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情緒與行為問題意涵與相關研究

一、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產生

Goleman(1995)在出版的《EQ》中即指出,情緒不僅攸關個體的心理健康、

人際互動,也與學業、工作上的傑出表現有所關聯,同時,情緒中樞對腦的各部 位功能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甚至可左右個體的思考,由此可知,情緒的重要性(張 美惠譯,1996)。

Izard(1999)指出,情緒是被經驗到的感覺,會刺激、組織、引導個體的知 覺、思考與行動(引自莊素芬譯,1999,頁 3),且情緒常受特定情境所引發,而 伴隨一系列生、心理反應與行為,同時情緒也是主觀經驗之感受,簡言之,情緒 是個體對內、外刺激的整體性主觀反應,它是生理變化(包括情緒的生物化學、

內分泌、腦機能等)、行為(包括身體動作、表情等)和情緒經驗(包括外在事 件的評估、主觀情緒反應與解釋等)的統合(簡淑真,2001)。

Goleman(1995)指出,幼兒階段不僅是情緒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腦神經連 結與快速成長的關鍵期,因此,童年的情緒管理經驗,將有助於腦神經迴路的形 塑與強化,並在情緒中樞形成恆久的連結,可見童年的情緒發展經驗對未來具有 相當深遠之影響(張美惠譯,1996),而家庭是幼兒情緒發展與學習的最初環境,

父母更是幼兒情緒管理的最佳典範,若父母能給予溫暖、支持的情緒經驗與回應,

對於子女情緒能力的發展與學習、正向情緒或行為之促進,如:同理心、利社會 行為等表現,將提供良好之連結;反之則可能導致子女因調適困難而有行為問題 的出現或是轉以抑制方式,壓抑負面情緒。許多的研究均已顯示(Bricker, Davis,

& Squires, 2004;Keenan, Shaw, Delliquadri, Giovannelli & Walsh, 1998), 幼兒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具有延續性,若未能在學齡前予以發現並適時協助,恐會 在長大後造成更嚴重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引自蔡昆瀛、陳介宇,2009,頁 1)。因 此,本研究將先從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定義、內涵作說明,進而探討相關之研究。

二、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名詞界定

文獻上代表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名詞有很多,Kauffman(1993)曾綜合整理,

發現不外是「情緒、行為等」加上「困擾、異常、適應不良、失調等」兩組名詞 之組合,而美國心理衛生和特殊教育聯合組織於1987年則以「情緒或行為異常」

一詞作為新主張(引自洪儷瑜,1995,頁10、11)。國內學者施顯烇(1998)則 認為情緒與行為問題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不管是情緒困擾、行為異常等,

名稱雖不同,但其內涵是相同的。洪儷瑜(1995)更指出,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界 定最好能明白包含內向性與外向性的行為問題,也就是內向性問題可以使用「情 緒、性格」等名詞示之,外向性問題以「行為」最為恰當,因此,本研究在名詞 的界定上採用「情緒與行為問題」一詞。

28

Kirk、Gallagher 與 Anastasiow(1997)對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定義「多假設 為行為異常或情緒困擾的孩子,持續表現出與年齡不符合之行為,以致於造成個 人的不快樂、社交上的衝突與學業上的失敗」。Campbell(1995)則認為即使是 正常發展的幼兒也會有某些行為問題,因此情境因素下所引發的次數與強度才是 決定情緒與行為問題的重要關鍵」(引自蔡昆瀛、陳介宇,2009,頁 2),洪儷瑜(2009)

指出,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出現是因為個體的需求未獲滿足,或遭遇挫折、壓力情 境下而很直接的表達情緒,依據目前對大腦的研究,發現個體要等到二十餘歲,

前額葉成熟之後,才能適當的調適情緒與衝動行為,如同 Goleman(1995)所說,

前額葉乃是掌管自我控制、抑制力的最佳樞紐,它能緩衝情緒與行為反應(張美 惠譯,1996)。因此,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界定上,除了要考慮個體的年齡、發展 外,亦要考慮行為問題的強度與持續性,以及是否適宜情境、或有干擾他人等行 為(鈕文英,2001)。

三、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成因

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成因,每個理論的解釋不同,以下將分別論述生物模式、

心理模式、社會模式、傳動模式的理論架構:

(一)生物模式

生物模式指出情緒與行為問題源自於個體生理構造與功能發生問題而導 致的結果,如:基因遺傳、腦傷、神經功能失調、生物化學異常等因素,亦 即生物模式從醫學與疾病的角度來解釋情緒與行為問題(楊坤堂,2000)。

(二)心理模式

又稱心理分析模式、心理動力模式,指出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成因來自個 體心理歷程功能失調,而引發的心智疾病,此理論的代表人物有 Freud 與 Erikson。Freud 認為情緒與行為問題源自於早期不愉快的童年經驗、意識與 潛意識衝突、人格結構的失衡,個體因無法有效調適本能、原始驅力與慾望 所帶來之壓力,轉而以壓抑的方式隱藏,藉以降低焦慮、衝突,若個體無法 適度轉換,累積過度將導致情緒與行為問題的浮現。Erikson 則認為情緒與行 為問題源自錯誤的心理社會發展,也就是個體在每個發展階段中,為了滿足 自我成長的需求,以及符合社會規範,必須學習調適危機所帶來之心理壓力,

若能順利解決各階段的衝突並調適壓力,個體即能從危機中獲得自我成長,

因此,發展危機也具有正面促進作用;相反地若未能順利調適、化解,個體 可能會因嚴重壓抑而顯現心理疾病(楊坤堂,2000)。

(三)社會模式

社會模式乃是從特定的社會情境來探討個體的情緒與行為問題,亦即持 續變動的社會環境脈絡才是影響情緒與行為的重要成因(楊坤堂,2000)。

(四)傳動模式

強調個體與環境間,存在一種動態、雙向且交互的關係(蔡昆瀛、陳介 宇,2009),亦即情緒與行為問題來自於幼兒本身特質(如:氣質)、教養環

29

境(父母、文化因素等)以及兩者之間相互交織的動態過程。因此,欲評估 幼兒情緒與行為問題之發展結果,僅評估幼兒本身特質,卻忽略幼兒所處的 整體環境脈絡,易導致偏誤(陳介宇,2006)。

綜合上述理論,可知情緒與行為問題之成因並不能由單一因子作解釋,

其形成之原因可能為生物、心理、社會等因素或交互作用之結果,因此在評 估幼兒的情緒與行為問題時,宜從多元的角度來考量個體的發展狀況、行為 的合宜性、持續性以及個體所處的整體環境,方能客觀審視之。

四、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特徵

Wicks-Nelsen 與 Israel(2000)指出,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特徵,可廣義分成 兩大類(引自蔡昆瀛、陳介宇,2009,頁 7),茲分述如下:

(一)外向性行為問題(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又可稱「外顯 性行為問題」,屬於行為控制不足,也就是個體的行為與環境起衝突而導 致,常見的特徵有:

1.過動/注意力缺失:行為表現特徵為經常處於過分活躍、不安定、躁動、

靜不下來的狀態,且難以維持注意力、易受外界無關刺激干擾而分心、

經常打斷或侵擾他人…等情況。

2.品行問題:常見特徵為經常的亂發脾氣、大吵大鬧、常與別人吵架、

欺負他人、經常說謊、偷東西或出現攻擊、破壞行為…等,亦即對別 人較少展現情感且缺乏同理心,甚至侵犯他人的權益。

(二)內向性行為問題(in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又可稱「內隱 性行為問題」,屬於行為過度控制,亦即個體的內在衝突與行為過度控制 之結果,常見的特徵有:

1.情緒症狀:顯現的特徵為經常抱怨頭痛、肚子痛或身體不舒服、經常 表現出憂慮、情緒低落、對很多事物感到害怕、緊張且無信心…等情 況。

2.同儕關係問題:表現特徵為是否被同儕接納、喜歡或被欺負、有無好 朋友或是常獨自玩、與大人相處比跟同儕更融洽自在…等。

3.憂鬱、沮喪:常見特徵為沒有精神、不與人接近、常表現沮喪情緒且 影響周遭他人、悲觀、漠不關心…等。

4.焦慮情緒:表現特徵有容易緊張、易因過度焦慮而導致身體不適,如:

頭痛、反胃、嘔吐、不斷重複同一動作、過分恐慌,以致於影響生活 層面或人際關係…等。

當幼兒出現上述情緒與行為問題的特徵,宜考量幼兒的年齡、發展里程 碑、先天氣質,以及行為與環境的關係、持續性與強度…等,因多數的情緒 與行為問題會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與學習逐漸減少,然而有些問題若未及時發 現,特別是內向性行為問題,通常易被忽略,一旦發現時,通常狀況已經比 較嚴重了(洪儷瑜,2009),故幼兒情緒與行為問題出現時,家長要把握黃金

30

介入期,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越能及早幫助孩子改善情況。

五、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分類評量方式

在情緒與行為問題的分類評量方式上,常用的系統有兩種,一為精神病學分 類法;二為統計學分類法,茲分述如下:

(一)精神病學分類法

以臨床醫師對病症發生的特徵作為依據,因而較注重症狀與病源學因 素,然而精神病學分類法最受到爭議之處就是共病性問題,因此,概念化這 些病症為同一類別可能易有錯誤,或不同的病症可能表現相同特徵,而在歸 類上造成錯誤。

(二)統計學分類法

以實證的方式作為分類依據,亦即將大量蒐集的量化資料藉由因素分析 而命名,由於此分類方式乃是依據可觀察的行為組型,不僅有助於家長與教 師更確實的評量幼兒的行為問題,在教育及輔導上,更能顯現其所應用的價 值(何華國,1999)。

綜合上述,可知精神病學分類與統計學分類差異極大,前者主要以質性 資料描述病症,多使用於醫師對疾病的診斷;而後者多來自量化資料的蒐集,

並以因素分析萃取行為特質命名之。

而本研究在情緒與行為問題量表的選定上,採用 Robert Goodman(1997)

所發展的「長處與困難問卷」,簡稱 SDQ 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即依據統計學分類概念,該量表已被廣泛應用在英國、美

所發展的「長處與困難問卷」,簡稱 SDQ 量表(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即依據統計學分類概念,該量表已被廣泛應用在英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