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三節 教師自我省思與成長

本節探討研究者實施素養導向教學策略之後的自我省思與成長,以及在實施 歷程中所遭遇的問題。

壹、教師自我省思與專業成長

一、教師對單字教學策略的省思

(一)單字教學應該兼顧拼字與發音學習,輔以遊戲或測驗檢驗學習成效。

使用圖片教授單字並搭配比賽能引起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並增強學生學習成 效,但無法兼顧發音練習。許多學者都認為字彙是語言學習的重要因素,字彙量 不足會造成第二外語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遭遇學習困難,也無法順利與人溝通(曾 玉貞、劉唯玉,2014)。教學者認為要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字彙量應該先讓學生學習

160

單字拼讀法,並安排單字唸讀競賽與測驗以增加學生聽說練習機會。

(二)加強學生字彙應用能力。

因應未來會考趨勢,單字應用能力也是之後的單字教學重點。從學生訪談回 應中得知,不是所有學生都認為遊戲能夠確實增加字彙量,而定期評量結果也顯 示使用圖片教學策略無法僅能增強低成就學生的學習成效,教學者認為單字教學 應該要適時搭配紙筆測驗、造句練習或是桌遊來增強學生的字彙應用能力。

二、教師對文法教學策略的省思

(一)歸納與討論無法增進學生文法學習成效

教學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中低程度與低程度的學生需要更多的指引程序與時 間去發展歸納能力,要求學生在缺乏教學者的指引下進行討論明顯無法增強學生 學習成效,教學者未來應該嘗試使用「學思達」教學方式,給與學生明確的指令 與提問刺激學生思考,配合循序漸進式的練習題來幫助學生增進文法學習成效。

(二)應使用任務性導向教學進行文法教學

12 年國教核心素養希望培養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出來的能力,這次行動研 究的經驗讓教學者省思自己的文法教學策略未能挑出傳統窠臼,未來教學者應該 把教學活動重點放在實際演練,盡可能給與學生任務性質的活動,例如製作簡報、

拍攝影片或是訪問等,或是使用桌遊來幫助學生提升應用能力。

三、教師對閱讀理解教學策略的省思

(一)提供學習鷹架能增加學生閱讀動機

研究者發現學生常因無法理解課文內容或者提問主旨而放棄閱讀,在研究者 提供適當的鷹架協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以及提問重點後,能明顯感受到學生的閱 讀欲望提高許多。從學生的訪談中得知,學生因為看得懂題目而願意去理解內容 與尋找答案,也願意嘗試去猜測陌生的文章內容或是長句意思。研究者認為目前 盛行的英語閱讀理解教學策略還是比較適合母語為英語或是學習成就較好的學 生,考量到偏鄉學生程度落差大、會考閱讀題型多是中長篇與社會性題裁等因素,

學生無法對題材內容產生連結,容易因字彙量不足產生閱讀挫折感,未來研究者 認為應該要加強學生字彙量,並提供學習鷹架以增加學生的閱讀信心。

161

(二)培養學生高階閱讀能力需要更多的時間

教學者發現學生閱讀基礎能力不夠扎實,在教導學生高階的閱讀理解能力 前,應該先將基礎打好,也就是學生的字彙量。翁筱婷(2010)研究指出原住民 學生多數傾向擴散型及調適型的思考模式,不擅長理解抽象概念以及使用邏輯推 理能力(引自曾玉貞、劉唯玉,2014)。教學者認為要培養學生擁有整合與推論能 力需要長時間的投入與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培養學生提升閱讀耐心是教學者未來 要持續探究的課題。

四、教師自我專業成長

為了讓學生學習並展現 12 年國教新課綱要求的核心素養,研究者以教科書內 容為本設計一系列的教學課程與評量,藉由行動研究的過程,研究者觀察學生的 課堂表現與評量表現,即時修正教學內容,與同儕討論並省思自我教學的盲點,

改進教學缺失,透過教學、修正、再教學的過程,研究者的課程設計與教學能力 也小有提升。

不僅是學生從課程中學習,研究者也從行動研究中持續學習,透過「從做中 學」的歷程,也提升了研究者的英語教學知能與教學敏感度。未來研究者也期許 自己能保持行動研究的精神,參與相關的教師專業社群精進自身的英語教學專業 知能,與校內外教師討論並參與相關研習,汲取資深教師的教學策略,持續開發 能夠符應新課綱素養導向的教學課程。

貳、教師在實施教學歷程中遭遇的困難

一、教學者內心調適

研究者試圖使用現有版本的教科書內容設計符合素養導向的教學活動,期望 學生能藉由課程順利發展核心素養能力,卻因錯估學生的起點行為,沒有依照學 生程度設計合適的任務,學生無法增進學習成效,亦無法達到研究者期望的行為,

研究者也因此產生教學挫折感。幸運的是任教學校的同事常常給與研究者建議,

耐心聆聽研究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困惑並給與建議,

162

二、「教完」與「教會」的取捨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需要兼顧研究、教學及行政事務的處理,加上英語課 每週僅有 3 節,礙於教學的進度壓力,想在有限的節數內實施完整的教學活動以 及測驗,又期望學生能夠熟練並達到核心素養要求的學習表現,常讓研究者陷入 兩難境地。教學者認為中低程度與低程度學生非常需要反覆的練習,且學生本身 並沒有具備預習、複習與寫作業的學習習慣,如何在「教完」與「教會」之間取 得平衡是未來研究者持續努力的方向。

三、無法有效掌管班級秩序與學生行為

研究者發現學生因參加校外比賽缺席部份課堂不僅讓學生學習情形不穩定也 會讓教師無法掌控課程進度,有些學生也會因為球場表現不佳被責罵,不穩定的 情緒甚至會延伸至課堂出現不恰當的行為或是話語,使得研究者當下的心情也受 到影響。教學者認為在學習風格較為外放的班級上課前必須訂定明確的上課規 則,嚴格執行加、扣分制度,並交叉使用物質性與社會性獎勵,也許能夠幫助研 究者有效掌控班級秩序與學生外顯行為。

參、小結

研究者從行動研究的過程中認為,教學者本身如何理解核心素養,並配合學 生學習特質與先備能力實施合適的教學策略才是帶領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效的關 鍵。12 年國教新課綱強調從學習從生活情境出發,重視學生的整合與應用能力,

養成學生反思的學習態度,「知識+技能+態度」三者並重。然而,研究者卻在實施 課程的歷程中不時遭遇困難。

起初研究者過於著重於討論與歸納的教學活動,一廂情願地認為學生能夠順 暢地發展出邏輯思考與推論的理解能力,忽略了學生無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耐 心、基本字彙能力不足、又不習慣使用口語發表,使得研究者常常得延長教學時 間進行課程,花大量時間反覆思考課程設計與教學步驟,時常與同儕進行討論並 自我詰問,之後在第二階段的教學實施中決定加強學生的單字學習、回歸傳統講 述式文法教學與練習、及提供教學翻譯以培養學生閱讀動機與基本閱讀理解能

163

力。可惜的是,面臨教學現場的教學進度壓力,研究者還是未能完成預期的教學 課程設計,無法實施原本預定要執行的任務性活動。因為研究時間有限,學生是 否可從本行動研究的教學課程中獲得並展現核心素養強調的學習態度還有賴於更 多的研究結果來驗證。最後,根據學生在教學前中後的評量與課堂反應中,研究 者省思過往自身習慣使用的單字與文法教學方式,學習如何加入競賽模式來刺激 學生學習,以及如何應用閱讀理解策略來幫助學生培養閱讀動機,增進學生的閱 讀素養能力。

這一次的改變是研究者對於自我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小步,研究者認為無論未 來還有多少讓教師們感到陌生的新課綱與理念,只要教師們考慮學生的學習特 性,嘗試在慣用的課程中加入學生有興趣的活動,也許能在枯燥乏味的教學現場 中看到學生改變的一絲微光。研究者期許日後更加精進教學專業知能,靈活使用 素養導向強調的生活化情境設計等原則於教學設計,並依照行動研究的精神不斷 創新與反思。

164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