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從神秘的自然環境到文化地景

第五章 故事對哈茨山觀光景點的塑造

第一節 從神秘的自然環境到文化地景

第一節 從神秘的自然環境到文化地景

綜合文獻回顧中與景點塑造相關的理論,筆者整理出以下圖表。

地方意象/目的地意象 (灰色部分)

符號+ 符號+ 符號+ 灰色與白色合起

風景= 風景= 風景= 來為「真實的地方」

景點 景點 景點 地理上的地方 (白色部分) 景點透過神聖化、營造特殊時空氛圍

(觀光化)

地方觀光景點

媒體形塑 親身到訪後再認識 引發觀光凝視

旅客

表 2,景點塑造相關理論關係示意圖。

首先景點本身是自然風景被賦予象徵符號的結果,而地理上的地方是由無數

95

的景點組合而成,地方意象則是由無數象徵符號與觀光符號所組成,地理上的地 方與地方意象合起來才是真實的「地方」。而地方意象又是透過媒體形塑或是旅客 親身體驗所認識的目的地意象,媒體與旅客會交互影響地方意象,進而影響真實 地方的塑造。

另一方面被賦予象徵符號的風景尚需要被「觀光化」才能算觀光景點。「觀光 化」指觀光相關產業人員為旅客指出哪裡值得凝視的相關動作。如通過當地觀光 局為之命名、標上指示牌,被記錄進觀光手冊等神聖化步驟,或是旅行社將之列 入觀光行程等動作。

一、觀光符號

由此來看哈茨山被塑造的過程。在最早的時代,傳說尚未流傳於哈茨山之時,

哈茨山為德國北部最高的山脈,擁有幽深、廣袤的森林、豐富動植物、礦產,與 極具特色的大自然風景,如連綿 30 公里的惡魔牆、斷成兩半的伊爾賽岩、形狀怪 異的女巫祭壇與惡魔講壇、與布羅肯峰上高海拔的多霧氣候所產生的布羅肯奇景。

這些原本都只是純粹的大自然恩惠,但在早期多神信仰時代的德意志民族人眼裡,

這些奇特的自然風景激發了他們的想像力與對鬼神的敬畏,ㄧ個個基於特殊自然 景觀的神話傳說被醞釀,經過家族口耳相傳、說書人或是吟遊詩人的整理,最受 歡迎、被傳授最廣的傳說就此流傳下來,然而也因為是口耳相傳,傳說故事多有 出入或版本不一的情況。就此,自然風景被賦予了象徵意義,成為ㄧ個個被賦予 傳說象徵、具有觀光符號的觀光景點。而這些象徵意義的傳播還需要傳播媒介的 幫助。

二、傳播意象的媒介

哈茨山的意象塑造過程中的傳播媒介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口傳媒介,藉 由口耳相傳傳播民間傳說故事與神話,傳播範圍最小,只限於哈茨山與周邊地區。

96

第二階段是紙本媒介,傳說故事經由格林兄弟或其他作者收集出版,傳播範圍稍 大,最初是整個德語地區,經過其他語言翻譯出版後能傳播到周邊歐洲國家,吸 取傳說故事元素改編的如《浮士德》或是將故事記載於文學作品中的如〈哈爾次 山遊記〉也屬於這個階段。第三階段是近、現代的其他媒介,改編自紙本或口頭 媒介,以哈茨山最聞名世界的傳說女巫之夜為例。自十八世紀末浪漫主義興起,

精靈、女巫等奇幻題材重新回到文學的舞台上,掀起一股風潮,女巫之夜也成為 一個新興、熱門的文學主題,在世界各國都有以之為藍本的文學作品出版。除了 文學,音樂、戲劇、繪畫、漫畫、電影、電視與其他藝術形式也參與了女巫之夜 傳說的傳播。

三、媒體傳播的限制

然而透過媒體所傳播的目的地意象容易因為語言隔閡導致資訊流通的限制,

也會受到當地的觀光業者所散布的地方意象影響。以德國當地與台灣比較為例。

如表 3 和表 4,哈茨山觀光景點實際可分為六大類,然而普遍對哈茨山有初步了解 的台灣人可能也只會聯想到女巫一種要素。

表 3,德國當地對哈茨山的意象。

若是對德國文化有點了解的台灣人可能會知道歌德《浮士德》書中描寫的其

女巫與惡 魔傳說

礦工與矮 人傳說

中世紀傳 說 自然觀光

運動觀光

97

229 Busby, G, & Klug, J., “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Vol. 7, No. 4, October 2001, p. 329.

98

《浮士德》與其影響力對哈茨山地景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這影響中有歌德與其作 品的號召,私人店家的參與,也有觀光局的努力。如布羅肯峰以及哈茨山附近城 市每年都會舉辦的女巫之夜,與哈茨山上的步道歌德之路與女巫步道。歌德之路 是女巫步道的其中一部分,而歌德之路的路徑即是歌德在《Schriften zur Geologie und Mineralogie》一書中寫下的他在哈茨山上走過的路徑。其他還有哈茨窄軌列車 的特殊活動-我們的梅菲斯特列車(Unser Mephisto-Express),服務員們會打扮成女 巫與魔鬼模樣,車廂內也會有相關的特殊活動。還有在布羅肯峰上舉辦的搖滾音 樂會「FAUST - I&II Die Rockoper auf dem Brocken」,下圖為浮士德搖滾音樂會的 宣傳圖,該音樂會以浮士德故事中的女巫與惡魔為主題,演出者畫上惡魔般的妝 容,配上女巫之夜中燃燒的火焰作為搖滾的意象。

圖 29,浮士德搖滾音樂會的宣傳圖。

影響哈茨山地景的除了歌德外尚有詩人海涅與 Hermann Löns。前者寫下〈哈 爾次山遊記〉,後者詩作中留下經典的一句:「哈茨山腳下的彩色小城(Die Bunte Stadt am Harz)」。海涅留給後人探尋他的腳步的可能,也記錄下當時的哈茨山情景 與流傳的傳說。Hermann Löns 的這一句話則成為韋爾尼格羅德最好的招牌,讓人 想到韋爾尼格羅德即聯想到它是個五彩繽紛的小城。

以上哈茨山的例子都證實了這段話:這些在文學地景中作家幫助形成的「地

99

方神話」成為被廣泛散布的象徵意象與意義。這些「地方神話」可能被旅遊業以 及旅遊推廣者轉換、加強,也可能被訪問它的旅客重新詮釋與改變230。一開始是 歌德作為旅客拜訪哈茨山後寫下文學作品,這幫助當地形成「地方神話」-浮士 德、女巫與惡魔梅菲斯特的故事成為了在哈茨地區被廣泛散布的象徵意象,而這 些意象被當地觀光局加以加強推廣或轉換,也可能在後來在另一位訪客寫下著名 的作品被後重新詮釋與改變。

五、想像世界中的傳說地景

據哈茨英文版官方觀光網站的介紹,哈茨山的意象由三大類傳說所塑造:中 世紀皇帝與國王時代、礦工與矮人的地下世界、女巫與惡魔的魔法世界。也就是 這三類傳說塑造了哈茨地景的第二世界/想像世界。第一類景點如韋爾尼格羅德與 戈斯拉爾的城堡,配合城堡舉行的中世紀市集、騎士對戰表演活動或其他中世紀 主題的活動一直是非常受歡迎的景點。第二類礦工與矮人的地下世界如傳說章節 所提到:哈茨山的山僧侶與北哈茨的矮人傳說,哈茨山由於其豐富的礦產產生了 悠久的採礦歷史,許多當地居民從事礦工相關職業,使得礦工生活與傳說成為哈 茨居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事物。第三類女巫與惡魔的魔法世界則是本研究的重點,

這一類傳說導致哈茨山的周邊城市皆與女巫扯上關係,除了一年一度重要的女巫 之夜,零星散落在哈茨地區裡的女巫相關景點,如戈斯拉爾的女巫博物館、女巫 跳舞之地上的瓦爾普吉斯會堂。就算並非女巫之夜的時節,街上也會有販售女巫 相關商品的紀念品店。而作為傳說中女巫之夜舉行的地點女巫跳舞之地更是全年 無休的充滿了濃厚的女巫氣息,不管是各種雕塑、紀念品店、飲食小販、或是面 向兒童的女巫秀。

但以上都只是哈茨地景中的想像世界,傳說塑造的想像世界與真實世界合起 來才是完整的哈茨地景,傳說觀光、文學觀光等文化觀光與自然觀光、運動觀光

230 Edited by Mike Robinson and Hans-Christian Anderson, Literature and Tourism: Essay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Tourism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2003), p.156.

100

合併才是真實的哈茨山觀光地景,如下圖整理的哈茨山意象。

想像世界:中世紀傳說、礦工與矮人傳說、

女巫與惡魔傳說

真實世界:文化遺產實物、自然景點、運動觀光景點 表 4,哈茨山意象組成。

六、文化地景是居民、訪客與觀光業者競爭的結果

在《文學與觀光》的論述合集裡談到:第一,文化地景是地方的圖像或神話,

由各種因素如居民、觀光相關產業人員競爭、執行和製造。第二,他們是人類情 感、文化附著於地方的可見架構231。由此論點切入,哈茨地景由居民、觀光相關 產業人員競爭與塑造,但筆者認為在此必須再增加一個因素:訪客。作為文學作 家的訪客拜訪了哈茨山,代表當地居民的民間傳說,和後期觀光產業人員的塑造,

這三種因素互相競爭著才形成了現今存在的哈茨地景。

關於文化地景塑造的順序,首先是當地居民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塑造了基礎 的文化地景,再來是作為作家的訪客們在傳說的基礎層地景上添磚加瓦,塑造出 第二層文化地景。最後是觀光相關業者,不管是公部門還是私部門的觀光相關產 業從事人員們在前二層的基礎上將之觀光化、推廣行銷,或是以之為基礎新增其 他元素,這才完成了哈茨山的文化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