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緒智力的內涵

本節主要在探討情緒智力的內涵。第一部份呈現西方文化對情緒智力的觀 點。第二部分則探討華人文化觀點的情緒智力。

壹、情緒智力:西方文化的觀點

九O 年代是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概念之提出、發展及盛行的 時期,各種研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Mayer, Salovey & Caruso, 2008)。自 1995 年 以來,北美企業界開始重視情緒智力概念與提供相關訓練,繼北美企業界之後,

臺灣企業界也開始大力提倡情緒智力的訓練,在各種情緒管理、人際溝通及領導 統御課程中皆強調提升情緒智力的重要性(王叢桂、羅國英,2004)。Salovey and Mayer(1990)對情緒智力發展出較為完整的定義與概念,但是真正讓 EQ 風靡 於世界的人是Goleman,他所出版的大眾化書籍-「EQ」,造成很大的轟動,隨 著EQ 的盛行,許多學者開始認真而嚴肅地探討此一現象背後的種種議題,諸如 情緒智力的理論基礎為何、情緒智力是否真的是一種智力、情緒智力的建構究竟 為何、情緒智力如何測量、情緒智力教育如何推動、情緒智力在組織管理上如何 運用等(引自吳宗祐、鄭伯壎,2003)。

一、情緒智力的內涵

情緒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般被定義為個體有知覺、理解及管理自 己及他人情緒的能力(Salovey & Mayer, 1990)。Mayer, Caruso and Salovey(1999)

認為情緒智力是一組包含內在和人際情感技巧的心理構念,是一種「辨認情緒意 義和其關連的能力,並依此判斷和解決問題(p267)」,也是一種有效運用自己的 情緒在決策、問題解決、計畫和組織的能力。Mayer and Salovey(1997)進一步 修正情緒智力理論架構,將情緒智力界定為「監控自己和他人不同感受、情緒的 能力,可以區辨不同的情緒、感受,並使用這些訊息去引導自己的思考與行為」。

簡言之,即是能監控和區辨自己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Salovey and Mayer(1990)假設情緒智力是由三種能力所構成,包括了:(一)

情緒評估與表達(appraisal and expression of emotions):為個體透過語言或非語 言形式,正確、適當的反應自己內心真實的情緒感受。且也可透過非語言的觀察 與同理心的運作,體驗他人情緒感受。簡言之,即是對自己情緒的瞭解與表達,

以及對他人情緒的體察。(二)情緒調節(regulation of emotions):為個體為了維 持正向、愉快的心情與情緒所使用來改善負面情緒及壓力的策略。同時也能適時 地關切、安撫、激勵他人,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簡言之,調整自己的情緒 與處理他人的情緒。(三)情緒運用(utilization of emotions):為個體如何運用情 緒去轉換自己與他人的心情,將消極化為積極,有較佳的因應方式處理情緒經驗。

而其他學者也陸續提出對情緒智力內涵的界定,例如情緒智力是一組包括人 際之間和個人內在情感技巧的心理構念(Martin, Easton, Wilson, Takemoto &

Sullivan, 2004);Goleman(1996)在情緒智力一書中將 Salovey and Mayer 的情 緒智力定義設定為五項能力:(1)認識自身的情緒;(2)妥善管理情緒;(3)

自我激勵;(4)認知他人的情緒;(5)人際關係的管理。進一步地說,也就是 包含察覺與正確評估個人情緒的「自知之明」、適當表達個人情緒的「自我規範」、 運作情緒激勵行動的「自我激勵」、幫助服務別人的「同理他人」、圓融處理人際 關係的「社交技巧」。

Mayer 等人(2008)分析情緒智力的文獻後指出,目前不同研究者對情緒智 力的觀點,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能力模式」(ability model),另一類是「混合 模式」(mixed model),「能力模式」將情緒智力視為一種新的智力,它涉及個人 對情緒訊息的處理(如知覺、理解、分析、思考),代表人物為Salovey 與 Mayer,

由於主張能力模式的研究者認為情緒智力也是智力的一種,因此應採用類似傳統 智力測驗的方法來進行測量。「混合模式」則將情緒智力視為一種心智能力與性 格特質的混合體,包含了相當多的人格特質變數,代表人物為Bar-On、Goleman 等人,他們把許多與情緒智力無直接關係的性格特質納入模式中(如組織承諾、

自信、創新、團隊合作、動機、社會功能等),因此也招致不少批評,由於主張 混合模式的研究者在情緒智力的概念中摻雜了性格成分,因此常直接以自陳量表 來測量情緒智力。

國內學者江文慈(1999)認為情緒管理是指個體監控、評估與修正情緒之運 作,使個體對引發情緒的情境有適當反應,有效地管理和掌握情緒的歷程。在此

歷程中,主要涉及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情緒效能與情緒反省等五個 能力,且此能力會隨發展而漸趨成熟,五項能力如下:(一)情緒覺察(emotional awareness):意指當情緒產生時,個體能夠知覺到情緒訊息,並根據自己的身體 狀況、變化、感覺與思想,覺察該情緒存在的事實,以及引發情緒的原因。(二)

情緒表達(emotional expression):意指個體能適當的表達自己對情緒的感受,並 能控制該情緒所引發的衝動行為。(三)調整策略(regulation strategy):意指個 體能運用可行的策略調整並改善情緒狀態的強度與持續度,以節制負向情緒或維 持正向情緒。(四)情緒效能(emotion efficacy):意指個體對自己調整情緒能力 的信念與判斷,意即個體對自己能夠管理和掌握情緒所反應出來的勝任感。(五)

情緒反省(emotion reflection):意指個體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反應和表現,

並能夠主動省思、評估情緒調整的適當性及效益,適時加以修正與改善。

江文慈所提情緒管理之概念,和Mayer and Salovey所界定的情緒智力概念相 似,其中江文慈所提之情緒覺察、表達即Mayer and Salovey所提之情緒評估與表 達;調整策略近似於情緒調節;情緒效能、反省近似於情緒運用。

從上述可得知,情緒智力和正確知覺他人以及適當地與人互動有所關連,而 王麗斐(2008b)研究兒童情緒管理雙元模式時指出,情緒調節的內在歷程固然 重要,但若能先聚焦在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研究,實用價值可能更大、可行性也 可能更高。研究者採用此觀點,因此本研究對情緒智力的定義,亦將聚焦在「能 力」的觀點上。

二、情緒智力的相關研究

自Goleman 將情緒智力大眾化之後,吸引不少研究者投入研究熱潮,但由 於每個研究者對情緒智力的建構觀點不同,所發展出來的測量方式也各不相同,

因此研究結果便出現分歧。關於情緒智力與工作效能的研究,許多研究者沿用 Salovey and Mayer 等人以及 Goleman 所列舉的情緒智力內涵,卻自行延伸或增 刪,並用問卷測量的方式來探討員工情緒智力、工作效能、及其他組織變項之間 的關係。目前組織情緒的研究可區分為五大取向:(1)情緒是主觀感受、(2)情

緒是潛在特徵、(3)情緒是人際互動的一環、(4)情緒是工作的一部份、及(5)

情緒是文化的內涵之一(吳宗祐、鄭伯壎,2003)。Gross and John(2003)比較 認知再評估(reappraisal)和壓抑(suppression)在正負向情緒調節的差異,結 果顯示較常使用認知再評估策略的人會經驗與表達較多的正向情緒、有較好的人 際關係、較少的憂鬱症狀、較高的自尊、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較高的幸福感

(well-being);反之,較常使用壓抑策略的人會經驗與表達較少的正向情緒、表 達較多的負向情緒、逃避親密關係、較差的人際功能等。

國內對於情緒智力的研究多以兒童與青少年為主(例如陳金定、劉焜輝,

2003),或者是探討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的關連(例如初麗娟、高尚仁,2005),

以及使用西方情緒智力概念發展團體方案,評估方案對憂鬱患者或一般成人的效 果(例如陳怡萍,2005;林家如,2006)。例如初麗娟、高尚仁(2005)的研究 顯示,高情緒智力者的一般健康情況較佳。研究發現愈是樂觀主義的人或是擅於 情緒調節的人,往往較少出現軀體化、焦慮和失眠、社交困難、嚴重憂鬱等症狀。

惟情緒智力構面-情緒運用,發現愈常運用情緒的人,其軀體化症、焦慮和失眠 及憂鬱等情形反而愈嚴重,此項結果與西方文獻有所差異。而造成此因,或許與 華人傳統性格有很大關係,從文化差異的角度觀之,西方鼓勵個體表達自身的情 緒以突顯與他人的差異,維護個人的自尊。很自然地引導個體對於「情緒運用」

較正面的評價。反之,在集體主義的華人文化下,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往往 是被抑制,以避免破壞和諧氣氛。相對地,亦有可能引導個體對於「情緒運用」

產生較負面的評價。

然而,國內研究多數是採用西方情緒智力的概念,忽略了情緒在不同文化下 的變異性,誠如吳宗祐、鄭伯壎(2003)所認為「情緒是文化的內涵之一」,情 緒的內涵與功能應該會受到文化的影響。而Butler 等人(2007)也指出大多情緒 壓抑的研究都聚焦在抑制負面情緒,且都以美國人為樣本,忽略了樣本的文化變 異性,同時也都指向壓抑會有負面結果:逃避依附、減少分享情緒、低社會支持、

降低關係親密等,因此在該研究中檢視文化價值如何調節情緒壓抑的社會影響

力,以及壓抑是否有正向功能?結果顯示,情緒壓抑不必然有負面結果,情緒壓 抑在亞洲文化中並不會減少人際回應的功能,Butler 等人認為重視相互依賴和關 係和諧的亞洲文化,也許會鼓勵使用壓抑以促進較好的社會互動。由此可看出,

華人文化所認知的情緒智力概念應與西方文化有所不同。

三、情緒智力量表之工具

雖然目前有一些情緒智力量表,但仍沒有一個精確而完整的情緒智力量表,

不過,持續有相當多的學者不斷地修正情緒智力之範園及定義,並發展新的情緒 智力量表(初麗娟、高尚仁,2005)。目前有關情緒智力的評量工具以李克特式

不過,持續有相當多的學者不斷地修正情緒智力之範園及定義,並發展新的情緒 智力量表(初麗娟、高尚仁,2005)。目前有關情緒智力的評量工具以李克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