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想像與敘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析報導外,或也可做為將新聞敘事與歷史敘事連繫的窗口,容第三節再論。

本節以敘事角度討論新聞報導,先提出新聞文本的論述結構,再以次序、

節奏、頻率扼要地說明了新聞文本的敘事時間特性,指出新聞不但仿一般文學 體裁,還另有一套倒金字塔的寫作慣例,對報導文本的時間安排影響甚鉅。最 後論及已有研究分析新聞時間敘事的方式,以為後文基礎。

第二節、想像與敘事

前一節曾提及史學家如何敘事決定於他對歷史的想像(參見本論文 p.33),

本研究以語言的想像起筆,以新聞報導為對象,討論其中的時間與歷史感,箇 中對於時間、新聞、歷史的探究固然不可或缺,然不論對時間的感受、新聞的 寫作抑或是歷史的建構而言,想像不啻都是它們賴以產生的根源。沒有想像,

人無法將世界上的現象整合成某些想法或體系,也就無以產生時間;不能整合 現象而生出新的綜合與創造,更無以完成語言的轉喻過程,當然也遑論歷史與 新聞寫作。

新聞是敘事,以下依循討論敘事時的脈絡。先由文學創作的想像入手,再 進而論及新聞作為一種文體,其敘事與想像之間的關係為何。

一、創作與想像

一般提到「想像」,總認為這個詞彙指稱的是「假的」,意即把想像與

「向壁虛造」歸為同類。這只是就事件可以直接用感官接觸到的表面層次,將

「想像」與能直接看到聽到的「真實」或「寫實」對立,這種相對關係當然是 語言之表意系統規則之一(Saussure, 1974)。然而不能直接感覺到的是否就是 假的?想像只是與實際在同一層次上經過比較而產生的意義,抑或想像還包含 在其他層次更豐富、更重要的意義?都是這個相對關係中不能涵蓋的問題。

心理學認為想像是「在頭腦中改造記憶中的表象而創造新的形象的過程,

也是過去經驗中已經形成的那些暫時聯繫進行新的結合的過程」(曹日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982:282),可見想像與創造有關,也與經驗有關。

從書寫創作來說,「凡是藝術創造都是舊經驗的綜合」,所謂想像就是集 舊經驗加以新綜合(朱光潛,2001:105)。經驗是創作時的材料,但光憑經驗並 不能成為作品,必須經過想像的鎔鑄、並經過一番經營,才能產生新的東西。

以敘事層次來理解,經驗可說是敘事的「素材」,而想像則是敘事的「故 事」,也就是「如何組織一個敘事文本」層次中的關鍵。

那麼經由想像創作而成的作品還真不真呢?真實又是指什麼?有一種真實 稱為現象的真實,也就是確實發生的事,這也包含歷史的真實,如「中國在亞 洲」、「韓趙魏三家分晉」。第二種是邏輯的真實,這是推理而得的真實,像

「圓上每一點都與圓心等長」、「人皆有死」等。現象的真實不必然完全合乎 邏輯的真實,譬如現象上其實沒有絕對完美的圓,可是邏輯上的真圓仍然可稱 為真實。第三種則是所謂詩的真實或藝術的真實,即一部作品融貫一致且合於 情理,所以有個說法是:「文學寫的是合理可能」。在藝術上,第三種真實無 疑比現象或邏輯的真實還重要,甚至高於前兩種真實,處在融會現象與邏輯而 為哲理的地位(朱光潛,2001)。

想當然爾,除了評論與篇幅不多的預示,新聞文本裡寫的事件不能是「合 理可能」。尤其對於已經發生的事,新聞只能寫現象的真實或邏輯的真實,不 能跨入詩的真實,否則報紙就成了小說紙,讀者根本無從「想像」哪些事發生 過,哪些事又是杜撰。不過新聞並非不容想像,相反的,記者從思考事件、構 思作品,以至於寫出報導文本,在在都須要不斷的想像,只是運用上與其它文 類有些不同,以下試述之。

二、新聞敘事與想像

雖然新聞在寫作上不能像其他虛構文本那般恣意馳騁,不過從記者如何面 對發生的事件一直到寫出報導,過程中一樣都離不開想像。

思維/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和概括的反應,思維方式是思考的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式 , 新 聞 寫 作 中 主 要 運 用 的 是 形 象 思 維 與 抽 象 思 維(以下皆引自季水河,

2001)。

抽象思維又稱邏輯思維,也就是在認識過程中藉助概念、判斷、推理,以 抽象概念顯示事物本質。這種思維主要運用於新聞價值的決定,即新聞題材及 主題的選擇上。

形象思維在新聞中指的是記者將素材整理、加工以構成完整的新聞形象所 需的思考能力,這種思維有加強作品審美價值與情感力量的作用。在形象思維 過程中,有寫景、有想像,也有感性。寫景的部份類同文學的示現,即是用畫 面來思考。感性的部份是指作者本身的感情,而想像的部份則與其它文類不 同,主要是運用初級想像,將平實的事實或抽象的觀念用生動的形象顯示出 來。

審美心理學將審美想像分為兩個層次(季水河,1992)。初級型式是聯想,

聯想又有由人物、事件在時空上接近而引起的「初級聯想」,像第一章所引連 戰到南京時所引起的時間(一甲子)與空間(南京其地)的想像;和由外貌或性質的 對比關係所生的「對比聯想」,如「肚子飽了,荷包空了」;高級型式則是創 造與再造性想像。新聞作品偏重於初級審美想像,較富於聯想,藝術創造則偏 重於高級審美想像。

一般來說,文學作品離不開合理的虛構想像,亦即要經過創造的想像才能 將經驗再造為典型的人物、情節,形成精彩特別的故事並達到藝術的真實。新 聞在「經驗」表達上強調真實,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不容合理的虛構(馬春,

2001),不過可以在合於事實的範圍內運用想像,最後要論及的,便是新聞寫作 上的想像運用。

追述式的想像,在第一章所述及的連戰訪問與抗戰飛行員的兩例報導中都 可見到。如第一章所提,歷史上的事並非記者當場所見所聞,也不太可能是記 者曾經歷過的事(記者應該沒有年長到經歷過抗戰),在報導中寫出或引用這些 歷史,把過去的事呈現在讀者眼前,屬於一種想像。這種想像作為背景說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以從新聞事件發展歷史的重要環節揭示新聞事件的價值與意義(王錫渭,

1999)。

與追述相對的是預示的想像,在新聞中沒有追述來得多,通常是提示一個 確定的時間表,如某公路預計何時通車;或是一種合理想像,正面者可以是未 來的美好願景。負面者也可是一種預期的警示,像如不減少汙染,地球很快會 不宜人居。

合而觀之,追述與預示的想像是在新聞事件的縱軸上考察其來龍去脈,與 時間息息相關,大致與前述接近聯想呼應。另外,文學修辭上的譬喻與轉化是 中文傳統上稱為「比」的手法,是在橫軸上尋找與所述主體外表相近或性質相 像的東西並加以更清楚的表達,這也是新聞中的重要想像,大致可與對比聯想 對應,更兼深而廣之。

第三節、本章小結

本章首先說明敘事學與敘事理論分析文本時的層次。

在故事(Bal 的故事,Chatman 的論述)層次,討論敘事時間的安排可由次 序、節奏、頻率三者分析。

在素材層次,以時長跟時序來看構成故事的材料,時長可以是轉折、展 開;時序則可以是中斷、平行。這些類型少有純粹的表現,在文本中通常都是 混合出現。

有了敘事學的基礎,第一節接著回顧歷史敘事與新聞敘事的時間。

歷史文本是一種敘事文體,旨在將歷史事件(素材)轉為歷史知識或歷史事 實(故事)。本文是以中文文本為探討對象,依次討論了:中文的時間表示-指 示語的概念、中文指示語的使用;中國哲學中的時間觀念;左傳與史記的時間 敘事手法;史著中的時間意識,期由以往研究鉤勒出歷史時間敘事的樣貌。

第一節最末論及新聞敘事與時間。總的來說,新聞報導有基本論述結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按照敘事理論,新聞同樣有次序、頻率與節奏三方面的安排。比較不同的是,

除單純文學手法外,報導還有倒金字塔新聞體裁與要求,使其時間安排也同時 帶有新聞價值的考慮,呈現出比其他類文學文本更為複雜的錯時與跳躍。雖然 目前為止,專門討論新聞時間的研究與學術著作不多,本節仍然整理了已有研 究的分析方式,以為下章討論資料分析步驟的基礎。

第二節回應了第一章及第二章時時觸及的「想像」。本文認為藝術創作與 文學作品缺不了想像,想像並非憑空捏造,乃是整合表象與經驗的創造過程。

新聞寫作敘述經驗不可虛構,必須是「曾經發生」而非「合理可能」,然其過 程仍要使用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及聯想(或少量創造性想像),方能造就佳 作。

第一節末尾曾經提到,「此時此刻」的觀念與分析模式,新聞文本通常先 提到的都是一個此時此刻的事件。作為本研究的主題之一,歷史約是在於回敘 的他時他刻。預敘的他時他刻在新聞中不常出現,但若結合 Ricoeur 摹仿三的 觀念,某種程度上並不在文本之中,而是直指研究問題三的緬懷過去、想像未 來。是以,此模式之觀念,應對本研究有相當之指引與啟發。

下一章為研究方法,依序分為五節:第一節研究問題與概念分析,將本章 探討之各理論概念應用至研究對象,並回應研究問題。第二節樣本選擇與研究 方法,說明本論文第四章分析資料時選用文本的標準與理由及分析的方式。第 三節研究次序與分析層級,整合理論與研究方法,具體敘述分析進行的步驟。

第四節前測,以第二、三節所述,擇少量文本試加分析,測試研究的可行程度 及不足之處。第五節為此章小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