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本節將整合研究結果、討論以及研究流程與方法提出本研究之限制與建議。

一、情緒智力對治療效能之影響方面

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者的西方情緒智力對治療效能有重要的影響力。這樣 的結果顯示,與西方的諮商與心理治療人員相較,對於在華人文化脈絡下從事專 業助人的工作者而言,情緒智力亦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值得國內從事諮商與心理 治療專業人員重視。而以實徵的方式首先驗證情緒智力對於治療效能的重要性,

同時蒐集治療者與個案配對資料,進行治療效能之分析,皆為本研究之主要貢獻。

在華人情緒智力與治療效能之關係部分,雖然假設未獲支持,但未來相關研 究可以試圖釐清西方與華人情緒智力概念相同與相異之處,以建構出華人情緒智 力的理論。此外,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說,西方對於情緒智力的建構與理解仍是較 為全面,雖然在心理學本土化浪潮衝擊之下,不少諮商與心理治療學者大力提倡 要建構本土心理學,然而研究者認為專業人員要抱持開闊(open-minded)的胸 襟,不要為了捍衛本土而揚棄西方既有的「珍珠」,若能截長補短,更有助於心 理學本土化的腳步。

同時,基於本研究結果,研究者亦認為諮商與心理治療專業工作者的專業養 成訓練中,除了以往強調的自我覺察能力之外,也應積極培養其整體的情緒智

力,鼓勵專業人員利用不同管道提升自我的情緒智力,包含正式的專業訓練課 程、非正式的生活體驗與歷練,都有助於增進治療者的情緒智力。

此外,諮商與心理治療工作中,治療者與個案會經歷深刻且緊密的情緒互 動,因此若是面對具有情緒困擾的個案,治療者的情緒智力之影響力是否更為明 顯? 由於本研究未設定晤談議題的範圍,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設定個案來談 議題,例如情緒困擾,以進一步檢視晤談議題對於治療者情緒智力與治療效能的 影響力。

而如前所述,研究者懷疑本研究所設定之依變項可能無法真實反映出華人治 療者的治療效能,故未來相關研究可以考慮其他治療效能的指標,例如晤談感 受,或者是取自治療雙方以外的來源(例如督導),以避免治療者主觀偏誤或個 案填答的感激效應。如果可能的話,更可以將文化差異性列入考量,納入華人安 適幸福感概念,將之作為治療效能的指標,以獲知個案在治療前後是否在心理主 觀上對整體生活品質有所改變,或許在評估華人治療者的治療效能時,可能更為 適當與貼近。

二、研究設計方面

首先,在資料蒐集方面,由於本研究需要治療者與個案配對研究,使得蒐集 資料的困難度增加,所幸本研究的回收率達五成,在配對研究中算是不錯的回收 率,但樣本數仍不足以建構模式,且樣本來源多為諮商心理師與實習心理師,且 工作場域多為學校,因此若要建構假設模型的話,恐怕需要增加樣本數,如此一 來不僅需要預留較長的時間蒐集資料,也需要增加在精神醫療、與社區機構場域 工作的治療者之樣本。

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專業人員的養成過程中,諮商與心理治療訓練皆源 自於西方知識,專業人員自然很熟悉西方的專業語言,在作答上較能確切反映出 個人狀態,而對於華人情緒智力的描述可能需要經過思考和轉換,在作答上也許 傾向保留,但研究者認為並非華人文化對其無影響力,而可能是研究方法的問

題。另外,本研究僅只能呈現治療者的情緒智力對治療效能確實有影響,然而其 中的影響歷程或機制卻無法得知,建議未來研究可採用質性研究法,例如訪談,

如此能對治療者的情緒智力與治療效能之間的關連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在研究的設計上,本研究在晤談次數缺乏妥切的控制與操弄,由於晤談次數 僅限定三次以上,而未明確給予範圍限定,造成回收樣本在「晤談次數」項目上 差異很大,雖然本研究不意圖探究治療者人口變項與效能指標之間的關係,並且 已使用統計控制的方式加以處理,然而,治療時間的長短可能影響治療內涵的差 異,也對於推論造成影響。

再者,在研究對象方面,本研究主要以便利取樣和滾雪球的方式邀請研究參 與者,可能有潛在的取樣偏差。而本研究參與者的特性亦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的 推論。

最後在研究工具方面,華人情緒智力量表仍處於初步探索階段,量表五構面 的內部一致性係數α 值在.64~.83 之間,雖不盡理想,但仍可接受(王叢桂、羅 國英,印刷中),由於此量表為初步建構完成,其信效度考驗尚未被廣泛探究,

因此,若後續研究中亦需採用此量表,恐要先建構其信效度。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叢桂、羅國英(2004)。情緒智力及人情世故在華人人際信任產生歷程中扮演 的角色。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2-2413-H-031-003。

王叢桂、羅國英(2005)。不同世代與專業的工作者在情緒智力認知上與表達上 的差異性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3-2413-H-031-005。

王叢桂、羅國英(2007)。華人管理者與情緒智能講師對情緒智能之認知差異。

本土心理研究,27,231-298。

王叢桂、羅國英(印刷中)。世代與諮商專業訓練對華人情緒智能認知的影響。

本土心理學研究。

王麗斐(2008a)。「忍讓」好,還是「表達」好?兒童情緒管理策略之研究。發 表於第七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年會,天津,10 月 24-26 日。

王麗斐(2008b)。兒童情緒管理雙元模式建構及團體輔導策略之研究。國科會專 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7-2410-H-003 -079 -MY3。

江文慈(1999)。情緒調整的發展軌跡與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 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思賢、林以正、黃金蘭、陳昭宇(2008)。長程取向思維與華人自我整合及個 人心理適應之關連。發表於第七屆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年會,天津,10 月 24-26 日。

利翠珊、蕭英玲(2008)。華人婚姻品質的維繫:衝突與忍讓的中介效果。本土 心理學研究,29,77-116。

吳秀碧(1993)。諮商工作焦慮量表編製報告(初步研究報告)。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輔導學報,16,121-155。

吳宗祐、鄭伯壎(2003)。組織情緒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應用心理研究,19,137-173。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五南。

吳麗娟(2003)。一個諮商員的專業成長:一個「人」的成長-從Human “doing"

到Human “being"。中華輔導學報,14,1-30。

呂宿菁(2006)。情緒經驗與專業發展:一個諮商師的自我敘說研究。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呂美慧(2003)。研發人員人格特質與情緒智力之相關研究-以某IC設計公司為 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怡真(2008)。華人安適幸福感。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研究計畫。

李美蘭(2006)。一位新手諮商師的蛻變與成長-「從人際歷程心理治療」的學 習談起。輔導季刊,42(2),51-57。

李敏龍、楊國樞(1998)。中國人的忍:概念分析與實徵研究。本土心理學研究,

10,3-68。

李雅文(2006)。早年家庭暴力經驗與創傷修通對心理治療者效能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邢占軍(2005)。對主觀幸福感測量的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24,301-323。

周素琴(1997)。多元文化諮商本質與多元文化諮商能力內涵之探討。國際人文 年刊,6,125-144。

林家如(2006)。情緒成長團體運用於憂鬱患者療效評估之初探:情緒智力增進 與症狀改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君(1999)。心理治療者的反移情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林淑惠、黃韞臻(2008)。高中職學生學校生活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之研究。輔導 與諮商學報,30(2),83-106。

初麗娟、高尚仁(2005)。壓力知覺對負面心理健康影響:靜坐經驗、情緒智力 調節效果之探討。中華心理學刊,47(2),157-179。

邱獻輝(2005)。兒童遊戲治療的多元文化考量。輔導季刊,41(2),1-8。

洪莉竹(1999)。臺灣諮商輔導人員在學習諮商過程中文化議題的衝擊與統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莉竹、陳秉華(2003)。諮商員專業發展歷程之文化反省經驗。教育心理學報,

35(1),1-18。

洪莉竹、陳秉華(2005)。臺灣諮商人員對西方諮商與華人文化信念衝突的轉化 經驗。教育心理學報,37(1),79-98。

洪雅鳳(1997)。當事人依附、工作同盟與晤談感受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儷瑜(1985)。輔導員的同理心、心理需求與輔導關係、當事人的自我探索及 情緒改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峯鳳(2006)。大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吟慈(2008)。實習心理師的心智負荷、自我照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怡敏(2004)。一個諮商師的親子關係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自我敘說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明敏(1994)。諮商員的原生家庭經驗對其諮商專業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芳菊(2005)。半導體產業從業人員華人人格對工作壓力知覺之影響-以情緒 智力為調節變項。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芳菊(2005)。半導體產業從業人員華人人格對工作壓力知覺之影響-以情緒 智力為調節變項。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