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平等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性別平等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Copied!
1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 碩士學位論文. 性別平等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范富強 指導教授:卓俊伶. 中華民國一○○年十二月 中華民國臺北市.

(2) i.

(3) 性別平等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 2011 年 12 月. 研 究 生:范 富 強 指導教授:卓俊伶博士 摘要. 體育教師在教學情境下體育課程的設計、規畫及實施,應給與學生公 平的待遇。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設計並實施合作學習的體育課程時,排 除教師因性別差異而有期望與對待的差別,以提供參與體育課程的學生公 平學習的機會。透過修改體育活動規則及人數,以混合性別比賽方式將性 別平等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參與混合性別的體育課程 後,學生以及教師與學生的收穫與反省。以新北市某國中七、八年級 52 位 學生 (女學生 26 人,男學生 26 人) 為研究參與對象,進行為期八週共三十 二節課的課程實施研究,經參與觀察、收集開放性問卷及訪談資料分析後, 發現課程操作可以:(一)營造性別平等體育課程,去除性別刻板印象; (二)建立性別價值觀,提升運動參與及運動技能;(三)進行反思性別 平等課程,展現教師多元教學專業。. 關鍵詞: 性別平等教育、體育課程、合作學習. iii.

(4) Action Research on Gender Equity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cember, 2011 Fu-Chiang Fan Advisor: Hank Junling Jwo, Ph.D.. Abstract. In design,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eacher should treat student equally under teaching scenarios. When design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by action research, differences of expectation and treatment due to gender differences should be eliminated, and equity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o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program should also be provided. This study modified activity rules, number of students and gender of stud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gain and reflec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fter the implemented program which was integrated with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Fifty-two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rs ( 26 females students and 26 males ) in one ju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served as participants. After eight-week with 32 lessons, through 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 it was found that (1) after integrating gender equality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gender stereotype was eliminated, (2) gender values was established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kill were enhenced, (3)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can perform diversified teaching profession by designing,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ng of gender equity curriculum.. Key words: Gender E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operative learning. iv.

(5) 謝. 誌. 深受大學教授們執著認真的教學風格影響,我在大學畢業後投入教育現場,對於教 學的熱情雖然不減,但是總覺得不盡理想,在家人的鼓勵下,決定回母校在職進修。在 求學階段期間,感謝卓俊伶老師、闕月清老師以及鍾怡純老師付出許多時間與我討論研 究議題與方向,讓我順利將性別平等議題實際應用在體育教學之中,提昇我過去十年來 教學的策略及方法。 論文能夠完成,首要感謝指導教授卓俊伶老師,除了引領我走進性別平等的研究議 題之外,當我撰寫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指導我正確學術研究的邏輯與方法等諸多事 宜。再來要感謝闕月清教授指導我進入質性研究的世界,讓我在進行課程設計方面,有 明確的方向與方法。接下來要感謝口試委員鍾怡純老師細心的審查,願意和我討論許多 性別平等的價值與觀念,幫助我修正論文並給予寶貴意見。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感謝任教學校:大觀國中的軟硬體支援之外,更要感謝七年四 班、八年十三班導師,對性別平等議題的認同,以及最重要的52位學生的參與,他(她) 們認真撰寫學習心得、自願參與訪談,才能如期完成研究。 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尤其我的愛妻培昕,總是陪伴著我,支持與鼓勵我完成學 業,在此對敬愛的師長及家人們,獻上最誠摯的感謝與祝福。. 范富強 謹誌 2012年1月 v.

(6) 目. 次. ………………………………………….................... i. …………………………………………………………………………….... ii. 中文摘要. …………………………………………………………………………... iii. 英文摘要. …………………………………………………………………………... iv. 謝誌. ……………………………………………………………………………......... v. 目次. ……………………………………………………………………………......... vi. 圖次. ……………………………………………………………………………......... ix. 表次. ……………………………………………………………………………......... x. 口試委員與系主任簽字證書 授權書.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4.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4.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 5. ……………………………………..………………….…..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全球化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 7. 第二節. 體育課情境中的性別議題. ………………….……………........... 12. 第三節. 發展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 …….………….............. 14. vi.

(7) ……………............................. 17. …….................... 21. …………………………………………………………. 23. ………………...………………………........................ 23. …………………………………...………………. 24. …………………………………………………. 25. ……………………..……….……………. 25. ………………...…………. 28. ………………………………………….. 31. ……………………………………….…………... 33. 第四節.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第五節. 運用合作學習創造性別平等教育的研究價值. 第參章 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設計流程.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 第五節. 體育融入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設計.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第肆章 結果討論與反思 第一節. 課程實踐. ………………………………………………………... 33. 第二節. 互動結果. ………………………………………………………... 54. 第三節. 反思-自我深度對話. …………………………………………….. 60. ………………..……………………………….. 6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65. 第二節. 建議. ……………………………………………………………..... 66. vii.

(8) 引用文獻. …………………………………………………….………………..….. 69. 中文部分. …………………………………………………………………..….. 69. 日文部分. …………………………………………………………………….... 74. 西文部分. …………………………………………………………………….... 75. 附錄. ………………………………………………………………….. 77. 附錄一. 研究計畫計課程實施之學校簽呈. ………..……………………... 78. 附錄二. 研究參加者須知及監護人同意書. …..………………..…………. 80. 附錄三. 性別平等融入體育教學課程計畫. ……..…………..…………... 81. 附錄四. 性別平等體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教學進度大綱. ……………….... 88. 附錄五. 性別平等融入體育教學教案. …………………………...………. 90. 附錄六. 教學觀察日誌. ………………………………………….....…....... 94. 附錄七. 參與觀察與問題發展歸納彙整表. ………………………..……... 110. 附錄八. 研究參與者之開放性問題學習單. ..……………………………... 125. viii.

(9) 圖. 圖 1 研究實施流程圖. 次. ……………………………………………….... 圖 2 性別平等融入體育課程教案設計架構圖. ix. ……………………. 23 27.

(10) 表. 表 1 資料編碼方式說明表. 次. ………………………………………….... x. 26.

(11) 1. 第壹章. 緒論. 學校的體育活動及教學情境中,長久以來身處於男強女弱的性別刻板價值下,運 動的價值常被社會曲解為塑造高技能展現,更快、更高、更強壯,便成為運動的重要 指標。在學校場域中,女男學生在天生生理差異上,是否也適用同一標準來呈現運動 的價值,在教學現場當中值得深入探究。 身體活動是人的基本權利,平等二字在現今社會中,也不再只是意識形態的宣 達,在學校環境中,性別平等的概念與行動需要所有體育教師落實在體育活動中。聯 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定義了體育精神與權利,具體將身體活動或身體教育視為基 本人權,正視此議題是需要被教育的,體育教師將扮演著傳授的義務及背負社會責任 的角色 (UNESCO, 1978)。因此,如何增加女性從事身體活動的機會,以及促進女男在 體育課情境中的社會互動,能扭轉教學場域性別歧視的圍籬,是體育教師在現階段創 造性別平等的運動情境及改善女性身體活動價值的重要目標之一。體育教學若能將性 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則能去除性別刻板化與排除性別歧視,讓不同性別的學生在體 育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方面達到平衡的境界。而體育的教育活動即是實踐並執行性別 平等的最佳場域。本章分為五節,第一節為問題背景;第二節為研究目的;第三節為 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四節為名詞解釋;第五節為研究的重要性。. 第一節 問題背景 教育部在1998年9月30日公佈「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將性別平等教 育視為重大議題,並鼓勵教師在各領域教學中,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但學生及老師正 處於升學導向制度下,對此議題抱持著觀望的心態,學校的軟硬體規範開始被檢視有 無歧視及性別不對等。課程綱要公佈的同時,教育部規定學校一定要將其融入課程中 (教育部,2000)。代表著教師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帶進教學現場;課程的設計 不只是以主題教學、教條宣讀或是觀念宣導活動而已,而是運用課程設計,在潛移默 化中將兩性平等教育的議題融入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新課程的學習領域之中,以培養 學生成為未來多元性別社會的國民,具備兩性平權的意識和帶得走的能力。.

(12) 2. 現階段國中學生正處於生長與成熟發育需要學習社交能力的青少年期。學生對於 性別平等意識的認知模糊,在對於兩性教育及互動有著強烈好奇心之下,若體育老師 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有性別不平等感受及體驗,學生很可能深化了對於性別的刻板印 象,導致學生在運動參與及運動能力上,因刻板而造成更懸殊的性別差異。 一、性別意識的啓蒙 新北市「性別平等國教輔導團」於2009年1月成立,目標是輔導學校改善校園中性 別不平等現象外,研讀性別相關研究及論文後,發現體育教學情境下是實踐性別平等 教育最佳場域,因此,鼓勵教師在學校各領域融入課程計畫,實踐教學為輔導團成立 之目標。若教師對性別平等議題的敏感度低弱,視性別平權議題只是例行工作之一, 或可能認為性別平等教育是加重教師額外的負擔。 二、教學現場的觀察 在體育課情境中,不難觀察到一些共同的現象:其一是運動情境下性別分離現 象;其二是運動情境下異性互動少的現象、學生拒絕參與現象。在教師的性別刻板印 象中,基於教師的學習背景與運動經驗的不同,很容易在體育課將女男分開來教學 (黃明宏,2005)。體育教師擺脫不了競技運動的技術訓練及國際規則兩項限制,甚 至因為該縣市的縣賽規定,校運會大隊接力也是女生先跑前十棒男生跑後十棒。 三、瞭解性別平等的意義 做為一位具備性別平等意識的教師而言,瞭解性別平權的意義,在於多元性別情 境中,能夠互信、互助、包容及尊重下,共生同存的平等關係(謝臥龍、方德隆、洪久 賢、賴友梅,2002)。中華民國憲法第二章第七條規定:「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 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之下,性別平等在我國是受到憲法 保護之基本人權,國家制定法律的意涵是保障身處於此時此地的合法居民,也是尊重 多元性別的手段之一,學校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即是引導所有學生具備正確及健康的 性別概念,培養學生能夠尊重並且建立與不同性別擁有正向社會互動(總統府, 1947)。 四、探索研究者對性別的困惑 當教師的學習經歷受到深厚父權體制及重男輕女的影響下,教師對於性別平等認 知的概念不足之下,教師對於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融入平權議題發展遲緩,理想與實際 執行上實有落差。也就是說,體育老師若沒有對「性別意識」的認同及修正,不平等 或漠視女性體育學習的現況,將會永無止盡的錯誤中循環(何定照,2008)。在各校教.

(13) 3. 學自主情形下,性別平等課程不一定會放在指定領域之中,甚至於只是形式上的融 入,按時繳交課程計畫的文本至教育局備查,可能並非真有實際執行。受到制約的學 習環境的學生沒有選擇教師的權利,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改變的,就是如何提升體育教 師對性別平等議題的敏感度,以及改變現階段教學策略,讓學生在能從當下最貼近生 活的學校教育,得到更完整性別平等教育(滕德政、高穎超,2005)。 從國家體育推動的政策可以看出在性別對待上的差異,體委會在 1997 年推動婦女 運動相關預算佔年度總預算數比例之 1.73%;97 年度則佔 0.99%,其中將一半以上經 費(96 年度:51%;97 年度:65%)運用在發展女子壘球運動培訓之用(行政院體育 委員會,2008)。雖然經費的計畫名稱訂為推動全民婦女運動,卻用於競技運動方 面,顯然過度強調競技;1998 年度機關總體經費比 96 年度多,專為婦女設置之專款經 費卻在一年間被刪減 50%,顯見行政單位對婦女運動的不重視 (張淑紅、張玨, 2008)。在國人每週運動時間中,男性每週運動約 2.57 小時,女性每週運動 2.22 小 時。臺灣國中小運動校隊的性別人數上顯示,國小男生有 85,138 人、國小女生 55,123 人,國中男有 28,856 人、國小女有 13,476 人。國小女生比男生少 30,015 人,國中女生 則比男生少了 15,380 人,從數字上顯示出女學生加入運動校隊的人數較少之外,更值 得探究的是有一半的女學生上了國中沒有繼續參與校隊訓練 (行政院主計處,2009)。 解決女性運動時間偏低的方法,政策執行者應有計劃性的規劃運動類型,思考如何吸 引並促進所有女性參與及為女性量身打造身體活動,讓更多女學生能主動參與的活動 或課程(金敏玲,2001)。 運動的本質是為自己帶來有價值的健康生活,教師必須肯定女性的運動價值,並 鼓勵女學生勇於挑戰自我,享受運動的樂趣,展現體育教學的多元價值及專業能力。.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係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體育教學,探討學生參與混合性別的體育課程 後,學生以及教師的收穫與反省。 研究者自民國 2009 年 1 月正式加入新北市性別平等教育國教輔導團國中團,開始 將教學焦點放在體育課情境中性別平等的各種問題,在國教輔導團一年九個月的增能 研習中,參與多次國內大學及教育部辦理的性別研究相關學術研討會,在多場縣級性 別平等研習中分享體育及運動的性別經驗,並且參加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課 程與教學輔導組-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群 98 學年度「優良教案示例」暨「性別教學.

(14) 4. 經驗敘說」徵選計畫,在「性別教學經驗敘說」作品入選優良,雖然「優良教案示 例」未獲入選,卻已經讓研究者對於性別平等融入課程的意識,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及研究意願。.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方式進行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融入在國民中學體育教學的情 形,本研究的範圍說明如下: 一、研究範圍 (一)研究場域:本研究以新北市板橋區某國民中學體育課為研究場域。 (二)研究內容:本研究探討經由教學過程中,研究者觀察並紀錄女男互動學習情形。 (三)研究參與者:本研究之授課教師為研究者本人,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板橋區某國民 中學學生,由研究者授課班級中,觀察各班體育課男女學生互動情形。 (四)研究項目:本研究主要以籃球、桌球、排球單元為教學項目為主,設計女男學生 共同互動之體育課程。 (五)研究期程:本研究於2011年2月14日撰寫研究計畫向施測學校提出研究之需求,並 經由該班導師及家長同意,請參閱附件一、二。提出研究期程自2011年2月14日至4月1 日止。研究期間實施八週之體育課程,總節數32節之性別融入相關課程,在課程實施 之前,先行在教室進行性別平等相關議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對於性別平等的歷史背 景及社會上性別不平等的實踐案例討論,同時觀察並紀錄體育課情境中,女男學生互 動情形。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係由現職體育教師自覺性別平等教育需要受到重視,並已自發性的態度, 自省自我教學歷程以及學生回饋,發展適合女男互動的一系列課程,透過實際的課程 操作,研究課程設計的可行性及延續性。實施班級為兩個班進行,做為最後問題探討 及建議的結果,其研究的結果,受到研究者主觀的性別觀察,其研究結果仍無法適用 到每一個性別平等教育研究的解釋。.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性別平等教育 本研究所指稱的「性別平等教育」是一百年實施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提.

(15) 5. 出之基本理念(教育部,2008)。讓學習者感受平等對待的體育課程設計,與不同性 別者接受公平的對待與互動,培養學習者對於不同性別特質者的自尊自信的生活態 度。引導學生能建立與不同性別產生和諧、尊重、平等的互動模式為課程目標。 二、女男學生互動情形 本研究所稱「女男學生互動情形」,包含女男學生參與課程相關之觀察、口語對 話、肢體動作等互動行為 (教育部,2010)。體育課情境中,設定異性在條件限制分組 下一起練習,所觀察到、聽到、做到、實際對話的行為,以及課程學習或比賽情境 中,如何傳接球、跑位、及阻擋等需要互動討論的歷程。 三、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係指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問題,透過「人」的觀察與互動,歸納與分析, 以解決被「人」所關心之「性別」議題的歷程(胡幼彗、藍毓仁,2008)。而本研究 所指的「質性研究」係依據此定義下,研究者建立教師教學日誌,同時收集研究參與 者在互動課程後的學習心得以及深度訪談的方法,將所有文本資料做持續比對的方 式,歸納其研究結果。 四、行動研究 解決第一現場教師在教學上所面臨的問題,是行動研究的基本價值。而本研究所 指的「行動研究」,由教師從教學場域中發現性別不對等情形,欲將透過性別平等教 育的基本理念及課程目標「轉化」為行動 (蔡清田,2000)。本研究透過設計並實施在 國民中學體育課程,進行球類運動及競賽的體育教學,探討並解決問題。 五、合作學習教學法 合作學習是一種透過不同方法分組的教學設計,利用異質同儕間的互助合作、支 援,能讓受教者在技能上切磋琢磨,亙相學習(黃政傑、林佩璇,1996)。讓學習者能 在活動當下分享經驗,產生立即修正的效果,以達到學習的目標。本研究在於創造平 等對待的開放式主動學習的情境,使每位學生能積極地參與學習的活動。培養學生聽 取並運用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意見,也能培養出小組討論、發表個人意見與辯證 反思等學習能力。. 第五節 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透過研究者九年體育教學經驗及參與性別平等教育輔導團之下,對於性別 平等問題在體育課程活動中有其熱誠探究。研究者過自我的性別意識覺知下,發展對.

(16) 6. 於體育課程融入性別平等的觀念及課程實作,透過行動研究方式,希望讓對於性別平 等教育有興趣的教育夥伴們,能作為教學設計的參考之一(江吟梓、蘇文賢, 2010)。進而將改變並修正女男學生對於身體活動的價值,讓所有學生能夠從課程學 習之後,產生能平等對待不同性別及能力的人、且能互助合作、溝通協調,真正表現 出健身運動的價值與精神之期待(藍慧萱,2007)。.

(17)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探討全球化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之歷史脈絡;第二節探討 體育課情境中的性別議題;第三節發展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第四節探討 性平等教育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第五節探討運用合作學習創造性別平等教育的研究 價值。透過相關文獻的探討,奠定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第一節 全球化推動性別平等教育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在 2005 年定義體育的精神與權利,具體將身體教育與運 動視為所有人的基本人權(卓俊伶,2005;UNSCO, 2005)。體育課程的實施與運動 競賽規則的設定,亦須要在平等待的環境下,由教職人員維持教學活動的公平與正義 (Rawls, 1971)。1949 年美國女子體育協會組成的「國際女子體育聯盟」(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for Girls and Women),推動婦女參與體育活動超過六 十年,而台灣則 1969 年陸續參與該單位辦理之相關國際會議。為提升台灣婦女參與體 育及運動學術研究及實務增能,於 1984 年由中華民國體育學會組織成立「婦女體育研 究委會」,曾因為政府編列之婦女運動經費不足下,造成 10 年間會務工作無法正常運 作(張麗珠,2001)。我國教育部在 1998 年 9 月 30 日所公佈之「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 課程綱要」,將兩性教育定調為重大議題,更在 2006 年將「兩性教育」更名為「性別 平等教育」。其對於台灣的性別平等教育歷史演進歷程中,政府公佈宣告所有教育單 位注意「性別」(Sex)不只是女性和男性身體上的差異,教育更應重視多元「性別」 (Gender)的議題,教師應重視不同社會性別學生的受教感受及學習經驗,避免造成 性別刻板化印象。教育部將其列入重大議題並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之中,代表著對於性 別平等的重視。研究者本身對於性別平等議題有濃厚興趣,探究性別平等的意義與內 涵,並將其意義融入在研究範疇之中,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 一、性別主流化的推動 1995在北京召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中提出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 其精神在社會上政策運用、法案修改及新增、活動計畫的規劃及設計、評估、執行、 監督、評估過程中,均應考量到對於兩性所產生的影響,不能因為性別而有對待上的.

(18) 8. 差異,確保兩性均能獲得應有的利益 (UNDP, 2010; IANWGE, 1997)。政府行政單位應 積極改變社會制度及政策,才能讓兩性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與自由的發展。其目的是在 促進兩性均等受益,不致遭受不公平待遇,而達到性別平等之目標。我國教育部為了 推動性別主流化,積極辦理國家高階行政單位之性別主流化增能教育以及昭告各縣市 政府教育局必須辦理教師暨行政人員相關研習活動,目的就是為了讓女性在社會上擁 有更多權利,並消除人民對性別的刻板化及歧視(教育部,2010a)。 二、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岐視公約 從世界歷史的巨觀及演進來看,無論是解放黑奴與黑人與白人間的種族歧視到近 代的消除對婦女的歧視,建構性別平等的世界為目標。其基本的訴求就是擁有「人 權」。都是為了追求作為一個「人」應享有基本的權利與義務,創造身為一個人,沒 有階級與權力的不對等,享有國家一切福利及權力。婦女在歷史中扮演創造生命及培 育生命的角色,卻無法得到國家的照護與支援。斷絕所有社會上對於女性的區別、排 斥、限制規定;賦予並實現女性在社會上有教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的 參與及決策的自由(CEDAW, 1996 ; United Nations, 2004)。「廢止一切對於婦女差別待 遇的歧視條約」於1979年12月18日在聯合國決議,並於1981年9月3日生效。 至今有185 個締約國,被所有人公認為維護婦女基本人權的重要法典;在台灣的推動歷程演進 上:婦女人權是由民間婦女團體發起,政府視為被動且無視的狀態,並委由外交部提 出申請,行政院於1996年7月12日院會通過,函送立法院審議,在民間婦女團體努力 下,立法院於1997年1月15日三讀通過,同年2月9日,總統頒發加入書,現在由外交部 為主要負責,條約書將加入書由外館遞送申請。其代表意涵,更是為了讓政府單位重 視並承認婦女遭受歧視的事實,必須給與法律的規範,賦予女性更多自由的選擇與權 利的行使(內政部,2009)。 三、女性在國際舞台活躍 國際婦女與運動工作小組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Women and Sport)簡稱, IWG,其專屬網站 http://www.iwg-gti.org 中發現,該單位成立於 1994 年,是一個獨立 且具彈性的單位。旨在透過促進女性與女學生體育政策的提出執行策略及展示成果, 以提高女性及女學生的運動及體育的參與。並同時在英國布萊頓,舉辦第一屆婦女與 運動國際研討會,開始為全球女性爭取與男性同等權力及參與機會的發聲與簽署約 定,也就是「布萊頓宣言」。邀請各國一同加入推廣消除社會化性別歧視的行列,為 創造性別平等社會而努力;第二屆 IWG 在 1998 年於非洲溫霍克舉辦,具體的針對各.

(19) 9. 項目標,要求整個世界必須促進女男相等機會的發展。國家必須具體的提出方法,例 如在女性參與運動的政策推動上、運動資金運用在婦女上、媒體的的善意宣導上、排 除任何差異上歧視、透過立法保障婦女權益、學校體育政策的實施、提供無暴力安全 的環境、鼓勵參與並成為研究婦女的研究人員等。並結合聯合國在 2005 年北京行動綱 領中為 1985 年提出的性別主流化(gender mainstreaming)提出具體架構,促使國家能正 視婦女的方法,要求政府建立性別圖像及性別統計等;第三屆 IWG 在加拿大蒙特婁舉 行,各國在論壇上發表八年來推動各項政策的成功案例,並且明確的提供 20 項成功策 略,提升女男平等並且能帶給女性更多機會的具體方法,也稱為「蒙特婁工具組」。 並且希望世界各國能提升女性參與重要行政職務比例。第四屆 IWG 在 2006 年在日本 熊本市舉行,為性別平等帶來更多元的性別議題,例如:多元性別的尊重、愛滋病防 治、高齡婦女的健康、性暴力的迫害、創造和平運動文化、學校體育創造女性喜歡運 動的方法及項目。會後共同提出「熊本宣言」,內容如下:為了男女共同透過體育與 運動來實現性別平等,目標在於與影響運動界的重要機構及重要人士建立更緊密的網 絡,在接下來的四年內,我們將熊本會議中所蘊釀出「積極參與改變」的視野,確實 朝向目標邁進。第五屆 IWG 在 2010 年於澳洲雪梨舉行,IWG 帶給全世界婦女在所處 的社會環境下得到公平公正的平等對待,從推動全球性平認知開始,建立具體目標到 成功案例分享,以及多元議題深入探討。IWG 促使全球走向性別平等化社會,讓婦女 得到更多機會及保障。但是 IWG 不斷的呼籲,處於弱勢邊緣女性還是很多,需要全世 界的人共同努力才能達成目標。另外需要提到向來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日本,進 十年來不斷研擬並推行「男女共同参画白書」以及「男女平等教育指導事例集」,其 精神與策略發展與性別主流化之精神完全相符(內閣府,2010;大阪府教育委員会, 2003)。 四、法律上給與「性別」的保障 (一)美國第九條法案 美國聯邦政府在1973年公佈第九條教育修正案,明文規定:美國境內之教育單 位,只要接受聯邦政府的教育資金援助下,其教育資源及資金運用不能在性別上有所 歧視,更不能有任何不公平對待 (NWLC, 2010)。也就代表著運動的環境中,女性不但 可以參與運動,而且在參與運動的環境上,例如:學校規劃學生健身運動與競技運動 施政策略時,必須考量在女男學生在體育場館的使用時間分配、運動器材的品質及耗 損更新、淋浴設施的區隔與器材用心、運動教練的編制等都必須與男性相同(蘇芊玲,.

(20) 10. 2010)。步入二十一世紀性別需要一再檢討人人需要再學習的時代中,美國政府徹底實 施女男在受教資源,給與女性更多「選擇」的自由與權利,讓所有學生在「教育資源 的性別比例分配」上,能夠有公平的對待(林美和,2006;蘇芊玲,2002)。對於「經費 的使用與資源的分配平等」有部份學者亦認為第九條法案是抹煞男性參與教育的機 會,因為被要求達到比例的公平原則,但可能因為學區的女性運動人口較少,反而將 原本運動人口較多的男性,被迫退出運動場。但是基於教育的受教機會考量下,不能 因為某一性別人數多就可以擁有更多資源為由而佔領教育資源,應該將其運動機會釋 放出來,鼓勵更多女性參與運動,讓女性隨時擁有參與的自由及選擇的權利(廖清海、 張志成,2007;顏國樑、簡安茹,2005;洪瑞兒,2002)。1972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第 九項教育修正案,「它」代表著所有人應重視性別平等的議題,無論是透過齊頭式的 平等或真平等,從國際趨勢來看,性別差距正在縮短當中,性別平等的精神及價值觀 必須正確得傳承給下一代(Klein,1985)。 (二)性別平等教育法 教育部在2004年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七條:學校之課程設置及活動設計,應鼓勵學生 發揮潛能,不得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教育部,2004)。確立了國家單位支持並維護 女性學生在受教方面的具體行動,讓女性在學之學生得到國家良好的照護與資源。讓 關心性別平等教育的工作者以此為母法,發展以平等為第一考量,透過課程的設計, 讓來自不同生活背景及不同性別學生良性互動為目標,建立多元性別融入學習領域課 程原則,發展為具體性別平等課程的策略,最終目的就是消除一切性別歧視想法與性 別刻板化的產生,以促進性別平等世界(廖美貞,2004a)。為保障學生權益,行政院 早在1994年成立「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將兩性教育列為重要議題之一;1996年立 法院三讀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第八條中規定「各級中小學每學年應至少有四 小時以上之性侵害防治教育課程」,也就是學校行政單位應配合政策辦理全校性主題 式的宣導活動;「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於1997年3月成立,負責統籌「兩性平等教 育」工作,頒布「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可以感受到國家級教育機關及行政機關 對於當時兩性平等教育的議題的重視(教育部,2000)。學校在辦理相關兩性教育活動 上,將焦點放在性侵害防治教育上面,在全校朝會由學校行政人員或聘請專家學者到 校宣導。直到2004年頒佈「性別平等教育法」,在第十七條中明確的指出:學校之課 程設置及活動設計,應鼓勵學生發揮潛能,不得因性別而有差別待遇;國民中小學除 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

(21) 11. 時;高級中等學校及專科學校五年制前三年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大專校院應 廣開性別研究相關課程;學校應發展符合性別平等之課程規劃與評量方式(教育部, 2004、2005)。 為了正視多元性別,兩性平等教育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除了性侵害課程之 外,性騷擾防治教育及性別融入各領域教學,皆包含在性別平等教育之中。教育部更 委請各縣市政府教育局要求國民中小學校將性別議題,以課程計畫方式呈現,融入在 七大學習領域之中(台北縣政府教育局,2009)。目前學校在性別平等教育推廣工作為 輔導處辦理相關教育類活動;學務處處理性騷擾及性侵害案件;教務處則鼓勵教師課 程融入;總務處處理教師及學生在教與學的空間資源上進行改善修正(卓耕宇, 2007)。學校場域中最常見的性別平等推廣是在各校園的走廊公佈欄的海報展示;再 加上校園環境的公共設施對於性別的重視的程度,例如:廁所、體育場館;在教師的 課程計畫中,隱約可以發現部份課程的融入。 (三)性別平等議題列入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 教育部 2008 年公佈民國一百年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 明確將概念化性別平等觀念帶入教學現場,賦予教師教學設計上明確的課程目標及分 段能力指標,將原本屬於「議題」的概念以「對應」方式融入各學習領域之分段能力 指標,教師用專業自主能力自編教材,已達成能力指標的精神。此次課程該要的公 佈,讓對於具有性別平等意識教師能在教學上有依據,也能讓台灣教育工作者瞭解教 育部對於性別平等的重視,積極辦理相關研習,啓發更多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教育 部,2008),但對於教育部公布之分段能力指標。教育部制定的性別平等教育分段能 力指標有兩個部份缺點值得討論。其一是原屬概念的議題具體呈現在分段能力指標中 會產生問題,分段能力指標是用以學生學習的內容及程度上的區隔,但是學生來自不 同家庭背景讓許多不同學習經歷的老師教導時,以班級經營來看,會產生不同學習需 求。研究者與本研究直接相關的能力指標為例:2-1-2 學習與不同性別者平等互動。其 編號被設定成國小一、二年級實施,被質疑其他年級是否就不需要這個能力指標,可 能造成教師在撰寫課程計畫時,產生限制及阻礙。例如教師認為體育課授課班級上課 時男女生自然分離,女男生在體育課程鮮少進行課程互動,需要透過課程及教案設 計,增進學生社會互動及良性溝通能力時,分動能力指標與受教年級不符合的狀況 (蔡惠娟,2002)。其二是不同於教室內學習的國、英、數、社、自的課程內容,健 康與體育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等需要長時間處於戶外及需要與多位同儕互動的科目,.

(22) 12. 應賦予教師彈性使用分段能力指標的辦法,讓教師在課程設計上,能具體依據班級特 性及需求設計教學活動及教學策略。 五、小結 歸納上述之國家給與女性及平權的實施等各項相關權利及保障,歧視的狀況必須 回歸到教育現場,教育工作者本身是否不自覺歧視女性或不知覺賦予學生不公平對待 等性別平權意識有關聯性,歧視及差別待遇的教學方式,很可能影響學生日後踏上社 會工作、組織家庭甚至與異性互動上,複製學校觀念的重要依據之一。所以「學校」 是影響及改變學生性別平等與平等對待的重要途徑。學校教師及教育工作者的責任重 大,在課程實施及教學活動上均須尊重多元性別的發展,教育學生對於「性別」的認 同及培養具備與多元性性學生良性互動的能力。. 第二節 體育課情境中的性別議題 從研究性別平等教育以及其他研究與性別相關議題學者中發現,雖然性別平等以 國家立法方式呈現視為正面且讓弱勢女性及人民得到應有的保護,但是在學校的教學 現場上,設計課程並進行性別平等相關實證及質性研究不足,讓現階段的弱勢學生依 舊處於不平教育環境下接受教育。 ㄧ、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 2010 年教育部所公佈的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係依據秀別平等教育法擬定中六個主 題,分別為「組織與制度」、「資源與空間」、「課程與教學」、「教育人員」、 「校園性別事件防治與處理」及「家庭 教育與社會教育」,從現況檢視、困境分析、 政策目標、具體建議分成四節進行分析。本研究僅以課程與教學之課程困境分析為研 究重點,教學困境分析中,提出四項待解決問題:(1)性別課程的基礎研究不足;(2)性 別課程法制規範尚未完備;(3)性別課程統整規劃待加強;(4)課程與教學發展,未能因 應社會變遷(教育部,2010b)。 二、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的教育模式 性別平等教育落實的模式可分為同化模式、缺陷模式、多元模式及社會正義模 式。性別平等的實踐,關鍵在於教師對於性別平等的概念做實踐,教師能否在教學情 境中,授與學生「均等」與「平等」的價值定位。指出均等是呈現相等的狀態,也就 是所有學生受教的質與量相同的情境。而平等則是對所有學生公平的對待,以維護學.

(23) 13. 生受教之公平與正義。「公平」授與真正需要受教的學生,以維護所有學生在先天差 異上的不平等 (廖美貞,2004b)。 同化模式的實踐精神即是教育機會均等模式(方德隆,2001),其定義是體育教 師面對所有學生進行所謂質量相同的體育課時,場地使用範圍、球場分配、運動器材 數量等教學資源一致下,體育課表面上女男受到一樣的教育機會,其實並沒有考慮到 女性在文化脈絡及社會價值的壓力,反而讓女性處於不利的處境,反而為女學生創造 出另一個的壓力,形成另一個後天的差異,女性很可能會自動退出運動的學習環境 (楊幸真,2002);缺陷模式則是需要體育教師將不同性別學生在先天上身體的差異 考量進去,為避免相同課程進行下女男差異更加疏遠,體育教師應在課堂上,將學習 焦點放在女學生的學習狀況上,給與更多關注及支援,鼓勵女學生接受對於個人而言 不一樣的學習考驗,進而提升女學生運動水準,以拉近女男在身體活動水準展現的差 距;多元模式的學生素質不一,不同文化背景與家庭教育所融合的自我社會價值也不 同,來自不同運動價值觀的學生,教師在口語訓誡及教學指導時,用字必須謹言慎 行,可能造成班級中弱勢團體的形成並遭受壓迫,體育教師更應確保相同班級中,教 師的言行可能深化學生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並反饋到學習的現場,受到社會結構上 產生不同性別的後天差異,維護學生受教權,讓所有人皆能獲得一致的學習機會,並 學習到尊重彼此差異,珍惜並互助合作的能力。社會正義模式讓學生有明確的準則及 方向下學習,受教學生的教育資源需要一致、學習機會一致、體育教師對待所有學生 的態度也必須一致,學生很容易感受到教師的歧視與不公平,研究者則認為最重要的 是體育教師不能有性別偏見的概念及性別刻板印象,不應該在課程中過度強調男強女 弱的觀念及做法,或是賦予女學生練習份量上的優惠待遇,反而造成學生對於自我運 動能力及價值上的扭曲,所以體育教師就是維護性別平等教育實踐的重要關鍵。 進一步分析四種模式的意涵對於體育課融入性別平權的實踐精神上有相符的教育 意義。(1)同化模式:認為身體活動之教育場域中所有學生應受到公平的待遇,體育老 師及所有教育人員不能因為性別刻板而有所歧視或將先入為主的想法帶入課程設計, 應給與所有學生相同的尊重與對待並給與相同的運動學習機會;(2)缺陷模式:每一位 學生的運動背景不同,當融入團體的學習環境中一定有差異的存在,體育老師及教育 人員必須額外給與學習不利及弱勢學生不同或改變運動環境及不同方式練習等額外的 受教機會,以彌補體育老師教學上及學生學習上雙方的不足;(3)多元模式:體育老師 應接納並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是身為一專業教育人員基本態度,透過運動場域.

(24) 14. 的設置及課程設計,學生在多元社會文化下學習社會互動能力,教師應擔負維持公平 公正且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的重要使命,不讓任何學生感受到因能力而受到歧視,因 刻板而產生差別待遇的學習歷程;(4)社會正義模式:代表著維護學生基本授教權的正 義,教育人員應給與相同的教育機會,讓運動資源使用的時間、空間以及運動器材的 數量、品質都必須女男均等。與 Rawls (1971) 提到對於教學上之公平與正義有相同之 處。 三、小結 探討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方面,依舊賦予教師許多發展空間,並且讓體育教師能 有一重要發展依據;課程設計的精神,是依據同化模式及教育機會均等模式下,發展 出保障所有學生接受機會「均等」與「均衡」的課程。. 第三節 發展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 女性受到社會及文化權力的影響下,對於性別歧視的感受以及受到不平等對待的 經驗,並非單一事件而產生性別意識,是串聯許多對於女性不平等且不連續性的遭遇 而自覺需要發聲及表達意見,並且為自我爭取權力及改變現況的歷程(畢恆達, 2004a)。體育教師的角色是主導一切體育課程活動,在影響學生對於身體活動的性別 意識上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教育學生認識性別平等議題及性別意識問題,能夠 在體育課情境中得到改善,讓充滿多元性別的學校環境能營造出性別平等的身體活動 空間及感受。為了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在體育教學情境中,探討「促進女學生參與體 育活動的策略」之研究,並以此策略做為課程設計的標準。 一、發展策略的理念 性別平等能夠融入體育課活動,有賴體育教師運用教學策略,讓女、男學生得到 平等的對待,在同一學習情境中發揮互信、互助、包容、尊重的精神,在學校的體育 運動相關活動,理應透過身體活動的參與,落實性別平等教育。若體育教學能增加女 學生活動機會,則可以進一步去除性別刻板化、消除性別歧視、平等建立體育教學資 源與環境,才能達到平衡的境界(畢恆達,2000a)。體育課程內容設計應反思是否因 性別差異而有期望與對待的差別,消除女性用極端、不正當的方式消除脂肪或朔身, 亦須消除以男性為中心的運動發展,杜絕排斥或歧視女性運動能力的各種行為(井谷 惠子,1996)。最重要是透過不同管道及方法瞭解學生對於體育課活動的運動參與, 得到學生最真實的感受及建議、想法,日後能當作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之一。體育不.

(25) 15. 只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運動,更能從身體活動過程中的兩性平等參與,創造教育的多元 價值,更能促進人際關係的互動。學校體育教師若持續以性別不平等模式下進行教 學,會讓女性的運動權利及機會更加被邊緣化,造成喜愛運動的女性將繼續減少(教 育部,2006)。教育是改變現況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師應透過體育課程的設計,研擬 性別平等策略,發展女男互動學習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性別平等正確觀念,相信體 育課是促進性別平等教育的理想學習場域。 二、發展促進性別平等的策略 范富強、卓俊伶 (2011) 提出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策略中認為假若體 育教師對性別平等的觀念薄弱,可能將課程設計為培養高超運動技巧的學生。體育課 程須深入了解女學生需求及適切性,教師若教學情境下過度融入競技運動的練習或過 度鼓勵男性高運動技巧表現,會更加提升運動場上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的情形(畢恆 達、鄭美里,2007)。為了提升女學生運動參與及機會均等前提下,提供七個性別平 等融入體育教學方面之建議及策略如下: (一)增加異性異質分組機會與互動 體育活動自集合整隊、引起動機、暖身活動、主要活動、動作示範、學生回饋的 立即回應、結束活動,皆有可能造成學生對於自我性別意識的價值改變。體育教師可 能是一個性別歧視者及性別刻板化的情境再製者 (謝臥龍、洪久賢,2002)。透過老師 的引導、溝通的先備條件,女男需透過互動來創造兩性共同學習、互助合作、及成長 的機會(黃義良,2000)。傳統體育老師在隊伍前中央講課,學生則以男前女後的整 隊方式進行,容易造成女學生看不到或聽不清楚老師的授課內容。若能以用平常升旗 隊伍分組,可將第一排男生和第三排女生一組,第二排女生和第四排男生一組排列; 若以座號分組,使用單數號女男一組,雙數號女男一組排列。也可依課程的需要,以 「女男四人小組」為單位下進行基本動作練習,即可增加女男互動機會。 (二)賦予女學生更多選擇的權力 體育教師給予學生具體目標,讓女學生有更多選擇權及決定權,為自己的選擇負 責,由自己決定如何完成目標(畢恆達,2002)。例如:伏地挺身可以自由選擇以傳 統動作完成,或以屈膝跪姿,或扶牆挺身動作完成;12 分鐘耐力跑,學生可決定 12 分 鐘內自由分配慢跑或快走的時間;若環境允許,慢跑的環境可以選擇陰涼的走廊及校 園中實施。.

(26) 16. (三)教學應運用規則的改變及條件限制 教師應避免發生體育課性慅擾事件發生(教育部,2009)。需要身體接觸的課程 規劃,透過嚴謹縝密的安排,應在課程前告知學生課程內容,會有多少身體部位的接 觸,分組時,由同性或女學生所信任的夥伴來協助自己共同完成課程的學習(Fair, Cook, Goins, & Doyle, 1979)。透過混合性別的方式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地、同一組別下,學 生在互動中能產生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女學生不再是體育課的犧牲者及陪襯者。讓 女男在場上有「共同研擬戰術」的溝通機會,兩性皆能成為參與比賽的主體(闕月 清,2008)。 (四)善用隔網性運動項目 隔網性運動如:排球、桌球、羽球、網球,可以避免身體碰觸,是培養女男互動非 常好的選擇,以排球為例,女男同隊,攻守位置交錯,規定三次攻擊之中,至少一次 必須由女性擊出;為增加變化,規定每次攻擊必須打滿三次擊球,其中女性必須打第 二擊球或第三擊球;亦可依據接發球若為男性第二擊球即為女性的方式,反之亦然; 桌球課可運用排球位置的輪轉觀念,讓相同性別一組和異性進行雙打練習,或與異性 同組進行混合雙打練習。每組進行五到十分鐘即可順時針換球桌與不同組別學生練 習。於課程結束前讓學生討論並發表與異性同組比賽的心得及想法。 (五)觀看運動類電影並分組討論 透過運動與性平議題的電影及影片的觀賞,並設計性平相關問題,啟發學生對性 別意識的觀念及省思(廖清海,2007)。例如觀賞「罰球線上」(The Heart of the Game),之後討論主題。影片中提到女、男學生對運動的看法,由老師領導討論劇情 中提到男學生不在乎隊友感受,偏好個人表現;女學生則目標明確,運用團隊默契贏 得比賽的看法,之後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後發表看法(徐珊惠,2009;陳幼馨,2007)。 (六)鼓勵表達參與活動的經驗成長與建議 教師若發現在課程進行中發生女男學生在身體活動機會或動作處理方面的問題, 需要透過教師的觀察,收集以班級為特性的共同優缺點及學生正、負面回饋,於上、 下課前以小組方式討論,分享教師與學生不同的看法與感受(畢恆達,2004b)。例如: 如何看待因換組練習而遇到比自己能力較弱或強的同學,以及如何在球場上與異性相 處。是配合規則與同學愉快得打球,或是蓄意避開比自己能力弱或強的同學,只願意 和相同性別或能力較相同的人打球等問題。學生若當下不願意回應,也可以請同學以.

(27) 17. 書面的學習心得或學習單方式呈現,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及建議,並成為 教師課程修正的重要依據。 (七)體育課程設計應去除性別刻板印象 體育教師在規劃課程內容及教學態度上,應給予學生正確運動觀念,破除學生對 運動項目參與的性別刻版印象(gender stereotype)。例如:籃球與足球是男生的運動,排 球與舞蹈是女生的運動。教師應透過改變教材的方式,促進所有學生學習。例如:為 了減輕教材重量,用排球來替代籃球與足球進行課程;增加教材的體積,用網球來替 代桌球進行課程,藉以推翻學生對於運動項目的刻板印象。 以上提出七項促進女性運動參與之策略,係透過實際的課程實施增加女男互動頻 率、賦予學生自由決定權、打破僅學習國際規則的競技教學、設計女男互動的隔網性 運動、性別平等相關運動多媒體討論、鼓勵學生將不平等「說出來」、去除教師對於 性別的先入為主。不因性別的不同而刻意區分單一性別專門科目,造成並深化差異的 現象,學校教育應該讓女男邁向共同學習的境界。賀田敦子 (1998) 提議研究者必須不 斷的檢視課程情境中所發生的「新的問題」,透過師生的溝通,讓學生瞭解體育課程 在性別平等發展上的意義,希冀學生能在運動場上對於平等的價值有所共識,並能延 伸到日常生活之中。. 第四節 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學相關研究 學校體育課程的最終目標是讓所有學生培養終身運動的好習慣,規畫能促進並提 升女學生以及所有學生皆能參與的課程,發展不會讓任何人感受到差異及歧視對待的 體育課程。需要探討其他與女性與運動相關的研究,因此第四節將鋪陳體育課現場的 現況。探索教師的對待與學生的感受、性別課程規劃方向、課程的融入與轉化、運動 的空間等等。另將九年一貫課程納入探討,使本研究與教學實務相互結合。 一、退出運動場 Van Wersch, Trew, and Tuner (1992)針對北愛爾蘭 3,344 位大學生進行問卷,研究 學生在 11 至 18 歲不同學齡時期,對於體育課興趣的統計結果。研究發現年紀較小的 女性,身體活動的興趣大於同齡男性;在 14 歲以後女性逐漸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這 個結果讓研究者倍感興趣,從問卷中區分六個身體活動相關類別的議題,從學生對體 育課的(偏好、涵義、地位、課程、教師、青少年)的調查結果,真實的反映了體育課在 學生心目中的評價。例如: 總是被別人取笑;希望能有更多的選擇;能力較弱學生被.

(28) 18. 體育教師冷落;只有好學生會被讚美;過多暴力競爭及比賽;不會將注意力放在我們 身上;體育課的目標,只有擊敗對手和打贏而已;因為不是身材高大且強壯的人,覺 得自己不適合體育及運動;體育老師通常給運動能力好的人較多幫助等。北愛爾蘭的 運動經驗是否能證實體育課程中性別不平等、體育課程的學習品質不良、及教師的漠 視等,會造成女性對體育活動興趣降低?亦是否能證實體育教師對於課程及性別的重 視,會影響學生對於體育課的價值,讓學生長時間處於平等情境中,女學生對體育活 動興趣又能增加嗎?上述對於體育課的描述及觀念造成的原因以及學生對於體育課的 反應,研究者將透過現場觀察、教學設計及實施、教學省思、自我揭露及學生的訪談 資料及開放性問卷中尋找答案(黃瑞琴,2002)。 二、探索性別課程規劃方向 女學生或運動能力較弱學生被歸類或被認定為不愛運動的性別角色 (黃泰豪, 2005),教師可能將女性或運動能力較弱學生持續歸類到基礎練習的訓練,學生將永遠 無法和不同運動能力及層級的學生互動(畢恆達,2000b),平等意識的改變是一連串不 同事件所累積造成的結果。結果是歧視或是鄙視,皆因為不同生命個體擁有不同生活 背景及生命經驗(畢恆達,2004a)。體育融入性別平等課程與其他性別平等相關研 究,其共同關心性別問題的精神一致,但是在定義與研究方法的不同,衍生不同研究 性別的方法,關鍵在於研究者如何堅定自我對性別平等的信念,而產生ㄧ連串性別行 動的改革,真實得面對性別問題,發展讓學生受用的教學活動(蔡淑苓、吳達芸, 2009)。 體育教師須檢討及思慮如何讓兩性能在同一時間、場地、組別同參與比賽。 為營造遊戲為主體的球類比賽,需要重新評估比賽情境的身體衝撞可能性,體育教師 可以在課堂上提醒學生避免與比賽情境中的不必要衝撞或蓄意的撞擊,建立學生對於 遊戲性比賽的正確觀念(黃政淵,2002)。 另一類型的研究是限制單一性別的肢體延展性,是否讓單一性別產生無趣的感 覺,甚至有鄙視異性隊友的意味;學校學習運動比賽的意義著重在團隊動力的合作及 策略運用,融入或營造平權及平等的「條件」,在平權意識尚未認同或產生前,單純 變換性別人數比例及調整比賽規則的限制,是否能促進女男學習到互動及溝通能力, 亦須透過本研究中課程規劃及學生訪談後,可以得到學生對於體育課情境中與不同性 別互動的真實感受(滕德政,2000、陳信欽,2005、曾郁嫻,2010)。 邵一銘 (2007) 探討臺灣女性參與籃球歷史及教育文化,發現學生在國民中小學時 期是培育並奠定優良運動技能基礎的黃金時間,在課程標準及內容上女男完全相同,.

(29) 19. 但是教學可能受到傳統重男輕女的性別歧視態度及教師對於男性期望較大的影響,女 性學生不一定得到公平的受教權;到了國中九年級,以及高中時期受到升學主義的壓 力下,升學形成運動參與的阻礙之一;大學時期的女性雖然有選修的機會,籃球場地 也比國、高中校園來的多,上課可以充分的使用籃球場,但是在下課後的籃球場使用 狀況方面,女學生會受限於場地使用的規則及規定,大多是男性學生使用居多,女性 較不容易介入參與,導致使用率過低。所以,如何讓女性增加或促進女性參與籃球運 動或甚至能自由參與更多種公共設施下的運動設施,是大家需要共同思考的面向,例 如:發展並推廣友善校園女性優先使用之運動空間(湯志民,2007)。 三、空間等於平等? 教師在安排所有學生活動空間時,必須要考量在「平等」的條件下規劃學生的活 動空間,空間的使用及活動範圍也可以說明教師對於不同性別的重視及考驗教師體育 課程活動場地的能力,讓每位學生有充分的運動學習空間,才有學習的基本尊嚴,也 是維護學生學習的基本權力(畢恆達,1996)。以下從課程研究文獻中,針對女學生 的需求以及對於體育課程的空間需求提出四個主題: (一)給女性乾淨的運動空間:校 園空間的規劃,並沒有將女學生運動後,衛生清潔的條件納入建築當中。在學校有限 經費上,要重新打造體育課後淋浴空間有其困難度,但在現有的學校環境下,是否可 以改造一個體育課結束後,能擦拭身體並更換乾淨衣服的地方(薛荷玉,2009)。一方面 能在短短十分鐘下課時間完成擦拭換裝,二方面能讓學生乾淨的回到教室上課,最重 要的是,或許因為這個措施,讓更多女孩子願意在體育課盡情的參與體育課程,而不 是保持不流汗的狀態。(二)避免暴力及肢體衝撞的課程:國中小盛行的躲避球賽,在一 般人眼裡,是講求團體攻防並運用巧思將球擊中場內對手的比賽,這樣的比賽也在體 育課程中實施。球員雖然扮演著攻擊及被攻擊的角色,但在性別上,男學生成為比賽 的主導者,女學生只有服從及配合男學生的命令行動,女學生扮演的卻多是在場內閃 躲、被攻擊,在場外協助的女學生則以身體擋球後,再將球迅速傳給同隊男同學攻擊 (滕德政,2009)。部份遊戲可能是女學生對運動產生厭惡的開始,認為比賽就是打 贏或擊敗對手且充滿暴力的行為,造成女學生未來對體育課的不安及恐懼,而拒絕運 動。體育課避免高技巧的動作練習及劇烈接觸性運動次數,以減輕女性或運動能力較 弱的學生對運動的排斥及降低運動傷害的發生(McDonagh & Pappano, 2008);(三)儀典 中的女性:學校辦理校慶儀典當中,學生的角色扮演,除了聖火點火儀式搭配一男一 女外,擔任迎賓、會旗進場、升旗、頒發獎品等工作皆由女學生擔任。是否也代表著.

(30) 20. 學校承辦校慶的業務單位對性別的刻板印象。(四)增加女性運動空間:傳統學校體育運 動設施,大多為標準PU操場、籃球場、排球場及爬竿等大肌群動作運動設施。學校若 能在教室走廊及川堂上用心,鼓勵女性在寬敞的空間進行跳繩、跳格子、扯鈴及踢毽 子等較為精緻或鍛鍊小肌群的活動,是否增加對於女學生運動項目的限制及刻板(畢 恆達,2009a)。. 四、課程的融入與轉化 學校教育中屬於九年一貫重大議題的性別平等教育強調適切、適時的融入七大學習 領域之中,融入即是轉化取向的發展(莊明貞,2005)。體育課程中不難發現教學內 容及方法對於性別的歧視 ,當體育教師能瞭解性別平等的意涵及精神時,體育教師就 能夠從現階段的體育課程內容及方法上發現性別問題,從中進行探討及改變;在轉化 部分,無論是競技體育或是學校體育,其學習的共同價值都離不開努力參與運動、團 隊學習、人際互動、合作協調、領導能力。運動參與不只是學生,也包含體育教師, 在身體活動的範疇中,師與生都必須將其價值轉化到其他生活及教育情境中,甚至能 影響女性未來職場上,追求卓越及生活品質的動力(鍾怡純、闕月清,2008)。 五、不同運動經驗產生歧視性的運動價值 不同性別互動的相關文獻中,發現並認為值得在教學生上探討。鍾怡純 (2004) 從 女大學生的運動參與以及與異性一起運動的經驗中,發現女性總是擔任著為取得勝 利,妥協、並犧牲自己權益的角色。排球的賽制及規則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適 不適合用在非競技選手身上,甚至更需要思考學校體育教學將國際比賽規則一字不漏 的實踐在一般學生身上。但是從教學觀點來看,現階段兩性共處的班級情境中,學生 需要學習透過不同性別的互動可以相互學習尊重及溝通,促進並拓展個人人際關係; 從運動競技觀點來說,勝負的結果,可能影響同隊隊友對於勝負結果的歸因(尤其是 輸的隊伍)。 賽制依據國際排球規則運作,造成女性參與者多被男性及比賽局勢所支配,甚至 因為局勢的關係,女性的比賽參與量因此減少,其減少的原因不是因為女性沒有參與 運動,而是比賽局勢下,為了避免失敗,女性逃避接球或男性主動搶球,甚至蓄意不 將球傳給女性參與者,女性淪為填補人數的傀儡。若是學生在國中時期就參與混排比 賽,並且將混排賽制及規則加以修飾,是否能讓女性參與者得到正面經驗或能提升女 性運動參與,值得研究及探討。.

(31) 21. 透過文獻的回顧及運用及修改,本研究更期待能促進男性參與者改變女性參與運 動的價值觀,透過多元的運動項目及教學活動,發展更多適合女男共同學習的課程, 如混排、混籃、混桌、混羽等經由修正規則的遊戲規則,讓所有人清楚知道運動不分 男女,不因勝負的歸因而喪失運動的權利。若學校在發展運動類的班級競賽,其競爭 性將被視為必然,行政單位的競賽策劃更應該提供女性更平等的比賽價值及參與機 會。. 第五節 運用合作學習創造性別平等教育的研究價值 合作學習是經由兩人以上團體,以分組分工相互扶助或相互鼓勵方式的學習活 動。「合作」在各式體育活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學習」則是如何讓團體活 動中,讓「合作」的產生效果,在體育課程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技能。體育課情境 中,合作需要分工,但分工又需要有彈性,要使合作學習能在「女男同組」之下實 踐,需要所有學生認同並積極參與才能完成共同的目標。 本研究運用合作學習的精神及概念,納入混和性別的比賽規則中。性別平等教育 之課程能力指標與合作學習的精神及內涵,在人與人互動方面有許多相符之處(教育 部,2008),透過人與人的「合作的互動歷程」所進行的「學習」,能去除過去教師 為中心的學習,強調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以及學生和學生的互動進行一系列學習(張世 忠,1999;黃明月,2008)。合作學習的另一個特色是不同練習對象的情況下,學生 能夠從不同對象身上得到不同的訊息集資訊,甚至可以感受到不同練習對象在社會互 動的不同(王岱伊,2001)。 教師設計課程時,若想要修改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時,必須擷取到合作學習的理論 基礎,其五個基本要素為:(1)積極相互依存,(2)個體的成效與責任,(3)面對面的互 動,(4)小組培養合作技巧,與(5) 反思和分析的時效(Ellia, 2007)。本研究之課程設計是 將原始的國際比賽規則,透過修改的方法促進女男能共同在同一時間地點組別進行具 有女男相互合作的運動比賽。 合作學習能增強藉由同儕的協助,可以提高能力較弱學生的學習表現。運動能力 較強的組員在其它同儕的協助時,也能受到幫助。在合作學習的課程進行中,學生會.

(32) 22. 將過去舊的刻板經驗與新的合作學習的經驗進行比較及重整 (李秋芳,2002;賴銳 霞,2002)。 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利用口語言的溝通、經驗的分享、同儕價值的澄清,所有學生 在異質分組中學習到互助與關懷,課程不再是激烈的競爭,運動場也可以學習到、戰 術討論、互相成長的地方(張世忠,2003)。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方法中不只學到認知 技能,更能學到了基本的社交技巧、同儕之間的情誼關懷以及人際關係建立的能力。 社交技巧非天生就能形成,更不是隨意在任何一個團體活動中自然形成,教師有其義 務將基本的社交禮儀及社交能力融入在合作學習中,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經驗。 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所進行之性別平等融入體育教學,在師生互動方面:教師能 頃聽並鼓勵學生發表意見(尤其是女學生),師生之間能產生良性的雙向的溝通,讓 體育課的學習具有協調與討論的空間,也能讓體育教師瞭解學生對於體育課經驗的真 實感受,以利瞭解課程設計在實施上的成效及改進的空間,能達到體育課程以學生為 主軸的課程發展(王家福,2003);在同儕互動方面:在互動的歷程中能夠真實的面 對自己,同儕也能促進彼此的認識,增進自我人際互動能力(邱克豪、邵慧綺, 2003;劉芯綺,2008)。不同能力、不同性別、相同組別條件下,創造所有學生都能 和班上所有人一起學習的機會。除了培養良性溝通、配合、及協調等社會互能力之 外,培養尊重彼此的能力、盡全力協助同儕、喜歡與人相處能力等,是合作學習的學 習目標,甚至鼓勵學生創造團隊最佳表現。.

(33) 23. 第參章 方法.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係由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體育課程,從不同性別學生 在體育課程的現場觀察中作探索問。本章共分為五節陳述:第一節為研究設計;第二 節是研究設計流程;第三節是研究對象與場域;第四節為研究工具與資料蒐集;第五 節為體育融入性別平等教育的課程設計;第六節為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設計 行動研究是教師個人所發起的變革或革命性的改善自我教學之能力(林佩璇, 2002)。行動研究被的價值是協助第一現場的教師,解決教師在教學上所面臨及其希 望被解決的問題之研究方法,是教師自主發起的研究,教師可以是研究者。其研究價 值不僅是解決問題及改進課程與教學方法,亦強調研究者之批判能力與反省能力的培 養與確立,進而表現出能促進教師個人專業成長的一種研究態度與精神,也就是一個 從問題解決的策略歷程中,不斷反思循環來解決問題(甄曉蘭、2003,陳惠邦, 1998、蔡清田,2000)。 透過行動研究方法能將教材內容與學生所親臨之不平等對待經驗結合,能引起學 生的共鳴及迴響,能增加學生對於性別的敏感度,並建議教師讓女學生能瞭解現階段 所遭受之不平等對待及處境,並將其發現轉化為行動力(王穎瑩,2006);教師能從 研究的歷程中,獲得反思及重新檢視教學內容的能力,讓學生學習可以獲得公平的對 待(吳雪如,2002);研究過程中,組成專屬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各領域的課程編修審議 小組,可以讓不同領域教師及研究議題之專業人士檢視課程內容,能得到更多真誠的 批判與檢視讓課程修正能更完整(高志芳,2004)。 值得被關注的是,行動研究在性別研究中被評論唯一個危險的研究行為,研究者 的立場為教師,教師必須揭露並檢視及面對自我過去教學歷程及其教學行為的刻板甚 至歧視的界限,若是教師本身無法完全解放自我對於性別的藩籬,行動研究等於是為 了研究而研究,無法真正解決教師自身及希望解決的問題(蕭昭君,2004)。所以教 師必須在教學情境下給予學生回饋,回饋也是反思教學行為的成效,同時也是檢視教 師所設定的問題是否被解決或發現新的問題(黃秋芳,2002)。由於研究者即是教學者,.

(34) 24. 故採用行動研究法來探討實際教學的困境及成效,教師與學生共同透過合作學習的教 學活動來解決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 研究者必須明確瞭解研究參與者自我家庭背 景、自我學習歷程、自我對於性別平等的意識,研究參與者須對本研究有興趣者,並 簽署家長同意書 (如附件一) 後才進行課程實施。. 第二節 研究設計流程 研究者欲嘗試自行設計性別平等課程,同時尋找並研讀相關議題之文獻,深化研 究者對於性別平等教育的知能,同時著手進行性別平等相關之新聞事件、電影及短 片,作為體育融入性別平等課前,引發學生性別平等意識的教學輔助教材。為了達到 行動研究中教師反省的精神,研究問題形成必須要重新聚焦,將其研究歷程成為一個 具有反思價值的循環研究。以下為本研究實施流程,如圖 1 所示:. 擬定課程計畫、教學大綱 進行課程融入教學 撰 寫 教 師 教 學 觀 察 日 誌. 訂定課後訪談大綱. 蒐集開放性問卷. 進行深度訪談. 文本資料彙整與分析. 圖 1 研究實施流程圖. 教 師 教 學 反 思.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ill Gates

After six months, we found that building learning organization could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learning culture in an organiz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s performance, including

懷孕的媽媽肚子大大的在生

[r]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by

State value function: when using

ˆ If sender receives 3 ACKs for the same data, it supposes that segment after ACKed data was lost:.  fast retransmit: resend segment before timer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