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核心素養之意涵與相關理論探討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核心素養之意涵與相關理論探討

本節將針對核心素養的定義與相關文獻與研究來做探討,共分為三個部份:

核心素養的意涵與功能、核心素養理論依據、核心素養相關文獻。分別加以論述 如下:

壹、核心素養的意涵

一、核心素養的定義

洪裕宏(2011)提到素養可界定為「knowledge × experience × power of judgment」,素養即為以知識為基礎,加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以個體的判斷力執行 後所產生的經驗(引自梁忠銘,2016)。佐藤學也曾說過 21 世紀的課程改革將會 由「主題、探究、表現」取代「目標、達成、評量」的舊模式(引自范信賢,2016)。

洪詠善認為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要適應社會,還要改善社會(教育部,2018b)。

梁忠銘(2016)將素養定義為「透過學校教育課程實施素養內涵的教育過程」。

過去九年一貫強調的是「帶著走的能力」,十二年國教則強調在這些能力背後所 隱藏的價值觀、態度以及整合的能力。

蔡清田(2011c)指出素養有四種構成要素,分別為:因應外在生活環境的需 求、激發個體內在的心智運作機制、能促進個體產生負責任的行動、因應知識、

12

能力、態度的「整體」的互動體系。

素養包括多元功能、多元場域、多元面向、高階複雜與長期培育,合稱三多 元一高一長五種特質(蔡清田,2015),每一項素養都是可適用於各種場合,其行 動牽涉到內在高階複雜的心智思考,需要透過教育長期培育與養成的一綜合「整 體」概念。(黃光雄、蔡清田,2015)

依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教育部,2014))定義,十二年國民基本 教育之課程基本理念為「自發」、「互動」與「共好」,以「自主行動」、「溝通互 動」及「社會參與」三大層面為主軸,發展出九大核心素養,分別為「身心素質 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 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 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如圖 2-1)。最終目標為培育出能夠關懷社會並終身學習的臺灣國民,因此設定課程目 標有: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以及涵育公民責任(教育 部,2014))。

圖 2-1 核心素養滾動圓輪圖(教育部,2014)

13

圓輪圖中的三大面向的目標分別為:

1. 自主行動:學習者即為學習主體,具有創造力與行動力,使學習者在生活 情境中能夠藉由適當的學習策略,採用系統思考的方式來解決遇到的問題,經由 解決問題的歷程提升個體素質,精進個體自我。

2. 溝通互動:個體能夠使用各種物質和社會工具與他人及環境進行有效的互 動,工具包含文具、科技與資訊、語言、文字、藝術等。

3.社會參與:強調個體必須以社會參與的方式培養與群體或他人互動的素養,

並學會建立適切的合作模式與人際關係,藉此以提升人類生活的品質。

二、課程轉化

素養依照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情形分成國小、國中及高中三個教育階段循序漸 進進行養成,各個教育階段涵蓋不同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期待能夠就三大面向 培養學生成為均衡發展的現代國民(教育部,2014)。

要實行核心素養的課程則要透過總綱核心素養、各教育階段核心素養、與各 領域/科目核心素養之間進行轉化,然後與各領域/科目的學習重點對應與發展課程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如圖 2-2 所示。

圖 2-2 核心素養在課程綱要的轉化及其與學習重點的對應關係(國家教育研究 院,2014)

14

許多學者都強調「素養」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深化、落實,不只重視知識,

更重視習得知識的策略與知識的應用(教育部,2018b)。為了讓素養轉化在課程 中,教師扮演關鍵的角色。Goodlad(1979)將課程分為五個層次,十二年國教的 核心素養即為理念課程,教師必須將總綱中的學習內容與重點(官方課程)自行 理解後進行教學(運作課程),學生透過教師的教學進行學習,也就是經驗課程

(引自林郡雯,2018),教師在規劃課程時,也要時時檢視自己的課程設計是否 有符應核心素養的內涵。

貳、核心素養理論依據

許多學者(楊思偉,1999;蘇永明,2000;沈姍姍,2005)指出九年一貫課 程的最大問題在於基本能力明顯缺乏理論基礎的支持,而能力與知識、能力與能 力之間的關係不甚明確,容易造成個體在解讀上的差異與混淆(蔡清田,2011d)。

而未來的社會將漸趨多樣與複雜,未來人類所需要的知識也必須考量到不同層面 的需求,國外學者(Rychen, 2001;Gilmen, 2003;Tiana, 2004)針對未來國民應具 備的核心素養進行不同學術領域理論的探討與分析,透過整合建立構成核心素養 的體系架構,學者們認為核心素養的理論可從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以 及心理學五大學術領域為其理論依據(如下圖 2-4),研究者將分述如下。

一、哲學觀點

Rychen 與 Salganik(2003)認為哲學可使人理解並進行自我內在探索並瞭解 真實生活世界的社會情境脈絡,透過兩者的結合來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並藉此應付 未來的挑戰,更進一步達到個人成功生活的目的與發展健全的社會。簡言之,

Canto-Sperber 與 Dupuy(2001)從哲學觀點來定義核心素養認為,未來的核心素 養必須能夠幫助個體獲得「優質生活」且當面臨當今社會或是未來社會的挑戰時,

個體能夠以從容的態度來處理(引自蔡清田,2011a)。

Canto-Sperber 與 Dupuy 進一步提到五種構成「優質社會」的「優質生活」的 核心素養,分別是:因應複雜需求的素養、認知的素養、規範的素養、團隊合作

15

的素養以及敘說的素養。此五種素養皆為因應後現代社會所呈現出的多元性樣貌 與複雜的社會需求而生,不僅可協助個體因應各式社會生活範疇帶來的挑戰,也 幫助個體在因應環境改變的同時產生關聯的統整(引自蔡清田,2011a)。

二、人類學觀點

Goody(2001)認為,必須透過社會化與教育搭配一般的社會情境發展核心素 養。因為當前的學校教育已經脫離真實的生活情境,所教授的知識與活動已無法 符合未來國民需要的核心素養,因此教育應該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情境。Oates

(2003)提到個體應該要從真實脈絡的情境中進行學習,並能在各種多元的情境 中加以運用。然而,後現代社會是複雜且多變,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文化與社 會背景,其所需求的核心素養亦有所差異,因此未來應因應社會變遷培養核心素 養,能夠使個體擁有面對多元化的競爭能力。Goody 從人類學的觀點指出,核心 素養的需求因視其社會與個人需求而定,某些核心素養在特定的族群中是必須 的,但在某些情境中許多被視為普遍需求的核心素養是不適用的,而個體的核心 素養也會因年齡與發展狀況而改變,因此可視為個體生活的必要條件的核心素養 應該由學校進行教導(引自蔡清田,2011a)。

三、心理學觀點

Weinert(2001)認為核心素養是建立個體因應當代社會的生活情境時產生的 心智運作機制等行動的先決條件之上,藉由激發個體心智運作機制來適應充滿矛 盾衝突的社會情境(Haste,2001)。此種理論與 Piaget(1951)的發展心理學理論 一致,認為個體的認知是藉由「同化」與「調適」基模來適應外在環境的變異。

核心素養不只包含到個體內在的認知與心智能力,同時也會依據內部的社會心智 運作機制激發個體的動機、情緒與價值(Haste,2001)。也就是說,個體的所有學 習皆為主動學習,反思與學習皆能幫助個體發展更高階層的社會心智運作機制,

邁向成功的優質生活。因此,Haste 指出素養必須涉及技能的使用與發展,自我管 理與監控,以及創新與適應力,提出五種適應未來生活所必備的核心素養:科技 的核心素養、能處理模糊與差異性的核心素養、能尋找並維持社群連結的核心素 養、管理動機、情緒及欲望的核心素養與具有行動主動力與責任感的核心素養(引

16

自蔡清田,2011a)。

四、經濟學觀點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為了因應複雜且多變的生活情境,個人與社會都需要 藉由學習來獲得優質生活與發展優質社會,學會運用工具解決問題(Callieri,

2001)。因此,未來的教育必須跨出學校教育,並延伸至終身的學習(蔡清田,

2011a)。Levy 與 Muranane(2001)依據人力資本論、訊號理論以及行動主體能動 者理論研究勞工應該具備哪些核心素養以符應市場需求,結果顯示除了教育程度 會造成薪資差異外,即使是擁有同等學力及年齡的勞工在薪資調漲上也有差異。

Tiana(2004)歸納出五種會影響勞工薪資的核心素養,分別為:閱讀與數學運算 能力、口語與書寫溝通能力、在異質社會團體與人共事的能力、情緒智商與與他 人合作的能力、與熟稔資訊科技的能力(引自蔡清田,2011a)。

五、社會學觀點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核心素養是個體與生活情境的互動過程中的實踐智 慧,個體統整知識、技能與態度,透過行動與反思展現具有負責任的行動。因為 個體所處的社會環境脈絡情境的條件不同,素養可以協助個體彈性調整其行動,

符合後現代社會的需求(蔡清田,2011a)。Perrenoud(2001)認為核心素養應該 能反應當前社會真實的發展趨勢,而核心素養不應該由少數精英階級來訂定,應 該是普羅人民對於生存而應具備的核心素養。社會學家 White(1959)認為個體社 會化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使個人擁有能與社會進行良好互動,並發揮個人潛能從 事社會活動。Perrenoud 認為核心素養應該適用各種社會場域,個體能夠捍衛自己 的權益、能完整執行計畫並發展策略、具備分析情境、與人團隊合作及分享領導

符合後現代社會的需求(蔡清田,2011a)。Perrenoud(2001)認為核心素養應該 能反應當前社會真實的發展趨勢,而核心素養不應該由少數精英階級來訂定,應 該是普羅人民對於生存而應具備的核心素養。社會學家 White(1959)認為個體社 會化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使個人擁有能與社會進行良好互動,並發揮個人潛能從 事社會活動。Perrenoud 認為核心素養應該適用各種社會場域,個體能夠捍衛自己 的權益、能完整執行計畫並發展策略、具備分析情境、與人團隊合作及分享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