,擁有正向自我概念的 人,就算做錯事被處罰,也能瞭解是自己的「行為」不被接受,無損於他為「人」

價值,自己仍是被愛的(Derlega & Janda,1991)。

學校的師長對孩子的「自我概念」也有不小的影響力,即老師的讚賞效應,

若老師能常常鼓勵與稱讚學生,能幫助改善學生的自我概念和成就表現。

此外,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也會影響人們的自我概念。自卑情結是 一種主觀的自我評價,指持續強烈地對個人的能力感到懷疑,且深信自己比他人 無能及無價值(Derlega & Janda,1991)。「Alder 認為自卑感是人類共通並且正常

(16)

5

的現象,可將之視為創造與對一個人的努力與成長必要的動力。但是個體若無法 藉由追求卓越的方式補償、克服自己內在的自卑感,則自卑感增強,將導致自卑 情結。自卑情結是指個體無法有效克服內在的自卑感,讓內在不安全感擴大,導 致一種防衛與神經質的行為(樊雪春等,2009,p.99-100)。」Derlega and Janda (1991) 整理了 Allport 提出的自卑情結的七大症狀,包括:(1)對批評較敏感。(2)對讚美 反應不當。(3)具極端批評的態度。(4)傾向於指責。(5)受害人意識。(6)嫌惡競爭。

(7)傾向隱居、害羞和膽怯。

(三)自我概念的影響

Derlega and Janda (1991)說明自我概念影響人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包含:如 何看待自己的性格、身體外貌,以及如何看待自己在生活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

因此自我概念也會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行為,和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而個人的 自我概念也是具有彈性的,可以對自己有多種看法,會因應外在情境的變化而調 整。當理想的自我概念和現實的自我概念接近、較一致時,人們對自己會有較好 的自我概念,較滿意自己。自我概念對個體的影響分為幾個方面:

1.面對成功與失敗的態度

成功與失敗的態度方面,因為人們有追求自我概念一致性的傾向,擁有正向 自我概念的人較不易受失敗經驗影響,復原力較強。對自我有正向情感的人,傾 向過濾掉負面的回饋,而負向看待自己的人則易剔除正面回饋。

2.學習成就

學習成就方面,研究發現學生的成就與他們對自己的信心有關,自信對孩子 學習成就的影響力甚至大於其原本的智力和閱讀能力。

3.人際關係適應

在人際關係適應上,接納自己與接納別人也有關係,有良好自我概念的人,

對自己的感覺良好,也較容易接納別人。相反的,自我概念較負向的人,常因為 對建立人際相關係感到困難而拒絕他人。另外,人們傾向假設別人行為背後的原 因跟自己的相同,但這往往跟實際有出入,而且容易引起誤解。

4.身體意象

就身體意象的方面,自我概念也會影響人們對自己身體吸引力的看法,滿意 自己外表的人,能自在的與人相處,在許多方面也會有較好的適應。反之,認為 自己沒有吸引力的人,會因過度注意自己而無法自在的與人相處。

(17)

6

二、被愛的渴望

(一)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

Maslow 提出人類的需求層級,將人的需求依滿足的優先順序分為「生理的、

安全的、愛與歸屬的、自尊的、知的、美的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些與生俱來 的需求的排列有強弱順序,較低層的需求至少有部分被滿足之後,較高層次的需 求才容易被引發。若低層需求被剝奪得太厲害,較高層次的需求就不會被意識到 (車文博,2001)。

圖 2 Maslow 需求層次圖

資料來源:車文博(2001)。人本主義心理學(頁 124)。台北市:東華書局。

介於中間的「愛與歸屬需求」(見圖 2)是人們滿足較高層次需求的先決條件,

當生理和安全需求已被部分滿足時,人們最希望能被人接納、被愛,以及被認為 有吸引力(莊耀嘉,1982)。「愛與歸屬需求」便是人在群居社會中很重要的心靈 依靠。愛的需求包括「給予愛」和「接受愛」,這可透過與父母、朋友或伴侶的 親密關係,或是在團體的社交關係中獲得滿足(Schultz,2006)。

自我 實現需求

自尊的需求 愛與歸屬的需求

安全的需求 生理的需求

美的需求 知的需求

(18)

7

表 1

愛與歸屬需求層次與人格功能

愛與歸屬需求匱乏狀況 愛與歸屬需求實現狀況 愛與歸屬需求實現的例子 羞怯(自我意識)

沒有人要的感覺 無價值感

空虛 孤獨 寂寞 不統整感

自由流露情感 統整感

溫馨感 一起成長感

注入新的生命與力量感

沉浸在被完全接納的愛之 關係中

資料來源:莊耀嘉(1982)。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頁 85)。台北市:允晨。

「愛與歸層需求」是一種渴望被人喜愛、接納的需求,當我們在親情、友情 和愛情關係中被接受、關愛、認可,就能感覺到愛與歸屬感,人們就容易因此對 自己產生正向看法,進一步衍生出「自尊的需求」。反之,如果在人際關係中常 常感到不被需要、不被接納、不被喜愛,這些負面經驗將帶來難以抹滅的傷害,

讓人們在人際關係中容易感到挫敗,覺得自己受到大家的排斥,與周遭的人格格 不入,常覺得受到他人的傷害、歧視和誤會,也間接的影響了人際關係,難以與 人和睦相處,進一步也打擊了人們的自信和自尊(莊耀嘉,2006)。

(二)正向關懷的需求(positive regard)

在人格形成的過程中,Rogers 認為人有「正向關懷」的需求,期待經由重要 他人的讚許,感覺到愛、接納、溫暖和尊重。而且孩子對正向關懷的需求是很迫 切的,甚至願意為了得到它而犧牲一切(Phares,1994)。

正向關懷對人格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當孩子接受到父母的持續的正向關 懷,感受到接納、愛與認可,孩子會逐漸將父母的態度內化,發展出正向的自我 關懷,學會主動接納、認可自己,能自我贊同,不需外求。甚至進一步給予他人 正向關懷 (Schultz,2006) 。

(19)

8

三、父女關係的失落

「人生中有許多失落的經驗,當這些經驗造成人們失去重要的關係時,人們 才會傷心。……失落除了失去親人、婚姻、工作、健康…之外,還包括失去信任 感、安全感或是自己身體的掌控權。幾乎每個人都經驗過對一段關係失去信任,

而且可能對人們的一輩子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 」

(James,2011,p.21)

(一)父愛缺席對女性的影響

在生命經歷過父愛缺席,對許多女孩來說是件心痛的事,每每提到父親或聽 到相關的議題,都讓人隱隱作痛。父親在世,卻感覺不到父愛,還擔心父親帶來 的傷害,更令人難熬。那種自己在父親眼中不是人,而是財產的一部分的感覺,

讓人覺得活著真是沒有意義。女兒們用盡心力成就一座虛假的靠山,但無法掩飾 心中的空洞和痛楚。

「缺乏對父親的接觸與認識會讓小孩的心靈裂開一個破洞,稱之為『渴望父 愛』。因為害怕再度經歷失去的痛苦,他們不願意讓任何人靠得太近(Erickson,

2002,p.15)。」失去父愛的傷口以許多形式出現,如:低自尊、不值得被愛、自 我厭惡、自我懷疑,讓女孩在人際關係中,浮浮沉沉。

Erickson(2002)提出父愛缺席對男女性有「自尊的降低、害怕被拋棄、過度 害怕獨處、羞恥感、反依賴、情緒處理問題、憤怒問題、控制的需求和信任的問 題」等九項影響,且分別對男女性的生活造成不同的困境,而研究者僅將其對女 性部分的闡述整理如下:

1.自尊的降低

女性難以發展自信心、自我肯定、自發感和勝任感,對於自己如何能同時有 能力又能愛人感到困惑。容易在人際關係上出問題,在親密關係中,很容易因為 自尊的低落,難以找到自己所愛的人,或是自我犧牲地付出過多。

2.害怕被拋棄

女性重視與人的關係,當感受到被父親拋棄,為了能被照顧,避免再次被拋 棄,她可能會緊緊地依附著身邊的重要他人,或使自己在關係中占上風。

3.過度害怕獨處

被拋棄的經驗對使女性誤認獨處和孤單是相同的,因為害怕一個人,害怕被 遺棄,往往容易陷於有害的關係中,或者變得冷酷無情、拒絕任何付出。也可能

(20)

9

將注意力轉向不會拋棄她們的食物、藥物、香菸或孩子身上。

4.羞恥感

「受過創傷的人常無法讓任何人接近他們的傷口,甚至不願看見或感受到傷 口的存在。女性的羞恥感通常常和無法被人看重有關,她們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但又渴望感情,因此很容易掉入共依賴的關係中,過度在意別人的需要而放棄自 己的需要(Erickson,2002,p.102)。」

5.反依賴

不相信重要他人會一直守候在身邊的人,為了保護自己免於受傷,會假裝不 需要任何人。女性常藉由滿足別人的需要來偷偷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她可能會成 為無微不至的照顧者,或發展出堅強的性格,讓別人主動地需要她。

6.情緒處理的問題

心理受創的人,情緒常會擺盪在過度豐沛和冷漠兩個極端之間。某些女性會 過度釋放情感,當有情緒時就失去理智,以為思想和感受是不能共存的。

7.憤怒的問題

「憤怒是感到被遺棄的本能反應(Erickson,2002,p.103)。」女人多半將憤 怒轉向自己,容易發生憂鬱、飲食障礙、物質濫用和自傷的行為。

8.控制的需求

被期待要溫柔的女性,為了掩飾被拋棄的恐懼,和對關係的不安,通常透過 偽裝的方式控制他人,例如:無助、撒嬌和引人罪惡感等以退為進的方式操緃他 人。

9.信任的問題

信任問題是所有渴望父愛的表現的最終的結果。

(二)父愛缺席下子女的成長議題

Gordon(2004)將與子女關係疏離的父親分為九型,也提出這些父親的子女將 面對的成長議題,研究者將內容整理如下表:

(21)

10

表 2

疏離的父親與其子女的成長議題

類 型

次 類

型 父親的特徵 子女面對的成長議題 中心議題和 改變方向

強 勢 父 親

(

)

完 美 的 父 親

完美零缺點 1.尊重自己,持平的看待父親。

2.自己有闡釋個人能力的權力。

1.中心議題:

恐 懼 、 避 免 對 抗。

2.改變的方向:

(1)停止賦予父親 過多的權力。

(2)承認自己的力 量,運用個人的 力量。

(

)

專 制 的 父 親

支配 批評

1.承認自己的弱點,原諒自己。

2.聆聽自己而非接受命令,學習拒 絕,畫下界線。

3.主張自我的需求。

(

)

虐 待 的 父 親

恐嚇 貶損 虐待

1.劃界線,在人際中照顧自己,表達 憤怒,以建設性方式運用憤怒。

2.克服心中的羞恥感,相信自己有權 利得到不同的待遇。

3.建立身心的完整性。

資料來源:整理自張瓊文(譯)(2004)。爸爸怎麼回事 : 發現父親,發現你自己(原 作者:Barry H. Gordon)。臺北市 : 經典傳訊文化公司。

(續下頁)

(22)

11

主 類 型

次 類

型 父親的特徵 子女面對的成長議題 中心議題和 改變方向

軟 弱 父 親

(

)

過 度 負 荷 的 父 親

感到負擔沉 重、抗壓性 低、依賴

1.瞭解父親的侷限和障礙。

2.釐清對父親的責任,為自己的需 求負責。

3.把自己與父親不同的特質列出。

容許自己擁有不同的生活。

4.學習表達情感、求助。

1.中心議題:

責任、害怕與 父親相同 2.改變的方向:

(1)看見父親對自 己 人 生 的 責 任。

(2)區別自己與父 親的不同。

(3)容許自己擁有 與父親不同的 生活。

(

)

失 常 的 父 親

因情緒或上 癮 問 題 所 苦、過度依 賴

1.限制自己的付出。

2.區別與父親的不同。明白自己的 獨特性,和父親的相似之處。

3.可決定自己的本質。

(

)

沉 默 的 父 親

將自己與家 人隔絕、活 在孤獨中

1.慢慢找話題與父親討論,認識、

了解父親,也告訴他自己的事。

2.肯定自己,不期望父親一定要以 某種形式滿足自己以獲得認同 的需求。

疏 離 父 親

(

)

工 作 狂 父 親

過於投入於 工作

1.了解父親的過度投入工作的源 由,為自己設下工作的界線。

2.平衡個人生活和工作。

3.表達你的生活需要他。

1.中心議題:

自尊、拒絕 2.改變的方向:

了解、知道父 親的事。

(

)

離 婚 的 父 親

不同住

1.容許關係發展,培養信任。

2.維護影響力,拋棄受害角色。

3.面對擔憂,向父親表達想如何共 處。

(

)

死 去 的 父 親

不在人世

1.死亡沒有終止聯繫,專注內心並 傾聽自己對父親的認識,思索父 親會如何回應。發掘傳承自父親 令人尊敬、喜愛的特質。

2.尋求良師益友的指引。

(23)

12

與父親的關係提供了女性如何看待自己藍圖,它影響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女 性特質、能力和人際關係。「父愛缺席」在女性的生命中不僅影響了她的自信和 自尊,也影響了她的人際關係,以及她與自己的關係,隱微地牽引著她的生涯決 擇與發展。女性可以藉著探索與父親的關係,看見它對其他關係的影響力,從接 納父親的存在開始,接納自己。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敘說研究取向,研究者從個人原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開始敘寫,延 伸到校園生活中的同儕與師生關係,和女性在成長過程中的自覺與愛情關係,探 究在關係的互動中如何形成自我概念,又如何在關係中自我覺察、反思與調適。

本節分為四部分,第一說明研究取向、第二說明研究流程、第三說明資料蒐集與 分析的方式,以及第四說明研究倫理。

一、研究取向

研究者以個人生命故事為研究的文本,採敘說探究取向,探討生命中與重要 他人的關係,以及在關係中如何形成自我概念,期待能透過研究者的自我探索與 反思,找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敘事研究是一種探討生命故事的研究方法,研究的內容很廣泛,包括文獻探 討、日記、信件、自傳、會談或訪談中所獲得的口述生命故事等,都是常見的敘 事素材(Lieblich,Tuval-Mashiach,Zilber,2008)。敘說研究是以故事為主要理解 和呈現的方法;看重敘說資料的整體性和個體獨特的脈絡(許育光,2000)。藉由 瞭解一個人如何在所屬的社會文化裡建構他的生命意義,從個人的主觀世界出發,

體悟生命對個體的意義(楊宇彥,2000)。臨床心理學也採用敘事於心理治療情境 中,藉由心理治療修復或發展生命故事,敘事被視為是療癒過程的核心(Lieblich et al.,2008)。

人可以為自己創造生命的意義,研究者以自身作為研究對象,以主觀的角度 書寫過去的生命經驗,希望誠實地面對自我內在的聲音,並進一步詮釋與分析文 本,重新理解過去的生命事件,再寫入新的發現、修改舊故事,打破單一版本的 故事經驗,擴展對自我的生命的詮釋。當故事不斷地被創造、敘說、修正和再敘

(24)

13

說時,個人的生命意義將會變得更寬廣。

透過敘說人發現自己,也創造了自己。在敘說的程過中,人們說自己的故事,

也揭露了自己(Lieblich et al.,2008),就像電影阿凡達中的經典台詞“I see you.”

人們可以從說故事的過程中發現原本就存在但不被看見的自己,透過「看見」, 接納自己不同面向的存在,無論是光明或黑暗面,無論是多麼榮耀或不堪,每個 我都需要被看見。就像家族系統排列治療中的提到的,當家族成員願意看見並且 承認被排除在外的成員時,療癒就開始了(Liebermeister,2008)。我想人們也需 要同等地尊重自己身上的光明和黑暗,承認他們的位置,接納自我。

二、研究流程

圖 3 研究流程 決定研究方向與主題

進行文本撰寫與文件蒐集

資料閱讀與整理

資料分析:發現重複出現的關係議題

建構故事的意義 再次閱讀文本與議題

(25)

14

三、資料蒐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與分析方式

研究者將生命故事以關係為主軸,分為親子、校園、兩性三大部分,回憶成 長歷程中印象深刻的事件,以及和重要他人的關係,並將事件當時的個人感受、

社會觀察、教育學習心得和他人的回饋記錄下來,且蒐集相關的札記、畫作和心 得報告,穿插在故事中,敘寫成文本。

圖 4 個人自我概念形成圖 註:虛線「

」代表關係與關係之間會互為影響。

敘事研究的閱讀分析故事模式分為「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

類別—形式」四種(Lieblich et al.,2008),而本研究採「整體—內容」的閱讀分 析模式,研究者先閱讀完整的生命故事,再把焦點放在文本內容上,集中一個主 題分析故事。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將「關係」作為分析生命故事的主軸,包括:

親子關係、校園關係和兩性關係等。

Lieblich et al. (2008)提出處理敘事資料需要對至少三種聲音進行對話:

親子 關係 兩性

關係

校園 關係

社會觀察 教育學習 他人回饋

自我概念

(26)

15

第一:敘說者的聲音,即生命故事。

第二:理論架構,以某種概念和方法詮釋生命故事。

第三:對閱讀與詮釋生命故事的過程進行反思。

而研究者自覺自己的自我概念被親子關係、校園關係和兩性關係深深影響,

其中親子關係是各種關係的模型,為了克服關係中的困擾,研究者希望透過教育 學習、社會觀察和他人回饋,讓自己變得受歡迎,有較正向的自我概念。因此,

而研究者在敘說生命故事後,將從「家族系統理論」詮釋生命中的「關係」,以 及在關係中自我的生存之道,建構故事的意義,最後對整個生命故事的閱讀和詮 釋的過程進行反思。

(二)家族系統理論

故事的尾聲將以家族系統理論的觀點來看研究者的原生家庭,探討家庭成員 的互動關係。家族系統理論跳脫傳統心理治療看待當事人的眼光,不從當事人身 上找病因的,而是從當事人身處之家庭中找到成員彼此的互動關係脈絡,檢視整 理的家庭系統性運作。在家庭中,當事人看似病態的行為,可能是為了適應家中 成員互動關係而發展出的生存之道,家中痛苦發病的成員可能只是系統運作下的 代罪羔羊。

1.「多世代家族理論」簡介

「多世代家族治療」的開創者 Murray Bowen 於 1978 年提出「原生家庭的關 係模式會跨世代連結」的觀點,表示家庭中的「困難和未解決的情緒依附」會在 世代間傳遞(Corey, 2009),例如:在家中若父親有酗酒的狀況,回溯家族史,可 能會發現在祖父輩或曾祖父輩也有酗酒的情況,「酗酒」可能就是未解議題表徵。

此外,Bowen 也提出「三角關係」的概念,說明當家庭兩成員之間有無法面對的 衝突時,為了逃避焦慮的感覺,會拉入第三者以轉移焦點,例如:夫妻之間有未 解的心結,無法面對彼此,便把焦點轉移在子女的同儕關係上,過度干預,然而 這樣逃避問題的模式若長期出現,將會導致夫妻問題的惡化。

再者,Bowen 也提出「自我分化」的概念,指個體的理智與情感能從原生家 庭中獨立的情況,自我分化程度高者,有自我認同感,不易被左右;而自我分化 程度不高的個體,很容易受他人的想法和情緒影響,易產生適應上的困難。且當 個體未來在追覓配偶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選擇與自我分化程度相近的人結合 (Goldenberg,1999)。

(27)

16

2.「結構家族理論」簡介

「結構家族治療」的創始者 Salvador Minuchin 提出「家規」、「次系統」和

「界線」…等概念。說明每個家庭中有都「家規」,隱含著權力關係,在家規之 下家庭成員發展出特有的生存之道。而「家庭次系統」是家庭組成的基本元素,

包括夫妻、父母、手足、子女…等次系統,每個次系統都有各自的功能和任務,

若次系統之間的結構混淆、界線不清,家庭困擾就會出現,例如:若夫妻的次系 統界線鬆散,外人又常涉入、干預,將出現家庭問題。因此若能幫助家庭中的次 系統功能完整,界線清楚,便能解決家庭問題 (Goldenberg,1999)。

3.「Satir 家庭溝通模式」簡介

Satir 觀察到處於壓力之下的人們,會出現缺乏自信而不敢做自己的情況,

傾向避免表現出真正的情感,而採取討好者、指責者、超理智者和打岔者等溝通 模式。討好者在關係中扮演著軟弱、遲疑、自我貶抑的角色,總是試圖取悅他人,

他們擔心自己如果表達不同的意見或表現出獨立的樣子,會受到家人負面的評價。

指責者扮演著支配的、發現別人錯誤的角色,在關係中不斷為自己辯護,以攻擊 別人來逃避空虛及不可愛的自己。而超理智者採取固執的立場,不與他人親近,

隨時保持理性,以避免情緒化;超理智者只有在與人保持距離時才覺得安全,他 們依賴理性、否認自己的感情,不願承認自己的心也會受傷害。打岔者則看起來 對任何事都漠不關心,一切與我無關的樣子,試圖使他人分心,表現出可愛或無 辜以獲得人們的讚賞(Goldenberg,1999)。

第四節 研究倫理

一、匿名與資料的使用

由於研究者是以個人的生命故事為研究的內容,可能會觸及事件相關人的隱 私,故研究者以化名呈現故事中的相關人,以避免他人不當的引用。研究資料也 將妥善保存,僅供學術研究之用,不做其他用途。

二、自我議題的處理

書寫個人生命故事是一件煎熬而漫長的路,研究者的在挖掘內在故事的過程 中,對生命本身的價值不時會有出現疑惑及不肯定的情況,也會經歷揭露自我陰 暗面的擔心和痛楚,故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閱讀與自身議題相關的書籍,與指 導教授諮詢,並和研究同儕互相討論,形成支持系統。

(28)

17

第二章 沒有位置的家

第一節 所有權

在這個家裡,「所有權」對我而言一直都是個很重要的課題,不論是空間,

或是物品…。

一、房間

從小我就沒有自己的房間,父母的房間和祖母的房間我都曾待過,經過幾次 的獨立空間需求反應,總是得不到滿意的回覆,最後,我得到了一個結論—「和 家人共用房間是在有限空間中不得已的安排。」我覺得所謂的「共用」是應該彼 此都保有擁有與支配的權力,但我似乎連「共同擁有者」都不算,充其量只是個 寄住、寄放物品的人。

我們家是三層樓的透天厝,一樓是店面,包括:父親的辦公區、母親的工作 區、廚房和餐桌;二樓是父母親的房間和祖母的房間;三樓是弟弟的房間和佛堂;

且父親在外還另有公寓和工廠。從有形的物理空間來看,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他 /她個人的專屬的天地,且以他/她命名,但我的空間呢?

從小我和弟弟都在父母的房間打地鋪,升上小學三年級後,我開始跟祖母睡,

而弟弟則是在國中時期搬到了三樓。因為沒有房間,家人慷慨的借給我一些空間 擺放東西,祖母的房間有我的衣櫥,我的書桌也放進了弟弟的房間裡,我的個人 物品隨著活動空間的變動,陸陸續續地存放在不同成員的房間裡,雖然沒有明定 擺放期限,但我知道我的東西終有一天得撤離這些地方。

從到了別人的房間、向人借用空間那一刻起,難免需要犧牲或限制一些個人 的需求,需要配合擁有者的生活習慣,所以磨擦也是在所難免的,只是程度上的 差別而已。面對空間使用上的衝突,我若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往往只會招致他人 的批評:「房間是我的,我都在遷就妳耶!」,我只不過在捍衛自己的權利,卻反 倒成為一個不知感恩、斤斤計較的人。

我深深覺得空間的使用權,似乎也決定了一個人在家中的地位,這種在家中 沒有位置的感覺,很難受,讓人難以釋懷,感覺上自己好像不屬於這個家,但哪 裡又是我的家呢?

(29)

18

二、電腦

自從到台南工作後,我的書桌擺滿了弟弟的東西,原本在書桌上的電腦也被 擱在一旁。

難得婚後回到家,想查閱我的電腦資料,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寫論文的素材,

正想把老早被拆解、放在一旁的電腦組裝回來時,猛然發現我的主機不見了。我 急忙吵醒在一旁睡大頭覺的弟弟,詢問主機的下落,睡眼惺忪的他一開始說不知 道,後來又改口說可能在倉庫。我站上板凳,在倉庫探尋了幾回,沒看見有任何 像主機的東西,我慌張的在口中唸著:「我的電腦呢?我的電腦呢?」弟弟似乎 得到了一些靈感,說電腦有可能被父親搬走了,叫我下樓問母親。

聽到「父親搬走了我的電腦」,我整個人都快瘋了,他怎麼可以這樣做,我 懷著僅有的一絲希望,急切地詢問母親「我的電腦呢?」母親不耐煩地說「我怎 麼會知道,沒有人會動妳的東西,妳去倉庫找清楚。」後來連弟弟都覺得大事不 妙,一同爬上倉庫找了許久,還是遍尋不著。母親想了想,突然說她好像曾經看 見父親把電腦搬下樓,載去工廠了。

我生氣的說:「怎麼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把我的東西拿走呢?」。母親覺得 一切不干她事,叫我打電話給父親。我很氣媽媽和弟弟竟然眼睜睜地看著我的電 腦被搬走,而沒有試圖阻止。

「為什麼在這個家有人可以隨意的拿走我的東西。」

我要母親幫我打電話問父親,媽媽一開始很不樂意,覺得為什麼要她打,叫 我自己打,我告訴她「我現在很生氣,我要怎麼打電話?」況且,我心中有一種 她沒有善盡「保護女兒」這個責任的感覺,我很堅持她必須打這一通電話,說完 之後,我就上樓了。

我很生氣,為什麼沒有經過我的同意,父親就擅自拿走我的東西。這不是第 一次了,曾經有好幾次被人拿走東西,或剝奪權利,而沒人幫我阻止,瞬間不平 的情緒湧上心頭,我哭了,叫著「為什麼要拿走我的東西!為什麼要拿走我的東 西!」不知過了幾分鐘,我平靜下來,擦乾眼淚到三樓書櫃裡翻閱紙本的資料,

希望能找到一些大學時期的心得報告,就在我慶幸找到一些舊資料時,樓下媽媽 說:「爸爸等一下就要回來了。」

媽媽說一開始父親在電話中否認有搬走我的電腦,當母親肯定的告訴他,有 看見他搬了電腦下樓時,父親很不高興,覺得母親把事情都怪到他身上去了,所 以要回來載我去工廠找電腦。

「算了,我不要電腦了。」我心中大叫著。聽到父親要回來載我時,我心中

(30)

19

感到很害怕,很擔心父親他回來會生氣發飆,雖然是他的錯,但是他總是不肯承 認,還會回過頭來把別人罵得一無是處,家人常常被他弄得遍體鱗傷。不久父親 開車回到家,說要載我到他那裡找,我感到有些不安,很害怕單獨和父親在一起,

又加上許久沒有使用自己的電腦,如果到最後沒在工廠找到,後果就會很慘。我 靈機一動,拉了弟弟一起去,電腦是弟弟幫我採購、組裝的,他認得我的電腦。

果不其然,我和弟弟在工廠的三樓找到了我的電腦,它孤零零的被放在空曠 的房間裡,沒有組裝起來,弟弟很自動的幫我搬電腦下樓,爸爸只說「找到了,

就搬回家吧!」我沒有多說什麼,心想能把電腦拿回來就好了。回到了家,我們 一家人還一起到附近的餐廳吃中餐,若無其事的閒聊,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 樣,至於「誰搬走了電腦?又為什麼要搬走?」似乎也沒有人想再提及了。

我想要一個家,一個屬於我的家,我的東西可以自在安排,不用擔心被別人 搬動,而我,也可以把自己安放在其中。

第二節 父親

一、父親的位置

100 年 11 月 26 日是婚後第一次從台南直接回家過夜,不太習慣躺在母親的 床上,這個位子應該是父親的。

我從小就沒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曾經跟弟弟一樣打地鋪,睡在父母房間,後 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搬去跟阿媽睡,弟弟搬上三樓睡。到了大學,我到彰化住 校和三位室友共同一間房間,連三年因為經濟考量,我始終住在學校宿舍。

我剛上大學不久,父親就在外買房,幾乎是天天住在外面,鮮少回家睡,弟 弟也上大學後,平日家中就只剩媽媽和阿媽了。偶而回家的父親好像是在外面正 式地組成另一個家庭似的,從那個時候開始,只要大學返家,我大部分會和母親 睡,談談心事,母親的房間,就開始有我的衣物。後來回新竹實習、在竹北工作,

將近四年的時間我也習慣和母親睡,一切似乎是那麼的自然。後來到台南工作到 現在有三年多的時間,我都在外地,偶而回家時,我也會和母親睡,聊聊天,然 後呼呼大睡。但這次我婚後返家,卻覺得睡在這個房間裡有些彆扭。

(31)

20

二、父親是個怎麼樣的人

我的父親是一個極好面子的人,失敗和錯誤是不被允許出現在他的生命中,

所以就算他失敗、犯錯了也不能說,不能談,這是他的地雷。請不要對他有任何 的懷疑,他是一家之主,無論他說什麼、做什麼都是對的,就算你發現什麼不對 勁的地方,請放在心理,別說出來,他禁不起你的質疑。

父親是家中的長子,被寄予厚望,在求學的過程中,他也是大家目光的焦點,

小學時期當班長,威風凜凜,受到同儕的愛載,現在的他,很喜歡和國小同學聚 會談天,在那個場合,他可以得到熱情的掌聲與讚美。

我的父親也是個很自私的人,他可以為了自己,犧牲家人,他讓妻子當保人,

由妻子償還許多負債,但說不出一句感謝。他也是一個不會理財的人,三不五時 借錢、還錢,挖東牆補西牆,支出總是比收入多。當他有錢的時候開名車、載名 錶,當他沒錢的時候貸款投資,但常常時不我與。他還是一個多情的人,外遇不 斷,一個接著一個,但再多的女人怎麼也填不滿他孤寂的心。

父親是個怎樣的丈夫

我覺得父親是一個不合格、自私的丈夫,妻子對他而言只是他財產的一部分,

對妻子重視的程度是以利益為導向的,而且不容人違逆,翻臉之後冷酷無情,所 以我覺得父親真得不太適合結婚,因為他對情人比妻子好太多了,結婚只是造成 對方的痛苦和折磨,對於孩子也是心理上的衝突和矛盾。我覺得以公眾面的角度 而言父親真的是一個體面、有主見、能任事的男人,但他不屬於家庭。

(君,大三「父母的互動觀察報告」,民 92 年 4 月 5 日)

三、我與父親的關係

爸爸有一種身為男性的優越感,有著傳統男尊女卑的文化觀念,他直覺地認 為馬路上開車技術差的、見識短淺的、工作能力不好的都是女性,只是我沒想到,

原來我這個女兒在他的心目中的地位竟是如此的低下。也許如此,我才會努力在 課業上表現出色,為自己爭一口氣,證明我沒有比較差,甚至比一般男生表現的 還要好。

無法碰觸

記得有一次老師要我們回家訪問父母,這讓我真的很猶豫,訪問爸爸對我來 說是一件高難度的事,因為從小我和爸爸就不是很親近,還很怕冒犯他,對他有

(32)

21

很深的恐懼感。我還記得國小的時候我伸手拍拍爸爸的肩膀,想跟爸爸說句話,

爸爸卻生氣的對我說女生不能碰男生的肩膀,然後狠狠的瞪了我一眼,這讓我很 受傷,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爸爸要如此無情的對待我。漸漸地,我上了 國中、高中,我們之間也沒有父女親情交流,偶爾還會有衝突發生呢!而且只要 和他在同一個房間裡就會有莫名的壓力向我襲來,讓我感到很緊繃、很不自在。

有時候我真得覺得在他的眼裡我什麼也不是。

(君,大二「親職教育心得報告」民 91 年 6 月 25 日)

父親想要在大家面前塑造一個老大哥的樣子,有大老闆的派頭,什麼事情 都難不倒他,希望受人尊敬、景仰。我從未看過他謙遜待人的模樣,也不曾看 他放下身段跟人溝通,甚至為自己的失誤道歉。但是他居然會在兒女面前示弱,

這為的是什麼?

示弱

我跟父親的關係疏離,從來沒有跟父親撒嬌,在父親面前的舉止不是粗魯、

隨性男孩子氣,就是很拘慬,只要在家中男性面前展現女性的一面,就會感到渾 身不自在。

從小我感覺到父親對我的態度是排拒的,當我被鄰居的小孩欺負,父親不會 幫我出頭,也不會安慰我,他會告訴我是我自己沒有先見之明,怪不得別人。所 以我學會在外面受了委曲,絕對不要讓父親知道,以免被罵,遭受二度的傷害。

每年的父親節,我都會適時的表達心意,小學時親手製做卡片,到了國、高中存 錢到百貨公司買禮物,但無論如何的用心,都沒辦法獲得父親的歡心,我得到的 往往是冷漠,甚至貶抑的回應,我的努力似乎是不被看見的。

我不知道父親到底愛不愛我?他拒人於千里之外態度之所以會轉變,是因為 他在乎我這個女兒,打從心底的想親近我,還是因為他年紀大了,想和子女保持 良好的關係,害怕變成孤單老人?

有兩次父親開車載我的時候,提到自己老了,大不如前,這個會向女兒示弱 的父親是我很陌生的,感覺很奇怪、也很突然,一開始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反應,

連話都不知道該怎麼說,只是提供可能可以幫助他的方法,但是也許他心裡真正 想要的是女兒的支持和關心吧!就像我需要他的關愛一樣。我需要一些時間來調 適自己,讓我能適應這樣的轉變,我樂意給自己機會練習,也希望他願意一直給 我嘗試的機會,不要再將我狠狠地推開了。

(33)

22

(君,大三「家庭對我的影響」報告,民 92 年 6 月 18 日)

開始教書之後,我偶爾會利用假日和朋友一起出遊,有一次學姊來新竹看我,

我們在家中和母親閒聊,突然父親的車出現在家門口,他走了進來,說要拿東西,

沒說上幾句話,又匆匆離開。事後,學姊告訴我她的發現,她說父親一回來,家 裡的氣氛瞬間凝結,我像變了一個人似的,馬上就警戒了起來,好像進入了備戰 狀態。

男人味 中性 女人味

在父親面前我是一個穿上武裝的人,

中性,機警,隨時準備應戰,

不自在,不是我,

隱藏性別是安全的選擇。

女人味在他面前反而不自在,

感覺自己是錯的,

中性打扮,不帶柔情,就事論事,眼觀四面。

我好累,我討厭武裝,

但這好像是自然的反射動作,

保護自己避免被狼狼的傷害。

他是一個不結痂的傷口,

空洞的心,不想存在,

我心中的傷痛,黑洞,無盡的失落,

痛,心痛,想死的感覺。

他不愛我,

心被撕烈的感覺,

我想殺了我自己,一切會結束。

(君,札記-男人味 中性 女人味,民 99 年 7 月 21 日)

(34)

23

圖 5 父親 99.7.21

97 年年初,我的手機壞了,父親把他的舊手機拿給我用,我其實不太想使 用,但是因為怕拒絕之後他會生氣,我還是禮貌上收了下來,想先暫時使用,再 買新手機。收下手機之後,我開始重新設定手機,在過程中,我發現了父親與外 遇對象的曖昧簡訊,就拿給了母親看,母親看了心中很不是滋味,沒想到隔天母 親就向朋友吐苦水,把這件事說了出來,這個朋友是父親和母親的共同朋友,過 沒幾天,事情傳進了父親的耳裡,父親大發雷霆,晚上十一點多滿身酒味的回到 家,質問我為什麼把手機拿給母親看,應該要先把手機拿給他才對,他兇狠的眼 神好像要把我殺了一樣。

我因此難過了很久,那陣子也不斷地生病,還把長髮剪了。為此,媽媽很內 疚,對我說早知道對方是個大嘴巴,會把事情說出去,她就不會說了,看我這樣,

她也很難過。說實在,我還蠻後悔把簡訊拿給母親看的,害自己受傷,反正父親 外遇已是事實,何必再在傷口上撒鹽,就當作沒看見,把手機還給父親,也就不 會有後續那麼多事情了。

同年,由於服務的學校內部混亂,我索性不再續約,參加了幾場考試後,就 到了台南教書。

他不愛我

我與父親是兩座無法靠近的冰山,一靠近就會因為劇烈的撞擊而斷裂,兩敗 俱傷,也許只有我會受傷,缺了一角,永遠無法恢復。

(35)

24

我曾對他哭喊著:「你不愛我!」他用冷峻的眼神看著我,對我吼著:「去、

去把我的十大罪狀寫下來。」事實上,我已經遺忘他說了什麼,只記得我很難過,

因為我很清楚的明白「他真的不愛我」,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他 不 愛 我」。 那晚我哭得很慘,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做痛徹心扉,心臟的位子好像狼狼的被挖開 了一個大洞,心好痛,雖然我理智上一點都不想要面對,但我還是得赤裸裸的接 受他的攻擊。我不由自主的一直哭,沒有辦法把話說清楚,那時的我已經二十六 歲,但卻像小孩子一般無助,我身旁的家人也怕被波及,沒有伸出援手。

我很想死,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許我真的只是他的財產,如果可以 的話,我真的願意去死,那他就可以拿著保險金,把他的債物還清,全家人,媽 媽、弟弟,所有的親友們,都不需要那麼痛苦了,媽媽、弟弟還有我不需要活在 別人異樣的眼光下,我真的想為他們做些什麼,至少我是有剩餘的價值的,如果 這真的是他要的,只要他開口,我可以幫他完成,讓所有的人都自由。

他愛的只有他自己,我只是他財產的一部分,而且是一份不受他控制和支配 的財產,所以他罵我不孝,也是理所當然的吧!從姑姑的口中聽到他說的這句話,

比他直接告訴我還傷人。

我現在只要在想這些事情都會情不自禁的哭起來,可是痛過、哭過之後,好 像又沒什麼了。雖然我沒辦法接近他,他依然是我的父親,永遠都是,我還是得 把這輩子的功課完成—面對他。有些事情本來就是無解,也許是我的父親身上也 有留著上一代的傷,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但諒解真的很難,只要想到父親對母親、

對整個家族所做的一切,我就很生氣,覺得很丟臉。

(君,研一「自我敘說成長記錄」,民 99 年 8 月 12 日)

到台南工作後,三個星期才回家一次,遇到父親回家,我也會刻意避開,

很怕害與他碰面,與父親的互動,也只有在過年圍爐時才不得不發生。但是因為 一隻小狗,我竟然開始與他有了交集。

連結

昨天我走在住處附近的馬路上,經過路橋下時看見一隻狗趴在橋下,我一開 始是被驚嚇到的,我已為牠死了,因為牠很接近馬路,我以為我看見了牠的屍體,

我鼓起勇氣走過去(我不得不走過去,因為我要去領錢。不然我是不敢走過去的。) 發現牠的表情很安祥,一副悠閒的樣子,我惶恐的表情反而顯得十分突兀。走過 橋下,我的心一直掛念著牠,擔心牠趴的位子會不會太中間,會不會被撞,但我

(36)

25

心中另一個聲音告訴我「不會的,牠一定比人類還敏銳,牠既然能安然自得,何 必打擾牠呢?就幫牠祈禱平安吧!」我邊想邊走,經過一條巷子時又被一隻剛出 巷子的狗嚇到,我留意了牠的表情,也是一副悠哉的樣子,我想我又再大驚小怪 了。

等我領完錢走回來,經過陸橋下,特別找尋了狗狗的蹤跡,發現牠的前面多 了一個橘色的三角錐(就是用來警示來車有路況的障礙物)。我心想是哪個好心人 放的,我再度確認狗狗的狀況,牠安然自得,我也就放心的離開了。

回到住處之後只覺得自己有些反應過度,也就沒有多想,但就是想把這情景 畫下來,但我並沒有實際行動。

隔天早上(也就是今天),我還是很想把牠畫下來,所以我拿起蠟筆開始畫了 起來。我畫了一隻棕色的狗狗安然的趴在地上,牠的前方有一個橘色三角錐,又 畫了一張驚嚇的側臉(就是我),為了突顯我的大驚小怪,我還特別在狗狗上方的 空白處寫了「peace」這個單字,還畫了另一張安祥的睡臉,並在一邊寫上了「相 信牠,牠是平安自在的。」

圖 6 小福 99.08.27

傍晚我去上了瑜珈課,還跳了一些有氧,準備要回去時,看到手機有我媽的 未接來電,我不以為意,想回到了住處再回電。

回電後,我媽告訴我今天家裡發生的事:

(37)

26

爸爸在工廠養的狗「小福」今天早上在馬路上被車撞死了,爸爸本來解開繩 子,想讓牠放風,沒想到牠跑到馬路上,爸爸立刻上前阻止,小福以為爸爸生氣 要打牠,往馬路飛奔,沒想到牠就活生生的被車撞了,爸爸把牠帶回工廠,看牠 不斷地吐血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爸爸想帶小福到中華大學附近的焚化爐火化,

要花了七千多元,媽媽說可以直接丟進垃圾車就好了,但爸爸還是選擇要火化 牠。

我剛下聽了想起我昨天遇到的狗狗,我很傷心,我感受到我爸心中的內疚和 自責,雖然媽媽說狗跟人不一樣,但我沒有辦法認同她說的話,雖然我只見過小 福一面,但是牠的樣子我還記得,我一想到牠吐血的樣子,我就很心痛。媽媽還 說爸爸告訴她小福是跟爸爸很親近的,都會跟爸爸撒嬌,最近牠得了皮膚病,爸 爸還花了很多錢幫牠治病。當媽媽說爸爸告訴她「小福以為爸爸生氣要打牠,才 往馬路飛奔。」我知道此刻爸爸一定非常自責、難過。我有些怪媽媽為什麼能把 一個生命,看得如此輕,還能笑的出來。我哭著跟媽媽說話,媽媽說早知道就不 要告訴我了,我跟媽媽解釋生命沒有分人或動物,但媽媽似乎不了解,只覺得以 後不要跟我說這些了(雖然她這句話曾說過幾百次),我跟她說我想打電話給爸爸,

但又不敢,所以我想傳簡訊給他。

我掛下電話之後,傳了簡訊給爸爸「爸爸,我們一起為小福祝福,反覆對牠 說,我愛你…對不起…謝謝你…請原諒我。感謝牠的陪伴,表達對牠的愛。小君」

我打完之後,心中很徬徨,我想昨天的事件難道是個訊息嗎?預告我家中的 狗狗會出事?我很難過,腦中浮現許多不好的想法,我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我自己。

難道開發靈性,是要我不斷的經歷悲傷和自責嗎?

我很難受,我打了電話給佩芬老師,邊哭邊把昨天和今天的事說給她聽,我 說我昨天就有再三確認,橋下的狗狗是很 PEACE 的,為什麼今天小福卻是走得 那麼淒慘,我不知道以後我要如何面對我得到的訊息。老師說我看到的狗狗是 PEACE 的,小福也是 PEACE 的,那是小福自己選擇的道路,人可以選擇自己的 道路,狗狗為什麼不可以,小福也有自己的想去。老師跟我說可以跟爸爸說,我 看到的小福是很 PEACE 的,這是牠的選擇,如果爸爸還是放不下,可以再唸那 四句話。

我掛完電話之後,傳了簡訊給爸爸「爸爸,我感覺到小福的表情是很安祥的,

這是牠選擇的道路,我們祝福牠一路好走。」

還沒打完,我爸就回傳簡訊我「謝謝妳的關心,爸爸心裡很傷心也很不捨,

那麼乖的一隻乖狗,謝謝妳的關心。」我又哭了。

(38)

27

我從來沒有傳簡訊給爸爸過,爸爸也從來沒有傳簡訊給我過,爸爸從來都沒 那麼溫柔的對我說話,心中五味雜陳,我不知道該說些什麼。我過去只知道他是 不愛我的,他不愛我們這個家,他只愛他自己。可是我看見了他的悲傷和溫柔。

我很難過。

我還是打完了簡訊,傳給了他。

後來我去洗澡,滿腦子都是小福,也想起了媽媽的話:「早知道就不告訴妳 了。」突然我覺得我傷到媽媽了,我知道我不認同她的態度傷害了她,洗完澡後,

我打電話跟我媽道歉「謝謝妳打電話告訴我,我說話太急了,對不起。」我媽就 直接說「對啊,妳說話太快了…」雖然我知道我媽可能聽不懂我說的話,或是她 的表達方式就是這樣,但我就靜靜的聽她說吧。我掛電話,笑了一笑,我想就這 樣吧。我最愛的媽媽。

(君,日記-小福,民 99 年 8 月 27 日)

一年以前,我談到父親,總是會有很大的情緒反應,現在真的是平靜許多,

雖然還是會遇到與父親相關的不愉快事件,但難過的時間變短了,人也比較容易 恢復,原本的傷口似乎也漸漸長出了新皮。

第三節 母親

被遺棄的夢

小時候我經常做惡夢,而且往往是同樣的夢在不同的夜晚重複出現;記得小 時候有個夢是這樣子的:「我站在空無一人的市中心,媽媽騎著機車向我駛來,

我希望她能快點把我接走,但是她卻載著弟弟離我而去,不管我怎樣的嘶吼,她 都不理我,只看見她愈來愈遠,愈來愈遠…。」每次夢到這裡時,我總是被嚇醒,

驚魂未定的坐在床上發抖;我害怕媽媽不要我,隨時都會離我而去,我多希望能 和她一起走。現在回想起來,那種深怕被遺棄的恐懼感依然讓我難以承受。

(君,大二讀書心得,民 90 年)

我覺得母親是個怎樣的妻子

我覺得母親是一個以家庭為重的妻子,很顧家,母親是家中經濟的支柱和情 感寄托的中心,是維繫整個家的重要角色。在比較早期的時候,母親是一個把丈

(39)

28

夫當作天,逆來順受的妻子,沒有自信,將丈夫有外遇歸因於自己的無能,帶著 兩個孩子到處去求神問卜、算命、向朋友和親人訴苦,像空了心的遊魂,一心只 盼丈夫回頭。慢慢地,母親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從開始幫人做衣服到全職的從事 修改衣服的工作,不但在經濟上獨立,也因修改衣服的工作而開展了自己的人際 圈,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信心和自主性也漸漸地提升,開始對自己的人生有了 不同的想法和規劃。

媽媽讓我十分引以為榮,很佩服媽媽在歷經狂風驟雨後,還能像朋友一樣的 和爸爸相處,雖然有時候還是會因為一些事情而感到難過和寒心,但我看見了她 學會了為自己著想、懂得保護和捍衛自己的權益。二十年了,媽媽也早已習慣「出 去當做不見,回來當做撿到」的感覺,既然無法有什麼建設性的改變,就將自己 的視野調整到其他的地方吧!

(君,大三「父母的互動觀察報告」,民 92 年 4 月 5 日)

母女關係

我和母親之間的界限是親近的,可以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母親對我而言 就是家,是唯一愛我不會背棄我的人。但在另一方面,母親將我視為婚姻困難的 傾吐對象,把我拉到與她平等的位置,像閏中密友一般。但也使得我在情感上過 度涉入父母的婚姻問題,兼俱女兒和朋友的角色,甚至朋友的角色占了絕大多數,

長久下來讓我對於被賦予朋友責任的女兒角色感到很大的壓力。

(君,大三「婚姻與家庭期末報告」,民 92 年 6 月 18 日)

從小到大我對母親有著矛盾的情感,一方面心疼她、為她抱不平,另一方面 氣她總是讓我承受她的痛苦與不滿。

一、出生

聽母親說,我的出生是不被期待的,家中的長輩希望母親能在第一胎就生個 男丁,結果卻是個女娃。因此,媽媽不管在懷孕時或是生產後都承受著很大的心 理壓力。聽母親說,她在醫院待產的過程中,由於骨盆較窄,不容易自然產,經 護士指點,在醫院樓梯間上上下下的走著,希望藉此幫助生產,沒想到熬了七、

八個小時,還是生不出來,父親還很不悅的念她:「叫妳不要吃那麼多,看妳都 生不出來…。」最後不得已,母親以剖腹產的方式生下了我。

故且不論父親的言語是關心還是指責,但聽在母親的耳裡,是很難過的,在

(40)

29

心理上沒有被善待,在擔心、害怕的脆弱時候沒有被她的男人支持。

母親告訴我,因為我是個女娃,夫家這邊很失望,她的壓力也很大,絲毫沒有迎 接新生兒出生的喜悅。還好母親的第二胎是個男孩,這才讓她卸下心中的大石 頭。

二、襁褓

母親說我小時候很難帶,一點不舒服就哭,常常一整晚不得安寧,為了能好 好的睡上一覺,父親還會獨自跑到車上去睡。不知為什麼,我就是很難帶,不像 弟弟一樣,安安靜靜地,就算不舒服,也只會輕聲嗚咽,不會大哭大鬧。

每當我與母親意見不同或有爭執時,她不時會把小時候我多難帶的事例掛在 嘴上,舉證我是個多麼難相處的人。在她眼中,我是個脾氣不好,不懂忍耐,遇 到小事不順心就發火,讓人不得安寧的女兒。

她常對我說「妳很難相處啦!動不動就叫,不會忍耐一下,以後一定要找一 個會讓妳的老公,不然強對強,死棋。」「妳像妳爸爸啦!很難搞。」

三、外遇

媽媽說她在婚後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爸爸看到了媽媽的存褶,裡面只 有幾百元,從那個時候開始,爸爸對媽媽的態度就變了。有一次因為媽媽早餐沒 煮,買麵包給家人當早餐,阿媽不高興,爸爸就叫媽媽跟阿媽下跪,每次想到這 件事情,我都會感到很難過、很生氣。雖然這是他們大人之間的事情,但是這些 心酸的事件著實影響了我,以及我對人,以及對長輩的看法。

爸爸在跟媽媽結婚前有一個女友,後來她跟別人結婚了,爸爸和媽媽相親認 識之後,也結了婚,婚後爸爸也常常上台北與她相會。外遇對爸爸來說是家常便 飯,從小到大,他有許多的情人,從我懂事以來一直到小學,媽媽就常常帶著我 和弟弟到處去求神問卜、去算命,想知道爸爸什麼時候會回頭,不會再到外面找 女人。

四、媽媽的付出

媽媽是從小到大為我和弟弟付出最多的人,她生我們,養我們,照顧我們,

給我們家的安全感,她是家的中心支柱,家因為有她在,而有家的感覺。媽媽會 教育我和弟弟,但不太用母親的長輩角色壓我們,所以和媽媽相處時,身心都會 比較放鬆。

(41)

30

因為爸爸從小不太待在家裡,所以多半是媽媽照顧我和弟弟,媽媽在我心中 是一個笨女人,為先生付出青春,勞心勞力,償還許多債務,但是卻很難獲得先 生的尊重,當她有利用價值時,先生就會送送小禮物,帶她出去走走,當她沒有 利用價值時,先生就言語苛薄,嫌她笨、嫌她沒水準,丟人現眼。我一直很不能 理解,為什她會想待在這個先生的身邊,我不懂。

媽媽的嘴巴不甜,她不太會看別人的臉色,有時說話沒有留意場合,說話不 得體,容易讓人很沒面子,但爸爸又是個很重面子的人,因此爸爸常會當著外人 的面前指責媽媽,但她心地很軟,不願意看人受苦,所以也很容易原諒爸爸。

對於長期剝削她的先生和婆婆,雖然她很盡力的資助、幫助,但心中還是有 許多怨懟,我在家的時候,她常會對我說,誰對她不好,誰兇她、罵她,誰利用 她;她付出很多,但先生、婆婆總是看不見她的好,一直說她的不好,又對她虛 索無度。最後,她又會說:「唉!我只求無愧於心,有盡到做人妻、為人媳的責 任就好了。」

五、情緒垃圾桶

面對不完滿的婚姻,媽媽常常打電話和朋友埋怨,對於媽媽的處境,我很難 過,因為我無能為力,我能做的就是把我自己照顧好,學業、工作不用她煩惱。

以前我會為她抱不平,覺得爸爸很糟糕,怎麼能如此過份的對待一個待他那麼好 的太太,不知珍惜,反而將她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我很不能接受媽媽一味的付 出,卻得不到爸爸基本的尊重。爸爸常常當著家人的面罵媽媽沒知識、沒水準,

丟他的臉,對她大呼小叫的使喚。其實爸爸才是一點尊嚴都沒有留給媽媽。我不 懂,這樣的男人有什麼好留戀的。

聽多了媽媽的抱怨,心理也變得很痛苦,爸爸對媽媽不好,也不願好好的照 顧家裡,反到和外面的人在一起。我曾建議媽媽離開,但她說她已經習慣了,把 爸爸當作朋友就好了,不想因為這樣爸爸的原因而放棄原本在這裡已建立好的工 作基礎。我不是媽媽,不能幫她做決定,有時很氣她,為什麼不離開,為什麼要 一直讓我聽她的不滿、抱怨,聽她的付出、心軟,

我不了解,為什麼她要這樣折磨自己,也折磨我。

我看她受苦,我很難過,我討厭讓她受苦的人,我也討厭自己的無能為力,

我常常生爸爸的氣,生媽媽的氣,生我自己的氣,有時會覺得很累、很煩,很想 逃走,眼不見為淨。

她常對我說:「這個家是因為有我忍耐,讓你爸,這樣家才能維持,阿凱的

數據

表 1    愛與歸屬需求層次與人格功能…………………………………………...07  表 2    疏離的父親與其子女的成長議題………………………………………...1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There are important problems for which there are no known efficient deterministic algorithms but for which very efficient randomized algorithms exist. – Extraction of square roots,

了⼀一個方案,用以尋找滿足 Calabi 方程的空 間,這些空間現在通稱為 Calabi-Yau 空間。.

• ‘ content teachers need to support support the learning of those parts of language knowledge that students are missing and that may be preventing them mastering the

Robinson Crusoe is an Englishman from the 1) t_______ of York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of German origin. This trip is financially successful,

fostering independent application of reading strategies Strategy 7: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track, reflect on, and share their learning progress (destination). •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