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原初經驗

第一節、 肉身的交織─以攝影為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保有事物彰顯自身的可能,這個謎是理性的根源,揭露世界的秘密,喚醒我們 對原初活動的理解以及與世界聯繫的直接經驗。314 對世界的理解持續再生,持 續保有肉身的在場 (la chair du present;the flesh of the present),315 以知覺為首 要與世界的原初聯繫 (with an initiation into the world)。316 而原初經驗即是與原 始世界的第一類接觸,探問原始存有,317 探問真理的根源,從可見性探問不可 見。簡言之,原初經驗就是探問存有的過程 (in the process of being born)。318

第一節、肉身的交織─以攝影為例

追朔的起點從身體開始,事物彰顯自身吸引知覺主體時,身體成為事物之一 列,事物也是身體存在處境的延伸,身體作為現象的實存條件,它的凝視讓物出 現,凝視讓現象的場域在龐大的現象世界之間定位,這個位置成為一個間隙,劈 出原初經驗吸引凝視的開口,每個開口都是一個片刻,那是與世界的原初聯繫,319 也就是塞尚想畫出的「世界的剎那」(world’ s instant),320 也是一張張的攝影作 品,每一抹筆觸、按下一次快門,都描繪了物自身張顯的可見性,它是原初經驗 實存的化身,可見性在當下表現出它的特質,成為原初經驗部分的實質存在,把 原初經驗也化現成一個物,也就是說,凝視的當下,就同時包含了可見性的形上 基礎,以及原初經驗做為一個物的知覺,為了理解凝視,身體變化位置與活動,

去描繪、把握可見,快門聲的驅動則是理智行為,為了懸置凝視與感受,釐清與 世界的聯繫,讓理智的反思回歸到凝視之中,321 回到可見性之中,再度引發另 一個物,捕捉現象的另一個場域,更深刻地理解存在處境的本源,對科學的客觀 思維而言,一次次的描繪與身體凝視也許無法一次到位,精準掌握對象,但事實 上,身體永遠可以如實地處在自身的存在處境中,帶著自身的任務,將可見性的 形上基礎轉化成身體的知覺經驗。

「我從早年拍攝『橫須賀』那個時期開始,就一貫地將街上、路上等 外在環境,當作是自己攝影的場域。無數的街道、街上的人們、櫥窗、

招牌等等任何一項東西,所有的事物渾然成為一股漩渦,氾濫於街 頭、馬路上,而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非常喜歡混入其中進行拍

314 《現象學導論》:515。

315 VI : p.xxxv.

《可見與不可見》譯者克勞德.勒弗 (Claude Lefort) 原注:按照法國梅洛龐蒂研究專家 Pascal Dupond 的解釋,la chair (肉身) 指的是『正在知覺著的、活動的、帶著慾望的或痛苦著的身體。』」

316 Ibid, p.35.

317《現象學導論》:549。

318 Théodore F. Geraets, ed. Ted Toadvine, Merleau-Ponty : critical assessments of leading philosophers v2 : 24-26.

319 VI : p.35.

320 EM : p.169.

321 VI : p.3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攝,…。……,但是外在的一切,就是我攝影的世界、社會,也是現 場。曖昧、永無止境、無法測量的世界,與身為一個人的自己持續對 話,以相機做為探測器,繼續對話下去。」322

「這個初始的弔詭,不停產生出其它的弔詭。我的身體可見亦可動,

它處於事物之列,是諸事物當中之一物。」323

拿著相機,身處於世界的諸事物之中,它們被我們看見,吾人身體手持相機,它 就像是身體的延伸,隨著目光所及觸及事物,「就像探照燈照亮預先存在於陰暗 處的物體」,相機就像探照燈,也像探測器,將事物從諸事物中照亮,而被「注 意」,324 此時,「注意的最初活動,為它自身創造出一個場 (field)」,325 這個場 域包含了所有事物,被注意的事物是在當下特別被關注而吸引你去觀看的,周遭 襯托出被注意的事物,但他與諸事物共同產生出一種初始的弔詭,吸引你去看,

因循著它,不停產生其他弔詭,它產生一種氛圍,吸引你去凝視,無法用理性思 維去控制我非要去看什麼的狀態,原初經驗是吸引你去探索的初始弔詭,探索的 經驗會持續地產生新的總是無法測量的東西。

「好奇心問題本身或科學問題本身,都內在地受到根本探究的激勵,

而這種探究 (interrogation) 在哲學中則顯得是直接的。」

「一個人不時地抬起頭,感覺、傾聽、關注、認識自己的方位:他思 考,他喃喃低語,從貼身衣袋中掏出手表,看時間,我在哪兒?幾點 了?這就是我們對世界提出的沒有窮盡的問題……」326

初始的弔詭讓我們從原本習慣的身體模式跳脫出來,原初經驗將我們從原先安置 的世界喚醒,讓我們對於世界的認識,再度脫離看似安然的知覺內容,透過新的 思維與反省去應和原始存在所蘊含的初始弔詭,層層疊疊的弔詭使我們的狀態如 坐針氈,當「我們自以為是『在自己家裡』才使我們滿足」。327

這個家是我們習慣安居的身體知覺,喃喃自語看似無法被捕捉的東西,是我們對 世界探索的快門聲,問題不斷地被重複或翻新,新的經驗內容促使他再度去探究 更走向事物的東西,原初經驗是這個場域的核心問題,激勵我們的探索源源不絕 地趨向它,激勵著、恫嚇著我們原有的存在意向,轉化原有的知覺模式,我們安 然的身體知覺再次向新的場域開放自身,為了解除焦慮、不安以及諸多弔詭出現 的模糊與茫然,我們探索,反思,不斷地趨向核心問題。

「因循著那些不知道是什麼、未分化,且擅自產生的各式各樣的理由

322 廖慧淑譯,森山大道 (Daido Moryyama) 著,《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森山大道論攝影》,台北:

商周,2010:17-18。以下簡稱《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森山大道論攝影》

323 EM : p.163.

324 PhP : p.26.

325 Ibid, p.29.

326 VI : p.103. Claudel, Art poetique (Paris, 1951), p.9. 克羅戴爾:《詩藝》,法蘭西水星出版社:9。

327 Ibid, p.10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來拍攝,因為在自己心中那些不知為何的理由還比較重要。」328

當拍照的意願形成時,我們無法預知經驗發生的內容,但身體已經向存在意向開 放,期待與事物有所來往,我們逐漸增加投入事物之中的意願,我們的身體,我 們的感覺,我們的目光,都蓄勢待發,構成一種即將定位的系統,它即將建構出 一條路,讓目的地清晰可見。

「反思 (reflection) 始終在湧現,卻不知道它從何處湧現,並始終作 為一個自然的禮物呈現給我。」329

「由於反射 (reflex) 向著情境意義開放,由於知覺一開始沒有確定一 個認識對象;由於知覺是我們的整個存在的意向,所以反射和知覺是 一種前客觀看法 (pre-objective view) 的各種樣式,即我們所稱的在世 存有 (being-in-the-world)。」330

反思在此的真義並非如科學的理性自我去決定掌握看見的對象,以此涵蓋對象的 實質內容,反思非關自我意識,而是關於身體對事物的把握能力,它無法被一套 規範的模式所推導出來,建立標準作業程序而得知如何精準地完成我們對事物的 認識與掌握,並規範出作業內容。

梅洛龐蒂舉例一個接近失明的病人,經常撞到東西,物體對他們的客觀刺激,沒 有讓他們失去身體活動的能力,或失去視覺的性質,病人對物體刺激的反射活 動,並不是先撞到物體才知道要如何因應這個客觀刺激,而是他的身體其實已經 把握了外在情境,他知道身體需要什麼,他知道身體的任務,身體知道刺激給予 的意義,病人的反射活動在物體的刺激之前,就知道可能的因應模式,不是病人 因應外在情境的決定因素,讓身體獲得意義,而能夠面對外界的情境。331 我們在拍攝前調度身心狀態的一切,每一個動作都是理智行為,它在幫助拍攝的 每一步都能增加與環境的認識、讓身體環顧熟悉場域,隨意拍攝的無聊作品也在 增加技術的熟練度,無由來地反覆自問都是反思動作。這個無聊的自問與身體熟 悉場域的動作,猶如病人已經知道身體的任務,也把握了外在情境,拿著手杖反 覆碰觸外在物品以免相撞,相機猶如接近失明病人的手杖,它是適應外界、拍攝 情境的媒介物,病人手持柺杖,他的任務是避免自己跌倒受傷,攝影者手持相機,

他的任務是至少拍出一張稍稍滿意的照片,這都是他們的存在意向,外在環境的 變化猶如客觀刺激,在這之前,我們已經帶著存在意向在知覺著周遭世界,為了 因應情境的意義,身體活動在此之前的無聊儀式就已包含許多知覺經驗與反射活 動,身體猶如相機與手杖,是面對世界的媒介物,人的存在的每一刻並非具有重 大意義或者皆是精彩照片,而是面對世界的無聊儀式不斷醞釀著,在醞釀中我們 就已經開始認識世界了,反思活動不僅是在感受面對周遭,也在用身體試著調適 拍照後、拿著手杖走上大街如何達到存在意向的任務,這一切的調適都是反思、

328《晝的學校 夜的學校─森山大道論攝影》:180。

329 PhP : p.42-43.

330 Ibid, 79.

331 Ibid, p.78-7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理智行為,身體面對世界,感覺與理智無法被二分。

存在的意向導致他將身體活動向情境開放,但他不掌握認識對象,而是藉由這種 開放讓存在的意向引導身體獲得把握的能力,這個自然能力事實上就是一種對身 體把握能力的反思,在身體向存在意向開放時不斷地湧現,去談身體作為在世存 有的作用與角色。

我們將人作為在世存有想像成一張白紙,這張白紙是身體,它是書寫任何知 覺經驗的基礎與媒介,身體提供一個物,讓知覺經驗的內容呈現出來,得以伸張 存在的意向,身體活動與凝視之所以能夠趨向事物,是存在的意向帶領你的身體 去進行莫名的書寫,因為當你有想說的話,就代表有吸引你的事物,此時身體的 存在意向與任務已然形成,為了將存在意向完成,身體不斷地探索,創造一個背 景,這個背景擁有身體趨向事物發生的現象資料,讓物得以突顯,這個聚焦物就 猶如書寫所表達的中心主題。

按下快門,一張照片成形,它是當下身體主體知覺經驗剎那的凝結,而不是

按下快門,一張照片成形,它是當下身體主體知覺經驗剎那的凝結,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