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談抓拍的原初經驗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談抓拍的原初經驗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學. ‧ 國. 政 治 大 立 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談抓拍的. 原初經驗.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指導教授:蔡錚雲博士 研究生:曾雅惠 中華民國 102 年 12 月 1.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論文提要 我們透過梅洛龐蒂對身體知覺的探究,如何直指並恢復與現象世界的聯繫, 去問引發我們身體呼應周遭世界的因素為何。 什麼是原初經驗?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呈現「自身與世界的不可分」,重新 看待理性判斷劃分的範疇,對事物的「已知」規定的客觀基礎,在實際可見卻無 法立即說明與判斷的模糊期待中,它的感覺經驗如何安立成為我們依賴的約定俗 成,差距在於判斷的預設始終未對現象世界的直接經驗提供嘗試性的描繪。 梅洛龐蒂企圖恢復知覺世界而朝向真理的知覺領域,他所要恢復的,是「我 們和我們的身體、以及和相關知覺到的事物之間的模糊關係。」. 政 治 大. 知覺經驗的歷程是為了探求,原初經驗就是對事物有一個想要了解的動機, 後續的知覺歷程是為了想要圓滿這個動機,在這個過程中,身體一直扮演著提問 者以及答覆者的角色,. 立. ‧ 國. 學. ‧. 當你不斷地跨越自我認識的設限,這才是真正地認識事物,而不是固守自我 概念的內容,自我也成為一個與知覺經驗不斷相應的知覺心靈,身體行動符應知 覺心靈,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融合,也就是知覺心靈與身體行動一致,與周遭 世界互動而按下快門的瞬間。.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關鍵字:梅洛龐蒂、完形心理學、身體、知覺、原初經驗、抓拍. 2.

(4) 目錄 導論. 1. 一、論題動機. 1. 二、原初經驗的合理性. 2. 三、原初經驗. 3. 四、原初經驗與現象學的關係. 7. 五、梅洛龐蒂的創作歷程. 8. 第一章 梅洛龐蒂的現象學. 12. 政 治 大. 第一節、梅洛龐蒂現象學在現象學運動的進路與特徵. 13. 第二節、梅洛龐蒂現象學前後期的特點和轉折. 20. 學. ‧ 國. 立. 第三節、知覺的優先性消解了科學理性? 第二章 身體主體的實際認識. sit. n 第一節、知覺經驗. 39. er. io. 第三節、身體圖式. al. ‧. Nat. 第二節、身體主體的確立. 35. y. 34. 第一節、心物二元論與梅洛龐蒂所談的身體. 第三章 知覺經驗. Ch. 28. engchi. i n U. v. 45 50 51. 第二節、界域. 59. 第三節、現象場. 61. 第四節、知覺信實. 64. 第四章、原初經驗. 69. 第一節、肉身的交織─以攝影為例. 71. 第二節、從抓拍談原初經驗. 88. 結論 參考書目. 97 99 3.

(5) 本文引用著作縮寫. VI. 學. EM. 立. 政 治 大. ‧. Nat. y. SnS. io. sit. PP. n. al. er. PhP. Merleau-Ponty, Maurice, 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trans. Alden, L. Fisher & John Wild Pittsburgh: Duguesne, 1983. ---------, 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Smith, Colin, London : Routledge, 1962. ---------,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Its Philosophical Consequences”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other essays on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Politics, ed. James M. Edie, trans. Carleton Daller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 Sense and Non-Sense, trans. Hubert L. Dreyfus & Patricia Allen Dreyfu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lphonso Lingis trans., Evanston, Illinois :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8. ---------, “Eye and Mind” 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other essays on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 the Philosophy of Art, History and Politics, ed. James M. Edie, trans. Carleton Dallery,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 國. SB. Ch. engchi. i n U. v. 4.

(6) 從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談抓拍的原初經驗. 導論. 一、論題動機 我們想問:自然是什麼?科學知識所帶來的世界觀,讓人對待自然,似乎以 其為對象,俯視、利用之,而絲毫不傾聽自然的訊息,就算是一株美麗的滋養大 地、滋養生命的樹,我們也只是以名稱之,認識它是什麼樹,以名牌掛著,似乎 就完成了我們對它的責任以及人的無聲宰制,古人心存的謝天謝地,與自然世界 之間,我們的思維與身體應和於它,但人們誤以為科學所出現的一切產物能呼應 人類的一切需求,甚至超越自然界,以天地為師、為友的身心狀態,如今要追趕 科學以天地為實驗室對象的模式與步調。.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呼應周遭自然世界,本來就是身體的自然模式,當我們將自然世界變成科學 思維俯首稱臣的對象,我們就只能擴增自我理智所能宰制掌握的思維方式,讓他 無限擴大,無遠弗屆得將自然吞噬,恣意地忽視身體自身呼應周遭自然世界的能 力。科學思維建立的秩序並非是吾人身體的秩序,並非是自然世界的法則。. Ch. i n U. v. 自然是與身體相連的有機的整體,身體具有與自然秩序聯繫的內在本性。當 塞尚說,「自然,就在內部。」 1 是指身體與自然之間的聯繫本性,身體呼應周 遭自然世界的自然能力,不是將人與自然化為主客二分,以人主宰自然,而是我 們與自然之間無所區分,我們只想隨時迎接面對自然與周圍世界時的單純喜悅、 不安、焦慮及許多的錯覺與謎樣驚嘆的姿態。. engchi. 在此論文中,我們透過梅洛龐蒂對身體知覺的探究,如何直指並恢復與現象 世界的聯繫,去問引發我們身體呼應周遭世界的因素為何。筆者以攝影經驗,對 自然世界探究的好奇心,是什麼讓我們自然地受到吸引而想去拍攝,與週遭互動 的過程,猶如身體呼應自然世界時,不斷地探究其中,去發現引發探索的「什麼」 為何。 原初經驗 (primal acquisition / primordial experience) 2 議題的建立就是在這 1 2. EM : p.164. PhP, p.216. / SnS, p.16. 5.

(7) 樣的背景下形成,我們暫且可以設想原初經驗就是引發探究的「什麼」,也因為 這種引發,讓我們與自然世界之間主客不分,回到身體與周遭世界互動的自然狀 態中。原初經驗也就是讓我們從自身的理智與先行預設或身體習慣的判斷中出 離,直接地與當下的周圍環境及自然世界互動、探索,這種直接經驗能讓身體的 知覺與當下的經驗融合,互為一體,所以在拍攝經驗中才會有著迷驚奇的感受, 在原初經驗中,脫離自身的預設與判斷,我的預設判斷暫時消失,身體知覺直接 地攀附甚至融合在與自身一體的周圍世界裡。. 二、原初經驗的合理性 梅洛龐蒂認為,重新研究知覺的重要性,源自於在當時哲學與實驗科學的新 發展,3 當時在德國,新的哲學思考對批判主義者主導的心理學及知覺領域提出 質疑,在當時格式塔心理學 (Gestalt psychology) 正在德國發展起來。. 立. 政 治 大. sit. Nat. 梅洛龐蒂在〈一份未曾發表的文件〉:. y. ‧. ‧ 國. 學. 格式塔理論「背景─圖形」(figure-background) 的實驗研究表明:知覺不是 一項智性活動,以此表明反對批判主義將知覺視為理智活動的立場,4 原始知覺 在感覺場中是自動組織的,那是可見的而不是構想出來的關係,而我們所見的事 物。. al. er. io. 「我們的生活世界從未離開過知覺世界,但是,我們的批判性思維 (critical thought) 卻遠離了它──幾乎到了忘掉知覺對我們的真理觀 念所作貢獻的地步。」 5. n. v i n Ch 梅洛龐蒂企圖恢復知覺世界而朝向真理的知覺領域,他認為: 「知覺的心靈 engchi U (perceiving mind) 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心靈 (an incarnated mind)。」他所要恢復 的,是「我們和我們的身體、以及和相關知覺到的事物之間的模糊關係。」作 為一個活生生的能活動、表達的身體,我們要透過恢復知覺世界 (the perceived world) 來保存並持續地返回世界來表達自己與原初世界的聯繫 (primitive contact with the world),以破除知識及理智對於認識外在世界的預設。 6 《知覺現象學》將身體視作與知覺世界聯繫,重返現象,能活動、表達、言 說的身體,集中在探究現象世界中身體知覺的活動,而原初經驗所表達的形上意. 3. 《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83。「1934 年梅洛龐蒂《知覺的本質》」 同上,p.77、92-93。 5 PP, p.3. 由梅洛龐蒂被提名為法蘭西學院哲學講座候選人時交給 Martial Gueroult 的資格報告,因梅洛龐 蒂從未對此文件加以命名而以〈一份未曾發表的文件〉稱之。 6 Ibid, p.3、6-7. 4. 6.

(8) 涵,在此著作中只是在底層隱隱作用著,未曾正面提及,留下一個尚待解決的形 上問題。 在《可見與不可見》中,將活生生的身體轉化成與世界相互蘊涵、相互滲透 的肉身,從知覺經驗的身體活動談到視覺中觀看與被看如何在事物中感覺自身, 指出身體不是科學思維的一團客觀物質或生理對象,它能與周遭自然世界互動, 它就具有自然世界的本性,肉身像地、水、火、風的元素,與世界相互包覆,蘊 育,將身體在知覺經驗上從有形的角色化成無形的精靈,與周圍世界互通有無, 由此襯托出身體與自然世界互動時的形上意涵,也將科學思維因理性判斷而造成 人與世界的對立消彌殆盡,身體在原初經驗中,不是消失,而是融合於周遭世界, 而看似為無。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中談身體的實際經驗,身體的形上意涵在《可見 與不可見》中則顯得出色,也更能看出在身體在視覺觀看之中,返思自身在尋常 間不可見的微妙之處。原初經驗就在兩者之間的敘述與鋪陳中浮沉嶄露,如影隨 形,卻無法量化、實際真確無誤地展現訴說,但原初經驗的存在也就真切地指出 觀看中不可見的以及身體形上意涵的實際價值。.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身體知覺與原初經驗就是人的存在處境的雙葉,在身體與世界的原初聯繫中 所劈裂的間隙與深度,向無止盡的存有深淵探問。透過試著描繪身體知覺的活 動,還原到被感知世界的實際知覺經驗,去探問原初經驗的面貌。水色波動帶給 視覺的可見性與豐富閃爍的光亮是真實存在的,只有鮮活在場的知覺才能感受原 初經驗所引發的視覺感動,而錯落出可見的與不可見的波光景色。. n. al. er. io. sit. y. Nat. 三、原初經驗. Ch. engchi. i n U. v. 什麼是原初經驗?提出這個問題是為了呈現「自身與世界的不可分」,重新 看待理性判斷劃分的範疇,對事物的「已知」規定的客觀基礎,在實際可見卻無 法立即說明與判斷的模糊期待中,它的感覺經驗如何安立成為我們依賴的約定俗 成,而顯得自他不分,這個差距在於判斷的預設始終未對現象世界的直接經驗提 供嘗試性的描繪。 「梅洛龐蒂,經其努力,替人實際存在的原初經驗 (primary experience) 提 供了徹底的描繪,帶給胡賽爾之後法國現象學最具原創性與影響淵遠的貢獻。」7 他終其一生的學術生涯,不斷回到經驗的前反省世界,對於我們身體與周遭世界 的聯繫,給予一個出處,將自然表達出來。這取決於感覺把握事物能不斷重新構 成的能力,而並非在現象之外充實一個預設的解釋,如果對存在的認識僅僅是為 7. 蔡錚雲譯,德穆.莫倫著,《現象學導論》:501。 7.

(9) 了與存在保持距離,成為在存在之外的理性主體,那我們就必須重拾存在,回到 我們與事物自身的感覺系統。 「因為感覺是一種重新構成,它必須以在我身上的一種預先構成的沉 澱為前提,作為有感覺能力的主體,我充滿了我首先對之感到驚訝 (wonder) 的自然能力。」 8 將攝影經驗切合到此處來談,在視覺中,是什麼吸引我按下快門,或在觀看作品 的呈現後仍尋覓的「什麼」 ,令人心波盪漾、繞樑不絕?到底是什麼在想這個「不 滿足的熟悉感」以及讓原先習以為常的安然感受跳脫出來。對於世界無以明狀 的、難以被言說的詭譎與曖昧,讓你無法習以為常的這種知覺經驗,就是「在世 界面前的一種『震撼』(wonder)」 ,讓你「對世界充滿訝異 (filled with wonder)」 。9 「為了看見、領會世界的弔詭狀態,我們不得不斷絕與世界的熟悉聯 結,但也正因為這種斷裂,讓我們無法再學習熟悉什麼,而是習於毫 無緣由湧現不止的滾滾紅塵。」 10. 政 治 大 我們先假定對於「什麼」的驚訝能力是受到原初經驗的影響,或者,那本身就是 立 原初經驗。那是我們體現於世界初生的弔詭 (initial paradox) 以及模糊、神秘的 ‧. ‧ 國. 學. 特性,11 那是源自於我內在的欠缺,而直接與我自身相關、與事物相關的感受。 如果那不是對於自身存在的沉澱以及在經驗中的重新反省,我們必定可以像理性 主體那般斷然說出事物的一切。. sit. y. Nat. 「在我的感覺和我之間,始終有阻止我的經驗成為自明的一種原初經 驗 (primal acquisition) 的深度。」 12. n. al. er. io. 如果我們的感受像物體那樣,它具有自身的基礎,以此外顯並以此為指向,而讓 人們認識,基於我們自身就可以發生許多感受,而不需要依於事物、依於經驗, 或看到「什麼」,產生無法立即確知的東西。原初經驗因此無法在清晰明確的狀 態中出現,它似乎成為在我的感受與我之間的第三者,成為我的感覺被理解的開 始,一開始驚訝的力量則成為非反省的可能性,脫離純粹自身以及普遍的約定俗 成後,在非反省的模糊領域中,尋求反省的短暫秩序。它通過我的身體而與我相 關,卻也通過我的身體才發現因為事物而有知覺內容,我的感覺緣於它而存在, 因此,不是我去感覺,而是它攀附著我的身體表達知覺,所以在我以及我的感覺 之中,初生的弔詭開拓出原初經驗的深度。. Ch. engchi. i n U. v. 這就是胡賽爾所說的「獨立於判斷的經驗」(先於理性的經驗),每一個原初 呈現都是認知的合法來源, 13 它不被理性接受不是它無法被判斷,而是它能被. 8. PhP, p.215Ibid, p.ii-xiv. 10 PhP, p.xiv. 11 EM, p.163. 12 PhP : p.216. 13 蔡錚雲譯,德穆.莫倫 (Dermot Moran) 著, 《現象學導論》 :171。以下簡稱《現象學導論》。 9. 8.

(10) 接受,因為它只呈現在呈現之中的東西,成為無預設的認知基礎。原初,即是直 接呈現,而顯示出自身的方式。 看到「什麼」,是基於對事物認識的不熟悉感,而開始反省緣於事物是否能 尋求一種實在的確定,那是探測知覺表達底限的過程,然而,卻總是被存在的狀 態不斷打破。梅洛龐蒂為了描繪與事物聯繫的原初呈現,在早期運用諸多學說來 證成身體活動的實質意涵,而我們與周遭世界的互動,常常超出自身理解,對於 在看見的東西之外還有存在,造就接近達致理解的判準,這就是身體活動之所以 探索其中的原因,而「知覺是一種期待,並因此超越了自己。」 14 就身體知覺的角度,我就是我的身體,以我作為主體,而具有知覺經驗的知 覺主體而言,不同於自外於物而作為一個超然的旁觀者,梅洛龐蒂談論我們與事 物之間聯繫的方式,仍然停留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對於存在重新把握的描繪,對於 主體的具體實存提供許多說明。原初經驗成為被世界吸引以及環繞存在的源頭, 讓實際知覺「重新構成」,是知覺主體開展的存在所顯露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在梅洛龐蒂的敘述中,主體與客體的區分只是為了表達身體活動的感覺系 統,所訴諸的明證性,客體不是展現為事物的全部意義,它是指客觀思想忽略的 隱晦周遭,作為生存的型態,它無法像知覺根本地屬於世界,作為世界的背景而 與世界分離,它懸置聯繫的力量而暫時確定了我們的目光,因此沒有任何事物總 是被主題化,而主體與客體也無法被固定。主體、對象以及我的感學作為相互規 定的三項,總是先於反省經驗的。. y. Nat. sit. n. al. er. io. 「最初的知覺是一種非自發的、前客觀的和前意識的經驗。因此,我 們暫時說,有一種只不過是可能的認識內容。……。這三項僅僅處在 原初經驗 (primordial experience) 的界域中。」 15. Ch. i n U. v. 當我問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對於知覺的原初呈現,開始形成可能的認識內容, 成為反省的基礎,也展開理解自己自發反省的認識,身體活動隨著反省對非反省 經驗的認識,而有所調整,進而表現成為我的存在的一種可能性。原初經驗在此 成為理性判斷的根源,也隨著身體活動的任務,展現為不同的存在意義。. engchi. 「把存在著的 (exists) 表現出來,這是一項永恆的任務。」 16 身體直接地 作為展現意義的媒介,活動任務顯示為走向事物自身,或者事物呈現為呈現著 的,將原初經驗顯現為實質的表達,成為知覺經驗的形上意涵。 「在目光之中可以看出和流露出精神,雖然這些目光只不過是ㄧ些色 點的集合。而其他的精神只附著於一張臉,一些動作上向我呈現。在 這裡,把靈魂和肉體、思想與視覺的區別對立起來是徒勞的,因為塞 尚恰恰重新回到了這些概念所由提出的原初經驗 (primordial 14 15 16. PP, p.35-36. PhP, p.242. SnS, p.15. 9.

(11) experience)。」 17 難道這意指可見事物是原初經驗的再現,原初經驗是知覺經驗的最高理想形式, 任何經驗對它的臨摹與複製就能表達出意義? 果真如此,塞尚身為一個畫家,他終身尋求的只是物體的輪廓與外顯,而不是將 存在著的表現出來,甚至也不可能說他看見了物體的氣味,存在似乎不是將事物 表現出來而已,我們所見不是為了表現事物以及他人的臉,呈現出精確的五官, 我們對彼此而言都是模糊的化身,而它本身就飽含了實在的確定性。 重要的是存在本身,將存在的表現出來,而不是物本身,或物的呈顯。所以 我們可以發現,原初經驗在知覺主體對事物的認識中,看似呈顯為一個物,或物 的形上位置,但就它僅僅是經驗而言,經驗的有而言,已經不是事物呈現與事物 的形上意涵,或作為可見事物意義的源頭,那只是對意義、本質追索的區分,仍 然不是經驗本身。. 政 治 大 我們透過身體活動體現於世,身體與世界的關係是一個交織 (Verflechtung) 立 的整體,知覺無法自身形成明確的輪廓而與周遭分離,後期梅洛龐蒂將我們的身 ‧. ‧ 國. 學. 體與世界之間,更細致地描繪成相互重覆, 「異乎尋常的重覆關係」(extraordinary 18 overlapping), 身體與世界有一種奇異的交換體系,於是世界與身體、主體與 客體,身體的內部與外部,事物與周遭就如同實際經驗般無法區分地交疊,梅氏 為了解釋這種交換之謎,說明萬物與身體是由相同的質料 (stuff) 所構成,所以 身體與心靈以及視覺與思想的區分就顯得只是表達存在的起點,而不是我們對於 可見以及能見的追問。畫家捕捉對於某物的突然現身,它真正的秘密在凝視之 中,就像呼吸的規律一般,在凝視的純然觀察、覺知中,對事物的期待由呈現自 身引領出來,我們只是等待,並保持追問。.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原初經驗在身體活動展現任務,呼應周遭,身體表達自然的反應,懸置非反 U i e h n c g 省經驗自身,不加以論斷,而呈現為就呈現本身的物。當身體與世界的關係變成 相同質料時,世界之於身體猶如肉身遇見肉身,原初經驗也不再僅僅呈現為緣於 經驗以及身體知覺的形上意涵,所體現於世的物。它在身體與世界皆轉化成肉身 時,同時也變成相同的質料,猶如追問原始的存有,原始的存有成為對境,就如 同我以及我的感覺居中的可見者一般,成為原始存有的通道。原初經驗既能成為 物,因此也是肉身,周遭的體現不全然是真實的存有者,客觀性的基礎建立在不 可見的模糊上,因此原初經驗不總是存有者的形上意涵,或表現為真實的存有 者,而是如同與萬物相同質料的肉身,不斷地表現存在自身。所以,它不總是什 麼,或它是什麼,而是,表現存在自身,就是原初經驗。. 17 18. Ibid, p.16. EM, p.162. 10.

(12) 四、原初經驗與現象學的關係 現象學的宗旨是去問,先於反省經驗的是什麼,現象的顯現,或將自己呈現 出來的東西,從它自身被看見。 「我不能把世界設想為物體的總和,也不能把時間設想為點狀現在 (the present moments) 的總和。」19 客觀範疇中的自然世界不真正地屬於自然,而是 獨立於身體視覺觀看中,自身已全然地擁有一切性質與特徵的對象,客觀思維把 自然變成對象物,而這一切的總和,就是世界,這個世界也全然地獨立於身體而 凝固在客觀範疇中。事物變成對象,世界變成對象,對於事物的認識變成對象物 區分 (object distinction) 的問題。 20. 政 治 大. 「世界並非我所思維,而是我所閱歷,我朝向世界,門戶洞開,我同 世界聯繫,無所遲疑,但我終究無法佔領世界,因為它無窮無盡。」. 立. ‧. ‧ 國. 學. 「『世界是存在的』,甚至『這個世間存在著』,這個論斷貫穿了我的 生活,我卻永遠無法找到完備的證據,也就是這種世界的事實性,造 成了世間的世俗萬象 (Weltlichkeit der Welt),使得世界之所以成其為 世界,如同我思的事實性,並不是由於它本身有什麼缺陷,相反的, 它反而使我的存在獲得確切保證。」 21. n. al. er. io. sit. y. Nat. 思維的認知不是身體主體摸索世界的首要方式,梅洛龐蒂說明兩者的次序, 並加以保留,而思維的認知與語言解釋世界的一切內容,都是主體知覺經驗的背 景與說明而已。 22 被感知的世界本身是一團模糊的,而對它的解釋與說明則為 它理出一個頭緒,知覺經驗中具有理性思維,理性思維以知覺經驗為基礎。活生 生的身體 (lived body),能同時具有知覺經驗,也能同時理性思維。 23 但是,一 切思維都必須在處境之中,以知覺經驗的身體主體經驗的基礎來談,世界的樣貌 跟隨主體的處境而被彰顯出來。 24. Ch. engchi. i n U. v. 科學理智對世界的反省離不開世界,而反省生活則是依賴非反省生活的初始 處境。胡賽爾所強調的還原是談論在世界面前的一種驚奇 (wonder) 時所給出的 還原。 25 現象學所要還原的即是以理智思維主宰的概念,取消觀念,正視身體所看見 的世界。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試圖探究先於任何科學解釋,在被給予的世 19. PhP, p.333. Rudolf Bernet, Patrick Burke & Jan van der Veken ed., Merleau-Ponty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3 : 54-55. 21 PhP : p.xvi-xvii. 22 Gary Brent Madison, The Phenomenology of Merleau-Ponty : p.31. 23 Ibid, p.33. 24 《現象學導論》:518。 25 PhP, p.xiii-xiv. 20. 11.

(13) 界中的身體活動經驗。「我們的身體向我們提供進入這個世界的入口。」從身體 主體的經驗出發,身體的知覺經驗開啟一個世界,而世界又是如何呈現給我們的 身體,這種呈現非但不是科學思維所要求的客觀精準般的清晰明確,而是無法藉 由理智去把握的模糊的整體,身體的探索過程,世界就像是一團模糊的片段,再 每一刻裡進入身體的知覺經驗中。所以《知覺現象學》所談的是關於被感知世界 的現象學描述,而不是思維主體感知活動超越經驗、超越自然世界的現象學。26 「問題不在於探討批判的思維如何能產生這種區別的次級等同物,而 在於闡明我們關於『實在事物』的最初知識,……,不該問我們是否 真正感知到一個世界,而應該說:世界就是我們感知的東西。」 27 現象學的知覺描繪是指梅氏主張知覺能連結人與自然世界,保持兩者共存,以心 靈判斷為準則的理性主體,否定知覺形式的虛妄,而現象學則是直接肯定每一刻 的直接經驗,保持最原初的知覺內容,沒有經過理性判斷,是先於理性判斷的原 初經驗。. 政 治 大 「現象學保持在初生狀態 (initial stage),保持在追問及發願的心境。」 覺 立 經驗不可被歸納於性質的佔有,知覺也不是已獲得的知識。感覺經驗始終參照身 28. ‧. ‧ 國. 學. 體而賦予性質一種活生生的價值,感覺經驗與知覺主體的奇妙關係,讓一個被知 覺的對象將整個場景集中在其自身,而感覺經驗與世界的活生生地聯繫,將知覺 主體與被感知對象的關係呈現出來。這種關係宣示了一種新的維度─即是對「世 界」觀念的還原,能暫時地重新發現直接經驗 (direct experience)。 29 總之,現 象學的初衷在於保留直接經驗,無預設判斷的立場,並保持與自然世界的聯繫。. n. er. io. sit. y. Nat. 第五節、梅洛龐蒂的創作歷程 a. iv l C n hengchi U. 梅洛龐蒂從 1933 年〈關於知覺本質的研究計畫〉開始,就已經思考到理智 所建立的知識系統對於知覺的首要性已然漠視並對於理性的根源毫不理睬,只一 味地以客觀思維壓制現象世界,認為理性思維能有效地掌握並認識自然世界。 1942 年, 《行為的結構》一書開頭,就主張此書目標是了解意識與自然之間 的關係,批評當時科學對人類經驗的說明,科學思維與自然世界之間的斷裂已然 明顯,故企圖將人意識對象的意向內容以及行為呈現出來,以人的活動去突顯人 與自然之間並不如科學思維所言。人的經驗是意識、身體與整體環境周遭的關. 26 27 28 29.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61-562. PhP : p.xvi. Ibid, p.viii. Ibid, p.52-54. 12.

(14) 係,所有刺激與反應的生理解釋也是由現象世界的經驗抽象出來的。 30 1945 年的代表作《知覺現象學》 ,則是透過胡賽爾所提出的現象學方法去還 原生活世界的實際面貌,並結合了海德格在世存有的概念,關注人的存在,也就 是說,人作為在世存有與世界的聯繫,在生活世界中乃息息相關,以身體作為媒 介,在運動中,目光的焦點與背景,去描述人參與世界,與世界交融的經驗。身 體活動所產生的知覺內容,展現了事物本身,也彰顯了自然世界。梅洛龐蒂以現 象學為起點,將知覺的本質重新帶回存在,為的就是找回與自然世界的聯繫。透 過現象學描述的方式來恢復科學客觀思維宰制下的知覺世界。 31 1946 年在法國哲學學會發表的演講、1996 年出版的〈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 哲學結論〉(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 and other essays) (《知覺的優先性》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知覺經驗讓我們看見物的顯現,以知覺為首要,被知覺 的世界及物體的顯現是一切存在的基礎,身體向物體開放自身,原初經驗展現出 與自然世界聯繫的驚奇感向我的知覺主體開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1960 年,《可見與不可見》,意圖將現象世界裡不可見的實際存在,身體與 世界的互為交織,從現象學的描述手法轉為存有論 (ontology) 的敘述基礎,現 象學並非貶低科學,但科學判斷卻無法如實理解我們的生活世界, 32 梅洛龐蒂 不斷地透過描繪身體可見與凝視的經歷去證成不可見的存在如何影響並成為可 見界域探索事物的關鍵與背景。不可見的,不代表不存在,而身體所見的,卻無 法一一被理智所掌握,身體與世界的交織,具有充分與當下的條件,去把握並達 到適應世界的方式。這是一份未完成的手稿,只有四章,像是某種思想的導論, 但卻表達出一種回到存有論的必須。33《可見與不可見》前兩章以語言及繪畫為 現象學式的自我表達活動,而後面則是表達了存有論的趨向。 34 在此書中談論 肉身 (flesh) 的概念,表達了關於存有的思維,他要找尋的存有論或形上學,期 待以一種非邏輯辯證的科學客觀思維來精確地描述吾人身體與現象世界的遭 逢,知覺世界以一種可見與不可見的方式交錯顯現,描繪知覺的判斷能力。 35.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961 年, 《眼與心》 ,沙特 (Jean-Paul Sartre,1905-1980): 「此書說出了一切, 如果人們懂得解碼的話。」當身體活動的凝視成為可見,而不可見的存在成為精 神,心靈具有可見的能力,隨著凝視世界的聯繫,身體凝視對於可見性的思維與 心靈對於不可見的把握能力,成為肉身與世界交織的互為能見及所見。身體同時 是知覺主體也同時被知覺是由肉身的經驗表達出來的。肉身的提出是梅洛龐蒂企. 30. 《現象學導論》 :529、534。 同上,p.534。 32 William A. Luijpe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Pittsburgh : Duquesne University Press, 1960 : 89-90. 33 Gary Brent Madison, The Phenomenology of Merleau-Ponty : 167. 34 Ibid, p.168. 35 《現象學導論》 :547。 31. 13.

(15) 圖超越傳統「主體─對象」二元對立的提出的概念。 36 梅洛龐蒂在描繪身體經驗對世界探索把握時,耐性地說明科學思維將自然世 界中的一切事物對象化的不足之處,並嘗試補足科學理解自然世界時,未曾直接 面對的實際知覺經驗,他要將這種面面相覷而無所適從的僵局化為一種現象世界 中的實際處境,理智有其可取之處,但絕不是俯視一切事物化為對象並擅自命 名,而是傾聽身體面對世界探索的任何發生,在知覺裡,明證性確為身體與知覺 所把握,是為身體知覺的思維。 從〈關於知覺本質的研究計畫〉到《眼與心》,梅洛龐蒂的創作歷程,本著 關注人的存在而談的知覺經驗,從一份研究計畫到以現象學方法描述身體活動的 知覺經驗的《知覺現象學》 ,直至《眼與心》所「說出的一切」 ,即是以現象學到 存有論的方法去談人的存在問題,這個存在問題圍繞著身體活動的知覺經驗,後 期發展成肉身的視覺與世界的交織。 37. 政 治 大. 與《可見與不可見》同一份手稿的別名: 《存在與意義》 、 《真理的根源》 、 《真 之系譜》 。最後定名為《可見與不可見》 ,也就是說,梅洛龐蒂要還原的知覺世界 除了是可見與不可見交錯的顯現,它也是顯現人的存有的表達方式, 38 人作為 在世存有的角色就是將知覺經驗中現象世界存在的意義表達出來,而真理的根源 事實上就是理性的根源,喚醒我們對原初活動的理解。. 立.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原初經驗就像小說表達人的存在處境,主角的故事與真實經驗的歷程,是身 體知覺活動的實存性,而原初經驗則是人對存在處境因應的潛在基礎,我們如何 面對生命,採取的態度,不安、焦慮、悲觀、無奈、以苦為樂、奮力向前、貪戀 執取,酸甜交錯,交織出一個人獨特生命的存在歷程。或日光映在水面上,水面 波光粼粼,光與水波的交錯間,在視覺上的變化萬千,那就是原初經驗的神祕力 量。人存在的潛在基礎與河面層疊錯落的水色,不是由原初經驗主導或以它為最 高理型,而是存在於目光探問原始存有的探究與觀察之中。. Ch. engchi. i n U. v. 如果梅洛龐帝不曾在 1938 年 8 月二次大戰被徵召成為布兵師的少尉,必 須對敵人砲擊,而自己也受到德軍刑求,直到 1940 年 9 月停戰,他才停役, 恢復教職,他不會寫對戰爭的反省─〈戰爭曾發生過〉 ;他同時也不會忘記 1952 年母親過世造成的悲痛。 「我們在世上,與它交織著,向它妥協著。」39 它們不 曾離開世界,原初經驗在妥協與期待之中,也不曾離開過。 知覺透過身體活動的經驗表達向真理探問的過程,真理則是透過人的存有顯 現出來,而人的存有又必須透過知覺展現世界本身,這一連串關於人的身體與世 36. 同上,p.548。 Gary Brent Madison, The Phenomenology of Merleau-Ponty : p.xv-xviii. 38 《現象學導論》 :528。 「受到海德格的影響,雖然海德格關注的是存有本身,不同於梅氏關注的『人的存有。』 」 39 同上:p.505-506。 37. 14.

(16) 界遭逢的處境,構築出人的存在,身體經驗的歷史,而成為身體的系譜,身體的 系譜也就是對於存在、真理探問的系譜。梅洛龐蒂發展胡賽爾現象學,關注生活 世界的知覺經驗,擴展至存在的面向,以此認識我們身體與歷史的處境。 40 身體自身的歷史形構出關於一個個人的人文世界,人文世界的內容層層疊 疊,在澱積的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的人文世界,在不同的時刻迸現出不同的存在 處境。就像梅洛龐蒂在不同時期所建構的學說一樣,與他的生命歷程相關,這些 生命歷程的經驗影響他的存在處境,在整個學術生涯的創作歷程中,他以個人獨 特的生命經驗去思考自身面臨的存在,而存在處境必須要回到生活世界的實際經 驗去思維,這就是為何他想轉化胡賽爾的先驗自我將生活世界具體內容呈顯出 來,於是他以知覺經驗去補充胡氏後期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 41. 政 治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40 41. Ch. engchi. i n U. v. 《現象學導論》 :p.515。 《梅洛─龐蒂:可逆性》 :169-170。 15.

(17) 第一章 梅洛龐蒂的現象學. 前言 鑒於自身從事攝影的經驗,對於影像凝結前後實際觀看經驗與作品呈現後的 差異,常感疑惑與驚喜,這其中的未知與已知,引領我去思考在觀看活動裡,是 什麼樣的動機,讓我在觀看的知覺活動中,在流動的視域裡,突然在某個時刻按 下快門,影像凝結後,我猜測在照片裡吸引我的,是否就是當時實際知覺經驗 (actual perception experience) 裡,真真切切觸動我的東西。實際觀看經驗裡,常 常有被電到的感覺,一種鮮活的感受,促使你的看在綿綿密密的場景中,注入無 由來的驚奇感,那種驚奇來自於一種未知,因為你不知道在剛剛的觀看裡,知覺 經驗的「什麼」電到你。.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源於未知的彆扭,始於想要得知箇中巧妙,知覺經驗裡閃爍的光芒萬千,點 滴姿態,各有驚奇。 因為對觀看經驗的探索,發現更多未知,那些無止盡的未 知引領我,用身體承載著眼睛,在世界裡載浮載沉,以知覺迎納新奇的體驗。然, 為了尋求這種觸動的來源,尋尋覓覓,發現梅洛龐蒂談實際知覺經驗的說法,似 乎可以滿足我對自身觀看活動中產生驚嚇後對於未知的尋求。梅洛龐蒂的文本是 一種媒介,一種語言,道出知覺經驗發生的歷程,承接我對觀看經驗的疑惑,帶 引我向他的文本世界裡走去。在此時,我作為一個在攝影經驗中能知覺的主體, 驚嘆過後,回過頭來試著理解,在梅氏的文本中,他如何「描述」 42 知覺經驗 的歷程,而我又如何呈現在實際知覺經驗與自然世界聯繫的這一道出口,所展現 的樣貌,與傳統知覺態度有何不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並非想定義梅洛龐蒂所 關注的知覺優先性在歷史上的定位,而是呈現他為知覺經驗所開闢的生機,並指 出知覺經驗只在實際活動裡,我們只能活著去經驗它,而不是以意識規定,我們 嘗試的工作,不是直接呈現知覺經驗或說明實際知覺經驗如何可能或者它應該是 什麼,而是給予知覺經驗在生活世界的面貌裡的再思考。因為我們不是要說明梅 洛龐蒂的知覺經驗在哲學史裡的位置,而是知覺經驗在生活世界裡的面貌。.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42. PhP : p.viii. 「問題在於描述,而不在於解釋和分析。」梅洛龐蒂於此要表表明的是,經由科學家們對「被感 知的世界」以因果關係範疇去精確分析與認識的結果,理性意識通過科學解釋與分析世界的一切 初生現象。要透過「描述」喚起經驗,重返事物本身。 16.

(18) 第一節、梅洛龐蒂現象學在現象學運動的進路與特徵. (一)、結合胡賽爾與海德格的現象學 梅洛龐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 在《知覺現象學》 (Phenomenologie de la Perception;Th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1945) 序言一 開始即提出何謂現象學 (phenomenology),是為了要延用胡賽爾 (Edmund Husserl, 1859-1938) 所建立的現象學哲學,並以胡氏的現象學為梅洛龐蒂自身所 轉化的現象學鋪路並延續發展。. 政 治 大 「科學的整個論域,立基於吾人直接經歷到的世界之上,……,我們 立 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新恢復對世界的基礎經驗,而科學只是對此基礎經 「現象學的出發點是為了譴責科學。」. ‧ 國. 學. 驗的第二序表達。」 43. ‧. 現象學秉持著讓吾人之經驗為如其所然的宗旨,梅洛龐蒂的提問是為了再一次了 解胡賽爾,消化而融入現象學面對從傳統觀念論 (Idealism) 以來所面對的問 題, 44 而我們經驗的心理起源與科學家對經驗的因果解釋都同樣面臨客觀知識 與現實經驗如何謀合的問題,我們要去除因反省而加諸在經驗上的徒然,保持經 驗與世界的原初聯繫 (primitive contact with the world), 45 保留事實的偶然與無 根據。. n. er. io. sit. y. Nat. al. v. 梅洛龐蒂以胡氏的現象學作為《知覺現象學》的導引,而他的現象學又是什 麼呢?「現象學還原打開了存在哲學的格局,…,如果沒有現象學還原作基礎, 海德格的『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 不會出現。」46 顯而易見,梅洛龐蒂 就是要將由胡賽爾所開創的「現象學還原」與海德格的「在世存有」 ,結合起來, 構成屬於他的現象學。. Ch. engchi. i n U. 胡氏的現象學還原提醒人們回到生活世界中來,回到實際經驗的現象,讓知 識所斷定的物理世界能回歸到自然世界之中;海德格以胡氏的現象學為基礎,發 展出人被拋入世界、人存在於世界的學說,海德格的這個世界,也就是順延胡氏 現象還原後的那個世界而來的。所以,梅洛龐蒂說:「整部《存在與時間》既來 自於胡賽爾的指示,亦不外是闡釋胡賽爾晚年所認定的現象學中心論題:『自然. 43 44 45 46. Ibid, p.viii-ix. 蔡錚雲著,《台灣現象學》,122。「沿襲德國哲學要求客觀知識的康德傳統」 。 PhP : p.vii. Ibid, p.xiv. 17.

(19) 的世界概念』(naturlicher Weltbegriff) 或『生活世界』(Lebenswelt),…。」 47 一脈相承,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要談的是知覺主體不斷地走向世界, 與自然世界建立聯繫的關係。他將胡氏所談還原後的自然世界轉化成被感知的世 界,也就是負載著實際知覺經驗的自然世界,他一開始在序言就已經提出現象學 的反省是要重新恢復與自然世界的聯繫,然而,恢復聯繫的媒介,就是身體,身 體即是知覺主體,知覺主體是開展知覺經驗的發端,知覺主體所開展的,是存在 的姿態,身體,即是與被感知世界、自然世界建立關係,產生聯繫的「在世存有」 。 他將海德格的在世存有以身體來作為開展,化現為實際的知覺經驗,落到大地上 來,以身體的知覺來實現、經驗著世界。「現象學在梅洛龐蒂那裡是一種存在哲 學的基礎。」 48 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簡言之,即是以身體知覺作為開展存在的 結構,而不斷與自然世界建立聯繫的過程。 海德格 (M. Heidegger, 1889-1976) 整部《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Being and Time, 1927) 闡釋了胡賽爾在晚年中所認定的現象學中心論題為「自然的世界 概念」(naturlicher Weltbegriff)、「生活世界」(Lebenswelt),一方面指出他再次肯 定經驗事實應著重其不可或離的現場, 49 也為梅洛龐蒂自身所開啟的存在現象 學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50 所延續的胡賽爾現象學與不同於海德格存在主 義 (Existentialism) 而留下伏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二)、以完形心理學抵制理性主體. sit. y. Nat. n. al. er. io. 梅洛龐蒂最早在 1933 年提出的「關於知覺本質的研究計畫」(Projet de travail sur la nature de la perception),51 首次借用完形理論的研究來宣示: 「知覺 52 不是一項智性活動。」 這一開始的計劃並未觸及胡賽爾的思想,而是以完形 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 53 來批判理性主義 (Rationalism)。引介他認識完形心理 學的是顧維茲 (Aron Gurwitsch)。54 次年,梅洛龐蒂提出一項「論知覺性質」(La. Ch. engchi. i n U. v. 47. Ibid, p.vii. 《眼與心─梅洛龐蒂現象學美學論文集》 :2。 49 PhP : p.vii-viii. 50 蔡錚雲著,《台灣現象學》,123。 51 尚新建/杜麗燕譯,詹姆斯.施密特 (James Schmidt) 著,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 間》 ,台北:桂冠,1992:27。以下簡稱《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 此書引自梅洛龐蒂著, 〈關於知覺本質作用的設想〉(Projet de travail sur la nature de la perception) (1933) 見傑拉特,p.9~10。 52 《知覺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學結論》 :77。 53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 :15。 此書第一章注 9 所寫 ’Gestalt’ 德文,意為「型態」 ,相應的英文譯語為 ’confliguration’。 ’Gestalt psychology’ 的創始人為韋特海默 (Max Wertheimer)、柯福卡 (Kurt Koffka) 以及荷勒 (Wolfgang Kohler),基本信念是:不能利用對各個部份的單獨分析來理解完整的全體,每一部分 的性質反倒受完整的全體所決定。因此此處將 ’Gestalt psychology’ 譯為「完形心理學」。 54 蔡錚雲著,《台灣現象學》:122。 48. 18.

(20) nature de la perception;On the Nature of Perception) 研究計劃,他試圖以此推論 出「可感知的和具體的」 、 「不能化約為理智的關係」 、 「知覺領域和科學領域不能 55 相互融合」 。 進一步地以完形心理學的基本問題去進行初步的知覺研究,不僅 再度檢視完形心理學,也檢視先前過時的批判者與理智主義者 (Intellectualist), 而現象學還不是此計劃關注的焦點。 56 這項計劃的三個主張,則和布隆施維希 (Leon Brunschvicg) 立場相反。57 布隆施維希在一九○九至一九四○年德軍佔領 期間,對巴黎大學的哲學有決定性的影響,在哲學上梅洛龐蒂並未接受他這種傳 統理性論者的態度。58 梅洛龐蒂曾在《對話》59 中回憶道:布隆施維希的思想, 主要是以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 和康德 (Immanuel Kant) 為主要模式,以「努 力反思、返回自我」為宗,以我思為優先,強調一種反省主體的哲學思維,並且 追隨康德,認為物自身不可知,對於世界的認識是由知識所構成。 60 但梅洛龐 蒂則以先於知識反省主體的知覺經驗為優先,他的哲學不斷地努力回到反省之前 的經驗世界。. 政 治 大. 換句話說,理性主義所採取的反省主體認識世界的方式,即是以自我的反省 解析 (analytical reflection) 的方式來認識世界,自我 (Ego) 與我與主體 (subject) 劃上等號,而世界則以主體對知識對象的認識內容綜合而成,我的思維所反思的 確定性與世界的確定性相等 61,主體的判斷活動確認了知識對象的存在,對世 界反省解析的判斷內容,全都回歸到自我之中,主體與世界看似相等,而這種相 等,也只是主體對世界反思的囊括與自以為的收伏,並非世界本身,並非我的或 吾人經驗的如其所是、如其所然。. 立. ‧. ‧ 國. 學. y. Nat. sit. n. al. er. io. 為了反對觀念論、理性主義以客觀知識為標準,對認識世界的種種限定與解 釋,他採用完形心理學來批判理性主義 (尤其是笛卡兒和康德)。1935 年到 1938 年,梅洛龐蒂在高級師範學院進行學士後研究,題目是「知覺性質」與「現象學 與完形心理學的知覺問題」。初階論文標題為《行為結構》,1938 年提出並完成 原稿,1942 年出版。在此書中,他主張人的行為不能以機械式的生理活動 (刺 激─反應) 來解釋身體,批評行為主義的看法。為了替人的活動提供另一種說明, 梅洛龐蒂沿用傳統的德國完形心理學 (German Gestalt Psychology)。完形意思為 「形式」或「結構」,完形學派認為形式或結構是一切經驗不可還原的部分。我 們的身體始終是透過背景或結構而經驗外在世界,行為主義將身體視為機械操 作,而忽略身體作為主體的每個知覺都發生在界域 (Horizon) 的「形象─背景」. Ch. engchi. i n U. v. 55.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27。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Hague: Martinus Nijhoff, 1982 : 547. 57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27。 58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46-547. 59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69。 《對話》為一九五九年梅洛龐蒂載於巴黎演講的紀錄稿以及加拿大電臺十一月的播音稿。 60 《現象學導論》,台北:桂冠,2005:503。 61 PhP : p.ix. 56. 19.

(21) 的結構 (Figure-background)之上。62 並非如理性主義所主張的由主體意識決定對 外在世界的認識,或如經驗主義所言,因感官與料的刺激而賦予對象一種感覺性 質,構成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 63. (三)、胡賽爾現象學還原與笛卡兒心物二元論 對梅洛龐蒂比較有決定性影響的哲學家是胡賽爾。 64《知覺現象學》序言全 文散發出以胡賽爾現象學哲學為宗旨的榮光與喜悅,因為梅洛龐蒂在現象學之 中,發現了他「一直期待的東西」 。 65 而梅氏在序言中所批判的笛卡兒與康德為 首的理性主義,亦是延續胡賽爾 1931 年《笛卡兒沉思錄》(Meditations cartesie-nnes) 批判而讚揚笛卡兒對於哲學及科學採用徹底懷疑的方式,胡氏認為笛卡兒 對我思 (Cogito) 的理解具有重大的缺失,但他在巴黎大學將現象學稱為「二十 世紀的新笛卡兒主義」 。後來將此演講擴充為《笛卡兒沉思錄》 ,徹底發揮對笛卡 66 兒的學說的理解,也在之中拋棄眾所周知的笛氏哲學教條。.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笛卡兒的《沉思錄》(Meditations) 的第三沉思談及「…,封閉全部感官,甚 至從思想中抹去一切形體映像,或者…,至少將它們看做空洞的和虛妄的。」笛 卡兒的懷疑方法意圖以主體意識封閉感官經驗的感覺,在思維上也要求消除感官 經驗的形象,笛卡兒以為對於感官感覺經驗的無感及思維上映像的忽視,能夠讓 懷疑方法達致一切,讓主體意識決定對世界的確定性,而這種無感卻忽視感官經 驗每一刻不可或離的當下,造成心物二元論 Mind-Body Dualism 的結果。而胡 賽爾所秉持的現象學還原或存而不論 (懸擱) (epoche) 卻並非要消除世界的「持 存」(persistence),而是與「持存」的世界共處。 67 世界的持存即是時時刻刻不 可或離的現場的臨在與持續,現象學的存而不論則是要將世界的現場臨在保留起 來,將其「置入括弧」(Einklammerung)、「取消」(ausser Spiel zusetzen) 68。胡賽 爾借用笛卡兒的方法論懷疑來說明懸擱世界的經驗現象,現象學的懸擱 (存而不 論) 就是要把對於世界的確定性的信念給予取消。因此被取消的是對於世界的確 定性的信念,而世界的臨在並沒有被消除,世界也非笛卡兒的第三沉思所言,經 由主觀意識的思維而消失。.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梅洛龐蒂接觸到胡氏在 1938 年的晚期著作《歐洲科學的危機和先驗現象 學》(Crisis of the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在此書. 62 63 64 65 66 67 68.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47. 蔡錚雲著,《台灣現象學》:122。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25。 同上,p.27。 同上,p.29。 同上,p.30。 《現象學導論》:195-196。 20.

(22) 中胡氏的思想新趨向為「生活世界」(Lebenswelt;life world), 69 胡賽爾在此書 中補救了笛卡兒《沉思錄》中所忽略的主動的主體,重新肯定主體的作用。70 而 梅氏在 1939 年到訪魯汶 (Louvain) (比利時) 看了胡賽爾未出版的稿子, 71 其 思想逐漸由以完形心理學批判理性主義的基礎趨向於胡賽爾。. (四)、梅洛龐蒂面對理性主體的態度 而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一書中,即是以吾人的身體作為主動的主體性, 去談主體如何涉入世界,與世界聯繫,延續胡賽爾重新肯定主體作用的想法。梅 洛龐蒂藉由談論經驗主義 (Empiricism) 和理智主義 (Intellectualism),以客觀世 界構築出來的認識內容取代感覺經驗 (Sense Experience) 的態度,以反省思維同 化了分析知覺的我與能知覺的我,讓分析主體 (理性主體) 取代能知覺的主體, 分析主體所認知的一切關於對象物的內容,就是外在事物的樣貌。身體,對他們 而言,就是感知外在對象物的感知者,與梅洛龐蒂的所談的知覺主體迥然不同, 這個感知者將所有一切外在事物當成對象,而對於對象的認識都可以由感覺性質 與意識來決定。.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笛卡兒對於感官經驗的看法,與梅洛龐蒂所談的感官經驗不同,前者封閉感 官並取消世界,以科學論證的方式去看待知覺經驗,是屬於「經驗科學」 72 的 學說;而後者試圖描繪感覺經驗並重新建構、還原世界,企圖恢復知覺經驗的現 場臨在感,取消科學思維駕馭在活生生的知覺經驗之上的魔咒,取消主體意識, 將知覺經驗本身視為一種可以描繪而感知的現象。 「現象學是回到『現象』之中。 胡賽爾視現象乃『所出現的本身」;……,在其『如何』(Wei) 顯現的方式下出 現的。』 73 回到現象之中,讓現象顯化其自身,而現象如何顯現、如何臨在、 如何活生生,端視現象如何由它之中讓它被看見。因而,現象的顯化自身,並非 由吾人的主體意識所主宰,壓制其顯現。我們要回答的並非科學的辯證方式如何 確定現象的清晰明確,或者主體意識如何掌握現象,而是去問:現象本身如何在 它之中自在顯現?因為我們想知道的是現象「如何」自在存在,從它之中發生, 而並非由我們的主體意識去判斷它的發生是怎麼回事。.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面對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所遺留的問題,梅洛龐蒂在 1936 年出版的書評中 對馬賽爾 (Gabriel Marcel)〈是與有〉(Etre et Avoir;Being and Having) 一文中評 論對於探究身體方法的批判,大膽地拋棄了支持具體意識的我思 74。梅洛龐蒂 69.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48.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42。 71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38. 72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29。 73 《現象學導論》:170。 74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72。 對馬賽爾的書評出版於 (La Vie Intellectuelle 8) (1936), p. 98-109. 70. 21.

(23) 被馬賽爾強調具體生活經驗的學說所吸引,特別受到馬賽爾的《形上學日記》 (Journal metaphysique, 1927) 影響,在其中他討論了落實與在世存有 (etre au monde;being-in-the-world) 的議題 75,此時梅氏受到馬賽爾的存在主義影響, 去思考吾人自身的身體 76。馬賽爾指出: 「『我就是我的身體』(je suis mon corps), 77 而不是我擁有我的身體」 。 梅洛龐蒂以我就是我的身體為基礎,以我的身體視 為我的主體性,而因應笛卡兒身心二元的對立以及笛卡兒式的我思如何分裂主體 意識與世界的聯繫。笛卡兒認為身體與心靈是分離的,他找不到方式連結身心, 梅洛龐蒂卻認為身體具有擴延性,以肉身 (flesh) 的型態存在世界之中。. (五)、在世存有回到生活世界 梅洛龐蒂在第一本著作 《行為的結構》(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1942) 導論開頭就說:「我們的目標是去了解意識 (consciousness) 與自然 (nature) 之間的關係。」78 就是希望能再將理性主義 (笛 卡兒及康德) 以來所主導的主體意識,一直以來與世界、自然的分裂,透過完形 心理學以及最後一章談胡賽爾的現象學,去批判當時科學對人類的經驗的說明, 雖然梅洛龐蒂在此書中對於自然仍舊遵守著因果關係的傳統,但對於科學的批判 已邁進了一步。此書跨出的這一步,起因於笛卡兒主義。 79 於此,我們對於梅 洛龐蒂延續胡賽爾處理笛卡兒沉思錄的動機,又多了一層了解,除了重新肯定主 體的作用以外,他想再重新了解意識與自然的關係,並從吾人的身體為基礎,讓 世界的現象從自身之中彰顯出來,在科學所嚴密審視的理想化世界背後,再發現 一個前於理論的「最初自明領域」─胡賽爾現象學所說的「生活世界」,也就是 我們如何讓世界自己說話,自己展示出來。 8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v i n Ch 如此一來,梅洛龐蒂所要處理的現象學論題的線索則更加明確。梅洛龐蒂反 engchi U 對理性主義,事實上是為了探尋「理性的根源」 , 這種尋根,是因胡賽爾而起, 81. 他們對於當時的科學客觀思維對於世界的掌控同樣有所疑慮,更確切地說,是因 德國傳統觀念論、因理性主義 (笛卡兒、康德)、因理智主義、因經驗主義而起, 他們對於經驗現象的說法與解釋,對於人實際的存在樣態,都是位於二元論的一 處,而梅洛龐蒂反對任何形式的二元論。 82. 75. 《現象學導論》:520。 蔡錚雲著,《台灣現象學》:123 77 《現象學導論》 :520。 78 SB : p.3. 79 《現象學導論》 :529、530。 80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 :43。 81 《現象學導論》 :515。 82 同上,p.501。 76. 22.

(24) 不論是以主體意識或反省分析的態度去掌控與制約經驗現象,或以感覺性質 取代感知對象,都沒有對於人的實際知覺經驗提供一種現象學式的說明,對於人 的「在世存有」83 (etre-au-monde;being-in-the-world) 的實際處境做一種懸擱的、 置入括弧的描繪,進而還原到現象學式的自明的鮮活經驗裡,在反思之前、先於 反省經驗之前的原初經驗,它是反思得以可能的根據, 84 這就是理性的根源所 在。現象學講求彰顯現象、彰顯世界,回到理性反省前的根源,喚醒我們對原初 活動的理解,回到身體的處境中,而不依賴以主體意識為宗的反省思維形成的範 疇,知覺世界即是先於反省思維的語言,是對於身體處境的表達與描繪,本於現 象學回到事物自身、彰顯現象的態度。梅洛龐蒂所發展的現象學,是本著胡賽爾 的現象學還原以及回到生活世界的口號,並以海德格對存有的關注而認為人作為 世界的「在世存有」,所發展出來的存在現象學。梅洛龐蒂所致力描繪關於身體 知覺的實際經驗,襯托出人作為「在世存有」的實際處境,嘗試為人存在的原初 經驗 85 提供一種描繪。. 政 治 大. 亦即,人的存有,即是透過描繪身體知覺所襯托的形上意涵的原初經驗,將 理性主義的主體意識以及我思的優先性,割裂與世界的相連,作為認識世界的主 宰的位置,落入凡塵,落入世界之中,真切地探尋身體與世界聯繫而來的知覺經 驗,以還原岀人的存有實際的存在處境,因而它是「在世存有」所表現的意義, 而不是在我思之中的反省意識。梅洛龐蒂認為人的存有,從來不是先以自我去認 知、分析,才能真正認識世界,而是先以身體去感覺,知覺經驗才能帶領我們聆 聽與世界聯繫的呼喚,回到與世界的直接接觸中。 86 這個呼喚,就是這種「被 世界吸引與環繞存有意義的源頭」 ,也唯有我們自身吾人的身體與世界不可分,87 處在世界之中,我們的身體與世界才有交織關係,以一種身體的姿態面對世界的 自然秩序,從身體之中延展出一個世界,世界同時也是身體的延展。梅洛龐蒂以 此來說明身體的運動如何具有擴延性,將胡賽爾的「交織」概念從笛卡兒之中抽 離出來,以身體的擴延性質走向世界,世界的擴延性同時也向肉身 (身體的擴延 與世界的擴延交織而生的身體) 所昭示。88 身體與世界的交織關係,建構出存有 意義的形上意涵,原初經驗的價值方能展露出來。.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83. 同上,p.528-529。 「海德格的興趣在存有本身,梅洛龐蒂主要的興趣是人的存有。」 「梅洛龐蒂認為海德格的《存 在與時間》和胡賽爾做的大同小異─都是在發展對在世存有自然模式的說明。梅洛龐蒂並沒有追 隨海德格在《存在與時間》中對存有論的訴求。」故此,雖然筆者認為,梅洛龐蒂的存在現象學 同時受到胡賽爾與海德格的影響,但我們在導論中仍然著重在胡賽爾的學說與梅洛龐帝的順延關 係。況且,在《知覺現象學》序言中,並未清楚顯示梅洛龐蒂與海德格的關係。不過在《知覺現 象學》第三部份的標題「Temporality」一章中,則大量地討論了海德格的《存在與時間》,討論 海德格的存在哲學如何合理地延續胡賽爾的現象學。 84 《梅洛龐蒂:現象學與結構主義之間》 :52。 85 《現象學導論》 :536。 86 同上,p.516。 87 同上,p.512。 88 同上,p.517-518。交織 (Verflechtung),這個想法源自於胡賽爾。 23.

(25) 第二節、梅洛龐蒂現象學前後期的特點和轉折. (一)、關於人的存在 梅洛龐蒂所發展的存在現象學關注的莫過於「人的存有」 89 問題。人的存 有是因人作為「在世存有」而存於世、在於世界之中,於世界之中的在世存有, 才有關於人的存有的問題,若是如同極端的客體論或極端的主體論對世界與人的 看法, 90 則是將人自立於世界之外,客體論如科學客觀思維,將世界的一切化 約為種種符號而推論歸納成為一種可運用的模式;主體論如笛卡兒與康德為首的 理性主義,以主體意識的主觀建構去形塑出人作為理性主體如何為自然立法、認 識外在世界的方式。故此,為了重建人與世界的聯繫,以及理性的根源,梅洛龐 蒂在《知覺現象學》序言最後一個段落討論「世界與理性」(World and Reason),91 也就是梅洛龐蒂所發展的現象學第一階段的任務即是去揭露「世界的秘密與理性 的秘密」 , 92 當我們藉由《知覺現象學》整本書所操作的現象學方法去企圖了解 世界的秘密與理性的秘密的根源,也才能回答作為人整體存在的根源是什麼,人 的存有問題才可能被回答並且被描繪出來。.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梅洛龐蒂在哲學史上被稱為一名現象學家,是因為他所有著作的基調都關心 經驗上的描述,並且關心現實根源,關照身體與歷史的處境。 93 為什麼梅洛龐 蒂這麼重視「人的存有」問題?早期,他的天主教信仰,與哲學思維的進路相互 參照,以現象學的道德實踐,透過謝勒 (Max Scheler) 的價值理論來成為他信仰 的最高價值,94 但一次天主教會支持杜勒弗 (Dollfus) 鎮壓工人的事件,讓他對 宗教感到疏離,而在 1930 年代轉向馬克思主義。 95 於此同時,自 1927 年馬 賽爾《形上學日記》出版以來,他就受到其存在主義提倡的具體經驗的影響,談 落實經驗與在世存有。馬克思主義及馬賽爾的存在主義讓他從個體的角度去思考 吾人自身的存在。 96 從形而上的天主信仰直到對現實關懷的馬克思主義,以及 馬賽爾的身體現象學,讓他從吾人的身體去思考關於形而上的與現實的限定。另 外,也和參與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有關。1939 年 9 月,德國入侵波蘭,導致第二 次世界大戰,而梅洛龐蒂 1939 年 8 月被徵召服役,成為一名步兵師少尉,被德. Ch. engchi. i n U. v. 89. 同上,p.528。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52. 91 PhP : p.xx-xxi. 92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53. 93 《現象學導論》 :512、515。 94 蔡錚雲著,《台灣現象學》:123。 95 《現象學導論》 :504。 96 蔡錚雲著,《台灣現象學》:127。 90. 24.

(26) 國人虜獲,受到刑求,至 1940 年 9 月法國停戰才退役而恢復教職。 97 戰爭服 役的經驗,對他的思考留下痕跡,期間也開始準備他著名而最大的著作《知覺現 象學》, 98 在序言中他對現象學開頭的解釋即是: 「牽引本質重返於存在的哲學,因而現象學認為要了解人類和世界, 就不能不以它們的『事實性』(facticity) 為起點。」 99 梅洛龐蒂本著他持續不斷的人文關懷用現象學的脈絡去呈現具體經驗的落實是 如何的重要,本於具體經驗的事實性讓現象學得以開展,了解人與世界、人如何 聯繫世界、認識[人是外在世界最重要的起點。從形而上的天主教信仰的崩潰到 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的關懷、馬賽爾存在主義對身體關注所談的在世存有,以及無 法以任何理論解釋的戰爭經驗,讓他對具體經驗的有、現實的有、身體的有、以 及活生生的慘烈戰爭經驗的有,這種對梅洛龐蒂而言就是一種活生生的具體經 驗,具體經驗同時作為一種存在,而讓人能思考人的存在,人的存有問題。應以 形而上的本質作為人存在的依據回歸到存在本身,人作為具有身體的存在,以吾 人身體發生的具體經驗作為一種存在而與世界聯繫,認識世界,以具有身體的人 作為在世存有的具體經驗為起點,而認識、了解的世界,才是本質上地存在,這 種本質地存在與吾人的身體與世界共存。 100.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稍早的著作《行為的結構》沒有明顯地觸及現象學的議題,只在最後一章論 及知識問題時談論心靈與身體的的關係。對於完形心理學無法解決的行為的問 題,以現象學的方式來解決。試圖在僵化的主體與客體的區分中,現象作為一種 顯現,而哲學獻身於此,研究現象的顯現而成為現象學。以胡賽爾現象學還原的 方法,作為一種以知覺經驗為優先的前提,作為能讓現象顯現自身,世界能建構 其自身的方法。意識不是作為主體,主宰自然世界作為客體,以主體的認知等同 於現象的發生,梅洛龐蒂要鬆動這種區分,讓意識是在世界之中的關係,而非外 於世界,卻能認識世界的關係。 101.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二)、前期─身體主體. 1. 胡賽爾的主體性─先驗意識 梅洛龐蒂在《知覺現象學》裡談論「身體主體」(subject-Body). 102. 在知覺經. 97. 《現象學導論》 :505。 ,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48. 99 PhP : p.vii. 100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48. 101 Ibid, p.550. 102 Husserl, Edmund,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trans. Richard Rojcewicz and Andre Schuwer, The Hague ; Boston : M. Nijhoff ; Hingham, 98. 25.

(27) 驗中面對世界的關係,在序言一開始探問胡賽爾的現象學作為開端,是想藉由現 象學還原的真義,讓事物再重新回到由精確科學所論斷的客觀知識前的那個世 界。 「回歸事物自身,即返回知識限定前的那個世界,那個知識不斷談論 到的世界」。 103 「還原被表述為回到先驗意識,在先驗意識面前,世界絕對地朗現出 來。」 104 目的是以胡氏的現象學還原去轉化科學理性意識而成的「先驗意識」。胡氏欲將 客觀知識所認知的精確性質還原成現象世界,透過笛卡兒至康德以來認識外在世 界的先驗傳統,將先驗的主體性意識轉化成對世界本身的意識。現代哲學始於伽 利略 (Galileo Galilei) 對科學的概念要求客觀性 (objectivism) 以及以先驗的主 體性 (transcendental subjectivism) 去認識外在世界,不僅對知識的要求是如此, 無論對世界或自然以及精神 (心靈) (spirit) 的態度都以科學客觀的批判思維概 括之。世界被看作是先驗主體所要求的主體的世界 (subjective world) 以及自然 科學客觀思維所要求的客體性的世界 (objective world),但無論如何,都不是世 界本身。笛卡兒則是將客觀知識所要求的客體性世界,交到自己手中,先驗主體 所理解認識的外在世界,就是理性主體的理解與認知形成的客觀思維,作為對世 界的判斷,而康德也承接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但這裡出現一個問題,全然以主 體意識去看世界的方式,這種自然世界的客觀性,真是世界本身嗎?而胡賽爾以 回到生活世界 (life-world) 及透過心理學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105.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n. al. er. io. 胡塞爾回到面對知識的起源,也就是認識外在世界的方式─主體性 (subjectivity)。理性主義 (從笛卡兒到康德) 所承接的自然科學的傳統,對於外在 世界有客觀性的偏見,胡賽爾回到生活世界的觀點,是要同時還原科學及生活世 界,生活本身具有活生生地 (lived)、豐富地 (richness)、多樣地 (complexity) 以 及曖昧不明 (ambiguity) 的特性。在具體世界中的每個經驗,才能建構出真實 (real) 世界的樣貌。生活世界是個人的、獨有的世界,它是個人經驗所形構出來 的主體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因此是主體的世界。它也是先於文化表現,是赤裸 的 (bare)、知覺的世界 (perceptual world),這個世界開放自身給所有一般主體而 被知覺,是先於所有語言、文化所能指涉的世界。 106 胡賽爾將伽利略以來科學 對自然世界的認知,以及笛卡兒至康德的先驗主體意識對世界的宰制,還原成生 活世界之中主體經驗的知覺世界。世界不再是科學思維以及理性主體所判斷的客 觀世界,也不是主體的先驗意識所認知的世界,而是以主體性的個體實際經驗生. Ch. engchi. i n U. v. Mass. : Distributors for the U.S. and Canada, Kluwer Boston, 1989: 61. 「身體主體」的概念由胡賽 爾所提出。 103 PhP : p.ix. 104 PhP : p.xi. 105 R. Philip Buckley, Husserl, Heidegger, and the crisis of philosophical responsibility, Dordrecht ; Boston : Kluwer Academic, 1992 : 49-51. 106 Ibid, p.92-94. 26.

(28) 活在世界之中的基礎而形構出的知覺世界。. 2. 梅洛龐蒂的主體性─身體感知世界 梅洛龐蒂在此說到的先驗意識,即是胡賽爾將笛卡兒理性主義的主體意識的 先驗自我還原到先驗意識之中,並把意識之中的客體還原到現象的狀態裡。107 主 體所經驗的知覺世界,才能在現象的狀態之中,讓現象顯現,世界因此能朗現出 來,在這之中,主體意識的先驗自我以及客觀知識所認知的自然世界已經消解, 主體的具體知覺經驗被還原,而留給現象世界自己說話。 「世界本身,大致可定義成全部可知覺物、作為萬物之物的世界本 身,也不應被理解為數學家或物理學家所言意義上的客體,即包含所 有局部現象的唯一法則或被一致證明的根本關係,而應被理解為所有 可能存在的知覺的普遍風格。」 108.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梅洛龐蒂延續胡賽爾如何將自然科學裡數學家及物理學家認知外在世界所歸納 的客體,說明世界被歸結為一切客體的萬物,不只是客體,是可知覺物,而這些 可知覺物無法被唯一或單一證明的法則所化約,而喪失主體經驗所能知覺的可能 性,這些可知覺物構成世界本身,而主體所知覺的世界則描繪出主體性的存在。. n. al. er. io. sit. y. Nat. 他進一步將胡賽爾建構出的主體性所呈現的先驗意識,以吾人的身體為知覺 意識,讓身體成為知覺主體後,而重新找回身體主體所能聯繫的那個世界,將還 原所回歸的先驗意識,轉化為知覺意識。但現象學不是要否定知識,它是希望人 們正視「出現在經驗事物當中的」 109 現象,這些現象即是以身體主體所具現的 實際知覺經驗,而構成的大千世界,世界所呈顯的偶然性與多變性,才成為可能。 身體與世界相互感知的,相互聯繫的顯現,讓所見的事物,經驗中的事物,讓現 象成其為現象。. Ch. engchi. i n U. v. 能夠讓現象世界的事物自身顯現的關鍵,在於經驗主體的建構 (the make-up of the experiencing subject),如此才能關聯到我的身體,以及我的身體知覺經驗 中的感覺能力。身體是連接於所有的知覺以及知覺經驗的主要橋樑,事物所呈顯 的事實圍繞於世界之中,而關連於身體。 110 梅洛龐蒂所談的身體主體,是繼承胡賽爾為了將科學思維及理性主義的先驗 自我而轉化成先驗意識,提出建立身體經驗的主體性,而談的身體主體。在《行 為的結構》之中,梅洛龐蒂展開對反射論 (reflexology) 及完形心理學的批判, 107. Cunningham, Suzanne, Language and the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s of Edmund Husserl, The Hague : Nijhoff, 1976 : 16、36-37. 108 PP : p.16. 109 劉韶涵著,《眼與心─梅洛龐蒂現象學美學論文集》 :2。 110 Husserl, Edmund, Ideas pertaining to a pure phenomenology and to a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y : 61. 27.

(29) 希望更完整的談論自然經驗而非科學思維下的世界,並且希望以現象學解決完形 心理學無法解決的問題 111。 《知覺現象學》接續了前一本著作,為了克服心物二 元論的難題,從而探索心靈與身體關係,以身體主體 (body subject) 或吾人身體 (own body) 的首要性去建立他關注的知覺理論,人的身體是一個有機體,而並 非只是「刺激─反應」的機械化生理運作,而知覺理論的建構就是去說明人的身 體作為一個有機體,同時,也為人的身體尋求一個現象學式的說明,讓人自身身 體的主體性經驗顯現出來,而這必須以知覺理論作為基礎來描繪。 112 身體,是梅洛龐蒂哲學發展的核心。而身體是向世界開放自身的,梅洛龐蒂 在《知覺現象學》中探究吾人身體的現象挑戰了傳統概念對主體與客體的區分, 對客體性來說,身體,已經超出了主體性的範疇,它不僅是生物學上視身體為生 理結構的客體,也是經驗中的我作為主體性的媒介,開放吾人身體給世界的媒 介。 113 我的身體不是作為客體的身體,而是活生生的身體 (corps vecu;lived body)。活生生的身體就是當下這一刻經驗中的我的身體,當下這一刻的存在。114. 政 治 大 當它開放給世界時,就形成了身體與世界共同參與的界域結構 (horizontal 立 這個界域讓身體處在世界之中,而世界也作為身體的延伸,在這 structure) , 115. ‧ 國. 學. 延伸之中,世界也在身體的知覺經驗現象運作的同時,身處其中。 116. ‧. 身體,是「獻身給世界的主體。」 117 知覺經驗沒有身體,就無法實際地茂 生,因為身體是一種實際上的存在,它與自然世界的聯繫,讓物體的不透明性各 得其所,讓知覺的本質重新返回實際此處的存在,而不是理性意識的決斷,也不 是理性主體讓外在事物一切透明化,截斷物體與身體的實際連結。我的身體就是 知覺主體,知覺主體是能與自然世界連繫的實際存在,知覺主體本身就是存在的 展現。知覺主體讓原先被理性主體當作對象的物體重現它的模糊性,吸引身體去 觀看自然世界的顯現,成為知覺主體的身體在物體的模糊性中與物體同在,在自 然世界的背景屏幕中,帶著身體的眼在流動界域中被感知,成為被感知的身體。 唯有身體是能被感知的,能被物體所召喚,能與物體在自然世界中同在,知覺主 體所開展的存在,才在實際知覺經驗中真正地重返事物自身,從而喚醒原初經 驗,讓知覺本質重見天日,而鮮活起來。.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沒有身體,知覺經驗行之有礙,無從而生。身體一旦向物體開放的時候,能 感知者、事物、身體、世界共同孕育出知覺經驗的整體結構。我們以身體存在於 世界, 「我」同時是知覺主體也是能感知者與被感知者, 「我,就是我的身體」(je. 111. Spiegelberg, Herbert, The Phenomenological Movement : 550. John Sallis, Four Phenomenological Philosopher : Husserl, Heidegger, Sartre, Merleau-Ponty s : 160. 113 Rosalyn Diprose and Jack Reynolds ed., Merleau-Ponty : key concepts : 111-113. 114 Ibid, p.113. 115 Taylor Carman, Merleau Ponty : 102-104. 116 Gary Brent Madison, The Phenomenology of Merleau-Ponty, : xv. 117 PhP : p.xi. 112.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日(由機關於招標時載明;未載明者,依採購法施行細則第92條 規定,為30日)內辦理初驗,並作成初驗紀錄。初驗合格後,機關 應於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6),討論中國佛教諸宗的禪學貢 獻。一九八七年,這位學者還編成一部會議論文集《頓與漸:中國思想裡的覺悟之路》 (Sudden and

“Social welfare” if defined in a narrow sense refers to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Social Welfare Department (SWD) and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Enrich the poem with a line that appeals to this missing sense.. __________________imagery that appeals to the sense of____________has not been used in the description

• 體驗到的學習內容(Lived object of learning):從學生

當時當地的希臘人非常強大。前 5 世紀薩姆尼特人佔領龐 培和附近地區。龐貝的建築受到薩姆尼特人非常深的影 響。薩姆尼特人還擴大了這座城市。前

• Early experiences have long term impacts on brain power.. • Creative play and quality care make all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