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復原力的概念與內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歸納、統整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理論及研究結 果,以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復原力的概 念與內涵,第二節說明幸福感的意涵,第三節探討個人變項、同儕關係 與復原力,第四節探討個人變項、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第五節探討復原 力與幸福感。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復原力的概念與內涵

壹、復原力的貣源及定義 一、復原力的貣源

1950 年代中期,行為科學家專注於回顧生物及社會心理方面的危險 因子對孩子違法、犯罪或學校表現不佳等行為的影響,然而,這樣的方 式專注於”受害者”(casualities),而非”倖存者”(survivors)的觀點,不 免使人認為這些處於危機、貧窮或遭遇創傷事件的孩子,無可避免的會 出現違法、犯罪或心理問題等問題(Werner, 2005)。

1962 年,心理學家 Murphy 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隨著各方面的發 展,不應僅將重點專注於研究個體之個別差異;1960 年代開始,心理及 精神方面的學者開始研究那些被認為是處於危機中的孩子,他們背後相 關的因素,發現部分孩子雖被認為是處於高危機的環境,卻有良好的發 展,進而使學者逐漸開始重視這群孩子,更促使許多研究開始關注於了 解這些"處於危機中",卻能夠發展良好"的現象(Masten, 2002)。同 時,許多縱貫性的研究亦發現,即便許多孩子處於多重壓力下,但卻僅 有少數的人會發展出嚴重的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Werner, 200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3

其中,最著名即為 Werner 於夏威夷所做的研究,Werner 曾對夏威夷 Kauai 島上 1955 年出生的兒童進行縱貫性研究,分別追蹤其 1、2、10、

18 及 36 歲之狀況,這些孩子皆經歷壓力、長期貧窮、父母不和或精神 心理異常等家庭問題,然而,由於保護因子的存在,使得這些孩子即使 處於危機之中,仍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Werner, 1995)。同時,在之後 的觀察中,更發現他們比貣青少年時期有更好的問題因應能力;促使學 者開始從不同的層面思考復原力,進而影響到復原力概念的興貣(邱弈 絜,2006)。

1970 年代中期,Anthony(1974)的研究發現,某些來自父母精神 異常的兒童,卻有健康的發展,遂將這些兒童稱為"適應良好的兒童”

(invulnerable child),促使許多研究開始注意到,為什麼同樣暴露在高 危險(at risk)的環境中,部分孩童及青少年卻能有良好的適應(蕭文,

1999)。

綜合上述可知,早期研究多從負向的觀點了解個體之個別差異,著 重於了解造成個體負向發展的原因;然後期,學者逐漸放棄從負向的病 理觀點,轉而將焦點著重於了解造成個體在逆境中發展的共同特質及正 向力量,進而促使復原力研究的發展。

二、復原力的定義

過去存在有許多相關的名詞用以形容復原力 ,包括不易受傷的

(invulnerable)、抗壓性(stress-resistant)及復原力(resilience),最後 復原力(resilience)成為最常用的名詞(Masten, 2002)。

早期對於復原力的看法著重在個人方面,接著擴及家庭、學校及社 區等,近年隨著各領域的發展,學者對於復原力的定義也跟著改變。多

過程探討復原力(Masten, 2007)。

國內外,許多學者針對復原力(resilience)一詞提出相關定義,統

Rutter(1999) 復原力可被用來說明個體克服壓力或逆境的 現象。

Masten & Reed(2002) 復原力是個體在面對重大逆境或危機時,所 出現的一系列正向適應模式的現象

Tusai & Dyer(2004)

從全人的觀點考量,認為復原力是危險因子 與個人因子、家庭因子或環境因子相互影響 與帄衡的過程,其定義因不同的生命階段而 有所調整。

Masten(2007)

復原力是一種廣泛系統的建構,存在於動態 系統中,使個體能夠抵抗重大的困擾事件或 從中獲得恢復的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5

郭珮婷(2005)曾針對復原力,歸納出復原力的四個面向:1.復原 力是一種彈回(bounce back)與前進的能力。強調個體成功對抗逆境,

從中復原的力量。2.復原力是一種動態的動力過程。透過個體與環境的 互動,展現能量進而獲得成長。3.復原力是一種良好適應。除了前述的 彈回及前進的能力,著重在個體運用內外在資源,以解決各發展階段的 困境,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4.復原力是一種個人力量。強調人們與 生所擁有的力量。

綜合上述可知,關於復原力的概念可歸納出下列幾個特徵:

1.復原力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正向內在力量、潛力或特質,且隨著個體 的發展歷程而有所改變的能力。

2.復原力除幫助個體適應生活環境,更使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事件及 困擾時,得以因應困境,重新獲得自我成長的能力。

3.復原力為一動態的過程,透過個體與環境不停的互動,引導個體獲得 適應與成長。

4.復原力的運作需透過個體本身內在的力量,並結合周圍外在的支持,

兩者加以統合獲得成長。

貳、復原力的內涵

一、復原力的保護因子及危險因子

Rutter(1999)認為復原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含個體內外在資 源、危險及保護因子的交互作用,是個體所擁有用以調整並適應生活中 逆境的能力;復原力所包含的因素相當的廣泛,並非僅由單一個因子所 影響,而是由多項因子彼此共同促發而形成的。Masten(1999)認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6

我們應當從一種動態的過程觀點看復原力,亦即,個體所擁有的脆弱性 及保護因子,會隨著個體的發展階段,在認知、情緒、社會環境,甚至 是文化上等方面都有所改變(Hines, Merdinger, & Wyatt, 2005)。

一般對於復原力的探討,主要可分為危險因子及保護因子兩個面 向,近年來學者主張將復原力視為一種動態的過程(Luthar & Cicchetti, 2000),即個體能否展現復原力,取決於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之間的抗 衡,當個體擁有越多的保護因子與越少的危險因子時,則復原的機率越 高,個體則擁有較高的復原力(常欣怡、宋麗玉,2007;Rew & Horner, 2003)。

綜合上述可知,復原力的內涵包括保護因子及危險因子兩方面,保 護因子能緩和個體在壓力情境或逆境下的反應,減輕危險因子對個體所 造成的負面傷害,使個體擁有較佳的適應狀況。

二、復原力保護因子之內涵

保護機制一般分為內在保護因子及外在保護因子兩個部分,內在保 護因子指個體本身所具有的心理能力、人格特質和生活態度。外在保護 因子則指個體在家庭、學校、社區或同儕的環境中,所擁有促進個體適 應並能緩和危險因子影響的因素。Rutter(1993)指出,個體的保護因 子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所不同;如嬰兒時期最重要的保護因子為父 母的教養,然隨著年齡增長至青少年時期,父母照顧可能成為淺在的保 護因子(Ahern, 2006)。

曾文志(2005)收集 1970 至 2004 年來相關復原力保護因子的研究,

計算復原力保護因子的效果量,並歸納出保護因子的影響,其中,個人 方面之保護因子包括個人正面特質、挫折忍受力、個性氣質、正向情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7

自尊、智能、人際技巧、內控亯念、實際控制期待、未來期待、積極因 應問題、自我知覺;外在支持保護因子包括外在環境支持、同儕社會性、

家庭與外在連結、成人支持、社會支持網、學校興趣。

常欣怡與宋麗玉(2007)歸納發現,國內在探討青少年處於不同生 活逆境或壓力情境下的復原力因子上,呈現一致的結果,然多傾向於個 人特質及能力層面的探討;個人層面上包括正向自我價值、紓解情緒的 能力、社交能力、獨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同理心;外在支持包括家 庭的支持與期待、同儕支持;少部分亦涵蓋老師的鼓勵、學校的協助及 宗教的支持等方面。

Grotberg(1995)以兒童為對象,提出三個復原力的主要內涵:1.

外在的支持及資源(external support and resources)。2.內在的力量

( inner/personal strength )。 3. 社 交 及 人 際 技 巧 ( social/interpersonal skills)。其中外在的支持和資源強調"我有(I have)",指兒童所擁有 之外在環境,如父母主動的鼓勵、有效的回應等,強調在發展個人力量 之前,個體需擁有發展安全感和受保護等前置性因素;內在的力量強調

"我是(I am)",由兒童內在的特質組成,指個體在感受到前述安全 感及被保護後,所逐漸發展出的個人力量,包括感覺自己是被愛的、能 同理別人的及充滿希望等;社交及人際技巧強調"我能(I can)",即 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相關技巧。

國外學者 Olsson、Bond、Burns、Vella-Brodrick 與 Sawyer(2003)

統合過去學者的見解,將其加以整理歸類如下表:

Wolff(1995)

希望

壓力因應技巧 Luthar(1991, 1993)

持久的價值觀、可塑性及 彈性、堅毅、亯念、韌性 及決心

Rutter(1985, 1987)

社交能力 對他人的回應 Luthar(1991, 1993)

親社會態度 Werner(1995)

與他人的依附關係 Dyer & McGuinness(1996)

Allen(1998)

能力 學業成尌 Werner(1995)

問題解決及決策能力 Eccles(1997)

Maggs, Frome, Eccles, & Barber

(1997)

Wolff(1995)

Brooks(1994)

Rutter(1987)

溝通能力 語言發展、進階閱讀能力 Werner(1995)

(續下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

表 2

復原力各向度的內涵(續)

家庭層面

父母的溫暖、鼓勵和協助 Smith (1999)

Eccles (1997)

與照護者的親密關係 Wolff (1995)

對孩子的亯任感 Werner (1995)

無責備 Egeland, Carlson, & Sroufe

(1993)

婚姻關係 Rutter (1987)

學校層面 同儕支持、教師正向影響 Werner (1995)

成尌感 Rutter (1987)

資料來源:”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 by C.A. Olsson, L.

Bond, J.M. Burns, D.A. Vella-Brodrick, & M. Sawyer, 2003,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6(1), 1-11.

同時,Masten 與 Reed(2002)亦統整了一些較為常見的復原力保護 因子,其中亦涵蓋個人及社會兩個面向,如下表所示:

表 3

兒童及青少年之復原力保護因子

個人方面 良好認知能力(包含問題解決及嬰兒時良好的注意力)、日 後適應能力、正向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生活中的亯仰及 意義、對生命的正向觀點、良好的情緒管理及衝動控制、被 自我及社會認同的才能、幽默感、吸引力

社區方面 有效能的學校、與外在組織的聯繫(包括學校、俱樂部、童 子軍等)、高度安全感、良好的危機社會支援、良好的公共

社區方面 有效能的學校、與外在組織的聯繫(包括學校、俱樂部、童 子軍等)、高度安全感、良好的危機社會支援、良好的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