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相關研究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遍性,是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游美惠(2010)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欣賞直接表白的追求方式,能分辨 被喜歡及答應交往的不同,顯現進入情感關係前的審慎,認為獲取他人的資訊與 協助是處理感情問題很重要的步驟,願意透過學習的方式獲得正面與成熟的愛情 態度,如理性溝通後分手,也認同積極正面、相互尊重且不造成傷害的愛情態度。

而在感情遇到衝突時,學生通常會選擇自己同學和好友為優先諮詢對象,家長次 之,學校老師則是學生情感事件諮詢依賴度最低的族群。但調查也發現超過八成 的學生希望學校課程應該教導學生處理感情衝突事件,多數教師亦認為校園情感 教育的實施有其必要性,同意以課堂方式進行校園情感教育。

現今的社會雖然開始漸漸注重性別平等教育,由研究可知已有部分青少女能 在傳統父權體制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情感表達策略,並對現況進行反思,然而在 情感教育這個部分在校園中仍是需要積極努力落實。當教師能用溫暖且正向的態 度培養學生正向情感表達與溝通及處理情感上的衝突的能力,相信對由青春期邁 入成年期的青少年女將來的自我形象及人我互動之間有更良性的發展。

第四節 相關研究

孩童發展至青少年階段,由於生理方面更加成熟,開始對異性產生了好奇。

而受到了偶像劇的推波助瀾,使得青少年對愛情及戀愛交往充滿了憧憬,想嘗試 與異性交往,並透過互動過程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學生在課餘之後最常觀看偶 像劇及電影,休息時間便拿出耳機聽流行歌曲,顯現大眾主流文化深受喜愛。女 學生亦喜歡閱讀言情小說,在看小說時也會不知不覺受到書中的情節影響,而會 對浪漫的愛情產生憧憬。

而檢視現今社會所流行之大眾文化所傳達出之價值觀,仍是以男性為主的父 權社會觀點,小說及偶像劇中的男主角多屬於費盡心思安排浪漫情節追求女主角 的一方,而女主角則大多仍屬於被動等待追求之角色,故事情節雖有勇於追求自 己愛情的角色,但屬少數。而青少年在收視的同時,也不知不覺會被這樣過於浪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樣子才有辦法吸引男孩的注意和喜歡。然而在男女朋友相處之間,青少女希望由 男生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憧憬自己能被當成公主對待,讓自己享受被呵護照顧 的感覺,期待被寵愛,也心甘情願被愛束縛。大眾媒體所顯現出的浪漫愛情樣貌 或多或少也會影響青少年交往中之性別經驗。

青少女對於自己伴侶的想像也跳脫不出外在形象及人品方面的描述,若將男 女生的理想另一半的特質調換,她們則會認為奇怪而較難接受。可見青少女對於 異性戀懷抱著浪漫愛情的想法,也支配了她們的對愛情的想像與實作(楊幸真,

2010)。

而根據國內相關研究,時下青少年多有與異性交往經驗,並認為在異性交往 過程中可學習尊重、信任、珍惜、體諒,以利個人成長(吳思霈,2004)。青少 年亦認同結交男女朋友可以增進自我成長、人際能力、有助課業學習且可以相互 陪伴、支持,異性相處態度偏正向、兩性平等且尊重對方(黃靜宜,2008)。

根據相關調查研究發現,目前高中職青少年在求學過程中,約有三到四成左 右的青少年有異性交往經驗。根據李怡玲(2002)調查臺北市公私立九所普通高 中生之研究指出,臺北市高中學生整體戀愛經驗比例為 41.38%;吳思霈(2004)

研究發現 45.3%的桃園高中生有異性交往經驗;鄭喜月(2004)調查發現目前正 在戀愛或曾有戀愛經驗的青少年比例為 59%;張靖爾(2006)研究指出臺北市高 職生有 36.3%有過異性交往經驗,而 22.6%的青少年目前有交往經驗。黃靜宜

(2008)則調查發現北部公私立國高中生有 35.21%有戀愛經驗。由以上研究可 了解目前高中職學生目前有或曾經有過戀愛交往經驗者佔約四成,顯現高職學生 的戀愛交往狀況是父母及師長都需留心注意的。

相關研究

期刊名 作者/年代 研究發現

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 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 關研究

羅樊妮 2004 1.臺北市約四成青少年有戀愛經驗。

2.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趨向兩性平 等、對婚前性行為持保守態度且對 外表不太重視。

3.愈會主動告知父母其異性交友情 時之青少年,在異性交往過程中所 表現的態度愈趨向平等。

© 交往經驗,22.6%的青少年目前有交 往經驗。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而楊幸真、游美惠(2014)回顧近十年來國內關於親密關係與情感教育之研 究,可將之歸納出三大類:一是關於兩性交往或異性交往之經驗或態度方面等研 究,二是關於各式親密關係或情感關係測驗或量表的發展,如約會衝突因應策略 量表、關係滿意度調查、分手調適評量等,三則是關於課程設計、教學介入與教 學行動研究。而這些研究往往只將性別做為統計變項,或是只著重在靜態的兩性 關係層次的描述,忽略真實社會中的性別動態關係,也忽略既存的性別壓迫結 構。關注性別差異,更需進一步探討社會制度文化以生理基礎所建構出的差異。

情感教育應具有性別觀點,並包含態度與價值、知識與瞭解、教育政策、個人與 社會技能等四個內涵。施行上也須以學生為主體,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需求。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