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刻板印象之形成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性別刻板印象之形成

母親懷孕之時,胎兒的性別是大家必問之焦點,性別是個體最明顯的特徵,

一旦知道對方的性別,對待的他/她們的方式也隨之不同;然而,自己的性別也 影響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晏涵文,2004)。人們認為男生就該勇敢、理性、有 冒險精神的,女生應該是漂亮、溫柔、害羞的;男生適合當醫生、工程師及管理 階層的職位,而女生較適合當老師、護士及被管理的角色。這些ㄧ般大眾視為理 所當然的想法,到底是什麼呢?是從什麼開始形成的?又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對 於個體會有什麼影響呢?以下將逐一說明。

一、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定義與內涵

性別包含了生物學上的性(sex)以及社會文化的性別(gender)兩個層面。

生物學上的性是依據個體的性器官與基因來決定男性或女性;而社會文化的性別 則是心理學和文化上的辭彙,代表著某ㄧ社會文化對男性或女性的期待,並影響 個體對於自己的看法,即性別角色看法。

性別角色乃是後天學習而來的,個體在社會化的歷程中學習到社會文化賦予 性別的規範,對於性別角色及其行為的信念與態度遂形成固定、刻板與概化的刻 板印象,個體亦表現出相對應的行為傾向(晏涵文,2004)。

所謂「刻板印象」指的是個體根據某些訊息對特定團體或人群做簡化的、僵 化的推論或過度類化,而忽略其中的個別差異,易將某些特徵附加於同一社會、

文化的人,如客家人勤儉、法國人浪漫等(晏涵文、黃富源,2002;韋伯,1992/

趙居蓮譯,1998)。刻板印象之形成常不以事實資料或親身體驗為根據,單憑人 云亦云的間接資料,或對某事、某人、某團體持過度簡化的評定,也因此刻板印 象容易產生偏見(韋伯,1992/趙居蓮譯,1998)。

進一步則可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則是指個體對於性別角色及其行為的信 念與態度,與其所處之文化與社會期待密切相關,而且形成固定的、刻板的看法 及印象(劉秀娟,1997)。一般人存在著「男女有別」的看法,對於人格特質、

行為表現、職業期待等各方面,持有刻板的印象,如男生數理能力強、女生語文 能力好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不見得完全正確,但其影響卻是深遠的,負面的性 別角色刻板印象會產生刻板印象威脅,在此威脅與壓力下,可能影響了行為表現

(陳皎眉、孫旻暐,2006)。

綜上所述,性別刻板印象意指某社會文化中,對於男性或女性的行為模式持 有一種概括式且不具彈性的信念或態度,忽略了個別差異,形成一套「女生應該 怎樣,男生應該怎樣」的絕對觀念,不論這種信念或態度是否與事實符合,過度 類化的刻板印象,對於個體的發展,容易產生負面的影響。

當性別刻板印象深植人心之後,一般人就容易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導引個人 行為與期望,並以之作為評價他人的參考架構(李美枝、鍾秋玉,1996)。如對 於男性,我們會認為他們是勇敢的、富冒險精神的、邏輯推理能力強、獨立的;

對於女性則認為她們是溫柔的、容易哭泣的、注重外表的、依賴的。男女將社會 所形成的性別刻板印象融入自我概念中,導致許多女性自我設限,潛能發揮受到 了抑制。

劉淑雯(1996)曾整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歸納出性別刻板印象的內涵,如 表 2-1-1 所示:

表 2-1- 1 性別刻板印象的內涵 據支持男人與女人是不同的:(Vivien Burr,1998/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37)

1.女性的語言能力優於男性;

2.男性的視覺空間能力的表現優於女性;

3.男性在青春期後,數學能力上的表現勝過女性;

4.男性在語言及肢體的攻擊性明顯強於女性的。

Maccoby 與 Jacklin 認為對於男人和女人差異的刻板印象存在著許多不適當的研 究證,在研究女性和男性的向度上有太多的重疊性,有時在同性別之間可能存在 著更大的差異(Vivien Burr,1998/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劉秀娟(1999)

也指出男女之間除了生物學上結構的差異外,基本上在心理發展和認知能力發展 等方面的性別差距並不會特別明顯於個別差異。

二、 性別刻板印象之形成

性別刻板印象的理論基礎在心理學、社會學界皆有所討論,以下就社會學習 論及認知發展論,分別加以探討。

(一) 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者班度拉(A. Bandura)和 W. Mischel 認為幼兒透過直接教學與 觀察學習這兩種方法,來獲得他們的性別認定與性別角色(林翠湄、黃俊豪等,

2003:727)。

打從出生開始,父母即藉由正、負增強來促使幼兒發展適合其性別角色的行 為。父母親以不同方式對待男女孩,包括態度、玩具選擇、活動遊戲、房間佈置 等(李然堯,1983;林敏宜,1993),當幼兒出現適合其性別的行為時,會得到 父母親的鼓勵,反之則受到阻止、懲罰。父母親藉由增強與削弱,教導男孩如何 做個男孩,女孩如何做個女孩,因此,父母便成為幼兒早年性別角色學習的主要 影響因素。

另一方面,幼兒也透過觀察和模仿學習符合性別角色的行為(林翠湄、黃俊 豪等,2003:728),對象包括父母、同儕、教師、兄姊、媒體人物、圖等。例如 大量看電視的兒童比其看少許電視的同班同學對男性女性持有較刻板的看法

(McGhee & Frueh, 1980; Signorielli & Lears, 1992,引自林翠湄、黃俊豪等,

2003,頁 729)。

(二) 認知取向

Kohlberg 於 1966 年提出認知發展論,主要認為性別角色發展有賴認知發展 的成熟度,幼兒先須對性別有一定瞭解後,建立穩定的性別認定,然後再主動尋 找與自己同性別的楷模,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適合自己性別的行為表現。

認知發展論強調幼兒認知,與社會學習論之不同,以表 2-1-2 所示:

表 2-1- 2 社會學習論與認知發展論之差異

社會學習論 認知發展論

女孩/男孩希望得到鼓勵和獎賞 È

因為表現出女孩/男孩的行為而得到 鼓勵和獎賞

È

所以我要做個女孩/男孩

(幼兒是被動的接受者)

我是個女孩/男孩 È

所以我要表現出女孩/男孩的行為

È

表現出女孩/男孩的行為,就能得到 鼓勵和獎賞。

(幼兒是主動的資訊尋求者)

( 研究者自行整理)

由此可知,幼兒一旦明白自己的性別,就會想表現出符合其性別角色的行 為,此時來自父母、師長、同儕、大眾媒體等各方面的刻板印象,將影響幼兒的 性別認同及刻板印象。

綜合以上所述,個體性別角色之形成可能同時仰賴社會學習論及認知發展 論,幼兒須具備基本的性別認知,再透過觀察和模仿習得性別角色行為,提供了 本研究在實施上之重要依據。

三、 影響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外在因素

一般認為社會化過程是造成性別差異的最主要力量,個體透過觀察及模仿如 父母、師長或其他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性別刻板化的態度,並經由社會化的過 程及角色塑造過度類化的結果,而使得個體逐漸加深其性別刻板印象的信念與態 度(晏涵文,2004)。

造成性別刻板印象的因素相當繁多,小至家庭的教育,大致社會文化的薰 陶,而李美枝與鍾秋玉(1996)分析、歸納國內二十年來(1975~1994)以性別 角色為主題的研究,發現父母與家庭、學校環境、同儕團體、大眾傳播媒體對性 別角色的發展是有相關的。以下列舉幾項重要因素作為討論。

(一) 父母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兒童性別角色發展的關鍵人物。自嬰 兒呱呱墜地後,父母親即依嬰兒外在生殖器官給予「男孩」或「女孩」的標記。

父母根據本身的性別刻板印象來對待子女,並要求子女符合其性別角色的扮演,

子女也經由模仿或認同父母來學習性別角色,使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更是無所 不在。父母親形象對於幼兒性別角色的觀點具有相當的影響,可說是教育孩子性 別觀點的直接教材(晏涵文,2004)。

一般人對於性別,幾乎都有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甚至在孩子出生之前,就 已經影響了父母或親友對待他或她的方式(高沐晴,2001)。許多研究指出,父 母對於不同性別的孩子,在各方面均有不同的對待與期望。女生通常被父母認為 比較柔弱、比較漂亮、比較瘦小;而男生則被認為是比較安穩、比較強而且比較 機警。而使得父母產生不同的對待方式,男孩較容易受到粗魯的對待,女孩則是 比較會受到保護。在教育期望上,父母較盼望並支持男孩子接受更高教育,以換 取更高的社會地位;而對於女孩則多認為「書念太多或工作能力太強,會嫁不出 去」。

在玩具選擇方面,父母提供男孩的玩具種類較多,較屬於創造發明性質、較 鼓勵接近自然物理環境以及要求操作(manipulate)藉此獲得環境的回饋,而提 供女孩的玩具較多是模傚性(imitate)及接近社會環境。劉淑文(1996)研究發

現父母在選擇玩具時,也常以性別為考量依據:男孩的玩具以積木、交通工具、

操作性玩具為主;女孩則以洋娃娃、柔軟性玩具為主。Tauble 觀察小學生的研究 中即指出父母經常與男孩玩活動性遊戲,與女孩玩社會性活動(林惠雅,2003)。

另一方面,女孩的房間有比較多的洋娃娃、小家具以及粉紅色的色調;男孩的房 間則有比較多的運動設備、工具、各式車輛,以及藍色、紅色和白色的色調。根 據社會學習理論的預測,這樣差異性的玩具提供及房間佈置,會導致兒童在行為 表現上出現差異,也可能產生不同形式的人際互動(晏涵文,2004)。

另外,在家務分工方面,父母指派給男、女孩的家務亦有所不同,男孩被要 求的家務與父親相似,屬於離家(out of the house)的工作,例如:倒垃圾、洗 車……;而女孩則是與母親相似的工作,如洗碗、清理房子、照顧弟妹……等增 進家庭環境安寧的工作(王慧鈴,2002)。陳瑩娟(2004)的研究發現:父母親

另外,在家務分工方面,父母指派給男、女孩的家務亦有所不同,男孩被要 求的家務與父親相似,屬於離家(out of the house)的工作,例如:倒垃圾、洗 車……;而女孩則是與母親相似的工作,如洗碗、清理房子、照顧弟妹……等增 進家庭環境安寧的工作(王慧鈴,2002)。陳瑩娟(2004)的研究發現:父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