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認知理論與影響中美互動的機制

第一節 從認知理論檢視中美互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0

第三章 認知理論與影響中美互動的機制

本章主要由認知理論中的概念,檢視中美互動過程中,是否形成某種特定機 制。若確有機制存在,則該機制又是如何影中美互動過程中的判斷,過程中進行 的方式,以及背後因素與形成的結果為何,為本章所要探討的重點。而如筆者在 緒論研究架構中提到,本文欲運用的是 Robert Jervis 在其著作 Perception and Misperception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中,關於認知相符 (cognitive consistency)的 概念,由中美兩國在互動中非理性相符(irrational consistency)角度切入分析。

第一節 從認知理論檢視中美互動

本節將首先回顧結合認知理論與建構主義對中美關係的敘述,了解過去學者 研究的理論基礎,接著利用 Jervis 關於認知相符的概念,分析中美兩國在互動中 對彼此的認知時,產生非理性相符情況下的認識、互動過程、背後影響因素、互 動結果,檢視兩國對於彼此認知的差距。

壹、認知理論與建構主義對中美關係分析

結合認知理論與建構主義對於中美間互動的研究,多由中美兩者對對方身分 的認知出發,進一步探討此認知對兩國後續互動之解讀、影響及結果。如 Andrew Bingham Kennedy 在討論中國如何看待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時,其首先認為中國對 美國在兩岸關係中的界定有三種角色,從而對美國政策原因採取不同解釋,分別 是「不安的霸權」(Nervous Hegemon)、「複雜的同盟」(Entangled Ally)及「民主 傳教士」(Democratic Missionary)。89即由霸權地位、同盟、民主價值三角度解釋 中國所認為的美國對自身角色界定和政策,然三者的解釋皆顯現中國對於美國較

89 Andrew Bingham Kennedy, “China's Perceptions of U.S. Intentions toward Taiwan: How Hostile a Hegemon? ,” Asian Survey, Vol. 47, No. 2, March/April 2007, pp. 269-2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1

負面的認知,從而影響中國對美國行為的解讀,認為美國試圖影響兩岸統一的可 能性,造成潛在的衝突結果。

王建偉與林志敏也對中國認知的美國角色進行討論,認為中國在後冷戰的國 際社會中,美國對於中國而言不僅是可能的威脅來源,同時也非如冷戰時期無法 接觸,故而對於美國的認知亦開始多元化,其同樣列出三種中國對美國的認知。

首先其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斷言美國最終目標是將共產主義自國際社會完全 消除,因而認為美國將會持續對中國採取具敵意的政策,中國應聯合其他社會主 義國家對抗美國。第二種對美國形象認知則是關於地緣政治,即套用現實主義的 看法,認為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全球政策是運用其力量擴展自身影響力,且在其 他強權衰退或消失的情況下,美國實力將會明顯上升。而中國未必會是美國主要 目標,也不一定會蒙受損失,相反的,運用彈性的手段,可使中國成為美國盟友。

最後其運用全球互賴的概念,認為在後冷戰時代國際社會互賴而非零和式互動中,

美國主要的挑戰是新興開發中國家。故而其需與前者維繫良好關係,且美國會著 重於價值而非權力的擴散,持此認知者並不反對美國對國際事務的參與甚至主導,

但反對對於他國內部事務的干預,並認為中國應更融入國際體系與規範。90

Gilbert Rozman 則從中美兩國對彼此身分認知的落差(Identity Gap) 分析中 美關係。Rozman 認為中美兩國間身分認知的差距根本源自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即中國所持的儒教文化,與美國秉持的現實主義間相互衝突的認知落差影響到兩 國在互動中對事件的解讀,並認為中國近幾年逐漸積極向外發展的行為正進一步 拉大上述的落差,並會對中國在區域中的行動造成不利的結果。91

而中美兩國間對自身及彼此身分與意圖的差異認知,使兩國產生不信任感 (Strategic Distrust),從而影響中美在不同議題上對對方行為的解讀,並限制兩國

90 Jianwei Wang and Zhimin Lin, “Chinese Percep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Three Imag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ian Survey, Vol. 32, No. 10, October, 1992, pp. 905-910.

91 Gilbert Rozman, “The Sino-U.S. National Identity Gap., Australia, and the Formation of an Asia-Pacific Community,” Asian Survey, Vol. 54, No. 2, March/April 2014, pp.353-35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2

間的進一步互動。Kenneth Lieberthal 與王緝思認為由於不同的政治與價值體系、

對彼此政治過程與政府間關係缺乏了解、對中美實力差距縮小的認知,是兩者缺 乏互信的主要原因。中國認為美國行為是為在國際中維繫霸權地位,而限制中國 的發展。美國則認為與中國間雖有可能建立長期的建設性戰略夥伴,但對於兩國 未來關係仍認為有不確定性因素存在。Lieberthal 與王緝思指出,要建立中美兩 國間的互信,須提出創新的想法增加對彼此的共同瞭解,以縮減在認知上產生的 差距。92上述學者對於中美關係解讀,大多由對彼此身分認同上出發,進而影響 對意圖與行為的判定,並導致不同的互動結果。本文主要由中美兩國對於各自行 為的內涵的認知,並將此認知擴及至彼此互動行為的過程及結果,以下將分別說 明。

貳、中美兩國對於雙邊關係的認識

中國對於自身向外發展的認識,是基於其長期主張之和平發展的原則,認為 中國的發展是可以促進區域利益。如習近平在在 2009 年 2 月 11 日訪問墨西哥 之際,反駁國際對中國的批評:「…中國一不輸出革命,二不輸出貧窮和飢餓,

三不去折騰你們,有什麼好說的…?」,93而其在亞信峰會上提到中國堅定不移 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不渝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 上發展同世界各國友好合作。中國和平發展始于亞洲、依託亞洲、造福亞洲。中 國將同各國一起加深區域合作進程,推動亞洲發展和安全相互促進。94

92 Kenneth Lieberthal and Wang Jisi, Addressing U.S.-China Strategic Distrust, (Washington, D.C:

The 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 at Brookings, 2012), pp. 34-39.

93 石之瑜、邵軒磊,〈全球「自」理︰在思想史脈絡中實踐負責任的大國角色〉,《問題與研究》, 第 51 卷第 2 期,2012 年 6 月,頁 2。

94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重要講話〉,《習近平:積極樹立亞洲安全觀 共創安全合作新局面》,

2014 年 5 月 21 日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yjh_611308/t1158070.shtml>查閱 時間 2015/04/2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3

對於中國在上述原則發展下與他國互動的方式,其認識並主張不會如過去西 方國家追求成為霸權國家,反對干預一國內部事務。而作為一實力逐漸上升的國 家,面對既有的強權國家美國,亦實行此原則,認為兩國可以多方面合作,提升 雙方利益,兩國在 2014 年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達成多項共識即是一明 顯案例。在會談中,中美雙方承諾進一步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與合作,美國表 示將繼續支持轉向以更高投資和國民儲蓄為支撐的增長方式,削減聯邦預算赤字,

降低債務比重,鼓勵私人儲蓄,並高度關注美國貨幣政策對國際金融體系的影響。

同時美國承諾與中國保持密切溝通與合作,支持中方舉辦亞太經濟合作論壇 (APEC)年會。在世界金融的部分,中美將繼續加強在 G20 框架下的合作,推進 國際金融治理改革,並支援對世界銀行股權結構進行定期審議,美國也承諾儘快 完成對 2010 年國際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份額和執行董 事會改革方案的國內批准。雙方同意加強金融合作,包括在場外衍生品改革、審 計跨境監管、會計準則等領域的合作。雙方歡迎就《海外帳戶稅收合規法案》達 成政府間協定,美方承諾會將中資金融機構視為合乎規範的金融機構。95

而就兩國相互投資的內容,雙方同意爭取 2014 年就雙邊投資協定文本的核 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並承諾 2015 年啟動負面清單談判。美方歡迎中國 企業赴美投資,承諾對各類中國投資者保持開放的投資環境。美方承諾美國外國 投資委員會審查的外國投資專案,使用相同的規則和標準,承諾繼續與中方就外 國投資審查程式中的概念進行討論和解釋。對於能源問題,雙方就化石燃料補貼 同行審議任務說明書達成一致,並敦促更多 G20 國家參與同行審議,美方並承 諾評估對液化天然氣出口審批程式進行調整,提高評估程式的效率,及時向中方 通報相關進展狀態。

9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重要講話〉,《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第六 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聯合記者會上的致辭》,2014 年 7 月 10 日

< http://www.fmprc.gov.cn/mfa_chn/ziliao_611306/zyjh_611308/t1243647.shtmll>。查閱 時間 2015/04/2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4

在其他事項的部分,雙方就《資訊技術協定》擴圍開展了建設性的討論,同 意在未來幾周內繼續進行討論,為恢復多邊談判創造有利環境及條件。美國也承 諾在出口管制體系改革過程中給予中國公平待遇,鼓勵和便利民用高技術產品對 華出口。

而中國也意識到與美國間的互動並非只有合作,兩國間勢必會在不同議題上 存在差異見解,中美間如何建立適合彼此的關係,將是兩國須努力的課題。中國 外交部長王毅在 2015 年回答記者關於中國未來對外政策與國際關係,就中美兩 國間如何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時說道:

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係是一個創舉,不會一帆風順,但卻勢在必行,因為它符

合雙方的共同利益,也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有句話叫「心誠則靈」。只要雙方拿 出誠意,守住「不衝突不對抗」的底線,築牢「相互尊重」這個基礎,就能做好「合 作共贏」這篇大文章。中美是兩個大國,不可能沒有分歧,分歧也不會因為構建新 型大國關係就一夜消失。但我們不必總是用顯微鏡去放大問題,而是要更多端起望

遠鏡去眺望未來,把握好大方向。96

同時對於新型大國關係的方向,王毅提到:

習近平主席在北京 APEC 提出建立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得到很多國家積 極回應。中美在亞太地區利益最交織、互動最頻繁。我們認為,新型大國關係應從

習近平主席在北京 APEC 提出建立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得到很多國家積 極回應。中美在亞太地區利益最交織、互動最頻繁。我們認為,新型大國關係應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