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知覺經驗

第三節、 現象場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將這裡、那裡、現在、過去、未來以及無數身體主體的目光化為概念上的永恆,

它專制地阻止身體目光的探索過程,這條對案發現場的封鎖線不但阻擋不了好奇 的目光,它的對外定義,只會更確認了案發現場的實際經驗,而並非更加確認定 義的合法性。所以這種合法性的聚焦,實實在在地指出自身的問題─即對案發現 場的交代不清,模糊了實際知覺經驗的真實性,反而突顯了它曾經存在的確認。

知覺經驗並非如科學思維化為概念理解那般脫塵絕俗,它是清晰明確的前身,是 更加朦朧、更接近現實的前緣。

第一節、知覺經驗

(一)、客觀思維的偏見─身體主體的消解

梅洛龐蒂認為傳統的知覺分析,將一切事物化約為概念性質的綜合體,以最 純粹的概念分析視為被感知物的感覺內容,以此視作它能被認識的面向,並將這 些性質的分析趨向置入事物之中,感覺對他們而言,是因純粹印象預先對事物的 定義。在傳統知覺的分析裡,感覺內容不是由身體主體的知覺經驗而來,也不是 由事物自身的顯現而來,而是由概念的分析,產生的純粹印象,而歸諸於事物上 的性質與認識內容,所產生的感覺。222

「純粹的印象 (pure impression) 不僅是找不到的,而且也是感覺不到 的,因而不能被設想為是知覺 (perception) 的因素。之所以引入純粹 印象,是因為人們不關注知覺經驗 (the experience of perception),只 考慮被感知物體而忽略知覺經驗。」223

《知覺現象學》導論〈感覺作為經驗的單元〉(The Sensation as a Unit of Experience) 一節為探究知覺,舉白斑 (white patch) 處於清一色背景上的例子,談傳統知覺 分析所區分的純粹印象作為感覺的認識內容,並突顯出格式塔心理學 (Gestalt)

『圖形─背景』(figure-background) 的結構。224

純粹印象將知覺經驗感知事物的聚焦,定義為一種感覺性質 (quality),將對象物 定義為性質的方式變成了一種邏輯意義 (logical signification),知覺經驗不僅不 被關注,於此淪為邏輯價值的把玩物。225 白色斑點在清一色背景上,是因為這

222 Monika M. Langer,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 a guide and commentary : 3-4.

223 Ibid, p.4.

224 請參考本文第一章第一節〈梅洛龐蒂現象學在現象學運動的進路與特徵〉小標〈以完行心理

學抵制理性主體〉。在本章第三節〈現象場〉,會再介紹梅洛龐蒂對完形心理學的態度。

225 Ibid, p.4-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清一色的背景 (background) 顯示突顯出白色斑點,而被我們看見,目光的對象 物是與背景一起出現才能成為對象,並非單獨地聚焦而獨立於背景,並直接被指 稱為「白色」、「斑點」,認為那就是對象物的性質。白斑的邊緣讓白斑成為白斑,

而邊緣也是屬於背景的,白斑因而也屬於背景。226 性質的內容變成為物體被認 識的意義,卻不是實際感知的內容。

「一切的意識都是關於某物的意識。」227 知覺經驗是由身體主體去感知的 內容,我們所意識的一切,都是關於某物的意識,而並非由某物的性質直接定義 物體的認識內容,消解了身體主體意識的經驗。所以梅洛龐蒂說:「性質不是意 識的一個成份,而是物體的一個屬性。」228 由客觀的邏輯意義所產生的被感知 物,並不是由身體的經驗而來,它只能是屬於物體的屬性,客觀思維加在物體上 的知識與性質,由純粹性質定義而來的感覺,只是純粹印象,而不是身體主體感 知的知覺經驗。在清一色背景上的白斑,它的輪廓與邊緣是它自身的顯現,也屬 於清一色的背景,屬於我們身體主體知覺經驗的感知內容,是身體主體知覺到白 斑,白斑才得以呈顯,顯現其自身。

「問題在於把無聲的 (……) 經驗帶到它自己的意義的表達之中。」

「在最初意識的沉默中,我們不僅看到詞語所表示的東西顯現,而且 也看到物體所表示的東西,指稱和表達活動圍繞其展開的初始意義的 內核呈現。」229

梅洛龐蒂對性質的態度仍舊如同對科學思維一般,並非因為它「掩蓋了主體性 (subjectivity)」而全盤否認,而是性質與科學思維一樣,包含了一種模稜兩可的 意義 (equivocal meaning),如同案發現場的封鎖線,從一個角度表達案發現場,

這些邏輯與思維上的產物具有表達的價值 (expressive value),模稜兩可是知覺經 驗的主要特質,而科學思維與對於被感知物所定義的性質則是包含了知覺經驗的 模糊性,把知覺經驗的一個面向表達出來。230

筆者舉例。陰雨紛紛,路上經過民宅遮雨棚上吊掛的淺藍色雨衣,當我們在 微風搖曳的午後看見它,視覺上的剎那聚焦,它不會獨立於民宅遮雨棚與其他放 置的雜物而被看見,它只會具有「雨衣」、「淺藍色」的特質?是我們的身體在知 覺經驗中看見它,而它在一團灰暗雜物堆積的背景中跳躍出來,顯示自身,讓我 們發現有一長擺身形懸掛飄搖,閃耀著晶瑩雨滴,好似人身、好似精靈、好似招 喚黑暗的幽靈。旁邊放置一輛腳踏車,鞋櫃上幾雙淤泥沾染的球鞋、雨鞋,盆栽 在細雨中顯得無精打采,身體一方面還在搜尋探訪其他事物並閃避來車、覺知背 後的莫名目光…。

226 Ibid, p.3-4.

227 Ibid, p.5.

228 Ibid, p.4.

229 Ibid, p.xv.

230 Ibid, p.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突然覺得該詞語在我的身體中開闢了一條道路。」231

詞語的表達,概念的意義,能讓身體的行動立即跳躍出來,但不是忽略身體的行 動與知覺經驗,並將身體與周遭事物的關係斷裂開來,獨立區分物體的性質,概 念能表達身體的知覺經驗,而身體能產生知覺經驗,知覺經驗能表達被感知的世 界。科學思維的概念分析不僅無法表達知覺經驗的生動呈現,也完全取消人作為 在世存有的實際經驗。232

科學解釋了客觀世界,但對於身體的主體性卻一無所知。233 身體的知覺經 驗從來不滿足於一個概念上的定義,純粹印象的感覺內容無法囊括感知世界中許 多事物的聲音,當我們說我剛剛看見一件淺藍色雨衣,事實上身體的知覺經驗已 經來往探尋流轉千百回,也不只是一種純粹性質上的定義,身體在知覺經驗中無 暇顧及性質定義,而是不斷地對事物探索,目光聚焦後才知道那是一件概念判斷 上的物件,而物件也不只是物件,它還在飄搖,而我的身體也還在凝視著它。

當我們凝視物件,它已不只是物件,而是基於知覺結構的認識產生,梅洛龐 蒂《知覺現象學》導論名為〈傳統的偏見與回到現象〉(Traditional Prejudices and the Return to Phenomena),因為科學分析將對事物的認識化為客觀思維 (objective thought),客觀思維將事物等同於性質歸屬的定義,科學對事物的客觀思維應秉 除客觀概念的偏見,回到現象之中,讓事物自身顯現,客觀思維遮蔽了事物的存 在,也障蔽了作為人的存在的表達與說明,如果科學能作為人的存在的表達形 態,這樣的客觀才顯示出意義,而首要的知覺結構才得以保留。234

(二)、知覺經驗

1.身體感知的結構即是知覺

身體理論的建構即是對知覺理論的建構。235 他在《知覺現象學》第二部份 的〈被感知的世界〉(The World As Perceived) 一文為前言下的標題,已明確指出,

知覺經驗必須由身體而來,知覺經驗彰顯的則是身體與世界的關係。236

「我的身體是所有物體的共通結構,至少對被感知的世界而言,我的身體是

231 Ibid, p.236.

232 Monika M. Langer,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 a guide and commentary : 69.

233 Stephen Priest, Merleau-Ponty,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1998 : 27.

234 Joseph Gilmore, ed. Taylor Carman & Mark B.N. Hanse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erleau-Ponty, Cambridge, U.K.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265.

235 Stephen Priest, Merleau-Ponty : 80.

236 PhP : p.20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我的理解力 (comprehension) 的一般工具。」237

也就是說,事物並非獨立於身體之外,身體感知到的事物即是事物自身,事物無 法被思維概念掌握,事物的顯現與身體感知到事物,兩者之間形成一種結構,顯 示出身體是這個知覺結構的媒介,匯集了目光之中與之相關、與之相連的物體,

透過身體,在目光匯聚之中的一切事物展現被感知的世界。238 我們在前一章已 討論過梅洛龐蒂對身體主體經驗的態度,並在被感知的世界中談到,身體主體知 覺的世界即是被感知的世界,它所知覺的一切,都隨著人作為主體的存在有所不 同,身體的知覺經驗所意向的內容,即是被感知世界呈顯的內容。一旦身體主體 確立,知覺經驗憑藉著身體作為在世存有的基礎,也隨之產生。

「進入我們知覺的物體的每一個外觀還只不過是需在遠處感知的一 種要求,只不過是知覺過程中的一個暫時停頓。如果物體本身被觸 及,那麼從此以後物體就展現在我們眼前,並且沒有任何秘密。」239 不論是理性主體以自我為主體意識來建構物體,以理性主體來決定或掌握事物的 認識內容,或是科學思維追求客觀概念的普遍化,將事物化約為一切性質,以此 作為感知事物的認識內容,將一切事物對象化,成為客觀化的思維對象。都是以 理性主體的概念決定或將事物視為客體對象的歸屬性質,都是從主體及客體的區 分開始,理性主體所觸及的事物是知覺過程中短暫停留的理性判斷,並沒有讓身 體主體的前反思經驗 (pre-reflective experience) 真正地發生作用。

2. 身體主體即是知覺主體

(1). 身體對事物的模糊期待

感覺的主體 (知覺主體) (the subject of sensation;the subject of perception) 並 不是個人的自我 (personal self) 來決定或給予意見,在知覺經驗中,身體不會急 著要對事物有著全然的概念把握,它總是等待未知,等著事物在知覺中從遠處進 入近處,進入你視覺的知覺探索的處境裡,事物進入知覺中,它一開始也許只是 背景,只是探索過程的一個停頓與暫留,只是知覺中諸多事物的一列,一旦目光 聚焦在某個事物上,身體知覺探索暫時停留在它之上,而它也能相應這種目光與 探索,進而開放自身,彰顯自己。240

237 Ibid, p. 235.

238 Monika M. Langer,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 a guide and commentary : 78-79.

239 PhP : p.233.

240 Monika M. Langer,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 a guide and commentary, Hampshire : Macmillan press, 1989 : 73-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對於知覺經驗有過一段生動的描述: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對於知覺經驗有過一段生動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