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原初經驗

第二節、 從抓拍談原初經驗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初的謎樣與驚嘆狀態蘊生了湧現的事實自身,身體與世界的遭逢,是所有知識 的源頭,超越了理性的界限。

身體與世界異乎尋常的重覆與侵越關係,相互滲透、相互蘊涵而不斷地向原 初經驗世界的歸附,也就是向原始存有的不間斷地探問,是一個開放的、沒有完 結的回歸,向可見性探問,在黑暗與光暗的微暈中起起伏伏的模糊迴圈,不斷地 扭轉新的視覺經驗,在自身生滅的知覺歷史中,描繪自身的開端與探問,而原初 經驗就是這樣的從自身做為開端而不斷歸返更新的經驗,400 它是從事實性綻放 的未反思,在本源性的世界中不斷地自我裂變與閉合,作為思維的持續性的永久 基礎,在實存的裂變中,探問與回覆沒有休止,沉澱出歷史的深度與世界間隙、

存有裂變的厚度,它沒有一把作為形上本質基礎的鑰匙,一切經驗以它為原形或 理想終極的形式,它總是在一連串偶然性事件中,以一種存在契機的姿態,引發 肉身的動機與興趣,保持普遍事物實存的開放性,在足跡紊亂、相互滲透雜染的 閉合與開裂裡,顯形,成為可見,又暗地消融為周遭世界,不偏不倚地向肉身招 手,劃開地平線與肉的縫合,開展自身的與肉身的目光,挺出歷史的胸膛,沉潛 地還原、變異,原初經驗再次成為清晰的謎團,初始的弔詭,展現一種永不能克 服的驚異。401

我們以梅洛龐蒂追求哲學的態度,來類比原初經驗,他像畫家追問山巒般,

靜靜地探問與原初存有、原初世界聯繫的直接經驗,從 1933 至 1961 年持續追 問,剎然的止息中,他描繪了還原為生活世界的關於未思之思,而保留為一種原 初意義的緘默,在無止盡的探問中,原初經驗表現為包覆世界的震撼,沒有華麗 的開場,而是作為普遍事物的元素般,諸如水、風、火、土,擁有平凡的深刻感,

所以它不僅僅只是引發剎那感動的來源,而是更深遠的形上基礎,它像沙灘上擱 淺的船,牆上歪斜的畫,擁有即將來臨而未至的模糊期待:

「一種對既熟悉又解釋不清楚的神秘的不斷提醒,是一種自身之源頭 仍處在晦暗中,卻照亮此外的一切光亮。」402

第二節、從抓拍談原初經驗

snap shot 在 1860 年由約翰─赫雪爾爵士 (Sir John Herschel, 1792-1871) 這 位攝影術語創造大師所創,403 從此以後 snapshot 一詞就正式被引進攝影界。街 拍 (snapshot / street snap) 在 50 年代受到日本新興寫實攝影風格的影響,「斯那 普」(日文音譯,snap) 一詞就成為台灣攝影寫實風格的代名詞,snap有「搶拍」、

400《梅洛─龐蒂:可逆性》:64-65。

401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82 : 757.

402 VI : p.130.

403 英國天文學家,photography 攝影一詞於西元 1839 年由他所創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快拍」、「抓拍」的含意。其原本的意義是指如獵人般迅速的射擊。

它一開始是人們在家庭聚會以及度假中、或者與友人外出所拍的照片,通常 是趁人不備而拍下人們親近交流之間直白的一面,在一瞬之間所拍下,為日常生 活的快拍。不講究攝影技巧,具有簡單、坦率的視覺風格。照片中的被攝物、主 角對於拍攝者有個人的或情感上的意義。404

所以拍攝者會以他個人主體經驗所關注的內容,在當下瞬間作出直覺性的作 品,不作構圖、不思考,美學、技術上的考慮是其次的,把照片變成完全透明的 東西,置入個人目光對於世界感知所抉擇的內涵。405

街拍本身是把相機當作手跟眼睛的延伸,而一般攝影則是把攝影機變成一個 很重要的媒材,利用不同的攝影器材及功能去達到視覺上的美感需求。這個風格 的作品呈現的是簡單、自然、真實,不強調賣弄技巧以及改變它的真實面貌。主 要是直接紀錄事件或娛樂性質以及生活的纪念照片。摘錄日常生活片段,與寫日 記的形式一樣。

原初經驗所引發的意義,進行一項未知的任務,讓身體自發地把握與探索,

意義的產生從來不賦予行動的具體內容,卻引發莫名的動機,對於身體的意向感 到好奇。

「照片捕捉了在那一刻流動的時間發生的事件。所有照片紀錄的都是 過去,但因有這麼一瞬的過去給捕捉了,不像實際上的過去,照片沒 法從過去延伸到現在。因此每張照片都包括著兩個訊息:一個關於那 被攝下的事件,另一個關於由中斷帶來的訝異。」406

「一張張的照片彷彿是銳利的剃刀仔細地切割下來般,把當時的事發 現場、確實存在的時間點,以及光影瞬間下的人事物給靜止下來,所 有的一切就像是被黑與白所構成的濃淡深淺給石化一般。照片深植著 一種無名性,各個注視著攝影對象的掌鏡者的直接性傳達給觀看照片 的人。」407

在攝影活動中,總是有能夠吸引我去拍的東西,認識外在事物的動機,似乎 不是我可以去控制的。所以我們去問:吸引我們的是什麼?

先假設它 (未知的什麼) 是原初經驗。探問未知的什麼,而讓我進一步想要 認識事物,梅洛龐蒂認為,認識事物是透過身體,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不能忽 略身體與周遭世界的互動關係,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序言就不斷強調,我 們要恢復身體與自然世界的聯繫,而身體是認識世界的媒介與起點,身體在世界

404 Catherine Zuromskis, ed. J.J. Long & Andrea Noble & Edward Welch, Photography : theoretical snapshots,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09 : 52.

405 VI, p. 53.

406 John Berger and Jean Mohr, Another Way of Telling, New York : Vintage Books, 1995 : 86.

407 森山大道著,廖慧淑譯,《犬的記憶 終章》,台北:商周,2009:182。以下簡稱《犬的記憶 終 章》。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之中。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的宣言,是將身體是為一個知覺主體,而不是認 知主體的二分而來。認知主體認識事物的方式是將事物化約為感覺性質,而等同 於理性判斷的內容,這是科學思維慣用的態度,而這也說明了,在科學思維中,

世界與事物都是理性判斷的宰制對象。

我的整個身體不是在空間並列的各個器官的組合,現象學區分客觀的身體及 現象的身體,我的身體不僅僅是存在於外在的物理時空中能進行運動的物體,而 是存在於生活世界的具體「情境」中的身體,在生活世界中具體情境的活生生的 身體,就是知覺主體。

梅洛龐蒂認為身體是知覺主體,我,就是我的身體。認知主體用理性判斷來 認識對象,以我為主體,這個我是自我,是理性判斷的主體,而知覺主體的我,

則是身體。身體主體在世界中,身體與世界相互感知,身體同時是感知者,也是 被感知者的角色,世界亦然。

梅洛龐蒂前期對身體的解釋,是以身體作為主體,不再是以身體作為賦予物 體和情境的意義中,身體是進入世界的媒介,與之互動產生知覺,為了認識事物 而產生行動的物。

梅氏提出身體圖式,是為了以活生生的身體作為主體,用身體的主動綜合去 取代認識主體的綜合和概念的統一性,認識事物的過程,與世界的互動,所習得 的身體圖式,是向新的情境進行拓展而維持自身的整體性和和諧性的功能,身體 圖式就是這樣的等同系統。身體作為知覺主體,而能進入世界的「情境」。所以,

身體圖式也就是體現於我的身體現實的生命圖式,這個生命圖式是現象世界、現 實世界。

現象世界第一次向我的視覺展現它的豐富性,進一步消彌看似身體與事物主 客二分,相互感知的身體與世界,解釋成互相滲透、包覆,互相包圍的關係,後 期他提出肉身,它包含了身體是產生行動跟知覺的物,同時它也是質料與元素。

本論文一開始用現象學的方法是因為,現象學強調認識事物要在直接經驗當 中,不要用理性的預設去取代事物的內容,原初經驗在直接經驗當中,但梅洛龐 蒂並沒有否定理性思維,而是在理性判斷之前,把直接經驗的知覺補充進來,直 接經驗的知覺內容和對它暫時的判斷結果,兩者都是知覺。

筆者認為,原初經驗是順著梅洛龐蒂對身體主體到後期提出肉身的解釋而變 化的。當梅氏將科學思維的認知主體的我變成知覺主體的我,原初經驗不斷讓我 出離自身,跳脫自身對於外在事物認識的局限,不斷地出離自身,對事物產生新 的認識,帶著身體存在的任務,帶著肉身,去滿足想要認識事物、探問事物的期 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原初經驗出離自身的局限,跳脫原先對事物的理性預設及判斷。若我們先將 前期身體主體視作一個物,它是一個主體,可以產生行動的主體,同時又是活生 生地在生活世界當中與之互動產生的情境,我們又假設事物吸引我們的那個「未 知的什麼」是原初經驗,在前期當身體事為主體時,原初經驗是這個物 (身體主 體) 的形上意涵,同時也等同於在直接經驗當中我看到的內容。

到了後期梅氏提出肉身,身體已經變成與世界等同的質料與元素,所以原初 經驗在前期是物以及經驗 (在直接經驗中的詫異、知覺內容、對知覺暫時的理性 判斷),並且是身體知覺的形上意涵,到了後期原初經驗也等同於肉身。

原初經驗作為一個物的形上意涵,所代表的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態度,我認識 這個物,物有一個物自身,背後有一個完美的理型跟型態,原初機驗不是認識事 物的源頭,它是我認識事物時,正視直接經驗,也看到我沒有看到的東西,對事 物有所期待,我們將直接經驗中不可見的說成形上意涵,因為它在此刻的知覺中 尚未出現,但它在下一刻我又有一個新的直接經驗的時候,這個形上意涵會變成 一個具體的、實存的知覺內容,所以原初經驗是不斷帶領知覺主體認識直接經驗

原初經驗作為一個物的形上意涵,所代表的不是傳統形上學的態度,我認識 這個物,物有一個物自身,背後有一個完美的理型跟型態,原初機驗不是認識事 物的源頭,它是我認識事物時,正視直接經驗,也看到我沒有看到的東西,對事 物有所期待,我們將直接經驗中不可見的說成形上意涵,因為它在此刻的知覺中 尚未出現,但它在下一刻我又有一個新的直接經驗的時候,這個形上意涵會變成 一個具體的、實存的知覺內容,所以原初經驗是不斷帶領知覺主體認識直接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