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性別與情感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性別與情感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送禮物、買早餐送消夜、接送、生病照顧等,然而這些行為通常都是男方表現的 次數較多,或是男方較為積極主動表示愛意,相對的,女方主動展現的行為次數 較少,也大多屬於接受的一方(許鈴惠,2003,引自卓紋君,2000)。而在交往 過程中會有如此的互動模式,似乎也展現了青少女在戀愛時或多或少受到傳統觀 念的影響。

在青少年交往過程中,良好的兩性角色互動模式可增進並維持兩性關係的正 常發展(賴勇誠,2008)。而在張美惠(2003)研究中並指出兩性交往中的親密 關係若能呈現雙性化剛柔並濟的角色,打破傳統性別角色限制,將有助於兩性親 密關係的和諧。青少年在與友伴及異性的相處之中,學習建立自己的形象並學習 到如何與異性溝通。如何在與友伴的相處過程中表現出包容與尊重,則是青少年 所需努力的方向。

第三節 性別與情感

檢視國內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在近幾年努力之下,隨著社會變遷,可看見 社會逐漸趨向性別平等,不再被刻板的男主動女被動的觀念所束縛,越來越多青 少女在交往時能主動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及行動。女生不再一定是屬於被動等著男 生追求的一方,亦有部分青少女會主動追求自己的戀情。

正如同俗語所提到之「男追女,隔層山;女追男,隔層紗。」傳統社會所認 定之女性角色較為被動,若遇到愛情也常屬於被男性追求的一方;然而女性也亦 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及主動性。但從電視、新聞媒體等報導或觀察研究者身旁 所接觸之朋友或所任教學校之學生,大多數比例的交往經驗還是以男性主動追求 為主,但亦有少數女性主動追求男性之例子。

現在普遍男女交往的狀況仍是男生追求女生的比例較高,對青少年來說,在 同儕及異性之間受歡迎表示自己充滿性吸引力。面對女生主動追求或告白,對男 生來說反而是值得開心的事,他們並不會因此對那些主動追求的女生有不好的看 法,因為這代表他們有魅力。青少女在情感的追求上,也並不完全是被動等待,

她們先透過觀察及向友人打聽自己所心儀的對象,先了解對方後才會有所行動,

進一步追求自己所喜歡的男性。學生在與異性互動中學習協商自我的性意識及價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值觀,進而重新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情感發展策略(楊幸真,2010)。

劉慧琪(2001)訪談青少女也發現許多青少女在追求愛情時,已跳脫出男主 動女被動的模式,對於喜歡的人便會把握機會主動追求。她們不是隨便找男同學 告白,而是採取理性的選擇。先確認對方是個還不錯的人,然後利用旁敲側擊從 喜歡對象的友伴中探究蒐集資訊,試探對方的意願,以了解喜歡對象的行為及她 們在喜歡對象的眼中是否是比較特別的。在確認對方的心意及想法後便會展開追 求的行動。而在追求及交往的過程中,她們也會運用女性溫柔的特質,扮演好女 孩的角色,以受到男友的喜愛及周圍親友的肯定,顯現青少女在戀愛交往時仍會 受到傳統父權社會對好女孩的形象的影響。

曾郁純(2010)訪談主動追求異性的高職女學生,研究發現她們若是遇到心 儀的對象,她們主動告白所需承受的壓力遠大於主動告白的男性,除了要面對男 生的拒絕還有同儕之間的排擠,女生若貿然地打破異性戀追求模式相對來說不是 一種安全的做法,於是她們採取其他策略來主動追求自己心儀的對象。她們將自 己的陰柔特質融入主動追求的方式,在互動過程中不斷探索嘗試,採取使用科技 媒介、手製禮物傳遞心意、善用周遭環境及同儕影響等策略。透過經驗分享與分 析自己的想法,她們瞭解在父權體制下的愛情模式女生應該是被動等待,但也出 現了反思,進而思考及批判傳統的異性戀追求模式是否能讓她們擁有選擇心儀男 生的主動權,認為女生也有主動追求愛情的能力,也透過具體的行動過程展現了 追求愛情的能動性與培力。

研究者有時會在課堂中或課堂之餘時與任教班級的同學聊聊關於戀愛交往 這個話題,並關心了解同學的交往狀況,以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學生想法並傳達 性別平等的概念。曾有學生提到,即使自己平常很有想法及主見,但在交往時仍 是以男友的意見為主,會為了男友而妥協自己的想法,正所謂「愛到卡慘死」, 有時候為了愛情而失去了自我。即使社會觀念漸趨開放,青少女在戀愛交往的過 程中,基於對另一半情感上的依賴及為了維持關係的穩定,而忽略了隱含在其中 男女不對等的權力關係。除非青少女本身自主意識較高,才有可能取得情感自主 權(劉慧琪,2001)。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勇誠(2008)所做之研究也印證了在社會變遷與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從青少年交 往的互動中可見社會逐漸朝向性別平等之情況發展。

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的「性別的人我關係」指標下的「性 別與情感」次概念,又分為「情緒管理」、「情感的表達與溝通」及「情感關係 與處理」三面向,這也都是實施情感教育的依據與基礎。實施情感教育之前也 需探討親密關係,本研究期以女性主義的觀點進行探討,而女性主義關心親密 關係不只侷限於暴力層面,親密互動關係中的性別權力運作、如何在親密關係 中協商平等的分工模式並保有個人的主體性、及如何抗拒支配與壓迫性的親密 關係等,都是可探究的議題(游美惠,2010)。

在交往一段時間更了解彼此之後,青少女和男友也會有情感衝突的情況發 生,價值觀不同的兩人該如何溝通並維繫關係便是需要學習的,而因應衝突的方 式可能也會有性別上的差異。鄭嫥嫥(2009)整理相關研究發現,早期研究多從 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去探討,男人在處理衝突時傾向採用支配與對抗模式,女 性則偏好迎合模式,而近年來的研究卻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常使用迴避模式來因應 衝突,不論是在工作場合或夫妻互動之間。原因則可能是男性被認為在處理人際 關係的能力較女生弱、迴避衝突對女性來說會降低她們的安全感。

交往中的青少年男女在情感中若處於不對等權力關係,若雙方遇到情感上 的爭執或衝突且缺乏良好且理性的溝通的狀況之下,嚴重的狀況則有可能會有約 會暴力或親密伴侶暴力的狀況發生。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親 密伴侶暴力的定義,指的是未婚伴侶之間任何會導致肢體、心理、或性暴力的行 為。暴力行為可區分為四種類型:(一)肢體暴力(physical violence):例如摑、踢、

毆打等。(二)性暴力(sexual violence):包含強迫性交或是其他形式的性強迫。(三)

情緒/心理虐待(emotional/ psychological abuse):例如侮辱、貶低、持續羞辱、恐 嚇、威脅等。(四)控制行為(controlling behaviours):包括將之與家人朋友隔離、

監控行為、限制尋求經濟、工作、教育或醫療資源。

根據江文賢(2001)的研究指出,國內大學生約會暴力之流行率為 47.2%,

修慧蘭、孫頌賢(2003)亦發現高達六成左右大學生有施加約會暴力或遭受約會 暴力的經驗,有施暴經驗者佔 66.2%,有受暴經驗者佔 58.2%,而近幾年的研究 調查也發現 59%有約會經驗的大專青年曾有約會暴力受暴經驗,62.4%的學生表 示曾有約會暴力的施暴經驗(沈瓊桃,2013),顯現臺灣大專青年約會暴力的普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遍性,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游美惠(2010)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欣賞直接表白的追求方式,能分辨 被喜歡及答應交往的不同,顯現進入情感關係前的審慎,認為獲取他人的資訊與 協助是處理感情問題很重要的步驟,願意透過學習的方式獲得正面與成熟的愛情 態度,如理性溝通後分手,也認同積極正面、相互尊重且不造成傷害的愛情態度。

而在感情遇到衝突時,學生通常會選擇自己同學和好友為優先諮詢對象,家長次 之,學校老師則是學生情感事件諮詢依賴度最低的族群。但調查也發現超過八成 的學生希望學校課程應該教導學生處理感情衝突事件,多數教師亦認為校園情感 教育的實施有其必要性,同意以課堂方式進行校園情感教育。

現今的社會雖然開始漸漸注重性別平等教育,由研究可知已有部分青少女能 在傳統父權體制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情感表達策略,並對現況進行反思,然而在 情感教育這個部分在校園中仍是需要積極努力落實。當教師能用溫暖且正向的態 度培養學生正向情感表達與溝通及處理情感上的衝突的能力,相信對由青春期邁 入成年期的青少年女將來的自我形象及人我互動之間有更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