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節旨在介紹情緒管理,首先敘述情緒管理的意涵,接著探討情緒管理的相關理 論,最後論述情緒管理的教學原則與教學方法。

壹、 情緒管理的意涵

情緒在人的一生中有著無比的影響力,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歷程,其定義隨著不同

學派的理論而有不同的觀點,以下將針對不同理論觀點所提出的定義說明之,並將情 緒的類型加以分類,最後探討情緒管理的定義及方法。

一、 情緒的定義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在個人化與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以下就生理學理論、行為理論、認知理論的觀點,分別說明情緒的定義:

(一)生理學理論的觀點

W. James 是最早對情緒變化提出系統解釋的美國心理學家,於 1884 年提出詹郎二 氏情緒理論(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認為情緒是外在刺激先引發個體的生理 變化與直接的行為反應,接著個體對身體反應的覺知才產生情緒(引自 Strongman, 1996)。James 主張任何感覺都有複雜的生理徵候,這些徵候不論明顯或輕微,都可以 被感受到,因此不同的臉部表情對情緒的分別則相當重要(引自林仁和,1992)。

(二)行為理論的觀點

J. B. Watson 是最早提出有關行為主義的情緒理論,於 1929 年提出情緒是一種遺 傳的反應模式,它包含整體身體機制的變化(引自 Strongman, 1996)。Watson 認為所 有的情緒反應都是兒童學習的直接結果,稱為「制約學習」(引自馮觀富,2005)。

(三)認知理論的觀點

以認知導向探討情緒的理論中,以 R. S. Lazarus 的情緒理論最為完整,且最具啟 發性與影響力(李選,2003)。Lazarus 於 1991 年提出「認知-動機-關係情緒理論」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認為情緒為個體與環境互動的 產物,情緒的反應包括主觀的心理狀態,例如愛與憤怒的感受;行動的衝動,例如攻 擊;身體的變化,例如表情,藉由複雜的反應,傳達自己的感受。個體在與環境互動 的過程中,建立了「評估」(appraisal)與「處理」(coping)情緒的能力,(李素卿 譯,2001;Lazarus, 1991b)。

綜合以上三種理論學派之定義,情緒是受到某種刺激所產生的生理、行為、認知 反應,所表現之機動狀態與歷程,當情緒發生時,可以從內在的生理變化、內心的感

受、外在的臉部表情、行為而得知。若能深入了解情緒,方能掌握情緒,成為情緒的 主人。

二、 情緒的類型

人的情緒千變萬化,中國古代南北朝後,出現了「情緒」兩字的連用,西方則在 公元前四世紀, Plato 與 Aristotle 就研究過「情緒」(林仁和,2000)。將情緒予以 分類,從情緒的類型來了解情緒,才能兼顧情緒的普遍性及特殊性,以利明白情緒複 雜多變的原因。以下將情緒的類型大致以情緒的性質與情緒表現的方向作為分類,茲 敘述如下:

(一)情緒的性質:基本情緒與複合情緒

情緒是生命中極重要的一部分。禮記禮運篇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 者弗學而能。」此七情被喻為天生的本能。J. B. Watson 於 1919 年提出,嬰兒先天具 有恐懼、憤怒、愛三種基本情緒,其他情緒反應都是在基本情緒基礎上透過不同形式 的學習而產生的(引自林仁和,2000)。人類豐富多變的情緒,主要就是由基本情緒組 合而成的複合情緒,如憤怒加厭惡就成為敵意。所以,基本情緒是人生而具有的,自 出生後,經由發展而逐漸呈現,再衍生出複合情緒(王淑俐,1995)。

(二)情緒表現的方向: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

正向情緒是個人判斷情緒刺激對己有利而趨向;負向情緒是個人判斷情緒刺激對 己不利而逃避,只要表現得當,正向、負向情緒均有相當的價值(王淑俐,1995)。

不論是正向情緒或是負向情緒,皆能幫助人類求生存、適應環境及學習(莊素芬譯,

1999)。雖然負向情緒一開始會使自己及周遭的人不開心,但若一味忍住怒氣,長久下 來,卻會如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正確的做法應是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情緒。

當情緒不好時,需要學習如何由負向情緒中跳脫,以將這些情緒造成的傷害減至最低

(張怡筠,1996)。

然而,情緒的類型雖大致以情緒的性質與情緒表現的方向而分類,但學者所提出 之情緒的內容至今仍未有統一的歸類,茲將中外學者提出情緒的類型中,所包含的內 容整理如表 2-1:

表 2-1

R. Descartes 1649 愛(love)、恨(hate)、慾望(desire)、喜悅(joy)、悲傷(sadness)、羨 慕(admiration) (引自 Strongman, 1996)

J. B. Watson 1919 恐懼(fear)、憤怒(anger)、愛(love)(引自林仁和,2000)

Woodworth 1954 愛 與 喜 悅 (love and joy) 、 驚 訝 (surprise) 、 恐 懼 (fear) 、 憤 怒 (anger)、厭惡(disgust)、輕蔑(contempt)

Shaver, Schwartz, Kirson, &

O’Connor

1987 愛(love)、喜悅(joy)、憤怒(anger)、悲傷(sadness)、恐懼(fear)、

驚訝(surprise)

Lazarus 1991a 喜悅(joy or happiness)、驕傲(pride)、愛(love or affection)、放鬆 (relief)、同情(sympathy)、憤怒(anger)、焦慮或驚慌(anxiety or fright)、羞愧(shame)、悲傷(sad)、羨慕(嫉妒)或沮喪(envy or depression)、厭惡(disgust)

王淑俐 1995 愛、好奇、快樂、恐懼、憤怒、煩惱、焦慮、自卑、罪惡感、

嫉妒

Goleman 1995 憤怒(anger)、悲傷(sadness)、恐懼(fear)、喜悅(enjoyment)、愛 (love)、驚訝(surprise)、厭惡(disgust)、羞愧(shame)

張怡筠 1996 憤怒(anger)、悲傷(sadness)、恐懼(fear)、沮喪(depression)、挫 折(frustration)、愧疚(guilt)、羞愧(shame)、厭惡(disgust)、快樂 (happiness)、愛(love)、驚訝(surprise)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中外學者對情緒分類之內容,主要提出「愛」、「憤怒」、「恐懼」三類,A. Maslow 與 C. E. Izard 皆認為愛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引自 Strongman, 1996);林仁和(2000)

與 Goleman(1995)認為憤怒是個人情緒之中最難處理的;而恐懼則是面對危險時為了 生存而進行防禦的本能行為,這三種情緒對個體本身都是相當重要的。

以「恐懼」的情緒而言,恐懼與將發生或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有關,是源自於內心 的想法而表現出的情緒、生理、行為反應(洪清怡譯,2003)。以「愛」與「憤怒」的 情緒而言,愛是培養正向情緒,控制負向情緒的結果;憤怒的情緒可能來自個體本身

的需求與期望未能符合預期,或是與他人之間的人際相處發生摩擦而產生。愛與憤怒 的情緒,影響層面除了包含個人的情緒之外,更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人際關係。

人們生活在群居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更是孩子在成長與學習的過程中一個重 要的課題。

再者,研究者觀察任教班級學生之情緒管理,發現研究對象已同班一年,對於班 級環境、教師、同儕之間已經十分熟悉,生活中並未有特定的事件使研究對象感到「恐 懼」,但是研究對象對於如何表達「愛」與如何抒解「憤怒」的情緒管理能力並不理想。

研究對象需要學習如何以正確的表達方式,對自己、對家人、對同儕表達愛的情緒;

研究對象的情緒仍然具有頗大的衝動性,會因為生活中個人本身或與他人相處時,由 於不能順心如意而感到憤怒,不善於管理自己的憤怒情緒。因此,本研究以「愛」與

「憤怒」為情緒管理教學之核心,進行行動研究,希望以圖畫書為媒介進行情緒管理 教學活動以提升孩子「愛」與「憤怒」的情緒管理之表現。以下將愛與憤怒的意涵分 別說明如下:

(一) 愛的意涵

愛(love)是所有情緒中最為複雜的一種(李選,2003;Strongman, 1996)。「愛」,

是六書文字中的會意字,一個「心」加上一個「受」,即是用心去感受之意。

H. S. Sullivan 指出,當某一個個體感覺他人的滿足與安全,與自己的滿足與安全 同等重要時,愛的感覺即存在。A. Maslow 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愛與隸屬(the love and belonging needs)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包含親子之愛、手足之愛、同儕之愛、

異性之愛等。愛與隸屬的需求位居中層,當個體生理與安全的需求獲得滿足後,方能 發展出愛與隸屬的需求。亦即,愛自己是一切動機的核心,一旦愛自己能滿足身心需 求,才能做好愛人的準備(引自李選,2003)。C. E. Izard 認為,愛是人類生存的基本 需求,包含父母之愛、手足之愛、夫妻之愛,家人之間的愛是以親密的情感為中心,

源自於互相尊重及對彼此的關心(引自 Strongman, 1996)。「愛」對個體的成長與適 應能力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個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之個體,能愛自己,也能愛他 人,擁有愛,才能使自己更健康、更充滿精神與喜悅。

「愛」是由生活中學習而來,可以以口頭表達愛,更能以具體行動呈現愛。愛可 以給予人安全感與自信心,鼓勵個人肯定自我、追求成長,體驗人生種種美好的境界,

激發更大的潛能(林仁和、黃永明,2009)。在愛的動力下,對家人、同儕、需要協助 者表達愛的行動,不求回報的付出,不僅提升自己的價值,且能促進與周遭的人之人 際關係。

(二) 憤怒的意涵

憤怒(anger)俗稱生氣,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情緒反應。美國心理協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2010, October)指出,憤怒是由溫和的生氣(irritation)

到強烈的盛怒(rage and fury)的情緒狀態,可能由於特定的人物、事件或自己本身的 因素而感到憤怒。當遭遇到與自己願望相違背或不能達成,且一再地受到阻礙時,從 而逐漸累積起緊張而產生了憤怒(馮觀富,2005)。

T. Haliburton 曾說,當一個人自知不對,卻又不肯承認時,通常會變得憤怒。H.

Mann 也說過,憤怒是暫時性的瘋狂,所以個人本身最好能控制它,否則就會被憤怒 主宰(引自張怡筠,1996)。然而,憤怒的體驗不一定總是負面的,C. E. Izard提出,

憤怒的體驗和表情皆可以是正面的,能賦予個體達到自我保護與人際互動的目的(引 自 Strongman, 1996)。從憤怒情緒中,可以了解自己,也可以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情緒

(李素卿譯,2001)。

Murphy 與 Eisenberg(1996)及陳雪靜(1999)的研究皆指出,引發憤怒的刺激 有:1.身體攻擊;2.物質因素;3.個人控制;4.人際關係;5.語言攻擊;6.違反規則。

李選(2003)也提出,可能產生憤怒的刺激有:1.個體的基本需求未獲得滿足;2.個 體害怕無法自我保護;3.個體遭遇威脅或不公平之對待;4.個體在朝向目標努力而受 阻礙。

當個體受到刺激,可能產生的憤怒反應如下(王淑俐,1992;李選,2003): 1. 爆發情緒型

激動的大發脾氣、盲目的攻擊他人、一味的責怪對方,使自己成為脾氣爆躁、推 卸責任的人,養成了衝動的個性。

2. 壓抑情緒型

情緒的壓抑,而是能透過後天的教育與環境來學習情緒的表達方式,在認知及行為上 適切表達情緒,提升情緒管理的能力。

情緒的壓抑,而是能透過後天的教育與環境來學習情緒的表達方式,在認知及行為上 適切表達情緒,提升情緒管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