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心理病理理論之檢驗

第一章 緒論

第五節 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心理病理理論之檢驗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1

第五節 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心理病理理論之檢驗

Pellicano(2011)回顧過去學者對於認知缺陷理論之解析,並提出良好之 自閉症認知理論或假說應具備下列之標準:

(1)普遍性(Universal):在全部或是近乎全部的自閉症個體都有相關缺 陷

(2)獨特性(Unique):該缺陷特有於自閉症個體,並沒有出現在其他發 展問題之個體

(3)前後因果關係(Causal precedence):症狀表現和缺陷之間存在前後因 果關係,亦即先有該缺陷的出現才導致症狀的表現

(4)解釋力(Explanatory power):缺陷的發生率以及嚴重度應與行為症 狀有直接關聯

以下以Pellicano(2011)所提出之四個標準,檢驗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認 知缺陷理論之優劣。

一、普遍性

在前述Baron-Cohen(1985)等人的研究中,雖然整體來說自閉症組兒童 在作業上的通過比率較兩個控制組的兒童來得低,但並非所有的自閉症兒童皆 在該作業中失敗,表現出心智理論能力的缺陷,仍有20%兒童通過該作業。後 續的研究也發現並非所有自閉症者皆無法通過心智理論作業,通過率介於 15-90%之間(Reed & Peterson, 1990; Prior et al., 1990; Dahlgren & Trillingsgaard, 1996),且無法由智能障礙所解釋,這使得心智理論缺陷為自閉症成因的說法受 到挑戰。

Baron-Cohen(1989)提出發展遲緩假說(The specific developmental delay hypothesis),認為自閉症兒童的心智理論缺陷本質上為心智理論之發展遲緩,

而非完全缺乏心智理論能力,呼應Baron-Cohen 的發展遲緩假說,Happé

(1995)以較大的樣本進行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需要較高之生理或心理年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2

才能達到特定水準之心智理論能力,並通過相關之心智理論作業。另外,許多 研究者也嘗試以更為高階且自然之心智理論作業,評估認知能力較好的自閉症 者之心智能力,例如:Strange Stories(Happé, 1994)、生物性運動(Klin, 2000)之評估。

然而,對於那些通過現有之心智理論作業卻表現出社交溝通障礙之自閉症 兒童,是否有更高階的心智理論作業能夠顯現出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缺陷?又 或是心盲假說在「普遍性」的標準上並無法良好地解釋自閉症者的症狀表現?

呼應Lai 等人(2013)對於自閉症類群變異性之議題,研究也應注意心智理論 測驗表現與一般兒童相當之自閉症兒童的表現,探討其缺陷之可能成因。

二、獨特性

心智理論缺陷之探討對象並非僅限於自閉症者,學者也發現到先天視障

(Brown et al.,1997; Green et al.,2004; Minter et al., 1998)、聽障(Peterson and Siegal, 1995; 1999; Russell et al., 1998)、以及特定型語言障礙(Specific

Language Disorder,SLI;Miller, 2001)且未有自閉症類群疾患診斷之兒童,亦 在錯誤信念作業中表現出心智理論之缺陷,顯示心智理論之缺陷並非特定於自 閉症類群疾患之兒童。針對此疑慮,部分學者認為雖然其它障礙的兒童也表現 出心智理論之缺陷,但其它障礙的兒童所表現之心智理論缺損程度與自閉症兒 童有所差異(Green et al., 2004; Yirmiya et al., 1998; Pilowsky et al., 2000);也有 些學者認為,心智理論之缺陷為自閉症兒童的主要缺陷,即心智表徵之困難,

其他疾患兒童所表現出的心智理論缺陷則為其他因素所導致之次要缺陷

(Baron-Cohen, 2000; Tager-Flusberg, 2001),例如:聽障兒童因缺乏語言溝通的 機會導致其心智理論發展落後。

三、前後因果關係

由於自閉症兒童早期所表現出的症狀與心智表徵無直接相關(例如:社會 反應以及相互性的異常),使得心智理論缺陷理論面臨了挑戰:心智理論缺陷如 何解釋自閉症兒童早期所出現的非心智表徵症狀(Klin et al., 1992)?回應這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3

質疑,Baron-Cohen(1994; 1995)提出更完整之心智解讀(mindreading)系 統,將共享式注意力機制(Shared Attention Mechanism)也納入心智解讀系統 中,而自閉症兒童尤其在共享式注意力上表現出缺陷。

雖然心智理論以及心盲假說對於自閉症的心理病理機制有不小的貢獻,然 而心智理論的介入方案對於自閉症症狀之改善似乎仍非常有限。Begeer 等人

(2011)以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檢驗心智理論介 入方案之療效,發現對自閉症兒童之心智理論進行訓練雖然能使自閉兒在概念 的心智理論技巧(conceptual ToM skills)上有所進步,但在自我報告的同理心 技巧和家長報告的社會性行為表現上並沒有顯著的進步。心智理論能力的提升 無法改善自閉症症狀以及提升自閉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之心智解讀技巧,使得 心智理論假說在前後因果關係的議題上也受到挑戰。

四、解釋力

心智理論缺陷是否能解釋自閉症症狀的出現?Tager-Flusberg(2003)針對 69 個 4-14 歲的自閉症兒童進行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心智理論作業的表現和 其1 年後的社交溝通功能有顯著相關;部分研究沒有發現這個關聯,Tager-Flusberg(2007)認為可能是樣本數太小的緣故。然而整體來說,Pellicano

(2011)認為心智理論缺陷和自閉症症狀間關聯的研究仍然較少。

Pellicano(2011)也質疑,心智理論的假設難以解釋非社交症狀的部分,

而過去心智理論的測量也較侷限於錯誤信念的測量。另外從領域一般性和領域 獨特性的議題切入,部分學者也認為自閉症者的心智理論的缺陷可能由其他領 域一般性的缺陷所解釋,也就是說自閉症者存在其他領域一般性的缺陷導致了 心智理論發展的缺陷,例如:執行功能的發展(McKinnon & Moscovitch, 2007;

Pellicano, 2013)或是語言能力的發展(Tager-Flusberg, 2000)。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