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哈茨山的女巫與其他傳說故事對當地觀光的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哈茨山的女巫與其他傳說故事對當地觀光的影響"

Copied!
1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uropean Cultures and Tourism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哈茨山的女巫與其他傳說故事對當地觀光的影響 Witch and Other Legend Stories of The Harz Mountain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Local Tourism. 錢桑香 Chien, Sang-Hsiang. 指導教授: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副教授 陳學毅 博士 Professor Dr. Hsueh-I Chen 中華民國一○六年五月 May 2017.

(2) 中文摘要. 哈茨(Harz)山脈上的布羅肯峰為德國北部的最高峰,自古因為其幽深的高山密 林而流傳著無數的神秘傳說,現今哈茨地區的意象可以說是被中世紀國王時代、 矮人地下世界、女巫與惡魔的魔法世界三大類傳說塑造而成,其中又以 4/30 晚上 的女巫之夜(Walpurgisnacht)傳說在全世界流傳最廣,這些傳說都使哈茨山脈披上一 襲神秘的面紗,吸引許多觀光客到此地感受其特殊的奇幻氛圍。 本文以德國哈茨山地區為主要背景,探討其中流傳的傳說故事、德國女巫歷 史與形象演變。並討論神秘自然景觀所催生的傳說故事塑造的文化地景,以及文 化地景如何反過來將哈茨山塑造成今日的模樣,透過地方意象、文化地景、與品 牌等多種觀點來層層分析地方塑造的過程。. 關鍵字:哈茨山脈、女巫之夜、地方塑造、傳說故事、文化地景、女巫. ii.

(3) Abstract. The Broken is the highest peak of Mountain Harz in northern Germany. For centuries, its deep and enchanted forest sang of mysterious myths and legends, which have been kept aliv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image of Harz is shaped by three great myths: first, the age of the Medieval kings, second, the subterranean realm of men and dwarves living in the mountain, and third, the secret world of witches and devils. Among all its myths, the Walpurgis Night is perhaps the most deeply rooted and famous around the world, creating a haunting yet enigmatic atmosphere around the Mountain Harz. This thesis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history and the change of perceptions of German witches around the region of Mountain Harz. The aim of the research is to understand how these myths, which are nurtured by its mysterious scenery, shape its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author would also like to investigate how these surrounding cultural landscapes have influenced and aide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modern day tourism.. keywords: The Harz Mountains, Walpurgis Night, Place-making, Legend Stories, Culture landscape, Witch. iii.

(4) 目錄 碩士學位論文通過簽名表·············································. i. 中文摘要···························································· ii Abstract····························································· iii 圖目錄······························································ v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 第四節 文獻回顧 ···············································. 7. 第二章 德國的女巫歷史·············································. 23. 第一節 神話中的女巫···········································. 25. 第二節 從原始社會到十六世紀的女巫·····························. 27. 第三節 基督宗教入主歐洲到十六世紀之後·························. 28. 第四節 德國的女巫獵殺行動·····································. 31. 第五節 為何是「女巫」?·······································. 34. 第六節 現今德國的女巫形象·····································. 41. 第三章 德國哈茨山地區的傳說故事···································. 46. 第一節. 哈茨地區民間傳說······································. 46. 第二節 浮士德傳說(Faust)········································. 53. 第三節 女巫之夜或瓦爾普吉斯之夜 (Walpurgisnacht)·················. 56. 第四章 哈茨山觀光現況·············································. 66. 第一節 〈哈爾次山遊記〉(Die Harzreise)·····························. 66. 第二節 奎德林堡 Quedlinburg······················· ··············. 70. iv.

(5) 第三節 韋爾尼格羅德 Wernigerode·································. 71. 第四節 塔勒 Thale···············································. 78. 第五節 Schierke ················································. 83. 第六節 哈茨地區觀光景點·······································. 85. 第五章 故事對哈茨山觀光景點的塑造·································. 94. 第一節 從神秘的自然環境到文化地景·····························. 94. 第二節 文化地景到觀光景點····································. 100. 第三節 塑造地景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104. 第六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0. 圖片參考文獻·····················································. 115. 附錄 附錄一·······················································. v. 117.

(6) 圖目錄 圖 1,2016 年德國女巫之夜的照片·····································. 45. 圖 2,伊爾塞岩的插圖················································. 47. 圖 3,惡魔牆中段····················································. 49. 圖 4,17 世紀的冰島手抄本中啃咬世界之樹根部的尼德霍格龍插畫··········. 51. 圖 5,布羅肯奇景····················································. 52. 圖 6-1,馬岩傳說的插畫··············································. 53. 圖 6-2,馬岩上的馬蹄印··············································. 53. 圖 7,Witches' Sabbath················································. 60. 圖 8,德國慕尼黑的五朔節花柱········································. 63. 圖 9,戈斯拉爾中央廣場上的噴水池····································· 70 圖 10-1,奎德林堡老城區廣場·········································. 71. 圖 10-2,奎德林堡半木桁架建築·······································. 71. 圖 11-1,韋爾尼格羅德觀光手冊封套···································. 72. 圖 11-2,街道上色彩各異的半木桁架式房屋·····························. 72. 圖 12-1,街道上騎在摩托車上的女巫人偶·······························. 73. 圖 12-2,路邊商店販賣的女巫布偶鑰匙圈·······························. 73. 圖 12-3、12-4,印上女巫圖樣的酒瓶與其他紀念品························. 74. 圖 13-1、13-2,自不同地點都能看見韋爾尼格羅德城堡···················. 74. 圖 14-1,自城堡向下俯瞰的景色·······································. 75. 圖 14-2,韋爾尼格羅德城堡官方網站的城堡全圖·························. 75. 圖 15-1,韋爾尼格羅德城堡中央露臺···································. 76. 圖 15-2,城堡內裝飾的瓦爾普吉斯活動照片·····························. 76. 圖 16-1,女巫時鐘店外所展示的商品···································. 77. 圖 16-2,女巫時鐘外牆及報時女巫·····································. 77. vi.

(7) 圖 17-1,廣場中央的舊市政廳·········································. 78. 圖 17-2,市集廣場上的假日市集·······································. 78. 圖 18-1,塔勒街上的傳說人物「山僧侶」的雕塑·························. 79. 圖 18-2,塔勒街上的北歐傳說中的尼德霍格龍···························. 79. 圖 19-1,小攤販女巫啤酒·············································. 80. 圖 19-2,販賣印有女巫圖樣 T 恤的小店·································. 80. 圖 20-1,女巫雕塑···················································. 80. 圖 20-2,惡魔雕塑···················································. 81. 圖 20-3,另一尊惡魔雕塑·············································. 81. 圖 21-1,鬼火舞·····················································. 82. 圖 21-2,瑪門洞穴···················································. 82. 圖 21-3,女巫之舞···················································. 82. 圖 21-4,風的新娘···················································. 83. 圖 21-5,格雷琴的樣子(格雷琴的悲劇) ·································. 83. 圖 22,劇場中騎士與巨龍爭鬥的場面···································. 84. 圖 23-1,一家酒類與醃製品的小販·····································. 84. 圖 23-2,打扮成女巫的觀客···········································. 85. 圖 24,德國的綠帶···················································. 88. 圖 25,奎德林堡舊廣場···············································. 90. 圖 26,哈茨窄軌列車月台·············································. 91. 圖 27,布羅肯峰上的女巫祭壇與惡魔講壇岩石···························. 92. 圖 28,哈茨女巫步道途經地點示意圖··································· 93 圖 29,浮士德搖滾音樂會的宣傳圖····································· 98 圖 30,封面為 sagenhaft schön-Das Bodetal. Der Sagenharz 的哈茨觀光手冊···102. vii.

(8) 表目錄 表 1,哈茨山觀光類型················································· 85 表 2,景點塑造相關理論關係示意圖···································· 94 表 3,德國當地對哈茨山的意象········································ 96 表 4,哈茨山意象組成················································ 100. viii.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開始,筆者感興趣的題目是女巫之夜的儀式,儀式是人類生命轉變中的重 要過程,它擁有轉變人心以及狀態的神祕力量,筆者十分好奇歐洲此種焚燒女巫 的儀式活動的背後意義與其對當地文化、人民與社會的影響。然而現代儀式多已 失傳,流傳下來的古老傳說也大多不可考,現今的女巫之夜也已轉變為單純的象 徵性慶祝活動,在文化觀光興起後,成為吸引全球觀光客的一大助力與特色,傳 統儀式的意義與細節卻是早已式微。 偶然地,在與當地觀光經理訪談的過程中,筆者發現了哈茨山當地的觀光活 動與想像中的景象大相逕庭,德國人重視家庭與戶外活動,哈茨山景點大多主打 適合親子闔家光臨與親近大自然的戶外活動,女巫觀光與奇幻元素只是增加觀光 氛圍的一小撮調味料。因此,筆者轉變研究方向,試圖分析哈茨山如何融合自然 觀光與奇幻觀光的觀光景點與當地傳說,以及此種特殊的自然與人文兼備的景點 是如何產生、被塑造,以及其如何相互影響、造就如今的哈茨山觀光景象。. 第二節 研究範圍 研究內容以德國哈茨山為主要背景,探討在其中流傳的民間傳說、神話故事、 及民間傳說改編或收集、編著而成的文學作品。其中又以最知名的女巫之夜(又名 瓦爾普吉斯之夜)為主要探討主題,兼以探討女巫及當地傳說的歷史與文化等背景, 並探討自然景觀如何催生傳說故事與神話,自然景觀又是如何反過來受到傳說故 事影響與被塑造,以及此種被塑造的景點可能會產生的問題。.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中的歷史文獻分析法(Document Analysis)、輔以田野調查 1.

(10) (Fieldwork)中的參與觀察法。文獻分析法中自國內各大圖書館暨電子書庫搜索相關 書籍及期刊論文,並藉由網路更進一步搜索國外相關文獻,再加上少量在德國韋 爾尼格羅德(Wernigerode)圖書館所找到的相關圖書文獻,再將獲得的文獻與在當地 觀察所獲得的一手資料一併進行分類整理、分析與綜合論述。原本預計使用的半 結構式深度訪談法因為訪談結果對研究幫助不大,因此不列入研究方法中,但會 在下方解釋訪談結果。 筆者於 2015 年 7 月赴德國哈茨山地區進行田野調查,走訪過哈茨山腳下的三 個城鎮:韋爾尼格羅德、塔勒(Thale)、奎德林堡(Quedlinburg)及哈茨山上的小鎮 Schierke 等地點以進行現場實地勘察;其中包含訪談紀錄、拍攝記錄、與觀察記錄, 以及當地文獻資料收集。田野調查時使用參與觀察法與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使 用參與觀察法時以研究者的角度同時扮演參與者與觀察者,實地體驗當地景點與 當地觀光活動;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則是先擬出十個左右大方向的問題,再與事 前聯繫好的韋爾尼格羅德當地的觀光局經理進行聊天式的訪談。以這兩項研究方 法,田野調查可得到第一手的資料,在當地獲得的文獻資料、照片、訪談紀錄等 能更確實的了解當地哈茨山的觀光現況;其他由圖書館和網路獲得的第二手資料, 期刊文獻、書籍等則可作為輔助。 可惜的是哈茨山當地雖盛行觀光,但觀光客多數為德國居民,多數觀光景點 商店的店員不諳英文,筆者德文也未熟練到能進行訪談。預計要訪談的各地小鎮 觀光局部分,只有韋爾尼格羅德觀光局經理回覆筆者的訪談請求信件,訪談問題 詳見附錄一。 而韋爾尼格羅德觀光局經理所描述的韋爾尼格羅德觀光現況與筆者所見皆與 預期大相逕庭,女巫觀光非當地主推的觀光特色,甚至,在當地人心目中其他特 色與景點才更能代表當地。韋爾尼格羅德小鎮訪客以德國附近居民為主,此外也 吸引不少周邊許多國家的訪客。最受歡迎的觀光活動為運動觀光與自然觀光,一 年四季皆有觀光客經由韋爾尼格羅德登上哈茨山,或是搭乘特殊的哈茨窄軌列車, 2.

(11) 或是徒步健行登頂。 一年一度的女巫之夜是當地最大、最熱鬧的觀光活動,節慶期間國際訪客數 量與過夜數皆達到一年內的最高峰。然而,非節慶期間,與女巫相關的活動則是 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哈茨山地區另一著名特色-木桁架建築也是一大觀光吸引 力。雖不如奎德林堡保存良好成為聯合國世界文教組織遺產,多經過現代改建仍 保留傳統特色,擁有五顏六色木桁架建築的韋爾尼格羅德另外以「童話小鎮」或 是「五彩繽紛的小鎮」聞名,前者為觀光客給予的稱號,後者則是當地觀光局用 以宣傳自身的招牌,另外韋爾尼格羅德城堡也是當地知名景點。 綜合筆者的親身參與觀察與韋爾尼格羅德觀光局經理的現況描述,可拼湊出 哈茨山下的小鎮-韋爾尼格羅德的觀光現況。平時以自然觀光與運動觀光為大宗, 當地豐富的文化遺產也是觀光一大吸引力,女巫觀光則只是增添自然與文化觀光 特殊氛圍的一小撮調味料,增添當地奇幻特色,但非觀光主要吸引力。然而,為 了因應全球化的觀光競爭,當地觀光局也開始為當地奇幻氛圍增磚添瓦,如哈茨 窄軌列車(HSB)上的特殊梅菲斯特列車(Unser Mephisto-Express),服務員會打扮成 女巫與魔鬼模樣,還有在哈茨山頂舉辦的與浮士德有關的搖滾音樂劇(Rockoper), 和 2015 年新創的奇幻節慶(Festival Fantasia)。. 二、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簡要說明本研究架構與內容、研究動機與 研究範圍,第四節為文獻回顧,概括整理並論述主要引用的書籍文獻與理論。文 獻回顧可分為三個大類:德國女巫歷史與文化相關研究、文化觀光相關研究以及 景點塑造相關研究,最後一小節是預期研究貢獻。 在探討哈茨山的景點如何被塑造前,需要先弄清楚哈茨山原本的面貌,及塑 造其面貌的傳說故事等的歷史背景及傳說內容。第二章首先梳理一遍女巫的歷史, 自最早的大母神信仰、神話中第一位女巫(魔女)到基督宗教入主歐洲後,成為惡魔 3.

(12) 的象徵來探討女巫在歐洲文化中形象之演變。並探討發生女巫獵殺及何以女人在 那場獵巫行動中的受害者佔據百分之八十二的原因。 第三章蒐集流傳在哈茨山的幾個影響觀光的重要傳說,以及這些傳說經過後 人整理形成的傳說或文學作品。其中分成三小節,第一小節簡述各個民間傳說故 事。第二小節大致介紹《浮士德》這部影響德國文化深遠的文學作品,自最初被 惡魔誘惑的德國浮士德傳說開始到被歌德寫進文學作品後的故事演變。第三小節 則介紹女巫之夜的傳說及其歷史演變。 第四章首先介紹詩人海涅的〈哈爾次山遊記〉(Die Harzreise),了解 19 世 紀當時哈茨山的樣貌。再詳細介紹現今哈茨山上及周邊的觀光景點,自筆者親身 參訪的韋爾尼格羅德、塔勒、奎德林堡到 Schierke 等小鎮各自的觀光現況,從自 然觀光、運動觀光、文化觀光到奇幻觀光,各種的觀光景點類型十分豐富。不足 的部分將由官方觀光網站、在當地取得的觀光手冊及少量部落格遊記補充。 第五章將探討傳說故事對哈茨山觀光景點的塑造。由於目前故事塑造景點相 關的專門研究仍舊十分稀少,本研究分別借用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s)中的文 學地景(literary landscapes)、觀光符號、目的地意象、媒體形塑、景點神聖化、品 牌塑造等相關理論,分別以不同角度來探討到底故事如何塑造一個景點,及其如 何將哈茨山塑造成如今世人眼中的模樣。. 三、研究限制 本篇雖為研究德國觀光景點及傳說,但愧於筆者德文能力只到初級,雖能翻 譯觀光手冊以及簡單的德文文獻,卻無法翻譯專業文獻以及以流暢德語與當地民 眾訪談,是以缺乏這方面的第一手資料,如當地民眾對哈茨山以女巫元素來推廣 觀光之觀感等等。也可惜的是限於時間與經費,無法在四月三十日當天訪問哈茨 山地區親身參與女巫之夜盛宴以取得現今觀光節慶發展的第一手資料。也因為哈 茨山區廣大且傳說眾多,筆者只造訪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景點,如哈茨山 4.

(13) 腳的韋爾尼格羅德、Hexentanzplaz 所在地塔勒小鎮、聯合國世界遺產奎德林堡及 半山腰上的小鎮 Schierke,但其實周邊尚有一小鎮戈斯拉爾(Goslar)也有零星傳說 傳出,以及哈茨山頂及哈茨山上的女巫步道皆因時間關係而未能一一親身造訪。 因此,本研究將以筆者親身造訪之地點為主要研究對象,並輔以當地取得之觀光 手冊、及觀光官方網站來探究哈茨山的觀光景點現況。. 5.

(14) 四、研究流程圖 擬定研究主題. 蒐集可用文獻. 研究背景與動機. 確立研究計畫. 問卷設計. 實地訪談、蒐集資料. 訪談結果與. 文獻探討、分析. 蒐集資料分析. 撰寫論文. 結論. 6.

(15) 第四節 文獻回顧 本章首先整理至今為止國內與國外的出版書籍以及期刊、論文文獻中與本主 題相關的研究成果,並進行摘要統整與分類,希望藉此更加熟悉哈茨山傳說與觀 光的相關研究領域。在整理、閱覽過相關書籍及文獻後,將與本研究主題相關之 文獻分為三類:德國女巫歷史與文化相關研究、文化觀光相關研究、景點塑造相 關研究。. 一、德國女巫歷史與女巫文化 這部分的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皆相當豐富,國內主要集中於女巫相關文化與童 話方面,國外蒐集到許多以不同觀點探討女巫獵殺這段歷史的文獻。 德國地區女巫歷史 關於德國地區的女巫歷史研究,文獻相當豐富。首先是關於女巫的大概歷史 背景,在《有關女巫》1一書中,不管是傳說、歷史、節慶、信仰還是各國獵巫情 形皆有概括略述。 《女巫》2一書則以浪漫主義筆觸,以各個女巫的形象為精神代表, 虛構想像與真實史料併陳,以悲憫的角度探討法國史中女巫角色地位的歷史演變。 羅漁在〈歷史月刊〉上刊載的《女巫的遭遇》3,則記述了西方中古時期的女巫歷 史,此篇補充些許其他書籍未提到的歷史。 在女巫歷史中, 「獵殺女巫」這段時期的歷史文獻是最豐富的。貝林格的《巫 師與巫術》4一書以不同的假設以及跨學科的研究方式,將德語區發表的人類學和 歷史研究的資料以學術方法處理,範圍包括歷史、法律、神學、心理學、社會學、 人類學、醫學、語言學以及其他與古老文明相關的學科為獵巫運動這個歷史問題 帶來新的觀點。 《女巫》一書作者則是以對古代女巫的想像、憐憫與滿懷柔情來平. 1 2 3 4. 凱特琳、艾米,《有關女巫》(台北:蓋亞,2006)。 Michelet, J. 著,張穎綺譯, 《女巫》(La Sorcière)(新北:立緒文化,2012)。 羅漁, 〈女巫的遭遇〉 ,《歷史月刊》 ,第 117 期,1997 年 10 月,頁 16-25。 Behringer, W. 著,李中文譯, 《巫師與巫術》(Hexen) (台中:晨星,2005)。 7.

(16) 反這段女巫受迫害的歷史。在《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5一 書中則以女性觀點來探討這段歷史,補充了大部分以男性為主的歷史所缺少的觀 點與角度,探討為何德國的獵巫行動裡有百分之八十二的受害者為女性,並以經 濟、政治、宗教及當時的父權主義等多方面來說明女性如何被視為邪惡的化身, 以及被當時社會結構當成替罪羊的原因。而不同於《獵殺女巫》一書以女性主義 角度批評、揭發當時的社會黑暗, 《巫師與巫術》一書則以巫師代替女巫一詞為主 體,看待這段歷史。而《掃帚˙斗篷˙魔法棒—巫師傳奇》6一書則補充了《女巫之 鎚》此在獵殺女巫歷史中相當重要書籍的相關資訊。 關於女巫在歷史裡的形象轉變,在以上書籍裡皆多少有提到些許,但《童話 中的反動思維—以狼和女巫形象之遞嬗為討論核心》7與另一篇文章〈女巫形象的 成形與中古時期女性論述的轉變〉是整理此一主題最明確的文獻。 《童話中的反動 思維—以狼和女巫形象之遞嬗為討論核心》一書探討遠古至今女巫在童話中的形 象轉變,說明女巫如何從人人敬重的智者轉化為邪惡的象徵,到了今日又呈現出 多元的形象。雖可惜只著重探討女巫在童話中的形象,但仍然可藉不同時期女巫 在童話中的形象轉化來窺探出歷史上人們對女巫印象的轉化。 〈女巫形象的成形與 中古時期女性論述的轉變〉則是以基督宗教觀點來探討女巫形象的塑造與變化, 並點出負面的女巫形象,反映出當時西歐男性對女性的觀點與規範。 女巫文化 除了女巫的歷史,德國的女巫文化也必須做出相關整理。 《有關女巫》8一書詳 細記載了有關女巫的傳說與文化。 《The 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9補充了女巫 的習俗、文化與節慶的相關記載, 《掃帚˙斗篷˙魔法棒—巫師傳奇》10與《奇靈精怪— 5. Barstow, A. L. 著,嚴韻譯, 《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Witchcraze: a new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itch hunts)(台北:女書文化,2010) 。 6 搜奇研究中心編著, 《掃帚˙斗篷˙魔法棒—巫師傳奇》(台北:宇河文化,2008)。 7 嚴秀萍,《童話中的反動思維—以狼和女巫形象之遞嬗為討論核心》(台北:秀威,2010) 。 8 凱特琳、艾米,《有關女巫》(台北:蓋亞,2006)。 9 Margaret Alice Murray, The Witch-cult In Western Europe A Study in Anthropology (Clare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21). 10 搜奇研究中心編著, 《掃帚˙斗篷˙魔法棒—巫師傳奇》(台北:宇河文化,2008)。 8.

(17) 精靈、巫師、英雄、魔怪大搜尋》11兩本書補充了女巫神話與其相關奇幻文學的背 景知識。歌德的《浮士德》12是奠定了哈茨山上女巫傳說的重要書籍。<瓦爾普吉 斯之夜:主題與變遷(The Walpurgis Night: Theme and Variations)>13此篇研究則整 理出文學界以瓦爾普吉斯之夜為主題的文學作品自歌德的《浮士德》開始的興盛 及其流變,並討論不同時代對此種異教奇幻文學的態度。. 二、文化觀光 文化觀光方面搜尋了文化觀光及其包含的電影觀光、文學觀光、媒體觀光相 關理論。以《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14一書來界定文化觀光與文化觀光 客,並借用其中無形文化遺產理論來討論傳說故事遺產與觀光的關係。媒體觀光 部分,借用〈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15. 期刊的論點來說明媒體觀光及其下分支:文學觀光與電影觀光兩者的關係。文學. 觀光則借用 Herbert16和 Pocock17的文學觀光理論。電影觀光則有〈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 《Film-induced Tourism》 、 《哈 利波特的電影觀光-台灣觀光客的魔幻凝視》 、 《〈情遇巴塞隆納〉與電影觀光》幾篇 相關研究討論電影觀光以及其如何塑造地方意象。 文化觀光作為特殊興趣觀光的一種形式,在此形式中,文化是構成人們旅行 動機的基礎或是吸引觀光客的元素。其定義涉及到「動機」、「體驗」、與「行動」 幾個方面。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對文化觀光的定義提到 「本質上出於文化動機而產生之人的移動」 。除此之外,觀光客不管是以文化為旅 11. Ingpen, R.著,張琰等譯, 《奇靈精怪—精靈、巫師、英雄、魔怪大搜尋》(台北:格林,2002)。 Goethe, J. W. 著,綠原譯, 《浮士德》(Faust)(台北:城邦,1999)。 13 Henry Hatfield, “The Walpurgis Night: Theme and Variations,” European Studies, Vol. xiii(1983): 56-74. 14 McKercher, B., & du Cros H.著,劉以德審譯, 《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臺北:桂魯,2010)。 15 Busby, G, & Klug, J., “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Vol. 7, No. 4, October 2001, pp.316-322. 16 David Herbert,” Literary places, 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2 (London, July, 2001), pp. 312-333. 17 Pocock, D. C. D., Humananisi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 (London, Croom Helm: 1981). 12. 9.

(18) 行動機,或是事先未以文化為目的,但旅途中有體驗文化活動、造訪文化地點的 行動都可以被定義為文化觀光客,這類觀光活動都可以被稱為文化觀光18。 同時,文化觀光也是一個傘形名詞,涵蓋了範圍廣大的觀光活動,包含歷史 觀光、族群觀光、文學觀光、電影觀光、藝術觀光、博物館觀光等19。其中文化和 遺產觀光景點被描述為有故事的目的地,而文化觀光則被描述為講述此一故事的 過程20。傳說觀光作為一個未被獨立討論的分類,但與文學觀光、遺產觀光、電影 觀光皆有些許異曲同工之妙,又民間傳說屬於無形文化的一部分,是以筆者認為 可被認定為文化觀光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套用上述文化觀光地皆為有故事的目的 地此一說法,傳說觀光/故事觀光或許是文化觀光最基本、最原始的核心。 傳說觀光與遺產觀光、文學觀光與電影觀光的關係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無形文化遺產的定義:它包括祖先流傳下來的傳 統與生活方式,例如口述傳統(Oral tradition)、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儀式、節慶 活動,與自然、宇宙相關的知識與實踐,或是製造傳統手工藝的知識與技能21。其 中口述傳統也被稱作口述知識,是一種人類用來傳播知識、藝術、想法、文化材 料等的溝通形式,經由上一代傳到下一代的口頭流傳並保存。這種傳播是通過語 言或歌曲,包括民間故事、民歌、頌歌、散文或詩句。 雖然文學廣義的定義只包含創意寫作、敘事散文、戲劇、詩。但文學不只包 含文字美學上的愉悅,更代表被邀請進虛構世界的讀者有自行探索的權利。不管 是主題樂園、作者的房屋或是任何與虛構世界相關的景色22。就這一點來說,傳說 故事同樣能邀請觀光客進入虛構世界探索其相關景色,口述傳說故事與出版文學 差別也只在於傳播方式的不同,未出版的傳說故事只能透過口頭傳播,已出版的 18. McKercher, B., & du Cros H.著,劉以德審譯, 《文化觀光:觀光與文化遺產管理》(Cultural Tourism: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臺北:桂魯,2010),頁 4-6。 19 ibid, p. 6. 20 ibid, p. 122. 21 聯合國文教組織無形文化遺產官方網站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ch/en/what-is-intangible-heritage-00003 (最後檢索日期 03.07.2017) 22 Edited by Mike Robinson and Hans-Christian, Literature and Tourism: Essay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Tourism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2003), p.31. 10.

(19) 故事如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 、 《德國故事》、與歌德的《浮士德》透過紙本媒體 與文字能傳播得更廣、更為世人所知。而民間故事、傳說與神話也經常是作家創 作的靈感來源,是文學的基礎之一。是以筆者認為傳說觀光可以認為是文學觀光 及遺產觀光的一個分支。 而書本及戲劇經由改編到其他媒體:像是電影或是電視後,可能會鼓勵更多 人造訪拍攝的背景或片場,這也是文學觀光與電影觀光關係緊密的原因。Busby 與 Klug 提出「媒體觀光」(media-related tourism)的概念,可以說明兩者的關係。媒 體觀光涉及造訪與書本、作者、電視節目與電影相關而出名的景點,這些媒體替 特定的目的地景點塑造意象與故事,以吸引觀光客前往體驗23。而很明顯的現今許 多電視影集或電影都是從文學作品改編而成。Pocock 也點出,文學或是電影這兩 種觀光形式是非常相似的,他們可以在許多方面互換24。筆者將電影觀光也一併討 論的原因不只是因為其與文學觀光關係密切,更是因為電影觀光對地方的塑造以 及其理論也能套用到傳說觀光裡。如電影觀光的其中之一定義,當觀光客前往目 的地進行觀光活動,乃因目的地曾曝光於電視、電影和影片等相關媒體25。套用到 文學觀光或傳說觀光也是同樣的道理,觀光客是因為該目的地出現在電影、文學、 傳說等作品裡才促成了觀光客的旅遊動機。此外,運用於電影觀光的觀光符號理 論也可以幫助分析傳說符號對哈茨山的觀光塑造。Beeton 與其他學者在電影引發 觀光的相關書籍中皆指出目的地印象會影響觀光客的旅遊決策過程及後續觀光效 應26。Busby&Klug 兩位學者則指出地方(place)的概念容易受媒體影響27。 傳說觀光-作為文學觀光的一個分支 如上所提及,傳說觀光與文學觀光及遺產觀光皆有密切關係,然而以本研究. 23. Busby, G, & Klug, J., “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Vol. 7, No. 4, October 2001, p.316. 24 Pocock, D. C. D., Humananisitic Geography and Literature (London, Croom Helm: 1981), p.123. 25 Busby, G, & Klug, J., “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Vol. 7, No. 4, October 2001, p.317. 26 Sue Beeton, Film-induced Tourism (Buffalo, Channel View: 2005). 27 Busby, G, & Klug, J., “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Vol. 7, No. 4, October 2001. 11.

(20) 目的哈茨山的例子來看,當地雖盛產傳說,但並未被當作「商品」之一來行銷遺 產觀光,哈茨山被保護與行銷的遺產只限於被國際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遺產的 奎德林堡舊城區、戈斯拉爾的拉默爾斯貝格礦山和上哈茨的水利系統與哈茨國家 公園、其他自然保護區與其餘未被認證但也富有歷史的古堡及教會建築,是以本 研究會把重點放在文學觀光與傳說觀光。 當提到文學觀光,延伸思考莎士比亞的例子可以提示我們早期的朝聖活動與 文學觀光的關係28。文學朝聖這個名詞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在當時文學朝聖者 專指受過良好教育,有文化資本能欣賞這種形式遺產的上層階級。然而現在訪問 這些地方的旅客更多是基於好奇心與普遍興趣,而非早期的單一奉獻意識29。文學 觀光藉由作者的名氣或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虛構世界來帶動觀光客強烈的朝聖 動機。傳說觀光也是同樣的道理,已出版的傳說故事可等同於文學觀光;未出版 的傳說故事相較於文學觀光其傳播方式略有不同,如下圖這張伍紅玉整理的表格 30. : 民間傳說. 文學傳說. 口頭形式. 書面形式. 表演範疇. 文本範疇. (故事家與聽眾)直接交流. (作家和讀者)間接交流. 集體創作的. 個體創作或整理的. 代代傳承的. 作家獨創(整理)的. 如表格所示,兩者差別之處在於傳播、表現形式與作者上。民間傳說減少了 旅客對作者的朝聖動機,傳說觀光客只能專心於與故事內容相關的景點。兩者相 同之處在於皆藉由虛構故事提供人們一種「地方感覺」,勾起人們朝聖的動機。 Lodge 即提到讀者可以從創造性的文字中提取更多的是一種「地方的感覺」,而不 28. Mike Robinson and Hans-Christian Anderson, Literature and Tourism: Essay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Tourism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2003), p.2. 29 David Herbert,” Literary places, 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2 (London, July, 2001), p.312. 早期參與朝聖活動者皆是對該領域持莊重態度並奉獻身心的學者 或虔誠教徒,是以有原文的「單一奉獻意識」此一描述。 30 伍紅玉,童話背後的歷史—西方童話與中國社會(1900-1937)(台北,台灣學生:2010) ,頁 101。 原表格為民間童話與文學童話之比較,但因學者所指「童話」定義與本研究的「傳說」定義相同, 未免混淆,筆者擅自將童話修改為傳說。 12.

(21) 僅僅是一個客觀的描寫31。是以筆者將傳說觀光定義為文學觀光的一個分支。 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奇幻文學 《童話背後的歷史》一書提到,民間傳說是古代民眾集體創作和傳承的一種 口頭敘事類型。作為一種古老的口頭敘事類型,民間童話不僅僅是一種優美的文 藝形式,更是他們表達自身情感和意志的文化形式,其社會歷史性集中體現在它 的起源、特徵和功能上,換言之,民間傳說是古代民眾思想文化的載體32。而格林 兄弟認為,作為民間文藝之一種,神話史詩是民間故事的來源之一。由於神話史 詩裡滲透了古代民間文化、信仰和習俗,所以民間故事的神話史詩起源不僅影響 了它們的意義,而且影響到它們的特徵。作為一種古代文化的遺留,神話史詩更 具有歷史性和神祕性,民間故事則表現出更多的生活性和真實性33。 然而民間故事雖擁有更多真實性,但本質上,不管是神話還是民間傳說,涉 及的故事皆屬於奇幻類的虛構、非現實的故事。文學家 Forster 在《小說面面觀》 中針對奇幻一詞指出「奇幻」是一種暗示超自然之物存在的寫作手法,如在日常 生活中引入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生物,將平常人引入一個超常的境地34。對於哈茨山 流傳的各類傳說-惡魔、精靈、矮人,甚至女巫,雖然天主教教義曾經認為不相 信惡魔與女巫存在者就是背棄信仰,然而在現今社會看來,關於惡魔、女巫的文 學皆屬於奇幻文學。 而為奇幻文學奠定基礎理論的 Tolkien 提出第二世界理論,所謂第二世界是用 幻象去創造的想像世界,而第一世界則是人居住的真實世界,奇幻最本質的要素 是藉著描繪奇蹟或神秘的事物帶給讀者驚奇的感受35。其與 Herbert 的文學景點理 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根據 Herbert 所觀察,基本上具有文學元素的景點可以分成兩. 31. David Lodge, The Art of Fiction (London: Viking Penguin, 1992), p.57. 伍紅玉,童話背後的歷史—西方童話與中國社會(1900-1937)(台北,台灣學生:2010) ,頁 101。 這裡同樣為為避免混淆,筆者將「民間童話」修改為「民間傳說」 。 32. 33. ibid, p. 108.. 34. Edward Morgan Forster 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1973)。 Tolkien, John Ronald Reuel, On fairy-stories. Expanded Edition, with Commentary and Note ,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8), pp. 12-13. 35. 13.

(22) 種:第一,作家所生活過的地方與其足跡;第二,作家筆下所描繪出的世界,這 種由作家創造的,結合想像與真實的世界給予地方一種特殊意義36。. 三、景點塑造 目前專門研究故事如何塑造地景的研究幾乎沒有,因此筆者將借用文化地景 中的文學地景、觀光符號、目的地意象、媒體形塑、神聖化、品牌塑造等相關理 論來探討到底故事如何塑造一個景點。然而在開始討論塑造之前,筆者想從文化 節慶在觀光中扮演的角色與對其的影響談起。 文化節慶 自 1960 年代至今,節慶被視為解決廣大城市問題的管道。如《開普頓主要活 動行銷策略》一書中提到的:節慶在旅遊目的地的計畫、品質提升、以及結合觀 光和商業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包括:意象製造者、經濟效益生產者、觀光勝地、 克服季節性、促進地方商業及社區發展37。而為了在全球化與系列複製下突出在地 的特色,也為了塑造出城市獨一無二的品牌,在今日,城市建立品牌的策略常常 藉由強調文化和創意去塑造出城市獨特的定位,也為了提升城市的意象來吸引觀 光客。因此,文化節慶越來越普遍被用來建立主辦城市的品牌38。這也是文化節慶 越來越受城市歡迎的原因。 而根據 Richards 和 Palmer 所指出,文化節慶是由一連串的活動組成、具有有 限的時效、大多會重複發生,且經常帶有慶祝性質。文化節慶通常也透過內容聚 焦藝術與社群根基,且文化節慶必須有一個文化焦點,才能與普通節慶作區隔, 而這裡談到的「文化」適用於特定的社會的文化產品(如文學、音樂、藝術作品、. 36. David Herbert, Literary places, tourism and the heritage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 .2, (London, July, 2001), p.314. 37 Richards G. & Palmer R.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譯,劉以德審訂, 《文化節 慶管理》(Eventful Cities: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Urban Revitalisation)(台北:桂魯,2012),頁 6。 38 Yi-De Liu, Event branding and urban regeneration: A case study of Liverpool, Journal of Urban Regeneration and Renewal, 9 .4(2016): 382. 14.

(23) 電影、飲食、時尚)以及文化進程(文化作為「生活方式」或傳統)39。而女巫節作為 一個每年固定於 4/30 至 5/1 舉行,又是因民俗傳統及文學改編傳說而流傳下來的 傳統節慶,明顯可被歸類為「文化節慶」。 除了女巫節以外,筆者在前往哈茨山時所參加的奇幻節慶(Festival Fantasia)40 明顯也是當地觀光局為了替哈茨山塑造「奇幻」品牌所創造的新興節慶。當地觀 光局舉辦奇幻節慶的其中一個重要意圖是為了提供奇幻愛好者一個奇幻世界,將 Schierke 小鎮打造成「Schierke 奇幻王國」,以充滿魔法生物的奇幻故事為節慶背 景搭配劇場演出,並有奇幻風味的音樂表演,在場工作人員皆是「Schierke 奇幻王 國」中的角色人物,並邀請遊客穿上奇幻風格的衣裝加入他們,成為奇幻王國的 一員41。 觀光消費與體驗 根據《觀光客的凝視》一書,觀光之所以有人願意消費,是因為它們帶來一 種不同於日常生活中所能體驗到的愉快經驗。並且,這類經驗有部分是為了凝視 或觀賞那一幕幕有別於平常的景緻-無論是自然景色或城市風光42。並且說明觀光 行為涉及到「偏離常軌」(departure)這一觀念:一種有限度地擺脫那些日常生活習 以為常的慣例與行事作風,好讓感官投入一連串與平凡生活完全不同的刺激43。 而道格拉斯和伊舍伍德認為,所有社會中出現的消費,都是「跨越商業範圍 的」 ;也就是說,消費不限於商業系統,相反,他既表現為一種文化現象,又表現 為一種經濟現象。它既與意義、價值及交流有關,又和交換、價格及經濟關係有 關44。許多學者指出有閒階層試圖通過在休閒活動中使用消費品,包括旅遊,向公 39. Richards G. & Palmer R.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譯,劉以德審訂, 《文化節 慶管理》(Eventful Cities: Cultural Management and Urban Revitalisation)(台北:桂魯,2012),頁 24。 40 第一屆於 2015 年 7 月 25~26 日於哈茨山上的 Schierke 小鎮舉辦,第二屆同樣在 Schierke 舉辦於 夏季 2017 年 7 月 29~30 日。 41 參考奇幻節慶官方網站:http://www.festival-fantasia.de/english-visitors/ (最後查閱日期 12.17.2016) 42 Urry J.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 《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台北:書林,2007), 頁 19。 43 ibid, p. 21. 44 Corrigan, Peter. 著,王宏仁譯, 《消費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Consumption)(台北:群學,2010), 頁 10。 15.

(24) 眾展現其地位,也有人指出消費動機不僅僅是想獲得社會地位的慾望,促成消費 的因素還有享樂主義、逃避現實、幻想和渴望新奇的思想或「個性價值」45。如今 在觀光的後現代思維下,當前遊客常追尋的是觀光消費所能帶來的情感滿足、體 驗的深化,購買想像的趨勢導致在現今的旅遊市場中被無限延伸。視覺消費結合 了美學鑑賞、歷史傳說、文學聯想等融入觀光旅遊中,逐漸成為消費主流。也因 此各地方開始進行文化建構,以塑造能標示出當地獨特性的觀光符號46。由此得出, 人們消費觀光是為了擺脫日常生活、逃避現實、為了享樂或獲取與日常相異的感 官刺激體驗,以滿足情感及體驗的慾望。因此各個觀光景點為了吸引觀光客,或 自歷史中尋找關聯,或是無中生有,開始將遺產或自然景點套上一個個迷人的傳 說、或是文學故事。 辛尼加(Seneca)主張:「人們開始到各式各樣的地方旅行,找尋不同的娛樂消 遣。因為他們是如此善變,如此厭倦平淡無味的生活,並且總是想要追求他們所 無法捉摸的事物」47。而 Turner, V 與 Turner, E 提出觀光客有一種「中介迷離症狀」, 即在觀光旅遊之時,所有平時的責任義務都可以暫擺一邊,甚至可以逆向操作48。 這表示,觀光客為了脫離日常生活軌道而投入觀光活動,並可能會因為處於一陌 生、截然不同的環境而做出與平時大相逕庭的行為,或是為了得到與日常相異的 奇幻體驗而參加觀光。而這些都是人們參加女巫節,打扮成妖魔、女巫等樣子參 與狂歡的原因之一。 意象(image) 、觀光符號與神聖化(sacralozation) 《觀光客的凝視》一書中指出,一個地方之所以選擇被凝視,是因為人們對 該處有所期盼。這類期待建立在種種與觀光無關的事物上,如電影、電視、文學、. 45. ibid, p. 37. Urry J.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 《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台北:書林,2007), 頁 162-164。 47 ibid, p. 24. 48 Urry J.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 《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台北:書林,2007), 頁 35。 46. 16.

(25) 雜誌,也是由這些東西來維持。它們挑起並且強化人們的觀光凝視49。而在羅德恩 對《情遇巴塞隆納》這部電影的景點塑造研究探討結果中指出,文字媒體的存在 對於觀光同樣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這是因為目的地意象的形塑過程中,媒體和 媒體之間通用著、使用著同樣語言。在引用複製彼此所累積出的成果,成為了大 眾認識地方的一種方式50。由上可得出,各種平面及數位媒體能形成訪客對目的地 最初意象的認識,挑起訪客對目的地的觀光凝視。 根據 Ferrari 對目的地意象的定義,意象指的是人們給地方的一種信念、想法 和印象的總合,特點是極為主觀的評價,並能影響訪客的對目的地的偏好與決定51。 影響訪客造訪目的地的因素通常為地方的第一有形(disignative)的意象,如建築或 自然景觀,而影響再訪的因素則為地方無形(appassive)的意象,如目的地是否安全, 環境乾淨與否與訪客的整體體驗。然而訪客的單次體驗所塑造的意象十分容易隨 著時間沖刷而消失,唯有持續不斷地推陳出新觀光策略,一次又一次的鞏固城市 意象才能進一步將意象品牌化,也只有獨一無二的意象才容易成功塑造城市品牌。 除了媒體之外,持續不斷推出新的觀光策略、文化節慶活動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關於旅行,Urry 指出凝視對象的建構仰賴符號,而觀光旅遊也可以說是一種蒐集 符號的過程52。正如 MacCannel 所觀察,「任何事物都有潛力可以成為觀光凝視的 對象,只消有人願意費力為別人指出某物值得注意,或者為何值得一看」53。 MacCannel 又說觀光景點本身是一種人為的符號集合,而不是一個自然而然就存在 的地方54。是以自然景點是透過被人類「標示」後才成為觀光景點的,而這「指出」 或是「標示」 ,即是透過符號建構、或是神聖化。MacCannell 接著把標示物分成兩 種主要類別:現場標示物(on-site marker)與不在場標示物(off-sight marker)。現場標 49. ibid, p. 22. 羅德恩, 《〈情遇巴塞隆納〉與電影觀光》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2013 年),頁 48。 51 Ferrari, Sonia, and G. Emanuele Adamo. Event marketing and destination image: residents' perceptions. LSA PUBLICATION 92 (2006): 25. 52 Urry J.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 《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台北:書林,2007), 頁 23。 53 ibid, p. 34. 54 Dean MaCannell, The Tourist: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ocken, 1989), p. 127. 50. 17.

(26) 示物指在現場存在的具體標示,像是當地的地標、建築、自然景觀、指示牌等。 不在場標示物則是提醒旅客某地方是景點的相關資訊,如故事、傳說、旅遊資訊。 而景點通常會是以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印象,出現在大眾面前55。特定意義如惡 魔牆即為擁有惡魔傳說的神奇自然景觀、布羅肯峰為女巫與惡魔狂歡的地點,而 景點特色必定是經過特定組合的結果,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物件,是以目的地意象 的形成其中一個原因是被其各個景點的特色與符號所交錯組合而成。藉由 MacCannel 的觀光符號理論56我們可以了解風景與觀光符號間的關係,如下方表 格。 MENTAL IMAGE. Sight→. Marker→ Sight. 心理意象. 實際的艾菲爾鐵塔→. 象徵→巴黎. PICTORIAL IMAGE. Sight→. Sight. 圖像意象. 實際的塔→塔的象徵→. Marker→. 巴黎. 表 1,MacCannel 的觀光符號理論。. 以旅客的心理意象來說,巴黎風景與象徵意義的結合等於實際的艾菲爾鐵塔 風景;對圖像意象來說,實際塔的風景加上塔的象徵意義才是巴黎。由此來看, 實際存在的風景如果沒有被賦予象徵意義單純就只是個風景,惡魔牆如果剝離人 為賦予的傳說,就只是個長相奇特的砂岩峭壁。反過來說,是因為賦予了它傳說 的象徵意義,單純的砂岩才成為了「惡魔牆」。 景點要使觀光客得以觀看,需要透過「神聖化」過程,使得觀光客得以消費, 也需要透過商品化,而這些都需要借助符號來形成。這正如 MacCannel 曾提出的, 符號學即是符號的科學。在他的景點的公式裡,是連接景象、標記和遊客的一段 關係57。而神聖化該如何進行?馬坎奈爾主張,要讓某個天然形成或人工製造的東. 55 56 57. ibid, p. 111. ibid, p. 132. ibid, p. 109. 18.

(27) 西成為觀光儀式中的聖物,需要一個神聖化的過程才行。需透過以下步驟:為某 個景物命名,幫某物鑲框、舉揚(elevation)、置入神龕保存,然後對聖物進行機械 複製,最後,會有新的景物或景點以著名的稱呼來命名,而產生社會複製58。 文化地景(cultural landscapes) 何為地景?《文化地理學》一書裡說明了地景是自古至今對大地的集體塑造。 它並非個人資產,反映了某個社會文化的信仰、實踐和技術59。Ross 則認為地方是 一個獨立的同時又是人們意識的社會反映,如教育、組織架構、生活經驗與想像 力。且地方同時被社會上及物理上的觀光意象所建構60,而地方的建立有很大部分 是奠基於虛構的作品61。在 Robinson 和 Anderson 所編輯的《Literature and Tourism》 一書中提到文學地景是文化地景的一種特別形式,Ringer 形容文化地景是居民與 觀光客情感附著於一個地方展現出的一種可見形式,包括地方是如何被製造、形 成、競爭意象、及其如何被實行(enforced)62。Ringer 並進一步解釋文化地景有兩種 元素:第一,文化地景是地方的圖像或神話,由各種因素如居民、觀光相關產業 人員競爭、實行和製造。第二,他們是人類情感、文化附著於地方的可見架構。 第一個元素是地方的神話,這些在文學地景中作家幫助形成的「地方神話」成為 被廣泛散布的象徵意象與意義。這些「地方神話」可能被旅遊業以及旅遊推廣者 轉換、加強,也可能被訪問它的旅客重新詮釋與改變63。人們的行動或做法能相當 大程度地「空間化」(spatialize)地方神話,由此得出觀光活動與觀光產業可以空間 化文學地點的神話。最後,Tetley 和 Bramwell 下了結論,文學地景是「地方神話」 與實際作用的殼(shell),人們在這個殼裡根據不同的社會背景製造自己的意義64。. 58. Urry J. 著,國立編譯館主譯,葉浩譯, 《觀光客的凝視》(The Tourist Gaze)(台北:書林,2007), 頁 34。 59 Crang M. 著,王志弘等譯, 《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台北:巨流,2003),頁 18。 60 Busby, G, & Klug, J., “Movie induced tourism: the challenge of measurement and other issues”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Vol. 7, No. 4, October 2001, p. 322. 61 ibid, p. 329. 62 Edited by Mike Robinson and Hans-Christian Anderson, Literature and Tourism: Essays in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of Tourism (London, Thomson Learning: 2003), p.156. 63 ibid, p. 156. 64 ibid, p. 157. 19.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01 年度國際哲學教育年會時,為嘉義市林業文化特色進行了世界 性的展演與解說,讓嘉義市林業文化在地風情得以發揚光大。此 外,嘉大附小全體教師也在 101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O 居民瞭解當地文化資產與他們的關係。在 認同這些理念和觀念下,自己能否有足夠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Based on his daily eating patterns and teaching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eating habits amongst Buddhist communities, and also the characteristics

面向東南亞,尋求區域合作的價值與意義。如今當我們面對台灣原住民的「民族數學」研究時,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