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情緒管理之理論基礎

本節文獻旨在探討教師情緒管理的意涵,將學者所做的相關研究加以歸納統 整分析,分別從情緒管理的概念、內涵、理論基礎與層面等四方面加以說明探討。

壹、情緒管理的意涵

一、情緒的定義

情緒,是一種看不見也摸不著、極為複雜的心理歷程,雖然無法捉摸,但 是它卻實際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彼此互相影響。「情緒」(emotion)從字 元上來看,是源自於拉丁文「移動、激動與刺激」(exmovere)這個動詞而來,

意旨「正在動作的事物」,與「動機」(motion)源自於拉丁文「移動」

(movere)有著相同的拉丁字源皆有移動的意義,可見這兩個字的相關性極 高。「情緒」(emotion)在牛津英語字典中解釋「a strong feeling such as love, fear or anger; the part of a person’s character that consists of feelings」,意指「一種 心靈、感覺或感情的強烈激動或騷動,像是愛,恐懼或憤怒,是一個人性格中 的一部分情感」。大英百科全書以現代科學觀點來說,情緒是具有多種指標,包 括:以語言傳達的主觀經驗,伴隨情緒發生的內在生理變化,以及可觀察到的 肌肉及軀體之外顯行為,如表情、手勢、姿勢等。

Lazarus(1994) 認為情緒是個體的人生劇本,與人生目標、際遇、個人信念 以及所處的世界有關,每種情緒的激起乃源自於個人對其際遇的評估及所賦予

12

13 表2-1 (續)

Dworetsky (1985) 情緒是一種複雜的感受狀態,包含意識上的經驗、明顯 的內在生理反應以及促進或抑制的行為傾向。

Bar-On (2000) 個體內在具有的內省能力(包括自尊以及自我覺察),人 際互動能力(包括同理心及社會支持)、壓力管理能力

(包括情緒調節與忍耐)以及適應能力(包括問題解決 及困境調節)。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上述表2-1 國內外學者對於情緒的看法,研究者將「情緒」定義為:

情緒是一系列由內、外在刺激所激發的突發反應,個體主觀經驗認知評估、複 雜且連續的感受狀態,是引發個體顯現於外在行為表現的動機。

二、情緒管理的定義

Salovey 與 Mayer (1990) 將情緒與智力結合,首先提出「情緒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簡稱 EI)的概念,他們認為情緒智力為社會智力的一 支,認為「情緒智力」為一種體察自己與別人的情緒,進而處理情緒並運用它 來指引個體的思考和行動之能力(徐振焜,2001)。內容包含三種能力:情緒的 評估與表達、情緒的調整、情緒的運用。Goleman (1995)在其著作 EQ 一書中進 一步提出,情緒智力是一種保持自我控制、熱忱和堅持且能自我激勵的能力,

包含五種主要層面的能力,(一)認識自己的情緒:即覺察自己的情緒感受,以 便採取適當的反應;(二)妥善處理情緒:面對負向的情緒,能自我安慰,找出 處理情緒的方法;(三)自我激勵:專注於某一個目標上,發揮創造力,能控制 衝動,保持高度的熱忱;(四)認知他人情緒:覺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並給予 他人同理心;(五)人際關係的管理:懂得管理別人和自己情緒之間的藝術,維 繫和諧的人際關係(江美玲,2003)。情緒智力也就是認識和理解個體與他人的 情緒狀態,利用覺察到的情緒感受來指引個體調節認知思考與行為表達能力,

是一種與情緒有關的知覺、控管與運用的能力。情緒智力的內涵即為個人情緒 管理的能力,情緒管理換言之亦指消極的避免「情緒失控」,積極的增強「情感

14 能力」(陳李綢,2008)。

W. Dryden 與 J. Gordon (1996)認為情緒管理(emotion management)是指能 辨別不切實際的想法和要求,找出心思紛擾的根源,進而抗拒與駁斥它們,並 以積極的感受和行為取代之(何灣嵐譯,1997)。Lazarus (1991)認為情緒管理是 當個體面對危機產生負面情緒時,為了保持身心和諧及減輕不適應的感受,而 在認知與行為的調適上所採取的任何方法。情緒管理的第一步是能覺察與接受 自己真實的感受。情緒本身無好壞之分,它們代表個體真實的世界,不應被忽 略、壓抑與扭曲(李選,2003)。換言之,情緒是個體本身所產生的一種內在真 實感受,並不會主動傷害人,也無好壞之分,適當發洩情緒並以正面積極的認 知與行為取代負面情緒,更能減輕個體身心扭曲與壓抑,並保持身心狀態和 諧。每個人皆有情緒,亦會受到情緒影響而改變自身行為表現,適切的情緒調 整、釋放與管控,能夠減輕個體負向情緒極不適應的感受,由此可見情緒管理 的重要性,研究者分別將國內外學者對於情緒管理的定義整理如表2-2。

表2-2

國內外有關「情緒管理」的定義

研究者(年代) 情緒管理的定義

王淑俐 (1990) 情緒表現得當稱為「情緒調適」,反之則為「情緒失 調」。「情緒調適」是指有能力維持情緒生活的平衡,合 理的控制情緒,使情緒表現與當時情境相稱。所以,情 緒管理最主要的是學習應付挫折、紓解不愉快的技巧。

張春興 (1994) 情緒調適又為情緒適應,是指個體對情緒變化時的自我 控制能力,能在情緒表達時適度運用理性。

陳佳雯 (2011) 情緒管理是指個體能清楚覺察自己及他人的情緒反應,

並採取應變的措施,除了能減少負面情緒的發生,進而 良好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能妥善處理他人的情緒,解決 現有的情緒困境並激發自我正面情緒的產生,進而促進 良好的人際關係。

陳碧珠 (2013) 情緒管理是當個體察覺自己產生負面情緒時,會積極的 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加以排解,保持愉快的心情,維持良 好的生活品質。

15

Campos, Mummeet, Kermoian &

Campos (1994)

情緒管理之目的在於避免、替代、轉換、減少、抑制或 強化情緒,是一種關於情緒經驗與情緒表現之控制,此 領域與情緒發展有關。

Zembylas (2002) 將情緒管理視為情緒工作的形式,以情緒管理(我所要 感受的)來應對情緒規準(我應當感受到的);而什麼情

16 己情感的一種能力。

貳、情緒管理的理論

情緒是複雜多變且充滿主觀性的一種心理歷程,研究情緒相關的理論眾 多,不同學派的學者各有不同解釋的論點與關注的焦點,研究者綜合歸納並且 參考多位學者的研究與著作後,以情緒管理較有關的情緒生理學、認知論、心 理治療學派與情緒智力理論等四種觀點作為情緒管理的理論基礎,說明如下。

一、情緒生理學的觀點

(一)詹朗二氏情緒理論(James-Langes theory of emotion)

在 1884 年美國心理學家先驅James 與 1885 年丹麥生理學家 Langes 先後以 科學觀點,對情緒變化提出系統性的解釋,認為檢視身體的線索可得知我們的 感覺,強調內臟的反應及外在身體的反應,皆是情緒狀態的核心。情緒並非由 外在的刺激所直接引起,而是經由生理變化而產生,情緒發生的順序是:感官 知覺、外在刺激→生理變化、行為變化→情緒反應,亦即個體由感官系統的接 收器知覺外界的刺激情境後(如恐怖畫面、濃烈的瓦斯味、酷熱的室溫),先引 發內臟器官或隨意肌出現複雜的、明顯的、可感受到的生理變化(如心跳加 速、血壓上升、出汗、呼吸急促)與行為反應(如逃跑、尖叫、坐立不安)

後,由於大腦皮質感受到生理的變化,經大腦的解讀後,才產生情緒反應(如 恐懼、驚嚇、憤怒)(李選,2003)。換言之,人會感覺傷心是因為哭,人會感 覺快樂是因為笑。此順序與一般人的認知相反:生理變化是由情緒引發的結 果。因James 與 Langes 二人的理論相似,後來學者將此二人的理論合一,稱之 為「詹朗二氏情緒理論」。茲將刺激情境、生理變化、情緒經驗三者間關係的解 釋,如圖 2-1 所示。

17

「詹朗二氏情緒理論」因為與日常生活經驗不符,在學理上引起諸多爭 議,因此有其他學者提出不同理論。

(二)坎巴二氏情緒理論(Cannon-Bard theory of emotion)

美國生理學家Cannon 與 Bard 認為:情緒經驗與生理變化是同時產生的,

當個體感受到外在情境刺激後,會同時將訊息傳入傳訊中心的視丘,再由視丘 同時上傳到大腦皮質部與下傳到自主神經系統,同時引發生理反應與情緒反 應,因此情緒反應和生理反應會同時出現。例如:個體看到有趣的事物,中樞 神經會有興奮的反應,而同時身體也會有手舞足蹈的反應。此理論亦被稱為

「坎巴二氏情緒理論」(李選,2003),如圖 2-2 所示。

18

(三)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

斯辛二氏情理論認為:情緒經驗不是身體生理變化所引起的,情緒經驗是 由認知因素所決定,生理反應先於情緒經驗,強調個體對生理變化與刺激性質 的認知決定情緒反應。換句話說他們認為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或變化,決定了 個體是否感受到情緒,但究竟是何種情緒,則由認知因素來決定,即情緒經驗 起源於個體對情境刺激的認知與對生理變化的認知。情緒的起因至少有二,包 含個體對情境刺激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及由該刺激引發的生理變化所做的認知評 估,此理論又被稱為「情緒二因論」、「情緒歸因論」(柯永河,1997;李選,

2003),如圖 2-3 所示。

19

由以上情緒生理學論點可知,早期學者對情緒的關注焦點在於感官刺激之 接收與情緒反應間的關係,由此可見若是能控制感官刺激的類別和強烈程度,

能夠有助於個體改善情緒反應,藉由生理上的放鬆來舒緩並轉換情緒。例如欣 賞優美風景、品嘗美味食物、聆聽輕柔音樂能使個體產生平靜、安詳、舒適的 情緒。回到吵雜、擁擠、空氣混濁的都市,個體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

二、認知論的觀點

(一)認知評估論(Cognitive appraisal theory)

Lazarus 在其認知評估論中主張情緒經驗是由認知因素所決定,在相同環境 下,因為環境刺激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因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緒 反應,個體對刺激的不同認知與解釋,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出現。「認知評 估」著重於區辨刺激與個體之間的關聯性與重要性,是產生情緒反應的關鍵因 素,認知評估主要有三種形式:初級評估、次級評估及再評估(蔡秀玲、楊智

Lazarus 在其認知評估論中主張情緒經驗是由認知因素所決定,在相同環境 下,因為環境刺激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義,因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情緒 反應,個體對刺激的不同認知與解釋,會導致不同的情緒反應出現。「認知評 估」著重於區辨刺激與個體之間的關聯性與重要性,是產生情緒反應的關鍵因 素,認知評估主要有三種形式:初級評估、次級評估及再評估(蔡秀玲、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