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發展

一、性別平等教育

郭維哲(2002)指出,性別平等教育乃是基於人權平等的觀點,透過教育的歷 程,檢視生活中的性別迷思以促進兩性相互了解。其教育價值與教育目標,應是 協助個體在生命成長的歷程中,探索、覺察、了解自己生理、心理發展及文化脈 絡,並發展自己的社會角色(劉秀娟,1999)。性別平等教育追求的是個體身心潛 能的充分發揮及自我的完全實現,當面臨選擇時,決定的因素不再是個人的性別,

而是興趣及能力(黃明娟,2001:40)。魏惠娟(1998:41)認為,性別平等教育的 共同願景就是要建立兩性平等、互相尊重的家庭與合諧快樂的社會,人人可以自 由充分的發展並成長,其目標一方面希望喚起民眾的性別意識覺醒,另一方面則 希望幫助兩性建立正確的性別觀點與互動模式。綜合上述,性別平等教育即是透 過教育的歷程,促進個體從生活態度、價值觀,追求發展自己的社會角色,同時 也促進兩性之間能夠彼此了解,建立更合諧的關係。

二、性別平等教育課程

國內學者吳清山(1999)認為,課程是學生在學習歷程中重要的依歸,其適切 與否深深影響學習成效。而究竟性別平等教育要如何進行?課程內容又該包含哪 些項目?以下即從學者專家所建議之目標、內涵及實施策略等,將性別平等教育 課程的設計理念,分別列述如下:

(一)課程目標

黃政傑(1995)指出,在小學階段可以採用融入的方式來設計課程,將性別平等 教育的課程目標和內容融入正式課程之中,同時也提出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目標 如下:1.打破性別隔離現象,促進兩性和諧發展 2.消除性別歧視和偏見,尊重社會 多元文化的現象 3.指導學生對抗性別的不平等,消除性別不平等的再製 4.提供兩性 平等的學習經驗,促進兩性教育機會均等的實現 5.促進兩性相互瞭解、尊重、合 作,奠定兩性和諧社會的基礎。謝臥龍、駱慧文(1999)在研究中也指出,性別平等 教育涵蓋許多層面,其落實不僅止於正式課程的推展,整個潛在課程的設計安排 更是重要,如教師的言行、教學方法、師生互動等,整體而言,性別平等教育應

具有下列目標:1.瞭解兩性差異的本質及現有兩性不平等之事實 2.破除性別刻板印 象,認知性別角色的多元性 3.建構包容差異的平等觀,以尊重、瞭解的態度面對 兩性關係 4.促進男女學生彼此尊重且和諧的互動模式,進而建立兩性和諧的社會 5.使男女學生在求學過程中能因其特性而有平等的受教機會,受到公平的對待,並 依自己的潛能而有不同的發展(引自陳建民,2001)。

教育部於「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中提及的性別平等教育之課程目標,主要著 重於認知、情意、行動三個層面。1.在認知層面上:藉由瞭解性別意義、兩性角 色的成長與發展,來探究兩性的關係;2.在情意層面上:發展正確的兩性觀念與 價值評斷;3.在行動層面上:培養批判、省思與具體實踐的行動力。整合這三個 層面,可以推衍出以下六項課程目標:1.瞭解性別角色發展的多樣化與差異性 2.

瞭解自己的成長與生涯規劃,以突破性別的社會期待與限制 3.表現積極自我觀 念,追求個人的興趣長處 4.消除性別歧視與偏見,尊重社會多元化現象 5.積極拓 展個人生涯選擇,不受性別角色刻板化之影響 6.建構性別平等、尊重的互動模式 (教育部,2003)。整體而言,莊明貞(2005:20)認為性別平等的教育目標,必須 透過檢視父權文化對於不同性別生活經驗與貢獻的忽視,建立機會均等與包容個 別差異的社會,使每個人都能適性發展,且不因性別因素而受到歧視或限制。

(二)課程內涵

游美惠(2006:109)表示,性別平等教育並不等同於婦女教育,不同族群背景 的教師與學生本身的性別經驗、環境的安全無障礙與多元性別氣質,都是性別平 等教育應關切的議題。方德隆、吳雅玲、謝臥龍(2001)將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內涵 分為「學校教育」、「教師自覺」、「社會文化」、及「兩性互動」四個層面。1.學校 教育:師生互動、教師期望、學生抱負、教材檢視、轉換、編寫、課程之設計、

學校資源平均分配、學生需求、教學法與教學策略、評量、輔導、校園安全與空 間 2.教師自覺:自我性別價值、態度與經驗的檢視、批判思考能力、自身性別歧 視的檢視 3.社會文化:社會資源分配的性別歧視、性別與階級與權力的關係、性 別刻板印象、性別偏見、職場中的性別區隔 4.兩性互動:性騷擾與性侵害的本質/

迷思與防治、兩性關係、家庭的分工與合作(引自郭維欣,2003)。

莊明貞(2005:20)則指出,性別平等教育的三項核心能力及基本內涵分別為:

1.性別的自我了解:性別在自我發展中的角色 2.性別的人我關係:探討性別發展與

主要內容,如下表 2-2 所示:

表 2-2:九年一貫性別議題課程之主要內容(續)

貳、 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相關研究

表 2-3: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相關研究(續)

一、課程的進行

除了范敏慧(2001)與陳靜琪(2002)是以特設課程的方式進行之外,大部分研 究多以融入課程及班級互動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吳雪如(2002)認為將性別平等教育 的核心概念,融入正式課程中,可使學生在同一主題下達到知識整合運用的優點,

不但能減輕教師另設課程的負擔,也能改善性別平等課程由於未另設科目,而在 實施上的不彰成效;張志明(2002)則表示,由於級任導師多屬於半包班體制,透 過融入於班級經營與課程活動的雙管齊下,更能將性別平等落實在教學的各個層 面上;黃麗淑(2003)認為,縱使教科書會不經意的呈現性別的刻板化印象,但藉 由師生間的互動,依然能營造一個無性別偏見的環境;高志芳(2004)雖提出以融 入的方式,轉化性別平等的教學目標於學習領域的課程中,但是在實施上,尚需 視領域的教學內容及課程架構來選擇,一般而言,綜合、社會是較易融入的領域,

且如能從日常互動融入概念,則更能加強課程與生活的聯結,使性別平等教育也 能於生活中隨時實踐。

二、教學的策略

大部分研究結果皆顯示,在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中,師生間藉由彼此經驗的分 享與討論,能夠激發學生較多元的想法,並建構出對於性別平等的思考。吳雪如 (2002)提出教師以開放接納的態度來討論相關議題,能拓展學生思考的深度與廣 度,引導學生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陳靜琪(2002)認為,在開放平等的教學情境 中,透過彼此不同的生活經驗,以批判觀點來思考性別議題,可幫助學生創造出 個別化又深具意義的知識;張志明(2002)也提出,師生間的開放、對話模式,可 激發出許多新的思維,也讓學生較願意分享心中的想法;黃麗淑(2003)則表示,

學生在參與課程的對話過程中,除能透過經驗的分享來改變其觀點之外,也能協 助教師檢視自己的教學方式及性別概念。

三、課程內容的設計

范敏慧(2001)認為,提出顛覆傳統刻板印象的例子,提供學生產生認知衝突 的訊息,對想法的改變可以造成影響,且故事的主角是學生能夠認同的,則較能 與自己的經驗做連結,進而產生領悟,也可設計一些延伸活動來加強學生的了解 與覺察;吳雪如(2002)提出,體驗型的教學活動,可使教學達到情意與價值的內 化,寓教於樂以及生活化的學習,可引起學生共鳴,以及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張

志明(2002)認為先從靜態的文本檢視、體認,然後到動態活動的提昇學生具體作 為,可使性別平等落實於生活中,進而改變行為;高志芳(2004)提出從學生經驗 為出發的課程,較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並從生活實踐上來檢視其觀點是否內化。

四、小結

參考過去研究者的相關經驗,高志芳(2004)與周文蓉(2004)雖以融入的方式進 行教學,但也都提出礙於時間的壓縮所造成的限制,而影響了學生產生實踐不足 的缺點。本研究為能於班級中達到有效教學之目的,所以在課程的進行上,以生 活、綜合、健體等多科融入的方式,來探討性別角色的相關議題。

而在教學策略上,張志明(2002)建議教師必須時時挑戰自我封閉的思維,用不 一樣的角度去省思性別平等教學為學生帶來的效應;周文蓉(2004)也提出,教師透 過自我省思、修正後的教學行動,始能對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造成影響。因此本研 究以批判教育學所提出之觀點為課程實施之理論基礎,並藉由教學歷程中的觀 察,配合學生的狀況做調整,進行課程的不斷修正改進,以達師生共同建構性別 平等教育課程之目的。

在課程的內容上,吳雪如(2002)發現學生在生活上的實踐仍與認知產生差異。

因此本研究擬以挑選貼近學生學習興趣的媒材,如:影片、圖書來作為輔助教學 媒體,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並進而能與自己的生活作結合。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壹、採取行動研究

批判理論的課程探究,傾向於以質性研究之批判理論的脈絡,作為其研究方

法的架構,意圖在顛覆不合理的課程之制定模式,揭露其隱藏背後的意識形態,

是一種從事於為未來而抗爭的社會實踐哲學,強調的是教育實踐的行動觀點(莊明 貞、潘志煌,2004:324)。

從文獻的探討中,如張芝綺(2004)研究即發現,由於學生背景差異、師生互動 關係…等種種影響因素,相同的教學內容,在面對不同的學生時,會產生不一樣 的教學效果。而教師在論及現實時,所闡述的主題往往與學生的存在體驗毫無關 聯(方永泉譯,2006:107)。因此,張如慧(1998:105)即鼓勵教師應該對自己學生 獨特的生活情境及問題來進行思考,以滿足學生真正的需要。

行動研究讓研究者一方面透過研究來解決實務的問題,一方面也透過實踐的

行動研究讓研究者一方面透過研究來解決實務的問題,一方面也透過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