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學校體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是讓所有學生培養終身運動的好習慣,規畫能促進並提 升女學生以及所有學生皆能參與的課程,發展不會讓任何人感受到差異及歧視對待的 體育課程。需要探討其他與女性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因此第四節將鋪陳體育課現場的 現況。探索教師的對待與學生的感受、性別課程規劃方向、課程的融入與轉化、運動 的空間等等。另將九年一貫課程納入探討,使本研究與教學實務相互結合。

一、退出運動場

Van Wersch, Trew, and Tuner (1992)針對北愛爾蘭 3,344 位大學生進行問卷,研究 學生在 11 至 18 歲不同學齡時期,對於體育課興趣的統計結果。研究發現年紀較小的 女性,身體活動的興趣大於同齡男性;在 14 歲以後女性逐漸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這 個結果讓研究者倍感興趣,從問卷中區分六個身體活動相關類別的議題,從學生對體 育課的(偏好、涵義、地位、課程、教師、青少年)的調查結果,真實的反映了體育課在 學生心目中的評價。例如: 總是被別人取笑;希望能有更多的選擇;能力較弱學生被

體育教師冷落;只有好學生會被讚美;過多暴力競爭及比賽;不會將注意力放在我們 身上;體育課的目標,只有擊敗對手和打贏而已;因為不是身材高大且強壯的人,覺 得自己不適合體育及運動;體育老師通常給運動能力好的人較多幫助等。北愛爾蘭的 運動經驗是否能證實體育課程中性別不平等、體育課程的學習品質不良、及教師的漠 視等,會造成女性對體育活動興趣降低?亦是否能證實體育教師對於課程及性別的重 視,會影響學生對於體育課的價值,讓學生長時間處於平等情境中,女學生對體育活 動興趣又能增加嗎?上述對於體育課的描述及觀念造成的原因以及學生對於體育課的 反應,研究者將透過現場觀察、教學設計及實施、教學省思、自我揭露及學生的訪談 資料及開放性問卷中尋找答案(黃瑞琴,2002)。

二、探索性別課程規劃方向

女學生或運動能力較弱學生被歸類或被認定為不愛運動的性別角色 (黃泰豪,

2005),教師可能將女性或運動能力較弱學生持續歸類到基礎練習的訓練,學生將永遠 無法和不同運動能力及層級的學生互動(畢恆達,2000b),平等意識的改變是一連串不 同事件所累積造成的結果。結果是歧視或是鄙視,皆因為不同生命個體擁有不同生活 背景及生命經驗(畢恆達,2004a)。體育融入性別平等課程與其他性別平等相關研 究,其共同關心性別問題的精神一致,但是在定義與研究方法的不同,衍生不同研究 性別的方法,關鍵在於研究者如何堅定自我對性別平等的信念,而產生ㄧ連串性別行 動的改革,真實得面對性別問題,發展讓學生受用的教學活動(蔡淑苓、吳達芸,

2009)。 體育教師須檢討及思慮如何讓兩性能在同一時間、場地、組別同參與比賽。

為營造遊戲為主體的球類比賽,需要重新評估比賽情境的身體衝撞可能性,體育教師 可以在課堂上提醒學生避免與比賽情境中的不必要衝撞或蓄意的撞擊,建立學生對於 遊戲性比賽的正確觀念(黃政淵,2002)。

另一類型的研究是限制單一性別的肢體延展性,是否讓單一性別產生無趣的感 覺,甚至有鄙視異性隊友的意味;學校學習運動比賽的意義著重在團隊動力的合作及 策略運用,融入或營造平權及平等的「條件」,在平權意識尚未認同或產生前,單純 變換性別人數比例及調整比賽規則的限制,是否能促進女男學習到互動及溝通能力,

亦須透過本研究中課程規劃及學生訪談後,可以得到學生對於體育課情境中與不同性 別互動的真實感受(滕德政,2000、陳信欽,2005、曾郁嫻,2010)。

邵一銘 (2007) 探討臺灣女性參與籃球歷史及教育文化,發現學生在國民中小學時 期是培育並奠定優良運動技能基礎的黃金時間,在課程標準及內容上女男完全相同,

但是教學可能受到傳統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態度及教師對於男性期望較大的影響,女 性學生不一定得到公平的受教權;到了國中九年級,以及高中時期受到升學主義的壓 力下,升學形成運動參與的阻礙之一;大學時期的女性雖然有選修的機會,籃球場地 也比國、高中校園來的多,上課可以充分的使用籃球場,但是在下課後的籃球場使用 狀況方面,女學生會受限於場地使用的規則及規定,大多是男性學生使用居多,女性 較不容易介入參與,導致使用率過低。所以,如何讓女性增加或促進女性參與籃球運 動或甚至能自由參與更多種公共設施下的運動設施,是大家需要共同思考的面向,例 如:發展並推廣友善校園女性優先使用之運動空間(湯志民,2007)。

三、空間等於平等?

教師在安排所有學生活動空間時,必須要考量在「平等」的條件下規劃學生的活 動空間,空間的使用及活動範圍也可以說明教師對於不同性別的重視及考驗教師體育 課程活動場地的能力,讓每位學生有充分的運動學習空間,才有學習的基本尊嚴,也 是維護學生學習的基本權力(畢恆達,1996)。以下從課程研究文獻中,針對女學生 的需求以及對於體育課程的空間需求提出四個主題: (一)給女性乾淨的運動空間:校 園空間的規劃,並沒有將女學生運動後,衛生清潔的條件納入建築當中。在學校有限 經費上,要重新打造體育課後淋浴空間有其困難度,但在現有的學校環境下,是否可 以改造一個體育課結束後,能擦拭身體並更換乾淨衣服的地方(薛荷玉,2009)。一方面 能在短短十分鐘下課時間完成擦拭換裝,二方面能讓學生乾淨的回到教室上課,最重 要的是,或許因為這個措施,讓更多女孩子願意在體育課盡情的參與體育課程,而不 是保持不流汗的狀態。(二)避免暴力及肢體衝撞的課程:國中小盛行的躲避球賽,在一 般人眼裡,是講求團體攻防並運用巧思將球擊中場內對手的比賽,這樣的比賽也在體 育課程中實施。球員雖然扮演著攻擊及被攻擊的角色,但在性別上,男學生成為比賽 的主導者,女學生只有服從及配合男學生的命令行動,女學生扮演的卻多是在場內閃 躲、被攻擊,在場外協助的女學生則以身體擋球後,再將球迅速傳給同隊男同學攻擊

(滕德政,2009)。部份遊戲可能是女學生對運動產生厭惡的開始,認為比賽就是打 贏或擊敗對手且充滿暴力的行為,造成女學生未來對體育課的不安及恐懼,而拒絕運 動。體育課避免高技巧的動作練習及劇烈接觸性運動次數,以減輕女性或運動能力較 弱的學生對運動的排斥及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McDonagh & Pappano, 2008);(三)儀典 中的女性:學校辦理校慶儀典當中,學生的角色扮演,除了聖火點火儀式搭配一男一 女外,擔任迎賓、會旗進場、升旗、頒發獎品等工作皆由女學生擔任。是否也代表著

學校承辦校慶的業務單位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四)增加女性運動空間:傳統學校體育運 動設施,大多為標準PU操場、籃球場、排球場及爬竿等大肌群動作運動設施。學校若 能在教室走廊及川堂上用心,鼓勵女性在寬敞的空間進行跳繩、跳格子、扯鈴及踢毽 子等較為精緻或鍛鍊小肌群的活動,是否增加對於女學生運動項目的限制及刻板(畢 恆達,2009a)。

四、課程的融入與轉化

學校教育中屬於九年一貫重大議題的性別平等教育強調適切、適時的融入七大學習 領域之中,融入即是轉化取向的發展(莊明貞,2005)。體育課程中不難發現教學內 容及方法對於性別的歧視 ,當體育教師能瞭解性別平等的意涵及精神時,體育教師就 能夠從現階段的體育課程內容及方法上發現性別問題,從中進行探討及改變;在轉化 部分,無論是競技體育或是學校體育,其學習的共同價值都離不開努力參與運動、團 隊學習、人際互動、合作協調、領導能力。運動參與不只是學生,也包含體育教師,

在身體活動的範疇中,師與生都必須將其價值轉化到其他生活及教育情境中,甚至能 影響女性未來職場上,追求卓越及生活品質的動力(鍾怡純、闕月清,2008)。

五、不同運動經驗產生歧視性的運動價值

不同性別互動的相關文獻中,發現並認為值得在教學生上探討。鍾怡純 (2004) 從 女大學生的運動參與以及與異性一起運動的經驗中,發現女性總是擔任著為取得勝 利,妥協、並犧牲自己權益的角色。排球的賽制及規則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適 不適合用在非競技選手身上,甚至更需要思考學校體育教學將國際比賽規則一字不漏 的實踐在一般學生身上。但是從教學觀點來看,現階段兩性共處的班級情境中,學生 需要學習透過不同性別的互動可以相互學習尊重及溝通,促進並拓展個人人際關係;

從運動競技觀點來說,勝負的結果,可能影響同隊隊友對於勝負結果的歸因(尤其是 輸的隊伍)。

賽制依據國際排球規則運作,造成女性參與者多被男性及比賽局勢所支配,甚至 因為局勢的關係,女性的比賽參與量因此減少,其減少的原因不是因為女性沒有參與 運動,而是比賽局勢下,為了避免失敗,女性逃避接球或男性主動搶球,甚至蓄意不

賽制依據國際排球規則運作,造成女性參與者多被男性及比賽局勢所支配,甚至 因為局勢的關係,女性的比賽參與量因此減少,其減少的原因不是因為女性沒有參與 運動,而是比賽局勢下,為了避免失敗,女性逃避接球或男性主動搶球,甚至蓄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