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學齡兒童心智理論能力表現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學齡兒童心智理論能力表現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Master’s Thesis. 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學齡兒童心智理論能力表現之 研究 A Study of Theory of Mind in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High-. 政 治 大. Functioning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指導教授:姜忠信 博士 研究生:鄧宇捷 撰 Advisor:Dr. Chiang, Chung-Hsin Author:Teng, Yu-Chieh. 中華民國 106 年 6 月 June, 2017.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謝誌 轉眼間,在心理學領域裡經歷了大學和研究所共 8 年的時光。在這 8 年之 中,心理學兼具科學和人文素養的特質,是我一路走來非常欣賞的。心理學的 訓練也著實協助我成長不少,讓我從一個心理學的門外漢,培養出兼具嚴謹的 科學思考以及人文關懷的態度,成長為一個更了解自己的人,並能利用心理學 的知識去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特質,更了解人的盲點、受難經驗、以及總總 社會現象,甚至有機會成為獨當一面的臨床心理師。 能順利完成研究所的學業,首先要感謝的是指導教授姜忠信老師,從實驗 室的實務訓練,見實習時在評估和治療上的督導,到論文和研究上的指導,老. 政 治 大 以心理學的知識、非批評而正向的態度看待人。 立. 師提供的不僅是學術知識和臨床技術,也協助我更了解自己的特質和優劣勢,. 在兩次口試的過程中,也要謝謝口試委員黃啟泰老師和林慧麗老師很有耐. ‧ 國. 學. 心地給予許多具建設性的建議,也給了我相當開放的討論空間,讓我對於研究. ‧. 的內容有更深入的瞭解,也使這篇論文更趨完美。. 兩年的臨床見實習中,則要感謝呂俐安、葉真欣、曾嫦嫦、謝雅琪、黃柏. y. Nat. sit. 蒼、鄭安安、翁茹萍、李永精、莊雅媜、許文耀等各位老師們的協助,讓我有. n. al. er. io. 機會接觸臨床工作,在安心的狀況下學習、觀摩和接案,以及給予我在臨床工. i Un. v. 作上以及面對個人議題的回饋和反思。也要謝謝我所接觸過的大小案主們,願. Ch. engchi. 意相信我並給予我回饋,使我更有信心面對臨床工作。. 謝謝一起在實驗室學習的學長姐和同學們:小 P 學姐、怡安、楷庭、宛 柔、心怡,在學習測驗和進行收案時常常要麻煩你們的協助,在我不知所措時 給予引導;謝謝實驗室的學弟妹們:羽嫻、子豪、昱伶、楷潔、怡菁、曉萱、 羿淳、必婕、芷庭,有你們協助實驗室的收案和行政工作,以及協助我口試能 順利地進行。也謝謝其他一起在政大心理研究所學習的師長、同學、以及學長 姐和學弟妹們,還有一起在台大、榮總、三總見實習的夥伴們,謝謝你們提供 我學習切磋的機會,並給予同儕的支持。 準備研究所推甄的過程中,也要謝謝趙儀珊老師和賴文崧老師的指導和推 薦,讓我有機會擠進這個窄門,並遇到好的老師和同學們。.

(4) 最後也要謝謝其他在大學期間在心理系和自閉星雨服務隊所遇到的師長、 同儕、大小朋友們,給予我接觸心理學和自閉症服務的機會,若沒有這個機緣 我可能不會選擇今天這條路。謝謝諸多無法一一點名的親友們,在我低潮的時 候願意傾聽和接納我,讓我更有協助他人的力量。謝謝在背後提供經濟支柱的 家人們,讓我能無後顧之憂地完成研究所學業。謝謝勇敢的自己,即使遭遇了 挫折和迷惘,即使面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完美而感到氣餒,仍一步一步走到這並 完成了研究所的學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摘要 研究目的: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缺陷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是學界所探究 的主要自閉症心理病理議題之一,然而 Pellicano(2011)提出自閉症心理病理 理論的標準使得該理論受到挑戰。本研究旨在發展適切的心智理論作業,以了 解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學齡兒童的心智 理論表現。 方法:本研究招募經生理年齡配對之 6 歲至 12 歲的智能優異高功能 ASD 學齡 兒童 67 名以及一般發展學齡兒童 51 名,將鳳華(2007)發展之心智理論作業 進行修訂,作業內容包括慾望或情境引起的情緒與信念、基本信念、第一階錯. 政 治 大 心智理論、智能、語言、自閉症症狀嚴重度、適應行為等評估。 立. 誤信念、第二階錯誤信念、諷刺、隱喻、失態等分測驗的評估。受試兒童接受. ‧ 國. 學. 結果:修訂之心智理論測驗其內部一致性信度、評分者間一致性信度以及建構 效度表現尚可,「第一階錯誤信念」分測驗的信效度表現較差。高功能 ASD 兒. ‧. 童與一般發展兒童在心智理論作業得分上有很大的重疊;智能優異高功能 ASD. Nat. sit. y. 兒童整體表現雖然與一般發展兒童相當,但是較一般發展兒童使用較多錯誤的. al. er. io. 心智辯證內容;非智能優異高功能 ASD 兒童則是整體表現皆較一般發展兒童. iv n C 複性行為症狀表現,但無法預測家長報告之症狀嚴重度和日常適應行為水準。 hengchi U n. 弱。心智理論表現雖能顯著預測部分 ASD 兒童於實驗情境中的社交、溝通、重. 結論:本研究修訂之心智理論作業尚可做為探究學齡心智理論發展之參考工 具,唯部分分測驗題項內容仍建議需進一步的修訂。心智理論缺陷雖可預測實 驗情境中的部分 ASD 症狀表現,然而智能和語言發展可能補償 ASD 兒童的部 分心智理論能力,且並非所有 ASD 兒童皆表現出其缺陷,顯示 ASD 者的心智 理論缺陷仍需要更為細膩的測量與探究。針對以上發現進行討論,並給予未來 研究和實務上的建議。 關鍵字:自閉症、心智理論、辯證內容、高功能自閉症、智能優異.

(6) ABSTRACT Purpose:The theory of mind (ToM) deficits have been one of the main topics of psychopathology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however, some challenges were proposed from Pellicano (2011).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develop an optimal ToM task and to explore the performance in the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high-functioning ASD on ToM. Method:Sixty-seven 6-12 years old children with HFASD and 51 chronological age matched children with typically development (TD) were recruited. The ToM Task developed by Feng Hua (2007) was modified and the task included subtests of. 政 治 大. “emotion and belief aroused by eagerness or situation”, ”basic belief”, ”1st-order false. 立. belief”, “2nd-order false belief”, “irony”, “metaphor”, “Faux Pas” etc.. Participants. ‧ 國. 學. received assessments of ToM, intelligence, language, ASD symptom severity, and adaptive behavior.. ‧. Result:The modified ToM Task had fair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interrater. y. Nat. sit. reliability, and construct validity, but the “1st-order false belief” subtest had poor. n. al. er. io.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re was largely overlapped between HFA children and TD. i Un. v. children on ToM task scores. Overall performance in the children with IG-HFA was as. Ch. engchi. good as the children with TD, however, they made more false mental justifications than TD children; Non-IG-HFA children’s overall performance was worse than TD children. ToM performance would partially predict symptom severitie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 repetitive behavior under laboratory context in ASD children, but not symptom severities and daily adaptive behaviors reported by parents. Conclusion:The modified ToM Task could be a tool for exploring ToM development for school-aged children, however, some items are suggested to be further modified. Though the deficit of Theory of mind can partially predict ASD symptoms under laboratory context, IQ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ight compensate partial ToM ability in children with ASD. Also, not all children with ASD having ToM.

(7) deficits indicates that subtler measures and explorations on ToM deficits of ASD are needed.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discussed. Key word:autism, theory of mind, justification, high-functioning autism, intellectually-gifted.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8)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診斷標準 ........................................................................... 2 第三節 自閉症的三大心理病理理論 ............................................................................... 5 第四節 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和自閉症者的心智理論缺陷 ........................................... 8 壹、心智理論能力本質 ................................................................................................... 8 貳、一般心智理論能力之發展 ....................................................................................... 9. 政 治 大. 參、自閉症者心智理論能力之發展及缺陷 ................................................................. 14. 立. 肆、以辯證內容探討自閉症者之心智理論表現 ......................................................... 19. ‧ 國. 學. 伍、小結 ......................................................................................................................... 20 第五節 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心理病理理論之檢驗 ..................................................... 21. ‧. 第六節 自閉症兒童的智能優異相關議題 ..................................................................... 24. y. Nat. 第七節 研究目的 ............................................................................................................. 25. io. sit.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8 研究對象和程序 ............................................................................................... 28. 第二節. 評估工具 ........................................................................................................... 31. n. al. er. 第一節. Ch. engchi. i Un. v. 第三章 研究結果...................................................................................................... 37 第一節. 樣本描述統計 ................................................................................................... 37. 第二節. 心智理論測驗信效度分析 ............................................................................... 40. 壹、項目分析 ................................................................................................................. 40 貳、心智理論測驗和其他測驗表現之相關 ................................................................. 43 參、內部一致性信度 ..................................................................................................... 45 肆、評分者間一致性信度 ............................................................................................. 47 伍、建構效度 ................................................................................................................. 49 第三節 學齡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心智理論測驗上的表現 ........................................... 54 壹、心智理論測驗的控制問題表現 ............................................................................. 54.

(9) 貳、心智理論測驗的心智理論問題表現 ..................................................................... 55 參、心智理論測驗辯證問題中辯證內容之分析 ......................................................... 59 肆、心智理論測驗表現與自閉症症狀和適應水準的關係 ......................................... 62. 第四章 結論與討論.................................................................................................. 64 第一節. 心智理論測驗之合適性 ................................................................................... 64. 第二節. 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心理病理理論之檢驗 ................................................... 66. 第三節. 心智理論辯證內容 ........................................................................................... 68. 第四節. 臨床上的應用與建議 ....................................................................................... 69.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70. 參考文獻...................................................................................................................... 73. 政 治 大 附錄二、心智理論測驗修訂內容............................................................................ 102 立 附錄一、心智理論測驗紀錄紙和參考解答.............................................................. 83.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0) 表次目錄 表 1、Astington、Hughes 與 Zelazo(2013)整理之心智理論發展進程 ............... 9 表 2、本研究所使用之評估工具.............................................................................. 31 表 3、心智理論測驗之架構...................................................................................... 32 表 4、心智理論測驗的辯證內容中「物理/心理」向度的編碼規則.................. 33 表 5、HFA 組和 TD 組各性別及年齡層人數統計 ................................................. 38 表 6、HFA 組和 TD 組樣本的基本變項及組間差異比較 ..................................... 39 表 7、心智理論測驗各題項難度分析結果.............................................................. 42 表 8、TD 組和 HFA 組基本特質和測驗表現之相關矩陣 ..................................... 44 表 9、心智理論測驗各分測驗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以及測驗間表現之相關矩陣.. 46. 政 治 大. 表 10、心智理論測驗各題項評分者間一致性信度分析........................................ 48. 立. 表 11、TD 組不同年齡層和性別樣本在心智理論作業上之表現 ......................... 50. ‧ 國. 學. 表 12、TD 組不同年齡層在心智理論測驗各分測驗上的表現 ............................. 52 表 13、不同心智理論分測驗上的組間差異比較.................................................... 57. ‧. 表 14、各組在心智理論測驗辯證問題上作答正確與否及使用的辯證類別之比較. sit. y. Nat. ...................................................................................................................................... 61. n. al. er. io. 表 15、以心智理論測驗總分預測自閉症症狀嚴重度及日常生活適應水準........ 63. Ch. engchi. i Un. v.

(11) 圖次目錄 圖 1、研究流程圖...................................................................................................... 30 圖 2、TD 組中不同性別和年齡層在心智理論測驗總分上的表現 ....................... 50 圖 3、TD 組各年齡層間在整體心智理論及不同分測驗上的平均表現 ............... 53 圖 4、各組在心智理論作業控制問題和心智理論測驗上之表現.......................... 54 圖 5、各組間在整體心智理論及不同分測驗上的平均表現.................................. 58 圖 6、HFA 組和 TD 組使用不同辯證類別作答正確與否之統計圖 ..................... 60.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為一神經發展障礙 症,其症狀主要包括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缺損,以及侷限、重複的行為、興 趣或活動模式。自閉症者的心理病理機制、認知型態、生活適應、介入模式等 議題,也一直是各個領域心理學家所關注的。在自閉症的心理病理理論中,心 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之缺陷應屬最廣為人知之自閉症心理病理理. 政 治 大 雖然心智理論缺陷過去以來一直協助我們理解自閉症者所表現出的症狀表 立. 論,也受到許多研究的支持。. 現,然而 Pellicano(2010)提出了四個做為自閉症心理病理理論的檢核標準,. ‧ 國. 學. 顯示心智理論缺陷作為自閉症之心理病理理論應受到進一步的檢驗。. ‧. 此外,智能資優的自閉症兒童因為其雙重的特殊需求,在教育安置上容易 面臨困難;從心理病理的角度來看,其心理病理的表現與機制和其他非智能資. y. Nat. sit. 優的自閉症兒童有何差異,也是目前研究中較少被關注的議題。. n. al. er. io. 本研究探討包含智能資優和非智能資優之高功能自閉症學齡兒童在心智理. i Un. v. 論上的表現,以嘗試回應上述心智理論缺陷做為自閉症的心理病理機制以及智 能資優等議題。. Ch. engchi. 1.

(13) 第二節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診斷標準 自閉症疾患的概念最早由 Leo Kanner 及 Hans Asperger 醫師分別於 1943 和 1944 年提出,指稱一群表現出社交困難、語言溝通異常、以及重複性行為之兒 童及青少年。到了近二十年,自閉症的診斷被納入了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第四版(內文革新版)(DSM-IV-TR, APA, 2000)中的廣泛型發展疾患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PDD),PDD 的分類下包含了自閉症疾患 (Autistic Disorder, AD)、Rett 氏疾患(Rett’s Disorder)、兒童期崩解性疾患 (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Asperger 氏疾患(Asperger’s Disorder, AS)、其他未註明之廣泛性發展疾患(包含不典型自閉症)【Pervasive. 政 治 大. Developmenta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DD-NOS(Including Atypical. 立. Autism) 】等不同診斷。而根據最新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 國. 學. (DSM-5, APA, 2013),自閉症類群障礙症(ASD)的診斷準則包含:. ‧. A. 在多重情境中持續有社交溝通及社交互動的缺損,於現在或過去曾有下 列表徵(範例為闡明之用,非為詳盡範例):. y. Nat. 社會-情緒相互性的缺損。包含範圍如:從異常的社交接觸及無. sit. 1.. n. al. er. io. 法正常一來一往的會話交談,到興趣、情緒或情感分享的不足, 到無法開啟或回應社交互動。 2.. Ch. engchi. i Un. v. 用於社交互動的非語言溝通行為的缺損,包含範圍如:從語言及 非語言溝通整合不良,到眼神接觸及肢體語言異常或理解及運用 手勢的缺損,到完全缺乏臉部表情及非語言溝通。. 3.. 發展、維繫及了解關係的缺損,包含範圍如:從調整行為以符合 不同社會情境的困難到分享想像遊戲或交友的困難,到對同儕沒興 趣。. B. 侷限、重覆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於現在或過去至少有下列二種表 徵(範例為闡明之用,非為詳盡範例):. 2.

(14) 1.. 刻板的或重複的動作、使用物件或言語(例如:簡單的刻板動 作、排列玩具或翻彈東西、仿說、奇異語詞)。. 2.. 堅持同一性、固著依循常規或語言及非語言行為的儀式化模式 (例如:對微小的變化感覺極端困擾、在面臨情境轉換的調節上 有困難、僵化的思考模式、問候/打招呼的儀式化行為、每天固 定路徑或吃相同食物)。. 3.. 具有在強度或焦點上顯現到不尋常程度的高度侷限、固著的興趣 (例如:強烈依戀或於不尋常的物件、過度侷限的或堅持的興 趣)。. 4.. 對感官輸入訊息反應過強或過低或是對環境的感官刺激面有不尋. 政 治 大. 常的興趣(例如:明顯對疼痛/溫度的反應淡漠、對特定的聲音. 立. 或材質有不良反應、過度聞或觸摸物件、對光或動作的視覺刺激. ‧ 國. 學. 著迷。). C. 症狀必須在早期發展階段出現(但是缺損可能到社交溝通需求超過受限. ‧. 能力時才完全顯現,或是可能被年長後習得的策略所掩飾)。. Nat. sit. y. D. 症狀引起臨床上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方面顯著功能減損。. er. io. E. 這些困擾無法以智能不足(智能發展障礙症)或整體發展遲緩做更好的. al. iv n C 類群障礙症共病診斷時,社交溝通能力應低於一般發展程度所預期的水 hengchi U n. 解釋。智能不足與自閉症類群障礙症常並存;在做出智能不足與自閉症. 平。 DSM-5 的診斷系統延續了學術界所提出之「類群(Spectrum)」概念(Lord & Risi, 2000),將 DSM-IV-TR 中的自閉症疾患(AD)、亞斯伯格疾患(AS)以 及其他未註明之廣泛型發展疾患(PDD-NOS)等診斷整合於前述之自閉症類群 障礙症(ASD)的診斷中。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DSM-5 將前述之不同廣泛型發展疾患整合為單一 診斷,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中仍存在著不小的變異性(variability),使得原先 DSM-IV-TR 中不同 PDD 之診斷存廢成為學界爭論的議題。Tsai 在 1992 年就曾 3.

(15) 提出「高功能自閉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的分類方式,將非語文智商分 數高於 70 之自閉症兒童歸類為高功能自閉症,顯示這群非語文智商正常的兒童 的表現明顯存在差異;而回應 DSM-5 之誕生,Tsai(2013)也質疑 DSM-5 將 亞斯柏格疾患除名的作法,Lai、Lombardo、Chakrabarti 與 Baron-Cohen (2013)也呼籲學界應重視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中之變異性,並提出了幾個可供 次分類之依據,包括發展型態(developmental patterns)、性別、臨床表現型 (clinical phenotype)、認知型態(cognitive profile)、基因、以及環境風險等因 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Un. v.

(16) 第三節 自閉症的三大心理病理理論 從心理病理學的觀點,許多心理學家曾嘗試提出不同之認知理論去解釋自 閉症兒童的成因。Pellicano(2011)指出其中三個理論較具影響力且可能成為 解釋自閉症的單一認知缺陷理論,這些理論包括: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以及中心聚合(Central Coherence)。 以下就各個理論進行簡介:. 一、心智理論之缺陷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 ToM)一詞最早由 Premack 和 Woodruff 於 1978. 政 治 大. 年所提出,指稱個體理解自己與他人心智狀態之社會認知能力,這些心智狀態. 立. 包括:想法、感受、信念、意圖、慾望等。Wimmer 和 Perner(1983)根據心. ‧ 國. 學. 智理論之概念,發展出錯誤信念作業,在該作業中,受試兒童聽取幾篇關於欺 騙的故事,接著主試者會詢問與欺騙相關之信念問題;結果發現,一般兒童在. ‧. 4 歲之後才能夠通過信念問題,且 6 至 9 歲之兒童大部分(86%)皆可通過信. sit. y. Nat. 念問題。Baron-Cohen、Leslie 與 Frith(1985)改編 Wimmer 與 Perner(1983). er. io. 之作業典範,以 Sally-Anne 的故事檢驗自閉症兒童是否在心智理論能力上有缺. al. iv n C 在籃子裡的球藏到自己的盒子裡,接著主試者會詢問受試者 Sally 會到哪裡尋找 hengchi U n. 陷。在 Sally-Anne 的故事中,Sally 在 Anne 沒看見的情況下,將 Anne 原本放. 他的球。Baron-Cohen、Leslie 與 Frith(1985)發現,即使一般組兒童和唐氏症 組兒童分別在平均生理年齡和平均心理年齡較高功能自閉症組兒童來得低,高 功能自閉症組兒童在作業上的通過比率仍較兩個控制組的兒童來得低,顯示自. 閉症兒童在心智理論能力上有缺陷;Baron-Cohen(1985)也提到,該作業所測 量的心智理論缺陷為概念(conceptual)上的觀點轉換困難,與三山作業所測量 之知覺(perceptual)的觀點轉換困難有所不同,Baron-Cohen 也於 1995 年提出 心盲(mindblindness)假說指涉自閉症者在心智理論上所表現之缺陷。 後續學者更進一步發展出不同面向之心智理論作業,發現自閉症者不僅在 理解錯誤信念上出現困難,分辨失態(Baron-Cohen et al., 1999)、理解諷刺 5.

(17) (Adachi et al., 2004; Peterson, Wellman, & Slaughter, 2012)、從他人眼神解讀情 緒(Baron-Cohen et al., 2001)等心智理論表現上亦表現困難。Baron-Cohen (2009)提出同理化-系統化理論(Empathizing–Systemizing (E-S) Theory),補 足心盲理論對於非社會溝通方面症狀解釋力不足之部分;Baron-Cohen(2009) 藉由同理化-系統化理論解釋,人的心智可分為兩個面向,即「同理化 (Empathizing)」和「系統化(Systemizing)」,而自閉症者則是在兩個系統之發 展較不一致,亦即同理化發展弱而系統化發展相對較好。. 二、執行功能之缺陷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EF)為一系列與前額葉(prefrontal cortex). 政 治 大. 有關之高階認知功能,包含工作記憶、認知彈性、抑制、計畫等(Ozonoff,. 立. 1995)。其中,威斯康辛卡片分類作業(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 ‧ 國. 學. 為一常見之測量執行功能之工具,在該作業中,受試者須在未知分類規則之情 境下對卡片進行分類,且分類規則會隨受試者反應進行轉換。Rumsey(1985). ‧. 對 9 個自閉症成人施測 WCST,並發現自閉症成人在 WCST 作業之規則轉換表. sit. y. Nat. 現上有顯著缺陷。. er. io. 然而執行功能包含了許多不同之面向,且 Ozonoff 與 Jensen(1999)也認. al. iv n C 顧過去與自閉症者執行功能表現相關之文獻,發現學齡和成人自閉症者較一致 hengchi U n. 為自閉症者之執行功能表現形態與其他精神疾病可能有所不同。Hill(2004)回. 地在計畫和認知彈性等執行功能上表現缺陷,但是在抑制控制方面的結果則有 不一致的發現;對於抑制控制方面不一致的結果,Russell(2002)認為可能是 測驗本身的模糊性影響了自閉症者在測驗上的表現。Happé等人(2006)以不 同的執行功能測驗檢驗 ASD 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兒童之執行功能 型態,發現在反應選擇(response selection)能力之相關作業上,ASD 和 ADHD 兒童分別在 Go-no-Go 作業及認知估計(cognitive estimates)作業上的表 現較同齡一般發展兒童來得弱。. 三、中心聚合能力之缺陷 6.

(18) 中心聚合(Central Coherence, CC)之概念由 Frith 於 1989 年所提出,中心 聚合為一般個體在處理訊息時傾向掌握意義、主旨、完形之能力。Frith (1989)認為自閉症患者在中心聚合能力上有缺陷,因此傾向注意細節且較難 掌握全貌。Shah 與 Frith(1983; 1993)發現自閉症兒童及成人在兒童版鑲嵌圖 型測驗(Child Embedded Figure Test,CEFT)以及圖形設計作業(block design task)兩項測驗上皆有較為優秀之表現,由於這兩項測驗皆涉及圖像細節之搜 尋與組織,顯示自閉症者在細節之訊息處理上較為優秀。 關於自閉症者的中心聚合缺陷,後續學者也進一步分別檢視自閉症者在整 體處理(global processing)和部分處理(local processing)兩個面項之表現(例 如 Plaisted, Swettenham, & Rees, 1999)。Happé和 Frith(2006)回顧了過去關於. 政 治 大. 自閉症者在中央聚合能力表現之研究,發現到自閉症者之認知風格確實對於存. 立. 在著部分偏誤(local bias),而整體處理之缺陷上的研究發現則較不一致,且上. ‧ 國. 學. 述關於自閉症者中心聚合能力之表現似乎不能由心智理論或執行功能之缺陷解. ‧. io. sit. y. Nat. n. al. er. 釋。. Ch. engchi. 7. i Un. v.

(19) 第四節 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和自閉症者的心智理論缺陷. 壹、心智理論能力本質. 一、領域一般性或領域獨特性的發展 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究竟屬於領域一般性(domain-general)或是領域獨特 性(domain-specific)的歷程?單就心智理論的定義來看,心智理論能力專指理 解他人心理狀態,應屬領域獨特性的發展歷程。Apperly、Samson 與 Humphreys(2005)的研究中也提到,過去心智理論的腦造影研究顯示,人類. 政 治 大 作業時來得高。然而 Apperly 等人(2005)也提到,若細探心智理論相關作業 立. 在進行心智理論相關作業時部分腦區的活化程度較進行類似但非心智理論相關. 所需的認知歷程,仍難排除其他認知能力(例如:語言、執行功能)的影響,. ‧ 國. 學. 且腦傷病人的研究中也未見僅心智理論能力受損但其他能力仍維持的個案,顯. ‧. 示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完全支持心智理論的發展屬於領域獨特性的歷程; McKinnon 和 Moscovitch(2007)的研究中也發現,成人心智理論的表現與其執. y. Nat. sit. 行功能表現有顯著相關,其結果支持心智理論的發展包含領域一般性的歷程。. n. al. er. io. 回應領域一般性和領域獨特性的議題。Schaafsma、Pfaff、Spunt 與 Adolphs. i Un. v. (2015)則認為,未來的研究需要再將心智理論牽涉的能力加以解構以及重新. Ch. 建構,以釐清心智理論的構念。. engchi. 二、連續性或非連續性的發展 另一個發展心理學的重要議題為連續性(continuity)或非連續性 (discontinuity,或稱作階段性發展)。過去文獻雖未有文獻直接探討心智理論 發展連續性及非連續性的議題,但有學者提出心智理論的發展階段論(Flavell, Miller & Miller, 1993;Astington, Hughes & Zelazo, 2013),亦即心智理論的發展 在不同年齡階段會出現本質上的變化,隱含著心智理論的發展屬於階段性。. 8.

(20) 貳、一般心智理論能力之發展 根據 Astington、Hughes 與 Zelazo(2013)的整理,一般兒童心智理論之發 展時期大致可分為嬰兒期、嬰兒後期和幼兒期、學齡前、以及學齡期(見表 1),以下將就四個階段之心智理論發展進行說明。. 表 1、Astington、Hughes 與 Zelazo(2013)整理之心智理論發展進程 發展時期. 年齡範圍. 關鍵心智理論發展里程碑. 嬰兒期. 出生-18 個月. 理解行為背後的注意力焦點以及意圖. 嬰兒後期和幼兒期. 9 個月-3 歲. 理解與真實世界不一致之目標(”內. 4-5 歲. 學齡前. 6 歲以後. 理解解釋的多樣性(interpretive diversity)及遞迴性心智狀態 (recursive mental state,包含第二階錯. ‧. ‧ 國. 念). 誤信念). n. al. er. io. sit. y. Nat. 一、嬰兒期. 立. 學. 學齡期. 治 政 隱”錯誤信念) 理解表徵性心智狀態(”外顯”錯誤信 大. i Un. v. 人類自嬰幼兒時期開始即會開始注意到不同之社會訊息,並了解他人行為. Ch. engchi. 背後之注意力以及意圖。未滿周歲的嬰兒即會將注意力導向主要照顧者的臉部 表情,當主要照顧者表現出面無表情(此即為冷面典範,still face paradigm, SFP),則會降低嬰兒的正向情緒以及注視主要照顧者的行為頻率(Mesman, van IJzendoorn, & Bakermans-Kranenburg, 2009)。到了 12 個月大,嬰兒開始意識到 他人的知覺以及慾望;在 Tomasell 與 Habrel(2003)的實驗中,嬰兒可了解他 人較為偏好新奇刺激的概念,而會在他人要求下給予他人沒看過和玩過之玩 具,即使嬰兒自己本身已相當熟悉這些玩具。18 個月大的嬰兒則能理解他人行 為背後之意圖;Meltzoff(1995)發現,即使他人沒有成功表現出自己想要表現. 9.

(21) 之行為,18 個月大的嬰兒仍能夠正確推論出他人真正想要完成之行為,亦即了 解行為背後之意圖。. 二、嬰兒後期和幼兒期 雖然前述 Wimmer 和 Perner(1983)的錯誤信念研究中,4 歲兒童才能通 過以語言進行作答之心智理論測驗,但亦有學者認為嬰幼兒對於錯誤信念的理 解發展最早可追朔至 15 個月大,亦即發展出理解內隱錯誤信念(”implicit” false belief)之能力。Onishi 與 Baillargeon(2005)以注視偏好之非語言指標評 估嬰兒之錯誤信念理解,發現 15 個月大嬰兒之注視偏好型態即隱含了其具備理 解錯誤信念之心智理論能力。此外,18 個月大的嬰兒能區辨出自己與他人不同. 政 治 大. 之慾望,並根據他人不同之慾望及喜好做出反應;Repacholi 和 Gopink(1997). 立. 的研究則發現,18 個月大的嬰兒了解到自己應給予實驗者喜歡之食物,而非自. ‧ 國. 學. 己喜歡但實驗者表現出反感之食物。. ‧. 三、學齡前. Nat. sit. y. 學齡前兒童的在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上開始能夠進行心智狀態之表徵. al. er. io. (representation),進而表現出對於外顯錯誤信念(”explicit” false belief)之理. iv n C 在前述 Wimmer 和 Perner(1983)之錯誤信念作業(false belief task,FB hengchi U n. 解、以及理解到信念會導致情緒等心智理論能力。. task)典範中,故事情節會出現非預期之轉折(unexpected transfer),受試者須 站在故事人物之角度了解故事人物會因非預期之轉折而產生錯誤之信念,一般 兒童在 4 歲之後即開始發展出此能力,而有部分兒童能以語言表達出其對於錯 誤信念之理解,亦即表現出理解外顯錯誤信念之能力。 除了前述辨識錯誤信念之外,Baron-Cohen(2001)針對心智理論之相關作 業及發展進行文獻回顧,也發現一般發展的學齡前兒童在 3 至 4 歲間也發展出 許多心智理論能力,包括:能區分心理與物理以及表象與真實、瞭解腦的心理 功能、瞭解所見導致知曉(seeing leads to knowing)、辨識心理狀態之詞彙、從 注視方向推論他人心理狀態、監控自我心理意圖、欺騙他人、以及想像等心智 10.

(22) 理論能力;4 至 6 歲一般發展兒童則開始瞭解到情境、欲望、以及信念等會導 致情緒的產生。Wellman 和 Liu(2004)則以整合分析以及 Rasch 模式探討正常 發展兒童心智理論能力之發展順序,發現 3 至 5 歲的兒童會依序發展出「不同 慾望」(diverse desires)、「不同信念」 (diverse belief)、「訊息知曉」(knowledge access) 、 「錯誤信念」(false-belief)、以及「情緒隱藏」(hidden emotions)等心 智理論能力。其中,不同慾望及不同信念指的是了解不同人擁有不同之慾望或 信念,訊息知曉則是能夠了解他人知道那些知識或訊息,錯誤信念為了解他人 所抱持之信念可能與真實情況有所不同,隱藏情緒則是能了解他人表現之情緒 可能和真實情緒感受有所不同。 在臺灣的研究中,鄒啟蓉(2005)以台北地區 3 至 5 歲的幼兒作為受試對. 政 治 大. 象,發現在錯誤信念作業表現上通過率從 3 歲的約 30%至 5 歲的約 80%,而. 立. 「物品變換位置」稍較「非預期物品」的錯誤信念題項來得困難;鄒啟蓉也發. ‧ 國. 學. 現,臺灣幼兒的錯誤信念發展有較英美地區幼兒來得慢的情形。. ‧. 四、學齡期. Nat. sit. y. 到了學齡階段,兒童會發展出更為高階且成熟之心智理論能力,而能理解. er. io. 第二階錯誤信念及更為高階之心智狀態、並理解到解釋的多樣性(interpretive. al. iv n C 推論出「A 相信 B 會有什麼樣的信念」 h e n,亦即發展出第二階錯誤信念(secondgchi U n. diversity,即話語不一定要從字面之意思進行理解)。5 至 7 歲一般發展兒童可. order false belief)之能力(Perner & Wimmer, 1985)。有別於第一階錯誤信念作 業(first-order false belief task)中受試者只需對於一個人的心智狀態做推論(了 解 A 的信念) ,在第二階錯誤信念作業中受試兒童須對兩個角色的信念進行推 論。在 Perner 和 Wimmer(1985)的作業中會呈現一個冰淇淋攤販的故事,由 於冰淇淋攤販的移動,使得故事中的人物 John 認為 Mary 會認為攤販車仍在原 本的地方,因而產生第二階錯誤信念,並詢問受試兒童是否能指出錯誤的地 方。Perner 和 Wimmer(1985)的結果發現,6 至 7 歲一般發展兒童即可通過該 測驗;Sullivan 等人(1994)將 Perner 和 Wimmer(1985)的故事內容進行簡 化,甚至發現 5 至 6 歲的兒童即可理解第二階錯誤信念。 11.

(23) Baron-Cohen 等人(1999)以失態(Faux Pas)測驗分別評估 7 歲、9 歲、 以及 11 歲之一般發展學齡兒童偵測失態情境之能力。在失態測驗中,受試兒童 會聽取 10 個有關失態的故事,以及 10 個不含失態情境的控制故事,而失態故 事中皆牽涉到故事人物因錯誤信念(false belief)而說出失態之話語。兒童在聽 取完故事之後,需回答以下四個問題:失態偵測問題( 「有沒有人說了不該說的 話?」)、辨識問題(「他說了甚麼不該說的話?」 )、理解問題(每個故事皆有不 同之理解問題,用以確認兒童是否無法理解故事內容)、錯誤信念問題(「他知 不知道…」,用以評估兒童是否知道故事人物產生了錯誤信念)。題目範例如 下:. 政 治 大. Mike 在廁所的小隔間裡上廁所,Joe 和 Peter 則是在廁所內的洗手台邊。Joe 說:「你知道我們班新來的同學嗎?他的名字叫做 Mike。你不覺得他看起來很 奇怪嗎!」接著 Mike 從小隔間走出來,Peter 說:「噢,哈囉,Mike,你現在 要去踢足球嗎?」 失態偵測題項:在這個故事裡,有人說了不該說的話嗎? 辨認題項:他們說了什麼不該說的話? 理解題項:當小華和小王在講話的時候,小明在哪裡? 錯誤信念題項:小華原本知道小明在廁所小隔間裡面嗎?.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Baron-Cohen 等人(1999)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般發展兒童至 11 歲時才在. n. iv n C 10 個失態故事中得分趨於滿分(男女生之平均得分分別為 8.5 和 7.9),亦即至 hengchi U. 11 歲時偵測失態情境之心智理論能力趨於成熟,且女生偵測失態的能力發展較 男生來得早。 除了失態以外,學齡兒童也慢慢理解到譬喻以及諷刺之概念。Adachi 等人 (2004)以譬喻和諷刺情境測驗(Metaphoric and Sarcastic Scenario Test, MSST)評估一群生理年齡介於 7 至 14 歲的兒童在譬喻(metaphor)和諷刺 (sarcasm)方面之心智狀態理解能力。在 Adachi 等人(2004)的 MSST 測驗 中,受試兒童閱讀有關譬喻或諷刺之故事,故事結束之後會呈現一個與故事人 物內心狀態相關之問題,受試兒童須從 5 個選項中選出最佳的答案;另外,每. 12.

(24) 個諷刺題項的選項中,皆包含一個誤將諷刺理解為讚賞之地雷選項(landmine answer)。題目範例如下:. (譬喻問題)「老婦人對我說:『你紅潤的臉頰讓我想起蘋果,我好想吃一 口噢。』」 我認為... (a)老婦人喜歡蘋果 (b)老婦人想要吃蘋果 (c)老婦人想要吃我的臉頰 (d)老婦人覺得我很可愛 (e)不知道. 政 治 大. (諷刺問題)「當 Jiro 的母親回到家時,他的衣服散得整個房間都是。他 的母親看了之後,就說:『你怎麼總是把你的房間維持得如此乾淨啊?』」 Jiro 的母親認為他... (a)是個乾淨的男生 (b)是個骯髒的男生 (c)是個男生 (d)已經洗完澡了 (e)不知道. 立.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iv n C hengchi U 喻和 5 個諷刺故事中,幾乎都可避開地雷選項,且兩個故事中皆平均能答對 3 n. Adachi 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發現,7 至 14 歲的一般發展兒童在 5 個譬. 個以上。Peterson、Wellman 與 Slaughter(2012)的研究中一樣評估學齡兒童對 於諷刺之理解,但是題目屬於問答題的形式(「為什麼他會說___?」),有別 於 Adachi 等人(2004)所使用的選擇題形式,結果發現 7 至 11 歲的兒童在諷 刺故事上的通過率則只有約將近一半,顯示雖然學齡兒童開始理解諷刺的概 念,但在沒有選項提示的情境下理解諷刺仍具相當的挑戰性。. 五、青春期至成年期 Astington 等人(2013)的心智理論發展架構雖然只包含至學齡期的發展, 然而人類心智理論的發展並未就此停止,進入青春期以及成年期之後,人類持 13.

(25) 續發展出更高階理解他人心智狀態的能力。在 Robinson 和 Apperly(1998)的 研究中,受試者閱讀一些關於不同群人對於同一筆資料有著不同解釋的故事, 並回答關於對此現象如何進行解釋的問題;Robinson 和 Apperly 發現到,青春 期至成年早期的階段中,人們會瞭解到他人的信念並不僅由客觀資訊所決定, 可能會受其個人或環境等因素影響,導致不同的人會對相同的資訊有著不同的 解釋方式。Weimer、Dowds、Fabricius、Schwanenflugel 與 Suh(2017)則詢問 受試者一系列與心智歷程相關的問題,檢驗從 8 歲的兒童至成年人的心智理論 發展變化,並統計受試者回答出涉及主動心智歷程(active mental process)的辯 證內容(例如:詢問受試者:「是否有可能一個人聽到另一個人說的所有話但並 不理解它?」,若受試者回答「可能理解到的意思不盡相同」則屬主動心智歷程. 政 治 大. 的回應,若回答「可能講得太快了」則屬於非心智歷程);Weimer 等人發現到. 立. 隨生理年齡的增加,受試者使用主動心智歷程進行辯證的比率也隨之增加,且. ‧ 國. 學. 中學組的女性也較男性使用主動心智歷程進行辯證的比率來得高。 然而,成人的心智理論發展並非完美,仍存在著盲點。Birch 和 Bloom. ‧. (2007)將第一階錯誤信念作業進行改編,並給予受試者不同關於物品被移動. Nat. sit. y. 的訊息,以操弄受試者所知道的內容(Knowledge),發現到成年受試者知曉的. al. n. 者所知曉的訊息。. er. io. 資訊反而會影響其判斷故事人物信念的表現,而忽略了故事人物並不知曉受試. Ch. engchi. i Un. v. 參、自閉症者心智理論能力之發展及缺陷 自 Baron-Cohen、Leslie、和 Frith(1985)以錯誤信念典範探討自閉症者心 智理論缺陷之心理病理機制後,許多學者也嘗試以不同之心智理論作業了解自 閉症兒童在心智理論上之缺陷。以下將就自閉症各個階段所呈現之心智理論缺 陷進行討論。. 一、嬰幼兒期. 14.

(26) 有別於一般發展兒童在嬰幼兒期表現出對於社會線索之注意、以及對於他 人意圖之理解之表現,自閉症嬰幼兒在早期即表現出社會互動之缺陷。Ozonoff 等人(2010)追蹤一群 6 個月大至 36 個月大的嬰幼兒在與自閉症症狀相關行為 上之發展,發現之後被診斷為自閉症之兒童,其早期在注視臉部、分享性笑容 (shared smile)、以及對他人發聲(vocalizations to others)等行為的頻率較之後 未被診斷為自閉症之嬰幼兒來得少,顯示其早期在注意社會線索之一般嬰幼兒 應有之基本心智理論能力上即表現出缺陷。. 二、學齡前 Baron-Cohen(2001)對於心智理論相關研究的回顧中,發現到學齡前自閉. 政 治 大. 症兒童即使擁有與一般發展兒童相當的語言心理年齡,卻在許多心智理論測驗. 立. 之通過比例上仍較一般發展兒童來得低,除了第一階錯誤信念外,也包含了區. ‧ 國. 學. 分心理與物理以及表象與真實、瞭解腦的心理功能、瞭解所件導致知曉、辨識 心理狀態之詞彙、從注視方向推論他人心理狀態、監控自我心理意圖、欺騙他. ‧. 人、想像、以及瞭解到情境、欲望、以及信念等會導致情緒的產生等心智理論. Nat. sit. y. 能力。除此之外,自閉症兒童使用心理狀態詞彙、開啟假扮遊戲(pretend. er. io. play)等與心智理論能力相關之表現上之頻率也較一般發展兒童來得低。除了. al. iv n C 之智能障礙兒童相比,自閉症兒童在部分心智理論測驗上之通過率仍較低,顯 hengchi U n. 與一般發展兒童比較外,Baron-Cohen(2001)也發現到,即使與心理年齡相當. 示其心智理論能力之缺陷並非單純認知發展落後所導致。. 三、學齡期 到了學齡階段,部分自閉症兒童仍然在許多前述心智理論能力上呈現困 難,但也有部分自閉症兒童雖能通過前述之心智理論測驗,卻仍在日常生活中 表現出社交以及理解他人心智狀態之困難。有鑒於此,許多學者亦嘗試發展出 更為高階且自然之心智理論作業,探討自閉症兒童在心智理論能力上之困難。 Baron-Cohen(1989)考量到先前發展之第一階錯誤信念作業(BaronCohen et al., 1985)仍有部分自閉症兒童通過測試,無法捕捉到所有自閉症兒童 15.

(27) 之心智理論缺陷,而進一步改編 Perner 和 Wimmer(1985)之第二階錯誤信念 作業,以評估自閉症者更高階心智理論能力之發展;Baron-Cohen 發現 10 個生 理年齡介於 10 至 18 歲且通過第一階信念之自閉症者,皆無法通過第二階錯誤 信念。Happé(1994)亦發現到,先前 Baron-Cohen、Leslie、和 Frith(1985) 以及 Baron-Cohen(1989)對於自閉症兒童的第一階和第二階錯誤信念評量 中,皆有部分自閉症兒童可通過測驗,然而這些兒童仍表現出社交上之困難, 因此希望能發展出一套更為自然且複雜的心智理論作業以呈現自閉症兒童心智 理論能力上之困難。在 Strange stories 作業中會呈現一系列的故事,內容牽涉到 故事人物所說並非字面意義之日常生活情節,包括假裝、玩笑、說謊…等,受 試兒童聽完故事後需對於故事人物的心理狀態進行解釋。Happé(1994)的研. 政 治 大. 究結果發現,即使是先前通過第二階錯誤信念之自閉症者仍然在上 Strange. 立. stories 作業上之平均得分顯著地較成人的控制組來得低。White、Hill、Happé、. ‧ 國. 學. 與 Firth(2009)將 Happé(1994)的 Strange stories 作業進行擴充,並將故事分 為心理狀態(mental state)、人類(human)、動物(animals)、自然(nature)、. ‧. 以及無關聯(unlinked)等五種故事,發現自閉症組在心理狀態、人類、以及動. Nat. sit. y. 物三種故事上的表現較一般兒童來得弱,且其中兩組差異最大之故事為心理狀. er. io. 態。White 等人(2009)的研究結果顯示,自閉症兒童的心智化(mentalizing). al. iv n C 理解上皆有缺陷,心理狀態的理解只是其中最為嚴重之缺陷。也就是說,即使 hengchi U n. 缺陷並不僅侷限於心理狀態的理解,而是在整個生物媒介(biologic agents)之. 故事內容之理解上並無明確要求理解他人之心理狀態,只要內容牽涉到人或動 物,自閉症者皆有理解上之困難。 Baron-Cohen 等人(1999)以前述之失態測驗評估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柏 格症兒童偵測失態情境之能力,發現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失態故事的得分較一 般組來得低,但在控制故事中則沒有顯著差異。該研究結果顯示,高功能自閉 症及亞斯柏格症兒童在辨識失態之心智理論能力上有缺陷。譬喻及諷刺之理解 方面,Adachi 等人(2004)比較高功能自閉症(high functioning 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HFPD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s, AD/HD)以及一般發展控制組兒童(typical 16.

(28) development, TD)在譬喻和諷刺方面之表現,發現 HFPDD 組及 AD/HD 組在總 分和譬喻部分之得分之平均得分皆較 TD 組來得低,HFPDD 及 AD/HD 兩組間 則無顯著差異(亦即 TD > AD/HD = HFPDD);然而,在諷刺部分之得分和躲避 地雷分數(the landmine avoidance score)方面,HFPDD 組之平均得分較 TD 及 AD/HD 組來得低,TD 和 AD/HD 兩組間則無顯著差異(亦即 TD = AD/HD > HFPDD)。Adachi 等人(2004)的研究結果顯示,諷刺情境之理解為高功能自 閉症兒童特有之缺陷,因此諷刺題項上的表現也是區辨 HFPDD 及 AD/HD 之良 好指標。 曹峰銘、蔡佩君、王加恩、和呂信慧(2012)擴展 Wellman 和 Liu (2004)的心智理論測驗探討高功能自閉症的低年級學齡兒童之心智理論發. 政 治 大. 展,發現高功能自閉症兒童與正常發展兒童在心智理論能力之發展順序上並無. 立. 差異,皆依序為「不同慾望」、「不同信念」 、「訊息知曉」、「初級錯誤信念-非. ‧ 國. 學. 預期內容」、「初級錯誤信念-非預期位置」 、「情緒隱藏」、以及「次級錯誤信 念」;此外,雖然正常發展兒童在學齡前即發展出來上述心智理論能力,但在各. ‧. Nat. er. io. 四、青春期至成年期. sit. 組內整體通過率皆顯著低於正常發展兒童。. y. 個分作業上仍有部分高功能自閉症組兒童呈現困難,使高功能自閉症組兒童的. al. n. iv n C 自閉症兒童進入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後,仍會持續表現出理解他人心理狀態 hengchi U. 的缺陷。Baron‐Cohen、Wheelwright、Hill、Raste 與 Plumb(2001)發展並修. 正”Read the Mind in the Eyes”測驗,測驗中受試者需透過圖片中人物的眼神判斷 其情緒狀態;研究發現高功能自閉症和亞斯伯格症成人組的平均表現較一般成 人組和智商控制組來得差,顯示排除智商的影響自閉類群障礙症的成人相較於 一般成人仍表現出心智理論能力的障礙。除了從眼神判讀情緒能力的缺失外, Kleinman、Marcianom 與 Ault(2001)也發現到高功能自閉症成人根據口語語 調推論他人情緒的能力也較非自閉症成人來得差。. 五、兩個系統心智理論能力 17.

(29) 然而,並非所有研究皆一致發現到自閉症患者在心智理論作業上皆表現出 困難。例如,Scheeren 等人(2012)的研究中發現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和青少年 在第二階錯誤信念、表現規則(display rule)、雙重陷阱(double bluff)、失態、 以及諷刺等心智理論作業之表現,與正常發展兒童並沒有差異。不過從研究樣 本來看,亦可能是 Scheeren 等人(2012)研究中高功能自閉症組受試者有一半 以上的診斷屬於 PDD-NOS 之診斷導致差異不顯著。 對於過去研究不一致之發現,Apperly 與 Butterfill(2009)整理過去對於心 智理論發展的討論,認為心智理論可區分為較為控制(controlled)、緩慢 (slow)且有彈性(flexible)的「外顯社會認知(explicit social cognition)」,以 及較為自動(spontaneous)、快速(fast)、且無意識(absent of awareness)的. 政 治 大. 「內隱社會認知(implicit social cognition)」兩種,但過去的心智理論作業測量. 立. 到的大多是外顯社會認知能力。根據這樣的脈絡,Callenmark、Kjellin、. ‧ 國. 學. Ronnqvist 與 Bolte(2014)以 Dewey Story Test 評估自閉症兒童的外顯和內隱社 會認知之能力,並將外顯社會認知能力定義為選擇題之表現(「多數人如果目擊. ‧. 斜體字中之行為,會如何評斷它?」 ,以 A~D 進行評斷,其中 A 是相當正常之. Nat. sit. y. 行為表現,D 則是令人震驚的表現),內隱社會認知能力則定義為辯證問題之表. er. io. 現(「請解釋為什麼你會做出這樣的評分?」 )。Callenmark 等人(2014)的研究. al. iv n C 正常發展青少年並無差異,然而在內隱社會認知之平均得分上卻與正常發展青 hengchi U n. 結果發現,自閉症青少年在外顯社會認知的表現上與其年齡和語言能力配對之. 少年有顯著差異,顯示自閉症者的社會認知能力缺陷主要為內隱,並呼應 Apperly 和 Butterfill(2009)的看法認為先前研究中測量外顯社會認知能力可能 無法凸顯 ASD 的社會認知困難。Schneider、Slaughter、Bayliss 與 Dux(2013) 以更為嚴謹之眼動(eye-movement)實驗程序評估自閉症成人在內隱心智理論 之表現,發現自閉症成人在錯誤信念作業中之眼動行為中並未表現出與錯誤信 念一致之眼動型態,且該眼動型態並未在 1 個小時的實驗中隨著時間而有學習 效果,顯示自閉症者確實在內隱心智理論上呈現困難。. 18.

(30) 肆、以辯證內容探討自閉症者之心智理論表現 上述對於自閉症者心智理論發展之整理,是以自閉症者在心智理論上得分 之差異來探討自閉症者的心智理論缺陷。然而,除了從心智理論測驗的「量」 的表現(得分)來看,我們亦可從自閉症者之辯證(justification)內容的 「質」(亦即其內容之質性分類或分析)來了解自閉症者心智理論能力之心理歷 程。再者, Happé(1995)認為自閉症兒童在語言心理年齡達一定水準後可通 過心智理論作業,是因為他們發展出補償之認知能力而以較有意識 (conscious)以及有邏輯(logical)的方法去理解心智理論作業之要求;呼應 這樣的想法,對於心智理論的辯證內容之分析亦可協助我們了解補償能力其背. 政 治 大. 後可能的認知機制。以下將回顧及整理過去有針對心智理論測驗回應內容進行. 立. 屬性分析之研究。. ‧ 國. 學. 最早對於自閉症者心智理論進行有系統性的質的分析,應為 BaronCohen、Leslie 與 Frith(1986)的敘述研究。研究者會呈現受試兒童一系列之圖. ‧. 卡,圖卡中包含了一個機械性(mechanical)、行為性(behavioral)、或意圖性. Nat. sit. y. (intentional)的故事,受試需重新排序卡片以完成一則故事並對於故事內容進. er. io. 行敘述。Baron-Cohen、Leslie 與 Frith(1986)的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不但在. al. iv n C 敘述上也少有使用心理狀態之敘說。曹峰銘等人(2012)參考 Baron-Cohen、 hengchi U n. 意圖性故事上之排序正確率較唐氏症組和正常發展組來得低,在意圖性故事的. Leslie 與 Frith(1986)也有類似的發現,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的敘說內容相較於 正常發展兒童較少有心理歸因之主題,指涉人物心理意圖的正確率也較低;此 外,回歸分析的結果顯示,意圖指涉之正確比例最能解釋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 心智理論測驗表現。 Happé(1994)的 Strange stories 中,則是將自閉症者在辨證內容進行分析 分為兩個向度:包括物理(physical)/心理(mental),以及正確/錯誤。 Happé(1994)發現自閉症者在心智理論作業中使用心理層面辯證之頻率雖然 與控制組無異,但是在心理層面辯證使用上之錯誤比率卻較控制組高。Abell、 Happé、與 Frith(2000)以幾何圖形之電腦動畫了解自閉症兒童進行心智狀態 19.

(31) 歸因之能力,發現在幾何圖形間涉及心智理論互動之動畫上,自閉症兒童使用 心理歸因的頻率雖然與學習障礙的兒童相當,但是其中做出適當心理歸因之比 率卻較學習障礙兒童來得低,呼應 Happé(1994)研究中自閉症者使用心智歸 因頻率並沒有較少但適當使用心智歸因的頻率較低之發現。. 伍、小結 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為一階段性的發展歷程,且其發展持續至成年期。過去 許多研究指出自閉症者在心智理論上之缺陷,使得自閉症者之心智理論缺陷為重 要之研究議題。. 政 治 大 作業上並非所有自閉症兒童及成人皆表現出困難;此外,即使自閉症者在生理年 立. 然而心智理論缺陷用來解釋自閉症者仍面臨一些挑戰,像是在特定心智理論. ‧ 國. 學. 齡或認知能力上發展至特定階段時可通過上述作業,他們仍表現出自閉症類群障 礙症之症狀。回應這些議題,學者嘗試以更為進階以及不同面向之心智理論作業. ‧. 探討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之心智理論缺陷與其症狀表現間之關係。. y. Nat. 除此之外,也有學者認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者在不同能力表現上(包括:. er. io. sit. 心智理論、執行功能、語言發展…等)存在異質性(例如:Lai et al., 2013; White et al., 2009)。若回到心智理論的主題上,自閉症者間的異質性以及心智. n. al. Ch. i Un. v. 理論測驗範疇異質性的探討,或許可以為心智理論缺陷用於解釋自閉症類群障 礙症的難處上提供解套。. engchi. 20.

(32) 第五節 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心理病理理論之檢驗 Pellicano(2011)回顧過去學者對於認知缺陷理論之解析,並提出良好之 自閉症認知理論或假說應具備下列之標準: (1)普遍性(Universal):在全部或是近乎全部的自閉症個體都有相關缺 陷 (2)獨特性(Unique):該缺陷特有於自閉症個體,並沒有出現在其他發 展問題之個體 (3)前後因果關係(Causal precedence):症狀表現和缺陷之間存在前後因 果關係,亦即先有該缺陷的出現才導致症狀的表現. 政 治 大. (4)解釋力(Explanatory power):缺陷的發生率以及嚴重度應與行為症. 立. 狀有直接關聯. ‧ 國. 學. 以下以 Pellicano(2011)所提出之四個標準,檢驗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認. sit. y. Nat. 一、普遍性. ‧. 知缺陷理論之優劣。. n. al. er. io. 在前述 Baron-Cohen(1985)等人的研究中,雖然整體來說自閉症組兒童. i Un. v. 在作業上的通過比率較兩個控制組的兒童來得低,但並非所有的自閉症兒童皆. Ch. engchi. 在該作業中失敗,表現出心智理論能力的缺陷,仍有 20%兒童通過該作業。後 續的研究也發現並非所有自閉症者皆無法通過心智理論作業,通過率介於 1590%之間(Reed & Peterson, 1990; Prior et al., 1990; Dahlgren & Trillingsgaard, 1996),且無法由智能障礙所解釋,這使得心智理論缺陷為自閉症成因的說法受 到挑戰。 Baron-Cohen(1989)提出發展遲緩假說(The specific developmental delay hypothesis),認為自閉症兒童的心智理論缺陷本質上為心智理論之發展遲緩, 而非完全缺乏心智理論能力,呼應 Baron-Cohen 的發展遲緩假說,Happé (1995)以較大的樣本進行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需要較高之生理或心理年齡 21.

(33) 才能達到特定水準之心智理論能力,並通過相關之心智理論作業。另外,許多 研究者也嘗試以更為高階且自然之心智理論作業,評估認知能力較好的自閉症 者之心智能力,例如:Strange Stories(Happé, 1994)、生物性運動(Klin, 2000)之評估。 然而,對於那些通過現有之心智理論作業卻表現出社交溝通障礙之自閉症 兒童,是否有更高階的心智理論作業能夠顯現出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缺陷?又 或是心盲假說在「普遍性」的標準上並無法良好地解釋自閉症者的症狀表現? 呼應 Lai 等人(2013)對於自閉症類群變異性之議題,研究也應注意心智理論 測驗表現與一般兒童相當之自閉症兒童的表現,探討其缺陷之可能成因。. 二、獨特性. 立. 政 治 大. 心智理論缺陷之探討對象並非僅限於自閉症者,學者也發現到先天視障. ‧ 國. 學. (Brown et al.,1997; Green et al.,2004; Minter et al., 1998)、聽障(Peterson and Siegal, 1995; 1999; Russell et al., 1998)、以及特定型語言障礙(Specific. ‧. Language Disorder,SLI;Miller, 2001)且未有自閉症類群疾患診斷之兒童,亦. Nat. sit. y. 在錯誤信念作業中表現出心智理論之缺陷,顯示心智理論之缺陷並非特定於自. er. io. 閉症類群疾患之兒童。針對此疑慮,部分學者認為雖然其它障礙的兒童也表現. al. iv n C 童有所差異(Green et al., 2004; Yirmiya h e netgal.,c 1998; h i UPilowsky et al., 2000);也有 n. 出心智理論之缺陷,但其它障礙的兒童所表現之心智理論缺損程度與自閉症兒. 些學者認為,心智理論之缺陷為自閉症兒童的主要缺陷,即心智表徵之困難, 其他疾患兒童所表現出的心智理論缺陷則為其他因素所導致之次要缺陷 (Baron-Cohen, 2000; Tager-Flusberg, 2001),例如:聽障兒童因缺乏語言溝通的 機會導致其心智理論發展落後。. 三、前後因果關係 由於自閉症兒童早期所表現出的症狀與心智表徵無直接相關(例如:社會 反應以及相互性的異常),使得心智理論缺陷理論面臨了挑戰:心智理論缺陷如 何解釋自閉症兒童早期所出現的非心智表徵症狀(Klin et al., 1992)?回應這項 22.

(34) 質疑,Baron-Cohen(1994; 1995)提出更完整之心智解讀(mindreading)系 統,將共享式注意力機制(Shared Attention Mechanism)也納入心智解讀系統 中,而自閉症兒童尤其在共享式注意力上表現出缺陷。 雖然心智理論以及心盲假說對於自閉症的心理病理機制有不小的貢獻,然 而心智理論的介入方案對於自閉症症狀之改善似乎仍非常有限。Begeer 等人 (2011)以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檢驗心智理論介 入方案之療效,發現對自閉症兒童之心智理論進行訓練雖然能使自閉兒在概念 的心智理論技巧(conceptual ToM skills)上有所進步,但在自我報告的同理心 技巧和家長報告的社會性行為表現上並沒有顯著的進步。心智理論能力的提升 無法改善自閉症症狀以及提升自閉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之心智解讀技巧,使得. 政 治 大. 心智理論假說在前後因果關係的議題上也受到挑戰。. 立. ‧ 國. 學. 四、解釋力. 心智理論缺陷是否能解釋自閉症症狀的出現?Tager-Flusberg(2003)針對. ‧. 69 個 4-14 歲的自閉症兒童進行研究,發現自閉症兒童的心智理論作業的表現和. sit. y. Nat. 其 1 年後的社交溝通功能有顯著相關;部分研究沒有發現這個關聯,Tager-. er. io. Flusberg(2007)認為可能是樣本數太小的緣故。然而整體來說,Pellicano. al. iv n C Pellicano(2011)也質疑,心智理論的假設難以解釋非社交症狀的部分, hengchi U n. (2011)認為心智理論缺陷和自閉症症狀間關聯的研究仍然較少。. 而過去心智理論的測量也較侷限於錯誤信念的測量。另外從領域一般性和領域 獨特性的議題切入,部分學者也認為自閉症者的心智理論的缺陷可能由其他領 域一般性的缺陷所解釋,也就是說自閉症者存在其他領域一般性的缺陷導致了 心智理論發展的缺陷,例如:執行功能的發展(McKinnon & Moscovitch, 2007; Pellicano, 2013)或是語言能力的發展(Tager-Flusberg, 2000)。. 23.

(35) 第六節 自閉症兒童的智能優異相關議題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中亦存在異質性,其中也包含智能優異(intellectually gifted)的自閉症兒童,且比例相較於其他心理疾患的兒童來得高(Nicpon, Allmon, Sieck & Stinson, 2011)。至於如何界定智能優異的自閉症兒童?除了須 符合 DSM-IV-TR 或 DSM-5 的 ASD 診斷標準外,學者在智能優異的標準上則給 出不同的標準,例如:全量表智商達 115 或任一組合量表智商達 120(鄒小蘭 與盧台華,2015)、全量表智商 115 以上或任一因素指數在 123 以上(張正芬, 2007)、全量表智商或語文智商或非語言智商大於等於 120(Nicpon et al., 2011)、任一指數大於等於 120(Assouline, Nicpon & Dockery, 2012)。. 政 治 大. Rubenstein、Schelling、Wilczynski 與 Hooks(2015)將這群同時擁有自閉. 立. 症類群障礙症診斷且智能表現優異的兒童稱做雙重特殊需求(twice-. ‧ 國. 學. exceptional)的學生,亦即他們同時有「智能優異」以及「自閉症類群障礙 症」的雙重特殊身分;Rubenstein 等人針對 13 名智能優異自閉症學齡兒童及青. ‧. 少年的家長進行訪談,發現到這些家長一致地表達出孩子因其獨特的社交及學. Nat. sit. y. 習需求,在認知表現上優於平均,同時又在社交溝通和固著重複性等自閉症症. er. io. 狀行為表現上的不一致,而在教育安置上面臨挑戰。Nicpon、Doobay 與. al. iv n C 在量表填答上皆發現孩子有較多的異常行為、憂鬱、退縮、以及較差的適應 hengchi U n. Assouline(2010)透過量表的施測,發現到這些雙重特殊需求的家長和師長們. 性,顯示即使這群孩子在認知能力或學業表現優異,其社會心理功能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仍受到影響。 然而回到心理病理理論的議題上,目前研究較缺乏針對智能優異的自閉症 兒童的心理病理機制的實徵資料。智能優異的自閉症兒童的自閉症症狀表現, 與他們的心智理論缺陷、執行功能缺陷、以及中央聚合能力缺陷之間的關係為 何?是否與一般兒童有所差異?仍是需要釐清的議題。. 24.

(36) 第七節 研究目的 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的心理病理理論之一,雖已獲得許多文獻的探討與支 持,然而作為一個更為完整之心理病理理論,須以 Pellicano(2011)提出更完 整的理論架構進行檢驗,包括:普遍性、獨特性、前後因果關係和解釋力等議 題;其中獨特性及前後因果關係兩個議題因需跨診斷及縱貫性研究的樣本資 料,本研究暫不進行探究。 普遍性方面,雖然許多過去所發展出之心智理論作業中,自閉症兒童與一 般發展兒童的心智理論作業表現平均分數在統計值上有顯著差異,但仍有不少 自閉症兒童在心智理論作業上的表現相當於一般發展兒童;再者,部分自閉症. 政 治 大. 兒童雖表現出社交互動方面之障礙,卻仍可通過心智理論作業。這些現象顯示. 立. 自閉症者和一般發展兒童的在智理論測驗上的表現差異仍需進一步的檢驗。. ‧ 國. 學. 解釋力方面,回應部分研究結果不一致以及樣本數之問題,需嘗試以較大 之樣本數回應心智理論對於症狀嚴重度之解釋力之議題;另外,過去的研究中. ‧. 較少有跨階層之心智理論測驗,因此需嘗試以架構更完整之心智理論測驗探討. Nat. sit. y. 更廣泛之心智理論表現測量,是否能夠預測自閉症兒童之症狀嚴重度。. er. io. 在臺灣的心智理論研究中,鳳華(2007)嘗試發展臺灣本土之心智理論測. al. iv n C 以及 Baron-Cohen 等人(1999)編製之失態測驗(The Faux Pas test)、 hengchi U n. 驗,整合 Happé(1994)編制之 Strange stories、Muris 等人(1999)編製之 The ToM test. Adachi 等人(2004)編制之譬喻和諷刺情境測驗(MSST)等心智理論作業,. 輔以電腦文字和圖片呈現故事內容,發展出一套包含多階層心智理論發展且適 合國內環境使用且電腦化之心智理論作業。測驗信效度方面,鳳華的研究結果 發現,各分測驗之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介於.59 至.86 之間,評分者間一致 性信度則為.96(但未註明分析方式),建構效度方面雖提及除情緒與信念分測 驗外皆在低中高年級間有顯著差異,但未詳列組間差異的情形。鳳華在中部地 區施測的結果發現,中低年級之亞斯伯格症兒童在情緒與信念、第二階錯誤信 念、理解諷刺、理解隱喻、分辨失禮等心智理論能力表現較同年一般發展兒童 來得弱,基本信念以及第一階錯誤信念等能力上兩組則無顯著差異;許君翎 25.

(37) (2007)在大台北地區施測該測驗的結果則發現,學齡 ADHD 兒童整體測驗得 分和各分測驗表現皆顯著較高功能 ASD 兒童來得高,顯示該測驗可區分 ASD 及 ADHD 兒童。 整體來說,鳳華(2007)所發展之本土心智理論測驗為臺灣所發展之心智 理論作業,除嘗試以電腦化圖像之施測方式協助受測兒童理解故事內容,測驗 本身亦包含不同階層心智理論能力之測量,為適合進行心智理論發展型態探討 之評估工具;然而,鳳華的研究中僅有內部一致性信度、部分評分者間信度、 部分年級建構效度資料,缺乏各題項難度的項目分析、各題項的評分者間信 度、完整的年級及性別之建構效度資料。此外,鳳華的測驗計分系統中以高低 得分差異的方式處理不同型態的辯證內容,亦即在受試者回答的辯證內容牽涉. 政 治 大. 心理狀態或第二階錯誤信念時給予相較於物理狀態或第一階錯誤信念時更高的. 立. 得分;然而過去有學者嘗試將「正確與否」和「牽涉心理或物理狀態」兩個向. ‧ 國. 學. 度區分進行分析(Happé, 1994; Abell, Happé & Frith, 2000),筆者也認為若將受 試者回答的兩個向度分開進行分析,可了解辯證內容正確使用與否和辯證向度. ‧. 之間的關係。. Nat. sit. y.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雖然整體認知能力與一般兒童相當,卻仍表現出自閉症. er. io. 類群障礙症之症狀,並在日常環境呈現學習和社交等方面之困難。以高功能自. al. iv n C 凸顯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之症狀對於自閉症兒童在心智理論之負面影響。此外, hengchi U n. 閉症兒童而非中低功能自閉症兒童進行比較,除能排除認知因素之影響,更能. 學齡期兒童雖然在大部分基本心智理論能力(瞭解信念、欲求、知識)發展成 熟,但是在進階心智理論能力(如理解諷刺、隱喻、失態等)仍屬發展中之階 段,選用學齡期一般兒童作為取樣和比較對象亦可避免一般發展組兒童在心智 理論測驗之表現出現天花板效應,使得該結果難以與自閉症組兒童進行比較。 最後在智能優異自閉症者的議題上,過去研究嘗試探討及說明智能優異自閉症 兒童在學習環境上所碰到的挑戰,但回應前述心理病理的議題,智能優異自閉 症兒童和其他非智能優異的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心理病理上的表現有何不同, 仍較缺乏實徵研究的探討。 綜合上述之發現,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幾點: 26.

(38) 1.. 更完整地檢驗鳳華(2007)所發展之心智理論作業的信效度,以發展良 好的心智理論測量工具。 (1). 項目分析:. 分析各個題項在一般發展兒童中的通過率,並與過去研究發現進行比 較,以檢驗各題項設計的合適性。 (2). 內部一致性信度:. 分析在整體測驗以及各分測驗上是否皆如原本之心智理論作業一樣有 良好之內部一致性表現。 (3). 評分者間信度:. 分析不同評分者在使用計分系統上其計分是否一致。 (4). 建構效度:. 立. 政 治 大. 過去研究顯示,一般發展兒童中心智理論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而漸趨成. ‧ 國. 學. 熟,女生的發展也較男生來得佳。因此本研究將檢驗一般發展兒童的 心智理論測驗表現是否符合以下兩個條件:(1)女生在該作業上之整. ‧. Nat. er. 探討學齡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含智能優異)在多層次心智理論的測量、. io. 2.. sit. 驗表現上會較年紀小的兒童來得好。. y. 體表現較男生來得好;(2)年紀大的兒童整體表現以及較高階之分測. al. iv n C 驗心智理論作為自閉症認知理論在「普遍性」以及「解釋力」上之優 hengchi U n. 辯證內容向度分析上的表現,回應 Pellicano(2011)所提出之標準,檢. 劣。 (1). 普遍性:本研究欲以鳳華(2007)所發展之多層次心智理論作. 業,探討心智理論缺陷是否普遍存在高功能自閉症學齡兒童。另外也 分析及評估一般發展兒童與自閉症兒童在整體作業表現、各分測驗表 現以及辯證內容使用上之差異。 (2). 解釋力:回應解釋力之議題,本研究欲探討自閉症兒童心智理論. 缺陷與其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症狀表現和生活適應行為之關聯,以推論 心智理論是否能夠解釋症狀之表現,以及其是否也導致日常生活適應 之問題。 27.

(39)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對象和程序 研究流程簡圖見圖 1。本研究對象包含生理年齡 6 歲至 12 歲之高功能自閉 症兒童及一般發展兒童。受試者來自大台北和桃園地區醫院或學校單位之轉 介,亦或透過網頁或傳單之廣告得知研究訊息,於網路上填寫報名表或來電完 成報名;另有部分受試者為指導教授另一國科會計劃追蹤研究之個案,由研究 者主動聯繫個案進行追蹤評估。. 政 治 大 者之納入條款及排除條款包括: 立. 高功能自閉症兒童組(High-Functioning Autism,以下簡稱 HFA 組)受試. (1) 生理年齡滿 6 歲至 12 歲之兒童。. ‧ 國. 學. (2) 經醫師診斷並以 ADOS、ADI-R 之評估,符合 DSM-5 自閉症類群障礙症. ‧. 之診斷標準。. Nat. sit. 及語文智商達 70 或以上者(亦即排除智能障礙)。. y. (3) 經簡版魏氏智力測驗-第三版(WISC-III)篩檢,整體推估智商商數以. n. al. er. io. (4) 排除具重大生理障礙,或可能共病憂鬱症、雙極性障礙症、焦慮症及強. i Un. v. 迫症、侵擾行為、衝動控制及行為規範障礙症或其他臨床疾患之個案。. Ch. engchi. (共病 ADHD 之個案並不在此限). 另外考量自閉症的智能優異議題,本研究參考國內外學者的判定標準後, 採用鄒小蘭與盧台華(2015)的標準,將符合以下條件的受試兒童歸類為「智 能優異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組」 (Intellectually Gifted High-Functioning Autism,以下簡稱 IG-HFA 組),其餘高功能自閉症受試兒童則列入「非智能優 異高功能自閉症類群障礙組」(Non Intellectually Gifted High-Functioning Autism,以下簡稱 Non-IG-HFA 組)。列入條件包括: (1)具 DSM-IV-TR 或 DSM-5 之 ASD 診斷 2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翻轉教師(課外準備、課中收割)..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How Can Parents Help Their Children Adapt to School Life Home-School Co-operation for Nurturing the New Generation Develop Children’s Potential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d

(a) A special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may appoint 1 additional non-graduate resource teacher in its primary section to provide remedial teaching support to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owning a pet is linked with a reduced risk of heart disease, fewer visits to the doctor, and a lower risk of asthma and allergies in young

Achievement growth in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Findings of a two-year longitudinal study... Designing vocabulary instructio n

Sexual Abuse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Factors that Increase Risk and Interfere with Recognition of Abuse.... ASD –

• Most children with heart diseases can enjoy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 enable pre-primary institutions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school culture and support to children, actions can be taken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Car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