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鍾和 博士. 政 治 大. 立 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 ‧ 國. 學 ‧. 復原力與幸福感的影響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朱玲慧 中華民國 100 年 06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謝. 辭. 始終,還是拖到六月底才真的結束了口試,完成了論文;這一路走來,要感 謝的人真的好多好多… 謝謝鍾和老師,在這段時間給了我許多的指導和鼓勵,賦予了我很大的發揮 空間,更為了讓我能夠早點口試,在國外時都還打電話回來關心,仔細的幫我修 改每一次的內容,讓我得以在時間內順利完成論文,也可以更放心的繼續寫作; 謝謝口委婉真老師和雅惠老師,總是那麼溫柔的給我建議,提供我新的思考方向, 讓我的論文順利完成。 謝謝爸爸媽媽一路的陪伴,一直以來,你們總是不斷的給我鼓勵和叮嚀,肯 定我、給我信心,不管我做了甚麼決定,總是給我無條件的包容和支持,讓我能 夠安心的專注在自己的目標上,也讓我更有動力和勇氣繼續往前邁進。. 政 治 大 謝謝實習的小花們-禎慧、佳恬、星勻、瑞嵐、韋翔,實習的生活因為有你 立 們,讓我覺得不再孤單,更讓我知道我們是一起奮鬥的夥伴,減少了許多的壓力, ‧. ‧ 國. 學. 生活也充滿歡笑和溫暖;謝謝中心的老師們-心蕾、筱婷、育萱、佳芳,因為有 你們,我才有勇氣在以後的日子,朝著這條路勇敢的飛翔;謝謝室友筱恬,多個 夜晚回家見到你溫暖的酒窩,心也跟著暖了;謝謝毛毛和 921,總是在身邊搞笑 玩耍,紓緩我心理的不安;謝謝堯堯和倍伊,在煩惱出國考試的同時,因為有你 們一起念書分擔,讓我能夠堅持我的夢想,繼續努力;謝謝珮晴、賺哥,在我統. y. Nat. sit. n. al. er. io. 計或論文遇到瓶頸時,總是你們給了我建議和參考;謝謝筱婕、珮純、悅平、如 秀、碩政,在論文上給我很多鼓勵和方向。. i n U. v. 謝謝國高中的死黨們,kitty、Yoga、紹文、Kory、大鳥、菲力、Tim、廖豬、 帥伯、許花、Sandy,不管遇到什麼事情,總是有你們陪在我身邊,讓我永遠感 覺到這麼溫暖;謝謝堂弟妹們,洋宏、翊潔、心誼、紋慧、俊榮,在忙碌的學期 中,很乾脆的答應幫我這個堂姊的忙;謝謝大學同學小鬼、玫茵、朱妤、妹妹、 拼奇、鈺楨、他口、蘋果、琦茹,因為那個共同的目標,讓我們都有機會進入研 究所,在不同時間分別完成了論文;謝謝幫我發問卷的番番、銓宏、霓霓、禮維、 羅老師,多虧有你們才能讓我不用為了發問卷而苦惱半天;謝謝研究所一起打拼. Ch. engchi. 的同學,讓我們一起完成了碩士的學歷。最後,也謝謝阿布,總是在身邊陪伴著 我,包容我的焦慮和不安,更在許多個夜晚陪我在圖書館挑燈夜戰。 就這樣不知不覺得,隨著論文的完成,實習的生活也接近尾聲,真的要離開 這個呆了七年的地方,這一路走來,謝謝有你們的陪伴,因為有你們,我真的覺 得自己很幸福,謝謝你們! 玲慧 2011,6,23 拔完智齒的夜晚.

(4) 論文摘要 為了解我國大學生之自尊、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乃以 北、中、南三區之大學生 887 人為研究對象,運用個人基本資料、自尊量表、大 學生同儕關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以及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等研究工具,獲得 所需資料,再以描述性統計、T 考驗、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及調 節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1. 大學生整體復原力大致良好,且在「同理心與人際互動」的復原力表現尤佳, 在「情緒調節」的復原力表現則最差。而大學生的整體幸福感則呈現尚可的 狀況。 2.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整體復原力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存在,僅在「同理心與. 政 治 大. 人際互動」與「情緒調節」兩向度的復原力表現上有顯著的差異存在。而其. 立. 整體幸福感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存在。. ‧ 國. 存在。. 學. 3. 大學生的自尊、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的關係. ‧. 4. 男女大學生之「自尊」與「整體同儕關係」兩者皆能夠有效預測其「整體復 原力」以及「同理心與人際互動」 、 「希望與樂觀」與「問題解決與成熟」的. Nat. sit. y. 復原力表現;且各預測變項之預測程度皆以「自尊」的預測程度為最高。. al. er. io. 5. 僅「自尊」能夠預測男女大學生之「情緒調節」復原力表現,唯預測程度並 不高;且在女大學生的預測程度較男大學生為高。. n. v i n Ch 男女大學生之「自尊」及「整體同儕關係」兩者皆能夠有效預測其「整體幸 engchi U 福感」;且各預測變項之預測程度皆以「自尊」為最高。. 6.. 7. 男女大學生的復原力及幸福感之間,有顯著的中度正相關的關係存在。 8. 男女大學生整體復原力的強弱,在自尊與幸福感間以及同儕關係與幸福感 間,皆未扮演了調節的作用。. 最後,根據研究所得結果,針對大學生、學校及未來研究提出積極建議。. 關鍵詞:自尊、同儕關係、復原力、幸福感、調節變項.

(5) 目. 次. 目次 ................................................................................................... I 表次 ................................................................................................ III 圖次 ............................................................................................... VII 緒論 ................................................................................... 1. ‧. y. 研究架構a................................................................................ 73 v i l n 研究對象 ................................................................................ 74 Ch U i e h n gc 研究工具 ................................................................................ 75 實施程序 ................................................................................ 79 資料處理與分析 .................................................................... 82. n.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73. io.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Nat. 第三章. 幸福感的意涵 .......................................................................... 31 個人變項、同儕關係與復原力 .............................................. 46 個人變項、同儕關係與幸福感 .............................................. 63 復原力與幸福感 ...................................................................... 71. 學.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治 政 大 文獻探討 ....................................................................... 12 立 復原力的概念與內涵 .............................................................. 12. sit. 第二章.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研究問題與假設 ...................................................................... 7 名詞解釋 ................................................................................ 10. er.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 國. 第一章. 研究結果 ....................................................................... 85. 第一節 大學生復原力及幸福感概況 ................................................. 85 第二節 不同性別大學生復原力與幸福感 ......................................... 88 第三節 大學自尊及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福感 ............................. 91 第四節 大學自尊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之預測力 ........................... 100 第五節 大學自尊及同儕關係對幸福感之預測力 ........................... 114 第六節 復原力對幸福感的影響 ....................................................... 117 I.

(6) 第五章. 討論 ......................................................................................... 126.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第六節. 第六章. 大學生之復原力與幸福感的概況之討論 ........................... 126 不同性別大學生之復原力與幸福感之討論 ....................... 128 大學自尊、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福感之討論 ............... 130 大學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的預測力之討論 ............... 132 大學自尊、同儕關係對幸福感的預測力之討論 ............... 135 復原力對幸福感的影響之討論 ........................................... 137. 結論與建議 ........................................................................... 139. 第一節 第二節. 結論 ....................................................................................... 139 建議 ....................................................................................... 143. 政 治 大 參考文獻 .................................................................................................... 148 立 ......................................................................................................... 159. ‧. ‧ 國. 學. io. sit. y. Nat. n. al. er. 附錄. Ch. engchi. II. i n U. v.

(7) 表. 次. 表1. 復原力的定義 ......................................................................................................14. 表2. 復原力各向度的內涵 ..........................................................................................18. 表3. 兒童及青少年之復原力保護因子 ....................................................................19. 表4. 國內外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24. 表5. 幸福感的定義 ......................................................................................................32. 表6. 幸福感的三個向度與其分向內涵 ......................................................................36. 表7. 大學生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41. 表8. 性別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46. 表9. 表 11. 治 政 自尊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55 大 立 同儕關係的定義彙整表 ....................................................................................58. 表 12. 同儕關係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60. 表 13. 性別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63. 表 14. 自尊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66. 表 15. 同儕關係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表 16. 復原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71. 表 17. 基本資料分配表. 學. ‧. ‧ 國. y. io. sit. Nat. ......................................................................68. er. 表 10. 自尊的內涵成分 ..................................................................................................52. 表 20. 本研究研究假設與統計分析方法一覽表 ..........................................................83. 表 21. 大學生復原力量表之得分概況 ..........................................................................86. 表 22. 大學生幸福感量表之得分概況. 表 23. 不同性別大學生復原力之 t 考驗摘要表 ...........................................................89. 表 24. 不同性別大學生幸福感之 t 考驗摘要表. 表 25. 不同性別大學生幸福感之 t 考驗摘要整理表 ...................................................90. 表 26. 男大學生自尊、自我效能、同儕關係與復原力相關係數 ............................93. 表 27. 男大學生自尊、自我效能、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相關係數 ............................94. 表 18. n. 表 19. a..............................................................................................74 v i l n 大學生同儕關係量表各購念與題目分配 ......................................................76 Ch engchi U 青少念復原力量表各構念與題目分配. ..........................................................77. ......................................................................87. III. .......................................................89.

(8) 表 28. 女大學生自尊、自我效能、同儕關係與復原力相關係數 ............................96. 表 29. 女大學生自尊、自我效能、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相關係數 ............................97. 表 30. 不同性別大學生自尊、自我效能、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感相關係數 整理表 ...............................................................................................................99. 表 31. 男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的相關係數 ..........................................................101. 表 32. 男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2. 表 33. 男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3. 表 34. 男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同理心與人際互動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3. 表 35. 男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希望與樂觀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4. 表 36. 男大學生自尊對情緒調節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5. 表 37. 政 治 大 男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的預測 ..................................................106 立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的相關係數 ..........................................................107. 表 39.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8. 表 40.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9. 表 41.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同理心與人際互動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09. 表 42.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希望與樂觀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0. 表 43.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情緒調節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1. 表 44.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復原力的預測 .................................................. 112. 表 45. 男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4. 表 46. 女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5. 表 47. 不同性別大學生自尊、同儕關係對整體幸福感的預測 .............................. 116. 表 48. 男大學生復原力與幸福感之相關係數 .......................................................... 117. 表 49. 女大學生復原力與幸福感之相關係數 .......................................................... 118. 表 50. 男大學生自尊、復原力、自尊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 ‧. ‧ 國. 學. 表 38.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9 表 51. 男大學生自尊、復原力、自尊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 119. IV.

(9) 表 52. 男大學生同儕關係、復原力、同儕關係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感 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0. 表 53. 男大學生同儕關係、復原力、同儕關係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 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1. 表 54. 女大學生自尊、復原力、自尊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122. 表 55. 女大學生自尊、復原力、自尊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 迴歸分析摘要表 .............................................................................................122. 表 56. 女大學生同儕關係、復原力、同儕關係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 政 治 大 女大學生同儕關係、復原力、同儕關係與復原力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 立. 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3. 表 57. ‧ 國. 學. 感之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 .............................................................................124 男女大學生復原力與幸福感的關係 ..............................................................125. 表 59. 男大學生自尊、復原力、自尊與其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迴歸. ‧. 表 58. io. y. sit. 女大學生自尊、復原力、自尊與其交互作用對整體幸福感之多元迴歸分 析摘要表 .........................................................................................................125. n. al. er. 表 60. Nat. 分析摘要表 .....................................................................................................125. Ch. engchi. V. i n U. v.

(10) 圖. 次. 圖1. 變項中心模式圖 ..................................................................................................21. 圖2. 完整診斷模式圖 ..................................................................................................23. 圖3. 路徑模式圖 ..........................................................................................................24. 圖4. 研究架構圖 ..........................................................................................................73. 圖5. 研究流程 ..............................................................................................................7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V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本章擬尌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及名詞解釋作說明,作 為本研究之基礎,茲分節敘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大學乃個人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開始面臨多重的壓力及挑戰,. 政 治 大 度,並進而使個體產生不同的感受,那些擁有較佳復原力之個體,得以 立. 大學生擁有之不同程度的復原力,將影響其在面對困境時從中恢復的程. ‧ 國. 學. 運用此特質,從困境中快速恢復,並重獲幸福感;而面對現今競爭激烈 之社會環境,大學生是否具備此復原力以迎接各次挑戰,並得以從中獲. ‧. 得正向的幸福感受,乃為本研究期望了解之動機之一。. Nat. sit. y. 過去,人們傾向從較為負向的角度了解,造成個體不適應及負向發. a. er. io. 展的來源;然而,這樣的方式,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哪些因素使得個體導. n. 致目前之結果;卻無法讓我們知道,哪些特質及保護因子得以幫助有些 iv l. n U engchi 個體在面對困境時,仍能自挫折中快速恢復,擁有復原力,並維持其幸. Ch. 福感。因此,正向心理學的發展,了解那些有助於個體正向發展的力量, 則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但是,究竟具備那些個人特質的人,在面對生 活壓力或困境時,擁有較高之復原力及幸福感,那些同儕關係較佳者, 是否亦能夠擁有較佳之復原力及幸福感?這些乃令人有興趣探討的議 題。 國內,針對「復原力」及「幸福感」的研究與日俱增;歸納研究發 現,尌研究對象而言,多數研究著重於瞭解兒童及青少年的復原力,但. 1.

(12) 對許多大學生來說,大學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其復原力之概況如何?在 過去研究中很少被觸及探討,亦不容忽視,因而本研究即以大學生為研 究對象,了解目前大學生復原力及幸福感的概況。另一方面,尌研究內 容而言,多數研究僅著重於單一變項如個體的「復原力」或「幸福感」 之概況及其間之關連性,本研究更想自此切入,以期有更全面的了解。 許多大學生即便遭受到相似的挫折及壓力,有些學生得以從逆境中 突破,獲得成長及復原力;然部分學生卻久久無法順利的突破困境,甚 而產生許多負向的情緒。因此,了解目前大多學生整體復原力及幸福感. 政 治 大. 之概況如何?具備哪些特質及保護因子者,會擁有較佳之復原力及幸福. 立. 感?成為本篇研究想要探討之首要動機。. ‧ 國. 學. 從過去與「復原力」及「幸福感」相關的實證研究發現,個體的性. ‧. 別、個人特質如自尊及同儕關係,均會對復原力及幸福感帶來影響。. Nat. sit. y. 在性別方面,尌不同性別看大學生的復原力是否有差異,至今各方. a. er. io. 的研究結果尚未獲得一致的結果。雖然有多數的研究均顯示,女性之整. n. iv 體復原力較男性高(林亮岑,2001;王昭琪、蕭文,2007;曾文志,2007; l. n U engchi 劉淑惠,2006;Grotberg, 1997);但亦有部分研究顯示,個體的復原力. Ch. 不因性別的不同而有差異存在(張秋香,2009;陳雲芬,2006),更有 少 數 的 研 究 發 現 男 性 比 女 性 有 較 高 之 復 原 力 ( Bonanno, Galea, Bucciarelli, & Vlahov, 2007)。 至於尌不同性別看大學生幸福感的差異方面,雖然研究較多,但仍 然獲得不一致的結果,部分研究發現女大學生之幸福感較男大學生低 (黃韞臻、林淑惠,2008;顏映馨,1999),部分則獲得相反的結果, 發現女大學生的幸福感較男大學生高(郭俊豪,2009;賴建志,2005;. 2.

(13) 謝秋嬋,2009) ,在國外的研究方面,亦顯示極大的歧異性(Cha, 2003; Meliha, 2006;Tong & Song, 2004),甚而有學者指出,性別對幸福感的 影響會隨著年齡而有所差異(Diener, 1984)。 由此可知,性別與復原力及幸福感間的關係,至今似仍無一致的結 論,且國內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復原力及幸福感之研究較顯不足。因此為 深入了解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復原力及幸福感之概況,乃成為本篇研究的 第二項動機。. 政 治 大 之一,可以幫助個體在面對困境時,從中獲得復原力(徐嫚淳,2006; 立 在自尊方面,多數關於復原力之研究均認定自尊為個體的保護因子. ‧ 國. 學. 黃鈺婷,2006;鄭秀足,2004)。至於自尊與幸福感的方面,多數研究 均支持擁有較高自尊的個體,越能自我肯定,進而建構較佳的幸福感(施. sit. Nat. 顯示自尊與幸福感間有正相關存在。. y. ‧. 建彬,1994;簡晉龍,2003;陳郁茜,2009;謝秋嬋,2009;Cha,2003),. a. er. io. 在同儕關係方面,董氏基金會(2002)研究發現,面對心理壓力或. n. iv 心理挫折時,青少年最常尋求的資源是同儕的支持,研究得知,這些同 l. n U engchi 儕的支持及幫助,能夠降低個體在面對困境時所感受到的壓力、有效的. Ch. 宣洩及抒發情緒,協助個體獲得正向力量並自挫折困擾中復原與突破 (林亮岑,2001;許智傑,2007;黃鈺婷,2006; Everall, Altrows, & Paulson, 2006)。 尌同儕關係看大學生幸福感方面,多數研究均強調同儕對個體幸福 感的重要性,那些擁有較佳人際關係之個體,由於與他人擁有較高之互 動,透過情緒的抒發及情感的分享,個體會感受到較多之正向感受。這 種現象不論在針對國小(余郁雯,2005;李家蓉,2008;黃俊博,2007;. 3.

(14) 羅華貞,2008)、國中(林文聰,2003)及大學(巫雅菁,2002;楊晴 如,2009;顏映馨,1999;謝秋嬋,2009)階段的學生做探討,均獲得 此結果,換記,同儕對各年齡層個體的重要性,得透過其與同儕的互動, 彼此相互影響而獲得幸福感。 由上可知,擁有較高自尊者,多擁有較高之復原力及幸福感,然而 其中以大學生為對象的研究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乃針對此而深入探討 我國大學生的自尊與復原力間的關係;另一方面,Diener 與 Seligman (2002)亦指出,快樂的人,多滿意於自己與朋友及友伴的關係;亦即,. 政 治 大. 良好的同儕關係乃為個體獲得快樂及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多數. 立. 大學生離家尌讀,同儕成為朝日相處的重要對象之一,帶來之影響亦不. ‧ 國. 學. 容忽視,因而從大學生自尊及同儕關係兩方面了解其與大學生復原力及. ‧. 幸福感間之關係,遂成為本研究期望了解之第三項動機。. sit. y. Nat. 國內目前針對復原力之研究不多,針對大學生自尊及同儕關係預測. er. io. 其復原力的研究,更微乎其微;關於幸福感的研究,雖然以大學生為研. n. 究對象之研究逐漸增加,但亦難發現針對自尊及同儕關係預測大學生幸 a v. i l C n hengchi U 福感之研究;更匡論,從大學生整體之自尊、同儕關係及復原力來預測 幸福感;因此,從自尊、同儕關係探討其對大學生復原力及幸福感之預 測力,以及了解兩變項及復原力對幸福感之預測及解釋力,乃成為本篇 研究所欲探討之第四、五項動機。 關於復原力及幸福感的關係,過去研究多從復原力之保護及危險因 子,了解其與幸福感的關係,發現個體所擁有之保護因子越高的,其幸 福感也越高,反之,具有之危險因子越多者的幸福感則越低(李玉玲, 2003;徐嫚淳,2006;蔡群瑞,2002;Dunn, Iglewicz, & Moutier, 2008), Carlton et al.(2006)指出,復原力保護因子的增加可有效提高個體的幸 4.

(15) 福感。由此可見復原力在幸福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究竟復原力在 自尊、同儕關係及幸福感間所扮演之角色為何?復原力是否能調節各變 項與幸福感間的關係?國內相關之研究甚少,因此,探討復原力在自尊 和同儕關係與幸福感間的關係,及其所扮演之角色,則成為本篇研究的 第六項動機。.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n U. v.

(16) 貳、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旨在了解當前大學生自尊及同儕關係, 對其復原力及幸福感的影響。茲將本研究之研究目的說明如下: 一、了解目前大學生復原力與幸福感之概況。 二、了解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復原力及幸福感的差異。 三、了解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自尊、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福感的關 係。. 政 治 大 四、了解不同性別大學生自尊及同儕關係對其復原力的預測力。 立. ‧ 國. 學. 五、了解不同性別大學生自尊及同儕關係對其幸福感的預測力。. 福感間以及同儕關係及幸福感間的調節作用。. Nat. n. al. er. io. sit. y. ‧. 六、探討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復原力與其幸福感的關係,及其在自尊語幸. Ch. engchi. 6. i n U. v.

(17)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根據前述的各項目的,本研究所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我國目前大學生之整體復原力與幸福感之概況為何? 二、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復原力及幸福感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自尊、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福感之間是否 有相關?. 立. 政 治 大. 四、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自尊及同儕關係,是否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 ‧ 國. 學. 復原力?. ‧. 五、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自尊及同儕關係,是否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 幸福感?. sit. y. Nat. io. n. 以及同儕關係與幸福感間的調節作用。 a. er. 六、不同性別大學生的復原力與幸福感的關係,及其在自尊與幸福感間. iv l C n hengchi U. 7.

(18) 貳、研究假設 為解答上述問題,提出假設如下: 假設一:我國目前大學生之整體復原力與幸福感呈現中上程度。 假設二: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其復原力及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存在。 2-1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存在。 2-2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存在。. 政 治 大. 假設三: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自尊及同儕關係與復原力及幸福感之間. 立. 有顯著相關存在。. ‧ 國. 學. 3-1 自尊及同儕關係與男大學生的復原力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關係. ‧. 存在。. y. er. io. sit. 存在。. Nat. 3-2 自尊及同儕關係與女大學生的復原力與幸福感之間有顯著關係. n. al 假設四: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自尊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 iv 復原力。. Ch. n U engchi. 4-1 男大學生之自尊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其復原力。 4-2 女大學生之自尊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其復原力。 假設五: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其自尊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大學生的 幸福感。 5-1 男大學生之自尊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其幸福感。 5-2 女大學生之自尊及同儕關係能有效預測其幸福感。. 8.

(19) 假設六:不同性別大學生復原力的強弱,會在自尊與幸福感間以及同儕 關係與幸福感間扮演調節的作用。 6-1 男大學生的復原力與其幸福感間有顯著正相關。 6-2 女大學生的復原力與其幸福感間有顯著正相關。 6-3 男大學生復原力的強弱,會在自尊與幸福感間以及同儕關係與 幸福感間扮演調節的作用。 6-4 女大學生復原力的強弱,會在自尊與幸福感間以及同儕關係與. 政 治 大. 幸福感間扮演調節的作用。.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9. i n U. v.

(20)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復原力(Resilience) 本研究所稱之復原力乃整合各學者之描述,認為復原力是個體所具 有的一種正向內在力量、潛力或特質,為一動態的過程,隨著個體的發 展歷程而有所改變,此能力可幫助個體適應生活環境及在面對逆境、壓 力事件及困擾時因應困境,從中站貣來。 本研究採用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與葉碧玲(2009)所編製的「青. 政 治 大. 少年復原力量表」,包含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希望與樂觀、同理心與. 立. 人際互動及情緒調節四個因素,以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所得分數,做為. ‧. ‧ 國. 原力越高。. 學. 復原力之操作型定義,所得各分量表及總量表之得分越高,表個體之復. 二、幸福感(Well-being). sit. y. Nat. 本研究之幸福感乃採用 Andrews 與 Withey(1976)的界定,認為幸. er. io. n. 福感包含認知及情緒兩個面向,認為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經驗所做的主 a v. i l C n hengchi U 觀評價,透過正向情緒的產生、負向情緒的消失,以及對生活滿意度的 整體評估而成;且以整合的方式,整合 Ryff(1989)的心理幸福感、. Diener、Suh、Lucas 與 Smith(1999)的情緒幸福感及 Keyes(1998) 的社會幸福感三個面向。 本研究採用陸洛(1998)所修訂之中國人幸福感量表,將中國人幸 福感量表之得分,作為幸福感之操作型定義,量表分數越高,表個體之 幸福感越高。. 10.

(21) 三、自尊(Self-esteem) 本研究所指的自尊係指個體對於自我價值的評價(Demo, 1985) ,為 個體的一種人格特質,透過與自己本身或與外在環境的比較,對自我整 體的表現所做的綜合性評價,自尊是個體所賦予給自己的價值,對自己 能力、重要性及價值等各方面所抱持的態度及看法。 本研究採用王鍾和(1992)修訂莊耀嘉(1980)所發展的「自尊量 表」上的得分,作為自尊的操作型定義,量表之總分越高,代表個人的 自尊心越高。. 立. 政 治 大. 四、同儕關係(Peer relationships). ‧ 國. 學. 本研究之同儕關係指年齡、權力、地位、價值觀及生活經驗相似之. ‧. 個體所形成之團體關係,透過彼此的互動相互影響,亦成為彼此行為、 態度、價值觀的參照團體,對個體造成正向與負向的影響。. sit. y. Nat. 本研究採用編修自黃琪皎(2008)之「真實人際互動量表」 ,而自編. er. io. n. 之「大學生同儕關係量表」的得分,做為同儕關係的操作型定義,量表 a v. i l C n hengchi U 之總分越高,表個體之同儕關係越佳。. 11.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的目的在歸納、統整與本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理論及研究結 果,以做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說明復原力的概 念與內涵,第二節說明幸福感的意涵,第三節探討個人變項、同儕關係 與復原力,第四節探討個人變項、同儕關係與幸福感,第五節探討復原 力與幸福感。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壹、復原力的貣源及定義. 立. 一、復原力的貣源. 復原力的概念與內涵. 政 治 大. ‧ 國. 學. 1950 年代中期,行為科學家專注於回顧生物及社會心理方面的危險. ‧. 因子對孩子違法、犯罪或學校表現不佳等行為的影響,然而,這樣的方. sit. y. Nat. 式專注於”受害者”(casualities) ,而非”倖存者”(survivors)的觀點,不 免使人認為這些處於危機、貧窮或遭遇創傷事件的孩子,無可避免的會. er. io. n. 出現違法、犯罪或心理問題等問題(Werner, 2005) a v。. i l C n h ngchi U 1962 年,心理學家 Murphye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隨著各方面的發. 展,不應僅將重點專注於研究個體之個別差異;1960 年代開始,心理及 精神方面的學者開始研究那些被認為是處於危機中的孩子,他們背後相 關的因素,發現部分孩子雖被認為是處於高危機的環境,卻有良好的發 展,進而使學者逐漸開始重視這群孩子,更促使許多研究開始關注於了 解這些"處於危機中",卻能夠發展良好"的現象(Masten, 2002) 。同 時,許多縱貫性的研究亦發現,即便許多孩子處於多重壓力下,但卻僅 有少數的人會發展出嚴重的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Werner, 2005)。. 12.

(23) 其中,最著名即為 Werner 於夏威夷所做的研究,Werner 曾對夏威夷 Kauai 島上 1955 年出生的兒童進行縱貫性研究,分別追蹤其 1、2、10、 18 及 36 歲之狀況,這些孩子皆經歷壓力、長期貧窮、父母不和或精神 心理異常等家庭問題,然而,由於保護因子的存在,使得這些孩子即使 處於危機之中,仍能夠獲得良好的發展(Werner, 1995) 。同時,在之後 的觀察中,更發現他們比貣青少年時期有更好的問題因應能力;促使學 者開始從不同的層面思考復原力,進而影響到復原力概念的興貣(邱弈 絜,2006)。. 政 治 大. 1970 年代中期,Anthony(1974)的研究發現,某些來自父母精神. 立. 異常的兒童,卻有健康的發展,遂將這些兒童稱為"適應良好的兒童”. ‧ 國. 學. (invulnerable child),促使許多研究開始注意到,為什麼同樣暴露在高. 1999)。. ‧. 危險(at risk)的環境中,部分孩童及青少年卻能有良好的適應(蕭文,. sit. y. Nat. er. io. 綜合上述可知,早期研究多從負向的觀點了解個體之個別差異,著. n. 重於了解造成個體負向發展的原因;然後期,學者逐漸放棄從負向的病 a v. i l C n hengchi U 理觀點,轉而將焦點著重於了解造成個體在逆境中發展的共同特質及正 向力量,進而促使復原力研究的發展。 二、復原力的定義 過去存在有許多相關的名詞用以形容復原力 ,包括不易受傷的 (invulnerable)、抗壓性(stress-resistant)及復原力(resilience),最後 復原力(resilience)成為最常用的名詞(Masten, 2002) 。 早期對於復原力的看法著重在個人方面,接著擴及家庭、學校及社. 區等,近年隨著各領域的發展,學者對於復原力的定義也跟著改變。多 13.

(24) 數研究逐漸從多層面的角度分析復原力,強調從個體適應及改變的動力 過程探討復原力(Masten, 2007)。 國內外,許多學者針對復原力(resilience)一詞提出相關定義,統 整如下表: 表1 復原力的定義 研究者. 復原力的定義 復原力乃個人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使個. 政 治 大. 蕭文(2000). 人處於危機或壓力情境中時,能發展出健康. 立的因應策略。. ‧ 國. 學. 復原力可被用來說明個體克服壓力或逆境的. Rutter(1999). 現象。. ‧. 復原力是個體在面對災難、創傷、逆境、艱. io. n. al Masten & Reed(2002). y. 困及生活中重大壓力時,所擁有用以適應上. sit. Nat. (APA, 2003). 述事件的能力。. er. 美國心理學會. 復原力是個體在面對重大逆境或危機時,所. v i n Ch 出現的一系列正向適應模式的現象 engchi U. 從全人的觀點考量,認為復原力是危險因子 與個人因子、家庭因子或環境因子相互影響 Tusai & Dyer(2004). 與帄衡的過程,其定義因不同的生命階段而 有所調整。 復原力是一種廣泛系統的建構,存在於動態. Masten(2007). 系統中,使個體能夠抵抗重大的困擾事件或 從中獲得恢復的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14.

(25) 郭珮婷(2005)曾針對復原力,歸納出復原力的四個面向:1.復原 力是一種彈回(bounce back)與前進的能力。強調個體成功對抗逆境, 從中復原的力量。2.復原力是一種動態的動力過程。透過個體與環境的 互動,展現能量進而獲得成長。3.復原力是一種良好適應。除了前述的 彈回及前進的能力,著重在個體運用內外在資源,以解決各發展階段的 困境,發展出健康的因應策略。4.復原力是一種個人力量。強調人們與 生所擁有的力量。 綜合上述可知,關於復原力的概念可歸納出下列幾個特徵:. 政 治 大 1.復原力是個體所具有的一種正向內在力量、潛力或特質,且隨著個體 立. ‧ 國. 學. 的發展歷程而有所改變的能力。. 2.復原力除幫助個體適應生活環境,更使個體在面對逆境、壓力事件及. ‧. 困擾時,得以因應困境,重新獲得自我成長的能力。. y. Nat. n. al. er. io. 適應與成長。. sit. 3.復原力為一動態的過程,透過個體與環境不停的互動,引導個體獲得. i n U. C. v. hengchi 4.復原力的運作需透過個體本身內在的力量,並結合周圍外在的支持, 兩者加以統合獲得成長。 貳、復原力的內涵 一、復原力的保護因子及危險因子 Rutter(1999)認為復原力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含個體內外在資 源、危險及保護因子的交互作用,是個體所擁有用以調整並適應生活中 逆境的能力;復原力所包含的因素相當的廣泛,並非僅由單一個因子所 影響,而是由多項因子彼此共同促發而形成的。Masten(1999)認為, 15.

(26) 我們應當從一種動態的過程觀點看復原力,亦即,個體所擁有的脆弱性 及保護因子,會隨著個體的發展階段,在認知、情緒、社會環境,甚至 是文化上等方面都有所改變(Hines, Merdinger, & Wyatt, 2005)。 一般對於復原力的探討,主要可分為危險因子及保護因子兩個面 向,近年來學者主張將復原力視為一種動態的過程(Luthar & Cicchetti, 2000),即個體能否展現復原力,取決於危險因素與保護因素之間的抗 衡,當個體擁有越多的保護因子與越少的危險因子時,則復原的機率越 高,個體則擁有較高的復原力(常欣怡、宋麗玉,2007;Rew & Horner, 2003)。.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綜合上述可知,復原力的內涵包括保護因子及危險因子兩方面,保 護因子能緩和個體在壓力情境或逆境下的反應,減輕危險因子對個體所. Nat. io. sit. y. 二、復原力保護因子之內涵. ‧. 造成的負面傷害,使個體擁有較佳的適應狀況。. er. 保護機制一般分為內在保護因子及外在保護因子兩個部分,內在保. al. n. v i n 護因子指個體本身所具有的心理能力、人格特質和生活態度。外在保護 Ch engchi U. 因子則指個體在家庭、學校、社區或同儕的環境中,所擁有促進個體適 應並能緩和危險因子影響的因素。Rutter(1993)指出,個體的保護因 子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會有所不同;如嬰兒時期最重要的保護因子為父 母的教養,然隨著年齡增長至青少年時期,父母照顧可能成為淺在的保 護因子(Ahern, 2006)。 曾文志(2005)收集 1970 至 2004 年來相關復原力保護因子的研究, 計算復原力保護因子的效果量,並歸納出保護因子的影響,其中,個人 方面之保護因子包括個人正面特質、挫折忍受力、個性氣質、正向情緒、 16.

(27) 自尊、智能、人際技巧、內控亯念、實際控制期待、未來期待、積極因 應問題、自我知覺;外在支持保護因子包括外在環境支持、同儕社會性、 家庭與外在連結、成人支持、社會支持網、學校興趣。 常欣怡與宋麗玉(2007)歸納發現,國內在探討青少年處於不同生 活逆境或壓力情境下的復原力因子上,呈現一致的結果,然多傾向於個 人特質及能力層面的探討;個人層面上包括正向自我價值、紓解情緒的 能力、社交能力、獨立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及同理心;外在支持包括家 庭的支持與期待、同儕支持;少部分亦涵蓋老師的鼓勵、學校的協助及 宗教的支持等方面。.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Grotberg(1995)以兒童為對象,提出三個復原力的主要內涵:1. 外在的支持及資源(external support and resources)。2.內在的力量. ‧. ( inner/personal strength )。 3. 社 交 及 人 際 技 巧 ( social/interpersonal. sit. y. Nat. skills) 。其中外在的支持和資源強調"我有(I have)",指兒童所擁有. er. io. 之外在環境,如父母主動的鼓勵、有效的回應等,強調在發展個人力量. n. 之前,個體需擁有發展安全感和受保護等前置性因素;內在的力量強調 a v. i l C n hengchi U "我是(I am)",由兒童內在的特質組成,指個體在感受到前述安全 感及被保護後,所逐漸發展出的個人力量,包括感覺自己是被愛的、能 同理別人的及充滿希望等;社交及人際技巧強調"我能(I can)",即 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中學習相關技巧。 國外學者 Olsson、Bond、Burns、Vella-Brodrick 與 Sawyer(2003) 統合過去學者的見解,將其加以整理歸類如下表:. 17.

(28) 表2 復原力各向度的內涵 個人層面 個人特質. 保護機制內涵. 學者. 對負向事件影響的忍受力. Smith(1999). 自我效能. Allen(1998). 自尊. Blum(1998). 自我概念. Dyer & McGuiness(1996). 內控. Werner(1995). 幽默感. Brooks(1994). 希望. 立. 壓力因應技巧. 政 治Wolff(1995) 大 Luthar(1991, 1993). ‧ 國. 彈性、堅毅、亯念、韌性. 學. 持久的價值觀、可塑性及 Rutter(1985, 1987). 對他人的回應. Luthar(1991, 1993). 親社會態度. Werner(1995). io. sit. y. Nat. 社交能力. ‧. 及決心. 與他人的依附關係. er. v. n. al. Dyer & McGuinness(1996). 能力. 學業成尌. Ch. Allen(1998) ni. i U e n g c hWerner(1995). 問題解決及決策能力. Eccles(1997) Maggs, Frome, Eccles, & Barber (1997) Wolff(1995) Brooks(1994) Rutter(1987). 溝通能力. 語言發展、進階閱讀能力. Werner(1995) (續下頁). 18.

(29) 表2 復原力各向度的內涵(續) 父母的溫暖、鼓勵和協助. Smith (1999) Eccles (1997). 家庭層面. 與照護者的親密關係. Wolff (1995). 對孩子的亯任感. Werner (1995). 無責備. Egeland, Carlson, & Sroufe (1993). 婚姻關係 學校層面. Rutter (1987). (1995) 政 治Werner 大 Rutter (1987). 同儕支持、教師正向影響. 立. 成尌感. ‧ 國. 學. 資料來源:”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 by C.A. Olsson, L. Bond, J.M. Burns, D.A. Vella-Brodrick, & M. Sawyer, 2003, Journal of. ‧. Adolescence, 26(1), 1-11.. sit. y. Nat. 同時,Masten 與 Reed(2002)亦統整了一些較為常見的復原力保護. n. al. er. io. 因子,其中亦涵蓋個人及社會兩個面向,如下表所示: 表3. Ch. engchi 兒童及青少年之復原力保護因子 個人方面. i n U. v. 良好認知能力(包含問題解決及嬰兒時良好的注意力)、日 後適應能力、正向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生活中的亯仰及 意義、對生命的正向觀點、良好的情緒管理及衝動控制、被 自我及社會認同的才能、幽默感、吸引力. 社區方面. 有效能的學校、與外在組織的聯繫(包括學校、俱樂部、童 子軍等)、高度安全感、良好的危機社會支援、良好的公共 衛生及保健. 資料來源: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74-88), by A. S. Masten, & M. G. J. Reed, 2002,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

(30) 由上可知,復原力所涵蓋的內涵,除了內在的個人層面,亦涵蓋了 外在的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多個層面。其中,個人層面包括自尊、自我 價值、內控亯念、問題解決能力、情緒調節及未來期待等;家庭層面包 括父母管教、親子關係、家庭凝聚力及父母的鼓勵等;學校層面包括同 儕支持、老師的鼓勵及成尌感;社會層面則包括社區環境及周圍的資源 協助等。透過這些保護因子,以了解個體在面對危機或逆境等威脅時, 其所具有之資源及支持,使其獲得較佳的適應並從中恢復。 因而,本研究透過了解大學生在個人及學校兩層面其復原力之狀. 政 治 大. 況,其中,個人層面關注於大學生之自尊狀況,學校層面則關注於其同. 立. 儕關係,了解大學生復原力狀況是否因兩面向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 國. 學. 參、復原力的理論模式基礎. ‧. Rutter(1987)認為,復原力的研究並非單純的找出哪些保護因子,. Nat. io. sit. y. 而應將焦點放在何以這些保護因子能幫助個人抵抗壓力。. er. 因而,學者開始關心,究竟復原力透過何種模式保護個體免於受傷. al. n. v i n 害並獲得成長?兩種常見用以瞭解復原力發展的取向的研究分別為:變 Ch engchi U. 項中心(variable-focused)與個人中心(person-focused)兩個方向。其 中,變項中心取向的研究,在於了解造成個體獲得良好發展的相關因子 (如個人特質、環境等)與個體間的連結及關係,著重於瞭解各因子與 復原力間的關聯;個人中心取向的研究,則在於了解那些所謂適應良好 的個體與適應不良的個體兩者之間的差異,著重於了解高復原力者與低 復原力者兩者間的不同點(Masten, 2002)。 下列尌這兩個方向,介紹常見的復原力模式(Masten, 2002):. 20.

(31) 一、變項中心模式(Variable-focused) 相加模式(additive model). 間接模式 (indirect model). 資產/危險 資產/危險 危險. -. +. -. +. 資產. -. +. 資產. + 勝任或正向 適應標準. -. +. 危險. -. +. 立. 保護因子/ 脆弱因子. 危險-活性 保護因子. 危險. 學. ‧ 國. 預防因素. 政 治 + -大. 間接模式 (indirect model).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s). ‧. 圖 1 變項中心模式圖. y. Nat. sit. 資料來源:"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by A. S. Masten, & M. G. J. Reed, 2002,. n. al. er. io. In C. R. Snyder & Shane J. Lopez (Eds.), 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74-8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 engchi. i n U. v. 圖 1 為 Masten 與 Reed(2002)從變項模式,提出較常見的 3 個復 原力模式類型,分別為相加模式(additive models)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s)及間接模式(indirect models)三種。 1.相加模式(additive models) :危險因子及資產分別獨立影響個體的適 應能力,危險因子單獨出現會對個體的適應能力有負向的影響,然不出 現則不會有影響(如失去雙親);同樣的,資產單獨出現對個體適應有 正向影響,而消失亦不會對個體結果產生影響(如公帄的保母、音樂才 能),同時,資產能夠調節個體在面對危機環境時的衝擊。. 21.

(32) 2.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s) :了解調節因子在緩和改變危險因子對 個體的影響中的角色,在此稱為"脆弱因子"及"保護因子",貣源於 個體本身所擁有的特質,如個體本身所擁有的氣質,影響個體在面對危 機環境時,感受到較多或較少的壓力。另一條則為危險-活性保護因 子,隨著所面臨的危機狀況而引發不同狀況,如有效能的父母保護其孩 子免於受到危險環境的威脅。 3.間接模式(indirect models):包括左方的兩個模式,其中,左上方代 表了調節作用的影響,即強而有力的資產本身會受到危險及資產兩者的. 政 治 大. 影響,進而影響到個體適應,常見的例子為關於了解父母管教或介入對. 立. 孩子適應的影響。左下方則為所有潛在的預防因素,如早產兒被完美的. ‧ 國. 學. 父母所扶養,則早產所造成的危險因子會因此而減輕。. ‧. 然而,上述模式僅簡單的描述復原力對個體的影響,其中仍存在部. sit. y. Nat. 分的缺失。復原力各變項之間存在著動態的交互作用,個人、家庭及社. er. io. 會各個資產及危機因子間彼此相互影響,然而,上述模式僅為一種靜態. n. 的模式;此外,此模式專注於單一的結果,忽略了復原力對個體的其他 a v. i l C n hengchi U 影響,因而透過個人中心模式加以從中修正(Masten & Reed, 2002)。 二、個人中心模式(Person-focused) 一般常見的個人中心模式有三類,第一類為單一個案研究(single case study),通常為啟發性的研究,而非真正復原力模式的概念。. 第二類研究模式,專注於那些處於高危機環境,然而卻有良好發展 的個體,Werner 與 Smith(1982, 1992)的研究即屬於這類研究。 第三類研究模式稱為完整診斷模式(full diagnostic model) ,將一般 群體作為研究對象,比較處於高危險及低危險環境的個體,並將所有人 22.

(33) 按能力及所接觸到的危機環境程度區分為高中低三類。如圖 2 所示: 勝任或適應程度 低. 高. 非常脆弱. 能勝任的/ 可接受的. 度 風 低 險 或 逆 境 程 高 適應不良的. 復原力. 圖 2 完整診斷模式圖. 政 治 大 In C. R. Snyder & Shane J. Lopez (Eds.), 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立. 資料來源:"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by A. S. Masten, & M. G. J. Reed, 2002,. (pp.74-8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國. 學. 其中勝任或適應程度透過如學業成尌、行為與同儕表現等方面的比. ‧. 較來了解個體的狀況,風險或逆境程度則包括評估個體所遭遇的事件如. sit. y. Nat. 父母朋友身亡、婚姻問題及健康問題等,目的在於比較此四類群體間的. al. n. 的個體。. er. io. 差異;而復原力者為處於高風險或高逆境程度的環境,卻仍有良好適應. Ch. engchi. i n U. v. 然而,個體所面臨的危機及個體之表現是隨著時間不停改變,因而 第三類類型的研究模式以更鮮明的方式了解個體隨著時間,其行為的發 展狀況,稱之為路徑模式(pathway models),如圖 3 所示:. 23.

(34) C A B. 帄均發展區 適應不良. 發展區 時間. 圖 3 路徑模詴圖. 資料來源:"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 by A. S. Masten, & M. G. J. Reed, 2002, In C. R. Snyder & Shane J. Lopez (Eds.), The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74-88).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政 治 大. 路徑 A 表示個體成長於高危險環境,卻獲得穩定的發展;路徑 B 表. 立. 示個體現在發展良好,雖然過去曾遭遇過重大打擊,但是現在已經恢. ‧ 國. 學. 復;路徑 C 為一種大器晚成的類型,個體處於高危機的環境,後來遭遇. ‧. 到生活上的改變或出現契機;然而,這類型的縱貫型研究較難以進行。. sit. y. Nat. 綜合上述可知,關於復原力的研究可從變項中心及個人中心兩個模 式著手,變項中心關注於了解變項與個體間的關聯,而個人中心模式則. er. io. 在於了解高復原力與低復原力個體之差異。本研究著重於了解個體個人 a. n. iv l C n 變項及學校變項對其復原力的影響,乃屬變項中心模式之研究,了解大 hengchi U. 學生所具有之資產包括自尊及同儕關係的狀況與其復原力之間的關聯。 肆、復原力與青少年之相關研究 Masten 與 Reed(2002)年指出,對於復原力的研究,應去瞭解" 是什麼造成差異?",了解個體本身及周圍環境,有哪些因素是造成這 些同樣處於危機中的個體,較其他人有更好的適應?多數研究從下列四 個面向了解復原力:1.資產(asset) :資產的存在能夠預測個體未來能夠 有較佳的適應。2.資源(resource):指個體在個人、社會及物質方面所. 24.

(35) 擁有能夠利用的資源。3.保護因子(protective factor):在危機環境中, 保護因子的存在能夠預測個體未來能有較佳的適應,是個體在危機時所 擁有的資產。4.保護過程(protective processes):保護因子如何運作的 過程。透過上述四個方面,瞭解與復原力有關的概念。 Ahern(2006)整理國外 2001 至 2006 青少年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以”Adolescent or teen or youth” 及 ”resilience”作為關鍵字搜尋,發現 57 篇相關的理論及實證研究。國內方面,常欣怡與宋麗玉(2007)歸納國 內復原力相關的研究,發現主要可分為三個部分:1.以年齡來區分,包. 政 治 大. 括兒童、青少年及成人三部分。2.以壓力情境來探究,包括家庭暴力、. 立. 離婚、九二一地震、自殺及喪親等。3.以應用領域方面,包括諮商輔導、. ‧ 國. 學. 教育、護理、社會工作等。其中又以重大創傷及特殊境遇兒童及青少年. ‧. 為大宗;顯示國內逐漸開始重視復原力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 sit. y. Nat. 由上可知,關於復原力之研究極多,且涵蓋之領域亦廣泛,多數研. er. io. 究從個體本身擁有的保護因子了解個體的復原力及其動態過程,研究對. n. 象則多以兒童及青少年為主。本研究著重在於了解大學生之復原力情 a v. i l C n hengchi U 形,針對國內外關於青少年及大學生之相關文獻,整理如下表:. 25.

(36) 表4 國內外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研究者. 研究名稱. 研究對象. 研究發現. 陸若君. 復原力對失業. 6 位青少年 1. 有助於青少年適應的復. (2004). 家庭青少年生. 原因子包括:正向思考、. 活適應影響之. 正向人格特質、消費態度. 研究(質性). 保守、同理父母、承擔責 任、課餘打工、調整因 應、建構願景、觀念啟. 立. 政 治 大發、社會支持等十項。 14 位帄均. 1. 保護因子包含個人、家庭. Merdinger,. Younth. 年齡 23.4. 以及社會三方面。. & Wyatt.. Attending. 歲大學生. 2. 個人方面包含堅定自. (2005). College:. ‧ 國. Former Foster. ‧. 亯、獨立、自給自足。 3. 家庭方面包括重要寄養. y. Nat. Resilience and. 父母的支持。 4. 社會方面包括學校資源. er. io. v. n. al. sit. the Transition to Young. 學. Hines,. Adulthood. (質性). Ch. 的協助 n i 、同儕關係的建立. e n g c h i U等。. 5. 僅有單一面向的保護因 子並不足夠。 (續下頁). 26.

(37) 表4 國內外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續) Kim, Lee,. Hope and the. 2677 位. Yu, Lee, &. Meaning of. 13-19 歲的. 危險因子對青少年的適. 韓國學生. 應有較大的影響力。. Puig(2005) Life as. 1. 學校適應上,保護因子較. 2. 保護因子當中,教師支. Influences on Korean. 持、希望感及生命意義,. Adolescents'. 在適應良好及適應不良. Resilience:. 青少年中呈現顯著差異。. Implications. 立. for Counselors. 政 治 3.大自尊、自我效能、樂觀、 希望感、生命意義、親子 關係及社會支持可減低. ‧ 國. 學. (量化). 危機因子的影響力。 1304 位國. 1. 復原力當中之自尊及好朋. (2006). 量:個人與來. 中青少年. 友關係為影響青少年憂鬱. y. 症狀變化的兩個保護因子。. io. sit. 自家庭、學校. 2. 家庭當中知覺親子關係及. er. 脈絡中的保護. n. a. l C 機制對青少年 憂鬱症狀改變. ‧. 復原力的力. Nat. 黃鈺婷. v. 感受父母親負向嚴格管教。 ni. hengchi U. 3. 學校當中同儕關係、班級凝. 之影響(量化). 聚力皆為響個體憂鬱症狀 之保護因子。 (續下頁). 27.

(38) 表4 國內外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續) 13 位. 1. 恢復的過程中,影響青少年的. Everall,. Creating a. Altrows,. Future: A Study 17-26 歲. 四個過程,分別為社會、情緒、. &. of Resilience in 曾自殺過. 認知及目標行為過程,其中以. Paulson.. Suicidal. 的女性青. (2006) Female. 少年. 2. 社會過程包括與同儕、家人的 互動和連結。. Adolescents (質性). 3. 情緒過程包括抒發及覺知自己. 立. 政 治 情緒。 大 4. 認知過程包括轉變對自我控制. ‧ 國. 學. 的觀點。. 5. 目標行為包括對未來的期許及. 青少年. io. 立、堅強、開朗樂觀、自我內. v. n. al. 響(質性). 復原力因子為個人特質的獨. er. 生活適應之影. 1. 復原力對家庭離異高職學生之. y. (2006) 家庭高職學生. 6 位高職. sit. 復原力對離異. ‧. 目標設定。. Nat. 黃寶萱. 社會過程最具有影響力。. Ch. 控能力、同理心、高自我價值 ni. U e n g c h i 感、主動性、責任感及希望感。 2. 家庭內環境包括與非監護人關 係良好、與家人的親密連結、 雙親關係和諧、教導正向因應 策略與賦予合宜期待。 3. 家庭外環境包括正向學校或校 外經驗、同儕支持和成人指 引,其中以同儕支持更為重要。 (續下頁). 28.

(39) 表4 國內外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續) 王昭琪、蕭文 國中生之. 1278 位國 1. 國中生復原力以社會支持方面. (2007). 中學生. 生活壓 力、憂鬱經. 為主,其次是正向自我、自我 控制方面。. 驗與復原. 2. 復原力因子依序為身邊有鼓勵. 力之相關. 我的人、我是一個尊重別人的. 研究. 人、我有可以亯任的家人、所 處的環境能滿足我教育、健康. 立. 政 治 與安全的需求、我是一個尊重 大 自己的人。. ‧ 國. 許智傑. 復原力在貧. 4 位大學. (2007). 窮大學生生. 生. 1. 四位大學生共同擁有的保護因. ‧. 子包括個人、家庭、學校及社 區四個方面。. y. Nat. 活經驗中之. 2. 個人特質方面包括內控亯念、 樂觀正向、挫折忍受力。. er. io. sit. 歷程研究. v. n. al. 學. 3. 女生復原力狀況優於男生。. Ch. 3. 家庭方面包括父母的關亯、手 ni. U e n g c h i 足的支持。. 4. 學校方面包括老師的看重和關 心、同儕的支持以及相關資源 補助。 5. 社區方面包括獎學金或相關補 助。 (續下頁). 29.

(40) 表4 國內外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續) 吳沛妤. 家庭暴力經. 579 名國. (2008). 驗、復原力與. 中學生. 1. 復原力與國中生發生自我傷 害行為呈現負相關。. 國中生自我傷. 2. 復原力中之外在支持和資源. 害行為之關聯. 以及內在的力量兩者皆與國. 性研究(量化). 中生自我傷害行為有負相關 性存在。.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治 政 綜合上述研究可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復原力扮演了重要的角 大 立 色,復原力透過不同的方式作為保護因子使青少年免於受到環境的傷 ‧ 國. 學. 害,其中,復原力的保護因子又可分為個人、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四個. ‧. 向度,透過不同面向之保護因子,幫助大學生從困境中站貣來。.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0. i n U. v.

(41) 第二節 幸福感的意涵 壹、幸福感的意義及內涵 一、幸福感的發展 幸福感(well-being)的研究始於 1950 年代後期,作為探討生活品 質的一個指標,並用以檢視社會的改變及提升社會政策;隨著人們對生 活 品 質 的 關 注 ( Andrews & Withey, 1976; Campbell, Converse, & Rodgers, 1976),學者開始探討與個體生活品質相關的因子包括生活滿. 政 治 大. 意度及快樂(Keyes, Shmotkin, & Ryff, 2002)。. 立. 陸洛(1998)曾對西方有關幸福感的研究貣源做出系統性整理,發. ‧ 國. 學. 現幸福感的發展,源於西方哲學家嘗詴對其作出解釋,大致經歷了四個. ‧. 時期,分別為 1.外在評量標準。2.個體主觀感受。3.認知活動的影響。 4.情緒的影響。第一階段的外在評量標準強調幸福是外在的,特別是一. y. Nat. io. sit. 種道德的評量標準,當個人達到此一標準時,幸福感便隨之產生;然而,. er. 由於每個人對幸福的認知不同,因而存在有不同的主觀感受,進而開啟. al. n. v i n 第二階段強調從個體主觀感受的角度來進行幸福感的分析,著重於對正 Ch engchi U. 向情緒的測量,認為幸福感來自於生活中較多的正向情緒與較少的負向 情緒之總和,卻忽略了認知的概念,使得第三階段將重點置於認知活動 的影響,此階段之幸福感概念近似於生活滿意,認為幸福感來自於個體 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為評估後所得的整體感覺,但研究者 卻發現幸福感同樣會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進而促成第四階段強調情緒 的影響。. 31.

(42) 綜合上述可知,幸福感的發展,從早期僅重視外在的評量標準,至 考量個體的主觀感受,進而結合認知及情緒兩者,顯示幸福感乃受個體 內在本身及外在環境的影響,且透過認知及情緒兩方面交互作用而產 生。 二、幸福感的定義 與 幸 福 感 有 關 的 詞 彙 包 含 幸 福 感 ( well-being )、 心 理 幸 福 感 (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簡 稱 PWB )、 主 觀 幸 福 感 ( subjective. 政 治 大 等字詞。隨著學者對幸福感的不同看法,對幸福感的界定亦有所不同, 立. well-being,簡稱 SWB)、快樂(happiness) 、正向情感(positive affect). sit. y. 定義. n. a. (1994) l. er. 幸福感為個人對其生活的喜歡程度,為. Veenhoven. io. 情緒方面. 研究者. Nat. 面向. ‧. 幸福感的定義. ‧ 國. 表5. 學. 多數學者從情緒、認知等方面界定幸福感。茲整理如下表:. 一種正向的情緒反應,透過正負向的情. i n C h緒消長所產生。 engchi U. v. 幸福感包含個體的主觀評價、正向情緒. 認知方面. Diener. 及負向情緒,認為幸福感乃個體對過去. (1984). 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所產生的 感覺。 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經驗所做的主觀. 結合認知及情 緒兩個面向. Andrews & Withey (1976). 評價,透過正向情緒的產生、負向情緒 的消失,以及對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估 而成。.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文獻整理. 32.

(43) 情緒方面,Veenhoven(1994)強調幸福感為個人對其生活的喜歡程 度,為一種正向的情緒反應,透過正負向的情緒消長所產生(康力文, 2007) ;強調由情緒層面觀看幸福感,認為幸福感為純粹性的情緒反應, 卻忽略了生活中短期偶發事件對情緒所造成的影響,無法反映出幸福感 亦為長期的穩定特質。 認知方面,Diener(1984)認為幸福感包含個體的主觀評價、正向 情緒及負向情緒,認為幸福感乃個體對過去一段時間的生活進行評估後. 政 治 大 評價後所產生的正負向感受,卻忽略了個體生活中短期情緒的影響(陳 立 所產生的感覺;著重於個人對環境的主觀認知評估,強調個體藉由主觀. ‧ 國. 學. 香利,2006)。. 而 Andrews 與 Withey(1976)則結合認知及情緒兩個面向,認為. ‧. 幸福感是個體對生活經驗所做的主觀評價,透過正向情緒的產生、負向. y. Nat. er. io. 定義(陸洛,1998)。. sit. 情緒的消失,以及對生活滿意度的整體評估而成,為目前最廣為接受的. al. n. v i n Ch 綜合上述可知,對於幸福感的界定,隨著學者對認知及情緒不同面 engchi U. 向的重視,產生不同的界定,現今多以整合的方式,認為幸福感乃個體 情緒及認知的整合,為個體的主觀評價,包含正向情緒、負向情緒以及 生活滿意。 三、幸福感的內涵 Ryan 與 Deci(2001)將過去與幸福感相關的研究加以整合,發現 幸福感的概念可追溯至西方兩種傳統哲學觀點,分別為快樂主義取向 (the hedonic approach)及完善論取向(the eudaimonic approach)的幸. 33.

(44) 福觀。 快樂主義取向認為幸福感是由愉悅及快樂所構成,稱之為主觀幸福 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 SWB),包含正向情緒、負向情緒以及 生活滿意,當個體感受到較多的正向情緒及少量的負向情緒,且對生活 的滿意度達到某種程度時,即感受到幸福(Ryan & Deci, 2001) 。而完善 主義論取向則關注於生命意義與自我實現,認為幸福感是個體全心投入 活動,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後,達到心理滿足及自我實現,而感受到的幸. 政 治 大 (1998)另外提出了社會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的概念,認為個體 立. 福感(Waterman, 1993),Ryff(1989)將之稱為心理幸福感。而 Keyes. ‧ 國. 學. 在生長過程中,同時面對了內在及外在社會的淺在壓力,需從中加以整 合取得帄衡,因而認為考量個體幸福感時,應同時考量到社會環境對個. ‧. 體的影響,其中,社會幸福感更包含社會整合、社會貢獻、社會凝聚、. io. sit. y. Nat. 社會實現及社會接納五個向度。. er. 由於對幸福感界定的分歧,學者開始了解究竟這些幸福感間的關係. n. a. v. 及其間的差異。Keyes 與l Magyar-More(2003)利用因素分析,發現心 ni C. hengchi U. 理健康的組成包含情緒、心理與社會幸福感,因而主張主觀幸福感應包 含情緒幸福感(即過去的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以及社會幸福感三 者,於是,幸福感的研究走向整合的階段(楊晴如,2009)。 同時,Keyes 與 Magyar-More(2003)提出評量心理健康模式應包 含 Ryff(1989)的心理幸福感、Keyes(1998)的社會幸福感及 Diener, Suh, Lucas 與 Smith(1999)的情緒(主觀)幸福感。其中,Ryff 的心理幸 福感認為個體努力而獲得自我實現所面對的六個挑戰,包括自主性、環 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的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及自我接受;Keyes 的 34.

(45) 社會幸福感則認為個體在自身所處社群及環境中所面臨的社會任務,包 含社會整合、社會貢獻、社會凝聚、社會接受以及社會實現;而 Diener 等人的主觀幸福感,認為幸福是透過個體快樂、生活滿意以及正負向情 緒的帄衡所構成(曾文志,2008)。 在相關實徵研究中亦發現,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以及社會幸福 感三者確實為相互關聯然不同概念的結構(Keyes, Shmotkin, & Ryff, 2002;Keyes, 1998),而 Keyes 與 Waterman(2003)將三種幸福感加. 政 治 大. 以整合,研究者參考邱馨瑩(2009)之整理,整合為下表:.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5. i n U. v.

(46) 表6 幸福感的三個向度與其分向內涵 情緒(主觀)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會幸福感. (emotional well-being). (social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正向情緒 自我接納 生活快樂、愉悅有熱 對自我擁有正向態度,能 情。 夠接納自己的多元面 向,包括良好及不佳的特 質。. 社會整合 個體對自己在社會脈絡 及人際關係中的評價,認 為自己屬於社會中的一 員,與他人有共同相似之 處,具有歸屬感。 社會貢獻 個體的社會價值,相亯自 己在社會是重要並且有 貢獻的。 社會凝聚 對社會狀況及運作的了 解,關心自己周遭的環 境,並體驗周遭所發生之 事件。 社會實現 對於社會情況與未來 擁 有希望及期待,體驗到社 會的潛在性。. 負向情緒 與他人的正向關係 較少對生活有厭惡及 與他人擁有溫暖滿意與 不快樂。 亯任的關係,並擁有同理 心、情感與親密的關係。 生活滿意 自主性 對目前的生活有滿 能夠擁有自我決定與獨 足、穩定的感受。 立的能力,運用自身思考 和行動對抗社會壓力,並 從中作調整。 環境掌控 對於環境有掌控及勝任 的感受,有效運用週遭機 會,選擇並創造符合個人 al v 需求與價值的情境。 i n Ch 生活目的 e n g c h i U 社會接納 擁有生活的目標和方 個體對社會的建構,認為 向,能感受當下與過去生 自己是亯任他人、仁慈的 活的意義,保持生活的意 和勤奮的,與人在一貣相 義和亯念。 處感覺到舒服,且可接納 自己及他人。 個人成長 具備持續發展的感受,認 為自我處於成長與提升 的過程,對事物採取開放 態度,不斷學習和成長。.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酌整理自邱馨瑩(2009)、Diener(1984)、Ryff 與 Keyes(1995)、Keyes(1998) 36.

(47) 綜合上述可知,對於個體幸福感的界定,涵蓋個體認知及情緒兩個 部分,在內涵上又包含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及社會幸福感三個方 面;其中,情緒幸福感包含正負向情緒及生活滿意度,心理幸福感包含 自我接納、與他人的正向關係、自主性、環境掌控、生活目的及個人成 長,社會幸福感則包含社會整合、社會貢獻、社會凝聚、社會實現及社 會接納;從個體本身情緒、心理、及外在社會所賦予的角度,整合性的 面向看個體幸福感。 貳、幸福感的理論基礎. 政 治 大 隨著對幸福感的不同界定,學者嘗詴從不同角度了解幸福感對個體 立. ‧ 國. 學. 的影響;早期著重於個體的需求及目標,強調透過個體本身需求的滿足 而獲得幸福感,即需求滿足理論;接著,強調個體本身特質對幸福感的. ‧. 影響;直至最後由整合的模式觀看個體之幸福感,發展出動力帄衡論。. al. er. io. 一、需求滿足論 (Need Satisfaction Theory). sit. y. Nat. 以下尌上述理論作詳細的描述:. n. v i n 認為個體本身具有需求,透過環境滿足個體需求而獲得幸福感。且 Ch engchi U. 隨著不同的著重觀點,可分為下列幾個學派: (一)目標理論(Telic Theory):. 此理論以個人目標之達成與否來界定,目標的設定因不同的人而有 所差異,當個人達成本身所設定的目標時,則會感受到幸福感,相反的, 當個體未達到所設定的目標時,則會感受到負向的感受(Diener, Suh, Lucas & Smith, 1999) 。其中,並非所有的目標皆會使個體產生幸福感, 僅有當個體所設定的目標與其需求有關時,幸福感才會產生(Brunstein, Schultheiss, & Grassman, 1998)。 37.

(48) (二)苦樂交雜理論(Pleasure and Pain Theory) 此理論認為快樂和痛苦為一體兩面,當個體在生命中失去某些東西 時,個體的需求及目標才會產生,隨著個體所失去的東西越多或越大, 個體在達成目標後所獲得的幸福感也會越大(Diener, 1984)。 (三)活動理論(Activity Theory) 此理論認為幸福感乃透過個體參與活動而產生,活動包括如個人興 趣、社交互動及運動等,關注於活動參與的過程,當個體參與的活動難. 政 治 大. 度與個人所擁有的能力符合時,才能獲得幸福感,過於簡單或過於困難. 立. 的都無法使個體獲得幸福感;特別當個體全心專注於活動時,個體將獲. ‧ 國. 學. 得幸福感(Diener, 1984)。. ‧. 二、特質理論(Trait Theory). sit. y. Nat. 此理論認為,事件與環境對幸福感都有影響,然而若從長期的角度 來看,人格則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郭俊豪,2008)。特質理論以人格與. er. io. n. 生活事件雙重角色來解釋幸福感的形成,部分學者偏重以人格角度解釋 a v. i l C n hengchi U 個體之幸福感,部分學者則以生活事件的角度解釋幸福感(陸洛, 1998)。. 當中又可區分為由上而下理論及由下而上理論(top-down theory/ button-up theory) 。由上而下理論認為個體的人格特質會影響個體對外在 事件的反應(簡晉隆,2003) ,認為幸福感取決於個體看待事件的心態, 個體本身人格特質的差異,造成面對事情時產生不同的觀點,而影響幸 福感。由下而上理論則認為個體之幸福感乃由較小單位的幸福感所組 成,透過個體生活中快樂感受的累積,使個體產生快樂的感受(Diener, 1984)。 38.

數據

圖 1 為 Masten 與 Reed(2002)從變項模式,提出較常見的 3 個復 原力模式類型,分別為相加模式(additive models) 、交互模式(interactive  models)及間接模式(indirect models)三種。  1.相加模式(additive models) :危險因子及資產分別獨立影響個體的適 應能力,危險因子單獨出現會對個體的適應能力有負向的影響,然不出 現則不會有影響(如失去雙親);同樣的,資產單獨出現對個體適應有 正向影響,而消失亦不會對個體結果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Measuring friendship quality in lat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McGill friendship questionnaires. McGill friendship questionnaire(MFQ- FF) and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HPM Tongxun (HPM Newsletter). These articles have documente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HPM practice in Taiwan as well

• 與生命教育主題相關的各類多元選修課程:「幸 福學、學幸福」、「哲學與生活運用」、「電影

Chow (Eds.), Changing classroom and changing schools: Study of good practices in using ICT in Hong Kong schools(pp. Hong Kong: Centr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5.1.1 This chapter presents the views of businesses collected from the business survey, 12 including on the number of staff currently recruited or relocated or planned to recruit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files Controller Controller Parser Par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