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蒐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本研究係針對教育情境所進行的行動研究。以下就行動研究的意義、目的 與研究歷程進行探討。

一、 教育行動研究的意義與目的

陳惠邦(2003)指出教育行動研究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是指教育專業 工作人員於教學情境中用以改善教育專業實踐,並獲得教育理想的行動研究。

吳明隆(2001)也提及,教育行動研究是教師在教育情境中,以其關注的價值性教 育問題為焦點,以實務研究者角色,蒐集有效資料,反省、探究、批判所關注 的問題。行動研究過程中教師由傳統、協助的角色,轉換為主導研究的角色。

經由教育行動研究,教師可以檢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需要,教學態 度是否為學生所接受。

陳正恩 (2006) 在「成就精緻的作文教學」一文中引用了 Madeling Hunter 對「教學」所下的定義:教學是一種審慎的決定和行動歷程,使學習者在接受 教學後,比沒有接受教學時,更提高學習成功的可能性和確定性。換句話說,

體現教學專業的具體表現,是「審慎決定後的行動歷程」。歐用生 (1998) 提出 呼籲,只有教育實際工作者研究自己的教學歷程,才能真正解決課程與教學的

實際問題。

夏林清 (2000) 表示行動研究是教師專業發展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對教師而 言,行動研究是發現教學過程的複雜性,從而改進學生學習品質的一種方法。

他還談到,行動研究以找出一個起始點為開端,這個起始點是可以在個人的實 務中發展的,也可以是個人有意願投注心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論述,教育行動研究是從實際教學中找出問題,並謀求解決之道。

研究者擔任國小六年級的級任教師與寫作教學工作。面對學生怕寫作,老師怕 改作文的問題,感悟到學生的問題就是老師的問題,於是有了本篇論文的研究 動機。希望透過本研究,能於寫作教學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希望培養出 學生的創造思考能力和寫作能力,也期許自己專業上有所成長,成為專業的教 育工作者與研究者。

二、

行動研究的歷程

Kemmis 和 McTaggart(1982) 說行動研究乃是「具動態性的行動研究循 環」,不斷地在分析現況、擬定方案、採取行動、評估成效的循環裡反省與討論,

逐漸發展出研究結果。

蔡清田 (2000) 對行動研究實施步驟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說行動研究的歷程 是一個繼續不斷反省的循環,包括關注問題領域焦點、規劃行動方案、尋求合 作夥伴、實施行動方案、進行反省評鑑。

本研究以解決學生的困境為目標,秉持著行動研究為不斷反省循環的原則 擬訂研究的流程與架構。從課程設計到研發教學歷程,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

希望藉此研究了解心智繪圖應用於「結構性過程法」寫作教學對國小學童的文 章構思之影響。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行動研究就是要將「行動」與「研究」兩者合一。實務工作者在實際工作 情境當中,根據自己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擬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

並透過實際行動付諸執行,進而加以評鑑、反省、回饋和修正,以解決問題(蔡 清田,2000;陳惠邦,2003;周新富,2003)。

本研究參考行動研究的學者們的研究結果,擬定了研究架構與研究步驟,

說明如下:

一、 研究架構分析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研究計畫分為研究前導階段、研究發展 階段、研究執行階段和研究彙整階段。

(一) 研究前導階段:發現問題→探討文獻界定問題→擬定研究計畫。

(二) 研究發展階段:研究心智繪圖理論與實務、研究過程導向寫作教學法理 論與實務,進行課程教學設計。

(三) 研究執行階段:以計畫 (planning)、行動 (acting)、觀察 (observing)、和 省思 (reflecting) 四個步驟循環模式進行。本研究將寫作教學的進程分為 三個循環,每次循環的省思與結論將做為下一個循環改進的參考依據。

(四) 研究彙整階段:資料蒐集、歸納、建檔,撰寫研究報告。

修正教學

二、 研究步驟

針對研究目的與問題探討解決策略,擬定研究方法與內容。步驟說明如下:

(一) 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寫作能力分段指標。

(二) 針對如何增進記敘文與說明文的寫作技巧,使立意取材切合題旨、文章結 構條理分明、段落內容精緻豐富。

(三) 蒐集相關文獻進行歸納與分析,並擬定以心智圖做為資料蒐集與文章構思 的寫作策略。

(四) 進行教學計畫的擬定與教學方案設計。

(五) 進行實際教學,觀察寫作態度並進行訪談。

(六) 整理分析學生作品與訪談資料,進而省思教學成效。

(七) 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撰寫研究論文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