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發展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

三、小結

探討性別平等教育白皮書方面,依舊賦予教師許多發展空間,並且讓體育教師能 有一重要發展依據;課程設計的精神,是依據同化模式及教育機會均等模式下,發展 出保障所有學生接受機會「均等」與「均衡」的課程。

第三節 發展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

女性受到社會及文化權力的影響下,對於性別歧視的感受以及受到不平等對待的 經驗,並非單一事件而產生性別意識,是串聯許多對於女性不平等且不連續性的遭遇 而自覺需要發聲及表達意見,並且為自我爭取權力及改變現況的歷程(畢恆達,

2004a)。體育教師的角色是主導一切體育課程活動,在影響學生對於身體活動的性別 意識上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角色。教育學生認識性別平等議題及性別意識問題,能夠 在體育課情境中得到改善,讓充滿多元性別的學校環境能營造出性別平等的身體活動 空間及感受。為了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在體育教學情境中,探討「促進女學生參與體 育活動的策略」之研究,並以此策略做為課程設計的標準。

一、發展策略的理念

性別平等能夠融入體育課活動,有賴體育教師運用教學策略,讓女、男學生得到 平等的對待,在同一學習情境中發揮互信、互助、包容、尊重的精神,在學校的體育 運動相關活動,理應透過身體活動的參與,落實性別平等教育。若體育教學能增加女 學生活動機會,則可以進一步去除性別刻板化、消除性別歧視、平等建立體育教學資 源與環境,才能達到平衡的境界(畢恆達,2000a)。體育課程內容設計應反思是否因 性別差異而有期望與對待的差別,消除女性用極端、不正當的方式消除脂肪或朔身,

亦須消除以男性為中心的運動發展,杜絕排斥或歧視女性運動能力的各種行為(井谷 惠子,1996)。最重要是透過不同管道及方法瞭解學生對於體育課活動的運動參與,

得到學生最真實的感受及建議、想法,日後能當作課程改革的重要參考之一。體育不

只是讓學生學會如何運動,更能從身體活動過程中的兩性平等參與,創造教育的多元 價值,更能促進人際關係的互動。學校體育教師若持續以性別不平等模式下進行教 學,會讓女性的運動權利及機會更加被邊緣化,造成喜愛運動的女性將繼續減少(教 育部,2006)。教育是改變現況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師應透過體育課程的設計,研擬 性別平等策略,發展女男互動學習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性別平等正確觀念,相信體 育課是促進性別平等教育的理想學習場域。

二、發展促進性別平等的策略

范富強、卓俊伶 (2011) 提出促進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策略,策略中認為假若體 育教師對性別平等的觀念薄弱,可能將課程設計為培養高超運動技巧的學生。體育課 程須深入了解女學生需求及適切性,教師若教學情境下過度融入競技運動的練習或過 度鼓勵男性高運動技巧表現,會更加提升運動場上男強女弱、男尊女卑的情形(畢恆 達、鄭美里,2007)。為了提升女學生運動參與及機會均等前提下,提供七個性別平 等融入體育教學方面之建議及策略如下:

(一)增加異性異質分組機會與互動

體育活動自集合整隊、引起動機、暖身活動、主要活動、動作示範、學生回饋的 立即回應、結束活動,皆有可能造成學生對於自我性別意識的價值改變。體育教師可 能是一個性別歧視者及性別刻板化的情境再製者 (謝臥龍、洪久賢,2002)。透過老師 的引導、溝通的先備條件,女男需透過互動來創造兩性共同學習、互助合作、及成長 的機會(黃義良,2000)。傳統體育老師在隊伍前中央講課,學生則以男前女後的整 隊方式進行,容易造成女學生看不到或聽不清楚老師的授課內容。若能以用平常升旗 隊伍分組,可將第一排男生和第三排女生一組,第二排女生和第四排男生一組排列;

若以座號分組,使用單數號女男一組,雙數號女男一組排列。也可依課程的需要,以

「女男四人小組」為單位下進行基本動作練習,即可增加女男互動機會。

(二)賦予女學生更多選擇的權力

體育教師給予學生具體目標,讓女學生有更多選擇權及決定權,為自己的選擇負 責,由自己決定如何完成目標(畢恆達,2002)。例如:伏地挺身可以自由選擇以傳 統動作完成,或以屈膝跪姿,或扶牆挺身動作完成;12 分鐘耐力跑,學生可決定 12 分 鐘內自由分配慢跑或快走的時間;若環境允許,慢跑的環境可以選擇陰涼的走廊及校 園中實施。

(三)教學應運用規則的改變及條件限制

教師應避免發生體育課性慅擾事件發生(教育部,2009)。需要身體接觸的課程 規劃,透過嚴謹縝密的安排,應在課程前告知學生課程內容,會有多少身體部位的接 觸,分組時,由同性或女學生所信任的夥伴來協助自己共同完成課程的學習(Fair, Cook, Goins, & Doyle, 1979)。透過混合性別的方式在同一時間、同一場地、同一組別下,學 生在互動中能產生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女學生不再是體育課的犧牲者及陪襯者。讓 女男在場上有「共同研擬戰術」的溝通機會,兩性皆能成為參與比賽的主體(闕月 清,2008)。

(四)善用隔網性運動項目

隔網性運動如:排球、桌球、羽球、網球,可以避免身體碰觸,是培養女男互動非 常好的選擇,以排球為例,女男同隊,攻守位置交錯,規定三次攻擊之中,至少一次 必須由女性擊出;為增加變化,規定每次攻擊必須打滿三次擊球,其中女性必須打第 二擊球或第三擊球;亦可依據接發球若為男性第二擊球即為女性的方式,反之亦然;

桌球課可運用排球位置的輪轉觀念,讓相同性別一組和異性進行雙打練習,或與異性 同組進行混合雙打練習。每組進行五到十分鐘即可順時針換球桌與不同組別學生練 習。於課程結束前讓學生討論並發表與異性同組比賽的心得及想法。

(五)觀看運動類電影並分組討論

透過運動與性平議題的電影及影片的觀賞,並設計性平相關問題,啟發學生對性 別意識的觀念及省思(廖清海,2007)。例如觀賞「罰球線上」(The Heart of the Game),之後討論主題。影片中提到女、男學生對運動的看法,由老師領導討論劇情 中提到男學生不在乎隊友感受,偏好個人表現;女學生則目標明確,運用團隊默契贏 得比賽的看法,之後讓學生在小組討論後發表看法(徐珊惠,2009;陳幼馨,2007)。

(六)鼓勵表達參與活動的經驗成長與建議

教師若發現在課程進行中發生女男學生在身體活動機會或動作處理方面的問題,

需要透過教師的觀察,收集以班級為特性的共同優缺點及學生正、負面回饋,於上、

下課前以小組方式討論,分享教師與學生不同的看法與感受(畢恆達,2004b)。例如:

如何看待因換組練習而遇到比自己能力較弱或強的同學,以及如何在球場上與異性相 處。是配合規則與同學愉快得打球,或是蓄意避開比自己能力弱或強的同學,只願意 和相同性別或能力較相同的人打球等問題。學生若當下不願意回應,也可以請同學以

書面的學習心得或學習單方式呈現,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及建議,並成為 教師課程修正的重要依據。

(七)體育課程設計應去除性別刻板印象

體育教師在規劃課程內容及教學態度上,應給予學生正確運動觀念,破除學生對 運動項目參與的性別刻版印象(gender stereotype)。例如:籃球與足球是男生的運動,排 球與舞蹈是女生的運動。教師應透過改變教材的方式,促進所有學生學習。例如:為 了減輕教材重量,用排球來替代籃球與足球進行課程;增加教材的體積,用網球來替 代桌球進行課程,藉以推翻學生對於運動項目的刻板印象。

以上提出七項促進女性運動參與之策略,係透過實際的課程實施增加女男互動頻 率、賦予學生自由決定權、打破僅學習國際規則的競技教學、設計女男互動的隔網性 運動、性別平等相關運動多媒體討論、鼓勵學生將不平等「說出來」、去除教師對於 性別的先入為主。不因性別的不同而刻意區分單一性別專門科目,造成並深化差異的 現象,學校教育應該讓女男邁向共同學習的境界。賀田敦子 (1998) 提議研究者必須不 斷的檢視課程情境中所發生的「新的問題」,透過師生的溝通,讓學生瞭解體育課程 在性別平等發展上的意義,希冀學生能在運動場上對於平等的價值有所共識,並能延 伸到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