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智圖法之定義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心智圖法之定義與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心智圖法之定義與內涵,從心智圖法的理論 與功能,探討其對說故事之輔助角色,並分析心智圖法於各文獻研究中的 使用面向,以利本研究的課程設計;第二節為說故事能力之定義與內涵,

從各文獻對說故事能力之定義與訓練方式,得以歸納、分析其理論基礎;

第三節為綜合心智圖法與說故事能力之相關研究,透過相關研究的基礎,

使本論文之研究方向得以明確,並將其研究方法為本研究之依據基礎,並 針對本研究對象加以修改並設計課程,進行研究。

第一節 心智圖法之定義與內涵

本節主要探討心智圖法的源起、理論、使用方法,以了解心智圖法的 概念及應用,作為本研究之基礎理論。

壹、心智圖法之源起

心智圖法是一種採用全腦式的學習法,讓左腦與右腦能充分發揮其功 能,由英國學者 Tony Buzan(1942~)所發展出的一套系統方法。Buzan 在就學期間,積極地想要尋求一個有效率的讀書方法,於是到圖書館蒐集 資料,卻意外發現找不到任何有教導正確有效使用大腦的參考書籍。Buzan 開始研究心理學、腦神經生理學、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資訊處理理論、

認知心理學、理解力、記憶力、創意思考及一般科學,經過統整後有重大 的發現,若能有效地整合人類頭腦的每一個細胞及大腦的各種方法,會彼 此產出更大工作效率。人類的大腦細胞組織是輻射狀或網絡狀,心智圖法 能配合大腦心智運作的模式。以心智繪圖為工具,作為日常生活與學術研 究的應用,加以輔助學習、思考、創作、評量,此方法稱為「心智圖法」。

7

貳、心智圖法之理論

1970 年代,Buzan 發展一種讓人類能根據大腦原始的發展性,運用圖 像來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並有效地整合人類頭腦的每一個細胞及大 腦的方法,為「心智圖法」,其理論可分為以下要點:

一、大腦理論

大腦的左右腦各有不同的功能區別,卻又能相互合作。左腦監控抽象 思維、象徵性關係和細節分析,如:文字、邏輯、數字、排列;右腦監控 形象思維、空間想像力和知覺,如:節奏、圖像、色彩、想像力、空間認 知(周明星,2005)。基本上左右腦各負責各自的功能,然而兩者卻由胼 胝體(the Corpus Callosum)傳遞、交流、整合訊息(李欣蘋,2011),故 左、右腦無法獨立運作,所以每個人都兼具左、右腦的功能,唯獨需要開 發,才能讓兩者發揮最大功效。

腦的主要部位分為腦幹、間腦、大腦和小腦,大腦使我們有讀寫說的 能力、計算能力、記憶力、及創造力。大腦又可分為額葉、顳葉、枕葉、

頂葉四個主要部分。腦部構造相對位置圖,如圖 2-1(王秀園,2005,P.37):

圖 2-1 腦部構造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繪製

8

額葉(frontal lobe)是擴展、成長最快的腦葉,為腦部的行政、策劃、

思考和決策中心,能支配身體從事一些特定的工作;顳葉(temporal lobes)

主管聽覺、語言的長期記憶,左邊的顳葉有個維尼基區域(Wernicke’s area),

能將我們所聽到的語言轉換成有意義的字,了解他人所要傳達的訊息;枕 葉(occipital lobe)主管腦部的視覺中心,接受刺激後整合腦內的訊息形成 理解視覺訊息;頂葉(parietal lobes)主要為接受身體的訊息,再進而分析、

統整訊息後,讓人體能產生空間知覺。人體要產生各種知覺,絕非是光靠 單一構造即能產生,而需要每一個構造的運行、結合,這些都將是取決於 學習成效之關鍵。

二、大腦叢林理論

神經生理學領域研究提出,將腦細胞放大來看,細胞中央以放射狀生 長出來的鬚腳很像樹枝,稱為樹狀突(dendrites),其末端的突出物稱之 為樹狀突觸(dendritic spines),樹狀突觸彼此之間會互相連結在一起,藉 由它們將外界的訊息傳送到大腦,建立了一系列的路徑,此路徑稱為「記 憶痕跡(memory trace)」。如同大腦裡的新想法產生就像在叢林中開拓 一條道路,剛開闢完成時會覺得很辛苦,因為尚無章法,必須面臨重新整 理及清除灌木與雜草,但只要這條路常常經過、使用,道路將會平整,甚 至不會有任何障礙產生。大腦叢林裡論為所使用大腦的頻率、通道越多,

大腦的思維會越流暢、清晰,使用後會更有效率,下次再執行類似或相同 事件的時候,大腦思緒就會變得輕鬆許多,人類可以透過許多方式刺激大 腦連結,開創更多種類的路徑模式。本研究使用心智圖法,主要是透過圖 像式的思考模式,以視覺化刺激大腦將文字與圖像作為結合,讓大腦展開 放射空間,增加大腦的活躍性與容量,激發大腦的無限潛能。

9

三、心智圖與大腦之連結

心智圖法是一種圖示化的工具,運用大腦潛能,讓左、右腦能同時發 揮功效。心智圖法將大腦比喻成一幅地圖,利用放射性的思考所呈現出來 的方法,將每一個標題形成一條道路,再擴散出更多街道,提供我們一個 聯想的思考模式,幫助我們蒐集大量資料,是個創新的分析工具,使我們 的思維更加有條理、系統(孫易新譯,2007,2002,2000)。William Reed

(2005)提出,當在閱讀書籍時,將內容抄寫成筆記,是「輸入」(input)

的行為,這時右腦正在受刺激活動;然而,在思考關鍵字或結構時,就是 左腦在受刺激邏輯的活動,經過轉譯再「輸出」(output),所以心智圖 法是個能夠引發左、右腦活動的工具且促進大腦平衡的一項工具。

參、心智圖法繪製方法

放射式思考可說是心智圖的核心概念,Tony Buzan 和 Barry Buzan(孫 易新,2007)心智繪圖的定義是:這是放射性思考的最佳表現方式,因此 它也符合人類的大腦機制。它是一種釋放大腦潛能的圖形化工具。心智繪 圖可以運用到生活的每一個層面,不論是學習或是釐清思緒都有大幅度的 績效。孫易新提出心智圖法有以下四項基本要素(孫易新,2007):

一、將主題以圖像呈現在紙中央。

二、從主題產生的幾個主要概念,寫在從中心圖像延伸出來的放射性 支幹上。

三、每一個聯想所衍伸的支幹上面只畫一個關鍵圖像或寫一個關鍵字。

次要概念接在上一個高層次概念之後。

四、所有支幹形成一個節點狀的結構。

10

Reed 在《心智圖筆記術》(蕭雲菁譯,2006)出繪製心智圖時要準備 的東西有四樣:一張紙、原子筆或鉛筆、色鉛筆或彩色筆(至少準備三個 顏色)、墊板。繪製的規則如下(Reed,2005):

一、使用沒有花紋的素色紙張。

二、以橫向方式使用紙張。

三、從中心點開始繪製。

四、以印象來繪製主題:不用設框,至少使用三個顏色,長寬為 3~5 公分×3~5 公分。

五、一根樹枝=一個語詞:在樹枝上寫上語詞,語詞與樹枝長度一致。

六、語詞以單字方式書寫,不要寫成句子。

七、將樹枝畫成有曲線的樹枝:將主幹連結上主題,再從主幹畫出枝 幹,其中線條由粗至細,以約四十五度角方向繪出分枝。

八、強調:強調方式可以立體呈現、加上效果文字、利用顏色做變化。

九、做關聯性連結:使用箭號、符號、框線來做連結。

十、以自己的獨特風和描繪,發揮創造性,使用幽默的方式促進自己 記憶的手法。

魏靜雯認為心智圖法應按照下列四個要素進行繪製,學習成效最佳

(魏靜雯,2004):

一、主題

將主題擺在中央,在紙中央寫出或畫出主題,至少使用三個顏色強調,

要清晰且有強烈視覺效果,隨後在主題中央畫上「十字」,分配版面,根 據大分枝的數目平均分配空間。

11

二、關鍵字

將文本中的關鍵字圈出,關鍵字要精簡,以一個詞或一個符號為單位,

不超過四個字,或以圖案表示。接著從中心將與主題有關的分支畫出,畫 成波浪狀分支,越接近中央的分支越粗,將文章中的關鍵字,按照文章的 結構與繪者本身建構,寫到各分支的線條上,注意關鍵字要由左至右寫整 齊。

三、分類

在事先規畫好的空間內進行「分層分類」,將相關的關鍵字依照文本 脈絡放在同一分支上,並且利用箭頭、符號、顏色把相關的概念連結起來。

四、個人風格

線條要流暢並注意粗細(靠近中央主題的越粗,越外則越細),分支 排列有一定的順序,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可。填入關鍵字後,可利用不同的 顏色、符號、圖案表達自己的想法及創意。

王開府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國語文心智圖教學指引》一書中說 明心智圖法的規則如下(王開府,2008):

一、自由使用文字、圖像、符號、數字與連結線條。

二、將主題放置圖的中央。

三、從主題擴散至主幹,再連結至支幹,接續著其他的枝節部分,由中 心向外,線條由粗變細,猶如樹枝一般。

四、每一個主幹、支幹只寫一個關鍵字,文字由左至右,文字與線條保 持水平狀,以展現出階層化、組織化、結構化。

五、主幹均勻分散的主題四周,一般以順時針方向展開。

12

六、構圖時發揮無限的聯想力,展現個人風格與創意。

綜合以上繪製方法所述,可知繪製心智圖需要先知道主題重點,將其 畫在紙章中間,再向外擴展、延伸主幹及支幹,每一個主幹為一個概念分 類,再利用支幹加以延伸分層。可以透過立體呈現、顏色、效果文字、符 號、圖項強調內容,並利用箭號、符號、顏色將相關的概念連結起來,也 可在構圖時發揮個人風格、表達自我想法,及發揮無限的創意。研究者為 了將本研究的心智圖教學讓學童清楚理解,參考以上所述之基本要素作為 實作之延伸,設計最適合學童學習及最完整的心智圖繪製方法,其步驟如 下:

一、準備一張四開的圖畫紙,將主題以文字或圖案呈現在紙中央。

二、從主題產生數個概念,從中心延伸出放射狀支幹,由右上順時針開 始繪製,線條以粗體為主,每一個概念使用一種顏色來表示。

二、從主題產生數個概念,從中心延伸出放射狀支幹,由右上順時針開 始繪製,線條以粗體為主,每一個概念使用一種顏色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