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同志基督徒之相關研究

38

前面的幾個部分可看出兩位受訪者的認同歷程大同小異,但當其同志身分認 同確立後,可看出一方從此豁然開朗,在面對其認同的衝突時,選擇了自我身分 為主的同志身份認同,並以同志身分為榮,且能四處尋找相關的資源來豐富並肯 定自我的人生;而另一方在面對其同志身分的認同時即面臨了極大的困境,而又 在其好不容易接受了自己是同志時,接受了同性戀醫治機構的醫治,而接受治療 期間,受訪者小時候所遭受的性侵害經驗,也被治療機構歸咎為成為同志的原因,

也因此在面對信仰與性傾向的認同衝突時,他感到非常的矛盾,一方面他了解自 己就是同性戀者,但也同時接受教會中所說的同性戀是一種罪,如此矛盾有糾結 的情感與思想,讓他陷在宗教信仰及己身性向的衝突中,無法突破自我,並轉用 較為消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同志身分,而直至訪談結束,其對於己身的自我認同 並不算完全的整合成功。

而本研究也發現,豐富的同志資源社群及參與同志教會,對於同志基督徒的 認同發展皆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志教會能扮演傳遞正向同志訊息與同志神學 的重要角色,若能多方接觸此方面的訊息,對於同志基督徒的自我認同能有多方 的助益。

顏邵璇(2005)以深度訪談、參與觀察,實地參與同光教會活動,分析同志 基督徒的信仰與社會運動,主張同光教會是同志運動團體,同時也是新興的宗教 團體,透過共同擁有的信仰生活與特定的儀式凝聚情感、建立共同的價值觀,認 為同志基督徒以信仰結合同志運動,建構穩固的抵抗性論述。

而楊鳳麟(2006)的研究主要著重於探索已經跨過身分認同的同志基督徒們,

其生命經驗,包含感情經驗、性經驗以及信仰經驗,並深入探討三者間錯綜複雜 的關係,藉此了解並釐清同志基督徒在面對信仰衝突時的立場。

研究以六名已自我認同為同志基督徒的朋友作為訪談對象,其中包含五名女 性及一名男性,而研究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的同志皆有被教會拒絕的經驗,而有 的是直接被驅趕出教會的外在性拒絕,有的則是在其表明自己為同志後,教友們 便對其漸行漸遠的內在性拒絕。而這些同志基督徒們在遭受教會的拒絕後,也各 有不同的面對及處理方式,有的人會選擇離開教會,有的則選擇隱藏自己的身分 繼續隱身於教會之中,也有部分的受訪者會接受嘗試改變自己的性傾向,接受教 會的教導,試著去跟異性交往,但事實證明所謂的矯正性傾向,其實只是多此一

39

舉罷了。而對於同志基督徒來說,最能夠讓自己在信仰及性傾向間得到釋放的選 擇就是找到了一間能夠接受同志基督徒的教會,如此他們便能在信仰及性傾向間 取得平衡,也較不會有缺憾。

而對於己身之性傾向及對於性的態度,受訪者均傾向認為性傾向為天生的,

是上帝所賜予他們的,而非其可自由選擇的。對於所謂的前同性戀者他們也抱持 著質疑的態度,認為聲稱其性傾向有所改變者,可能並非真正的同志。而對於教 會中最常被拿來抨擊同志基督徒的同性性行為來說,我們都知道,基督教非常強 調婚姻的重要性,性行為一定要在合法的婚姻關係下發生,但在同志婚姻尚未合 法化的狀態下,同性性行為似乎無論如何都會違背聖經的意思,但楊鳳麟(2006)

說明,設立婚姻的意義其實是希望雙方都能對彼此忠貞,也因此,同志基督徒循 著基督教義的教導,雙方在上帝面前立下如同婚約的委身後才會發生性關係,如 此也符合信仰中的要求,並未違背上帝的旨意。

同志基督徒無論在什麼樣的選擇下,均會面臨到自我認同及信仰間的衝突,

而在他們的性、愛戀與信仰經驗中,同志基督徒能在異性與同性的愛情經驗中面 對自己的同志身分,也藉由密契經驗(mystrical experience)來感受到上帝對他 們的眷顧及愛,因此讓他們了解到其實他們並不孤單,並非教會中所說的同志是 上帝所不喜愛的。

同志基督徒在主流性別文化下,對於性別文化及同志次文化的立場,不同於 一般異性戀及一般的同志,呈現出不隨主流文化起舞的性別觀點,在信仰方面,

同志基督徒態度一樣的真誠、堅決而恭敬,並不受到己身在信仰中所承受的壓力 而影響,他們勇於做自己,也帶著真誠的信繼續信仰上帝,在教會的恐同文化下 依然堅持信仰,而主流教會中,是否能遵循耶穌神愛世人的旨意來愛這些同志,

對於這些在同志議題上並非以上帝旨意來對待同志基督徒的基督教人士,這些才 是需要被神來管教的基督教恐同現況,教會應以更友善的態度來對待一樣虔誠信 仰的同志基督徒才對。

顏伊旻(2007)的研究,藉由同志基督徒身分的特殊性,透過主體的敘述及 其本身經驗的詮釋,了解同志基督徒對於己身在社會主流論述下成為自己的可能 性為何。而藉由同志基督徒的敘事建構,同時審視同志基督徒在敘事中所隱藏的 價值觀,而研究發現同志基督徒在為自己發聲的同時,也易受到雷同事件觀點及

40

普遍化的故事所侷限,不過也呈現出了在主流論述之外的另一種邊緣化主體的重 新建構。

關琁丰(2011)的研究主要也著重於探索同志基督徒的自我認同歷程,因為 同志基督徒在某些教會並不被接受,因此關琁丰主要探討當同志基督徒在信仰中,

面對性向與教條的衝突時,對於自我認同方面所產生的困境,研究針對七位同志 基督徒進行深度訪談,探索同志基督徒的自我認同歷程。

其研究結果發現,有三位受訪者在自我認同中並未遭遇到困境,而其他四位 在自我認同上,容易因教友的反對而產生自我認同的困境;而同志基督徒對於自 我的認同,與其生長的背景及所處的教會有關,研究同時歸納出同志基督徒對於 自我認同的兩種歷程軌跡,(一)發現→懷疑→探索→質疑否定→認同肯定;(二)

發現→懷疑→探索→認同肯定。

楊于萱(2015)透過半結構式的深入訪談,訪談八位同志基督,研究主要在

探討同志基督徒身分認同歷程的本質與意涵,先進行訪談,再運用敘說研究法來 分析八份的文本,最後歸納出五個共同主題:(1)從櫃內到櫃外,掙扎求同的邊 緣人生;(2)從相識到相隔,真實滿愛的信仰生命;(3)相衝的身分,藏逃的罪 人;(4)我的身分由我來定義,接納自己最重要;以及(5)回首苦難生力量,

心懷盼望迎未來。透過研究結果,本研究也針對同志基督徒、諮商工作者與基督 教社群,以及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具體建言,期盼對相關實務與研究領域能有所助 益。

1996 年,台灣第一個基督教同性戀團體─同光教會誕生,同光教會的出現讓 素來對同性戀議題較為保守的基督教會,開始緊張了起來,長期以來在基督教會 中同性戀都被認定為是一種罪惡,因此在基督教中成立同性戀團體是極具爭議性 的。

許家恆(2008)的研究以五位同性戀基督徒的生命與宗教經驗為研究核心,

身處於反同思想氾濫的基督教大環境下,展演出同志基督徒在性別與宗教交互牽 引的歷程。

同性戀傾向不管是對基督徒或是非信仰者來說,都是一種非常態的表現,而 同志基督徒所承擔的壓力不僅是令人側目的眼光,更深層的是心裡上對宗教真理 的違背。本研究以同光同志長老教會為研究對象,探究同志基督徒的信仰歷程,

41

研究結果發現,同志基督徒普遍經歷宗教信仰的喜悅、同性傾向對宗教信仰的衝 擊,以致放任自己經歷宗教上的漂流經驗,再尋求認同並重新經歷宗教,從此之 後也開始盼望他們特殊身份的未來願景。

同志基督徒在宗教上的認同其實是繫於對性別的認同,過去的研究較強調基 督教同志團體在宗教經典的詮釋上,對同志基督徒提供了宗教認同的要素,但本 研究認為是宗教徒對個人生活政治的選擇,因為在同志基督徒中也不一定有相同 的聖經詮釋,或是聖經詮釋不一定是信徒關懷的重心。同光教會作為一個提供非 主流性傾向者的避難所,個體選擇進入同志教會是共同構築一個群體的願景,儘 管同志基督徒在選擇了同志教會為宗教信仰的維持場所,外在的緊張關係與廣泛 的道德問題仍舊存在,內部也有著相同性別等級的現實。

42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