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教學之探討

《性別平等教育法》(2011)第十七條第二項規定「國民中小學除應將性別 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 時。」,在架構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相關內涵與教材後,需要老師將性別平等教 育落實於教學現場中。本節將就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原則、教學策略、以及實施方 式等三方面,分別進行探討。

一、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原則

自 2004 年《性別平等教育法》開始討論、訂定的草案中,即提出「教師除必 須時時從事性別意識之自我檢視之外,更須具備活用教材教法之能力,以有效教 學法克服教材中仍未達完善之部分」,亦即無論在正式、非正式或潛在教學中,

教師都應該具有性別平權的觀念。此草案對於教師應該如何實施性別平等教育,

提出以下八項建議:

(一)避免性別角色刻板化之工作分派,提供所有學生參與各項學習活動機會。

(二)教師以身示教,教學行為必須具有性別平等之楷模。

(三)於班級教學討論中,將有關性別與族群等之迷思概念提出來做為反思活 動。

(四)於班級經營方面,應避免有性別隔離或歧視之現象。

(五)提供學生對各種不同多元角色進行試探,勿灌輸男女學生生涯選擇植基 於傳統性別分工觀念。

(六)全面檢視所採用之各科教材及補充教材是否有性別偏見或失衡現象。

(七)學校之空間、體育用品及學校設備、校規之訂定必須確保性別之公平性。

(八)提供男女學生合作學習、尊重差異之團體互動經驗。

而現行的《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九條第一項規定「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 育活動時,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破除性別刻板印象,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

(2011 年修訂),顯示教師在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時應具有性別平等的意識,

Rivera-Bermudez (1995)亦提出在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時,教師之間可相互檢視 以避免偏見的產生。由於特殊教育學生障礙類別不同、障礙程度亦相異,故實施 原則應配合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性而有所調整。

張昇鵬(1990)指出智能障礙學生由於心智發展較正常兒童緩慢,因此無論 在教材的安排、教學方法、策略等都要有所不同,而且要做妥善的調適,整理相 關的教學原則有:要讓學生享有成功的學習經驗;給予回饋;增強正確的反應;

確定學生的學習進度;有順序的逐漸學習;教材的難易變化宜採最小幅度;協助 學生的學習遷移;給予充分反覆的練習以期產生過度學習的效果;分散的練習較 優於集中的練習;一次只學習一項簡單的反應。

Olasov(1993)表示教導特殊教育學生有關性教育的課程,須運用有效的教學 法,並設定教學目標與課堂活動,以及選擇合適的教材或針對目前可用的教材進 行修改,以滿足特殊教育學生的需求。

周春芬(2003)對於教導智能障礙學生性別平等教育,提出七項具體的實施 原則:

(一)個別化:依個別的性需求、性問題,給予個別化的性教育設計與指導。

(二)生活化:在日常生活細節中觀察和引導。

(三)具體、多樣的輔具導入:用圖片、影片的說明及人形、模擬物品的操作。

(四)反覆練習和演練:透過情境演練、角色扮演、討論、遊戲去體驗和學習。

(五)隨時提醒和驗證:隨時導正性行為和表達方式;把握情境給予反應,以 觀察學習效果。

(六)指導者的健康心態:不用曖昧語言、用正確性詞彙;鼓勵談性或討論有 關性的看法。

(七)給家長配合的指導和回饋:家庭生活中的性指導方針、協助改善家庭生 態的性問題、行為現象或發展內容的報告。

黃榮真(2006)的研究亦指出,針對智能障礙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應根 據智能障礙學生的身心特質和學習需求,掌握具體化、生活化、系統化、重複化 等原則來呈現教學內容,且必須介入更多切合學生實際所能理解的學習經驗,採 用實際做中學的方式,將性別平等觀念與態度融入日常生活中。

李永昌、廖聲玉、蔡維真等(2011)亦認為特教教師在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教 學時,應採取正向態度進行教學,使用正確的語言,教學內容須生活化,並與家 長主動保持聯繫,且重視教學成效的多方檢核,才能瞭解學生的學習成效。

在臺東大學特教中心(2005)所編製的肢多障類性別平等教育參考教材提到,

性別平等教育成效主要關鍵繫乎於教學者,教學者應具備正確、健康、自然的態 度,且對此教育內容、實施方式有基本的瞭解,才能引導學生自然而正確地瞭解 性別平等及如何相處的相關知識。此教材亦提出六項教學原則:

(一)由基礎的概念知識而至深入問題之探討。

(二)探討問題是由具體而抽象。

(三)教學呈現是由個別的單元,至最後的統整的單元。

(四)強調參與者的經驗分享。

(五)突破「性避諱」傳統而公開、坦然討論兩性相關主題,進而能體悟兩性 平等及相處之道理。

(六)強調認知與行動合一。

此外,對於視覺障礙者性別平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如何透過視覺以外的 管道和方式,來彌補視障者視覺訊息的不足,以便和明眼人一樣能有「正常」發 展(邱大昕,2013),臺南大學特教中心(2005)所編製之視障類性別平等教育 教材提到,為視障生選擇有關性別平等教育參考教材時,應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一)強調實際感受得到。

(二)減少抽象或想像的成分。

(三)方便視障生思維的連結與發問,且在講解時,盡量有模型可以輔助講解,

以利視障生的理解與聯想。

另外,林旭認為「語言往往是文化的核心,劃分著不同的文化族群,例如在臺 灣,因為『母語』的不同便分出了許多族群,現在大家都了解應該尊重不同族群 的文化,但卻很少人會把聾人當作是擁有『母語』的族群」,聽障者在日常生活 與學習上各方面都與聽人無差異,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他們使用的語言與聽人不同

(引自謝雨純,2013)。Love在1983年的研究中發現約有四分之三的聽障與啟聰 學校的成員覺得最適合實施性教育的地方就是家中,父母親本身對於性別的看法

以及互動方式,是給子女最好、最直接的性別教育學習典範,魏瑞金等人亦建議,

因為聽覺障礙,絕大部分訊息均靠視覺獲取,教學時應考量聽障生的身心狀況,

慎選能達到教學目標的教材教具(引自吳秉叡、蘇盈宇,2002)。

由於特殊教育學生障礙類別不同、障礙程度亦相差異頗大,故實施原則應配 合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性而有所調整,但是正向態度、具體思考、與生活經驗連結、

在實際生活中做中學並檢核學習成效,仍是可以通用於各障礙類別的實施原則。

二、性別平等教育之教學策略

歐陽教認為教學方式並不只是由外而內的灌輸與刺激而已,尚可以藉著由內 而外的引出方式來進行,林寶山引用其概念進而指出,教學策略應符合教育的認 知、價值以及自願性之規準性意義之外,尚須考量其目的性、釋明性、覺知性(引 自謝臥龍,2002)。因此,謝臥龍(2002)針對性別平等教育教學策略,對教師 們提出如下幾項建議:

(一)鼓勵學生思考檢視歷史與當前社會文化中性別偏見的現象。

(二)檢視教學活動、教學策略與互動機會中性別不平等的狀況。

(三)帶領學生剖析與探究多元文化社會中性別議題劃時代的意義與內涵。

(四)設計與發展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的課程。

(五)體驗潛在與顯著課程中的性別意涵,訂定兩性平等教育的目標。

(六)參與兩性平等教育教師研習與工作坊,提升兩性平等教育推動知能,建 構有效能的教學策略。

(七)經由同儕之間相互研討教學策略中的性別意識,培育無性別偏見的教學 知能。

(八)不使用帶有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的語言。

(九)針對學生施以個人評斷時避免性別差異。

洪久賢(2001)在經過國中、高中性別平等教育實驗教學後,歸納出有效的 教學策略,研究者整理如下:

(一)妥善運用教學與時間,可採用思考、心態、時間的循序漸進原則,讓學 生有充裕的時間適應改變,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者。

(二)選擇適切的性別主題,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課程討論的參與動機。

(三)提供支持性、創造開放、安全且強調性別平等對待、相互尊重的學習環 境,以鼓勵學生發聲。

(四)在教學歷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與學習者的角色,充分開放言論流動的 空間,予以學生自由辯證。

(五)運用思考單。

(六)教師適時給予進一步的發問。

(七)價值澄清與思辯。

(八)教學時將學生組成異質小組,善用合作省思。

(九)運用訪談、參觀或體驗,反思及交流不同的性別觀與經驗。

(十)師生教學相長,在日常教學歷程中反思其性別意識,並採多元評量的方 式以檢視教學成效。

Lakey(1994)認為有關智能障礙者性教育的輔導,可以使用教導、討論、影 片與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陳彩雲(2000)則對於落實特殊教育學生性別平等教 育,提出幾項可以運用的多元教學方式,例如:1.多加運用類似情境與角色扮演,

讓學生揣摩應變;2.多用討論、分享經驗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異常情況;3.透過 工作分析法,將教材系統化,教法結構化,並以直接示範指導,反覆練習,直到 精熟為止;4.多用錄影帶、電腦多媒體等科技產品之多元管道,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讓學生揣摩應變;2.多用討論、分享經驗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異常情況;3.透過 工作分析法,將教材系統化,教法結構化,並以直接示範指導,反覆練習,直到 精熟為止;4.多用錄影帶、電腦多媒體等科技產品之多元管道,提高學生學習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