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心智繪圖應用於文章構思的課程設計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心智繪圖應用於文章構思的課程設計

二、 九年一貫作文教材方面的三項篇選原則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要點中,對於作文教材方面有三項編選原則:

1、應配合單元教材及相關教材,並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引發學生寫作 之興趣。聯繫寫作基本練習(造詞、造短語、造句、句子變化),敘寫技 巧(擴寫、縮寫、續寫、仿寫)及寫作步驟(審題、立意、選材、組織、

修改、修辭等)配合習作、寫作練習等,由淺入深,作通盤的規劃安排,

分派於各冊各單元之中。

2、寫作教材宜配合學生需要、季節時令、生活環境,以啟發學生之創意,

並設計不同題型,以供學生練習

3、亦可視實際教學需要,單獨編輯寫作教學教材。

民國六十四年八月公布的國語課程標準總目標第八條的規定:

養成自動自發的寫作意願與態度,及寫作的基本能力;以期所寫作品,達 到下列要求:(引自陳弘昌,1993,p291) 指導兒童

1、 敘述清楚,題旨明白。

2、 詞句恰當,文法正確。

3、 情意豐富,文理通順。

4、 層次分明,結構緊密。

根據以上原則,選材應配合教材與學生生活經驗,並應設計不同題型供學 生練習。

三、 從「作文是讀書教學的驗收」談命題設計

國小一年級到六年級學童,常圍繞在照句、替換語詞、換句話說、改錯、

填充等枝節上做反覆練習,所以在這方面學童早就駕輕就熟。相對的卻對思考 性的課文深究題目較少發揮,這種情形是導致「文字發表能力」積弱的重要原 因(杜淑貞,2001)。寫作不只是把文字推砌起來,它是字、詞、句、章、篇的組 合,是由認字、遣詞、造句、分段,以致成篇的有機過程,可說是點(字)、線(句) 、 面(章)、體(篇)的進階有機結構(杜淑貞,2001)。要學童學會認字到寫作成篇的 過程,需要經過日積月累的「以能力培養能力」的文字技術工程,也就是循序 漸進的「作文綜合能力」培養。如果教師在讀書教學時,能夠教得透徹,在形 式深究和內容深究中讓學童瞭解文章的結構,學會適度表達情感,循序鋪陳,

那麼學童寫作就會容易得多,不再把寫作文視為一件頭痛艱難的任務。所以教 學童寫作文要從讀書開始,把作文當做讀書成果的驗收工作 (羅秋昭,1996)。

杜淑貞(2001)談及自己的經驗時曾說,在他陪著孩子走過六年的國小課程 中,深覺國小國語課本篇篇皆為美文佳構,所謂「作文原理」可以不假他求,

就在國語課本中。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之後,國語課從原來十節,減為五至六節,

要在國語科節數被嚴重縮減的情況中不影響教學品質,因應之道也唯有善用國 語課本中的課文,應用文章中的各種元素,教學童學會聽、說、讀、寫等能力。

要做到這種境地,老師要先練就一番分析課文篇章結構的能力,也要專精於課 文的深究與鑑賞,如此才能在授課時數銳減的情況下依然維持原有的教學效 能,尤其是作文教學。

高年級的課文相較於中年級的課文內容要豐富且複雜得多,也相對的長。

對學習者來說,它提供了諸多美文佳句和豐富的修辭,是寫作材料與寫作技巧 最好的仿作材料,善用課本從事寫作教學必然是事半功倍。然而,複雜的文章 自然段不等於意義段,段落結構不易歸納,對語文常識涉獵不深的國小學童而 言,要整理出意義段以利仿作成一篇文章很困難,需要老師用心指導,才能讓 他們一窺究竟。

四、 教學設計的命題原則

本研究根據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規定,參考專家學者的意見,以命題或半命 題的方式進行寫作教學設計,一共有八篇,這八篇包含前、後測的兩篇記敘文 和三個教學循環中各一篇的記敘文和說明文。

作文的命題與內容,一方面顧及有限的教學時間,一方面為了「學」與「作」

結合,寫作的題目、題型與內容由兩方面來考量。第一個考量依據課本而來,

以課本單元主題訂題目,形式則參考課文的文體、架構,讓學生先透過課文形 式深究習得篇章結構的知識、情感表達和傳達理念的方法以後再進行寫作活 動。第二個考量是配合學校或節慶活動,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顏福南 (2006) 認為,身為一名教師,必須將作文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喜歡親近,慢慢的溶入 教學情境中,以提升作文成效。他說,生活是寫作的土壤,作文教學也不應該 離開學童的生活。陳弘昌(1993)也表示,寫作題目須適合兒童的生活經驗,符合 其發表能力,並能引導發揮寫作的潛能,題旨要明確、具體、清晰。命題寫作 的進程,必須從實際經驗到抽象思考;從具體事件到引申推理。題目範圍以小 為佳,且要有彈性並且是具體又新鮮的。

本研究根據以上規定及專家的意見,利用課文與學生的生活體驗做為命題 的準則,希望學生能有豐富寫作題材,也做到「作文是讀書教學的驗收」的目 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