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樣本選擇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皆分析文本時的觀察要點。

頻率的安排則以重複敘事與反覆敘事為要。比起單次敘事,此二者更易彰 顯 情 節 安 排 或 故 事 結 構 的 敘 事 意 義(Genette, 1972/廖素珊、楊恩祖譯,

2003)。分析時可注意作者是否多次提及同一事件、屢次提起時又和其它那些事 件有關;反之,反覆敘事時亦然。

三、新聞敘事的言說結構及其它

前章已論及新聞言說結構模式並帶有具體分析方式(見圖 2-7 及相關說 明)。一般而言新聞報導分為三個部份:來源、摘要、故事。來源層次與後兩者 不同,它的消息來源、時、地均出自報導本身而非新聞事件中的各項要素。本 研究著重在新聞故事,係由情節(一組共享場景或行動者的事件)組成(Bal, 1997),其又由數個事件組成,事件各自包含行動者、場景、背景等。分析主要 目的在建立報導的整體架構並理出組成新聞故事的事件,進而討論其敘事素材 及故事安排。

新聞敘事的想像方面,由前章提示可知,最易觀察到的新聞寫作想像表現 應是聯想,包括接近、對比、追述、預示等。本文除了標明這些聯想的運用 外,更應顯示其在時間敘事之意義,即作者如何運用時間聯想將不同的時空串 連起來。

第二節、樣本選擇

依敘事學架構,前文已論及文本的素材與故事層次,此處則就敘事文本層 次說明本研究選擇之分析樣本。

本文以新聞報導為研究對象。報導的敘事媒介傳統上可分為電子與印刷兩 種。電子媒介包括廣播、電視,印刷則運用印刷品傳遞訊息,如報紙、雜誌等 出版品(蔡念中、張宏元,2001;陳玟錚,2008)。新興的網路新聞有來自電視 台、報社、通訊社者,也有來自網路新聞媒體者,可視為混合之敘事文本,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其目前係以類印刷之文字和照片或類電子之影片方式呈現於網頁空間,於此暫 將其納入上述電子與印刷兩類媒介一併論之。

以電子媒介為敘事文本的報導,結合文字、聲音甚至影像於一體,內容豐 富又帶有臨場感,但也因此特別要求新聞畫面;否則易流於平淡,與主播以念 稿帶過相去不遠。如何取得、剪輯、編排畫面自是電視新聞的最大學問,話帶 之於廣播新聞亦同。以印刷媒介傳遞之報導雖亦有賴記者實際訪問取得新聞材 料,然印刷以文字為中介,記者須將訊息、事件轉以語言系統記之述之,所以 如何把事件的場景與來龍去脈,或是抽象訊息以精準文字道來便是平面媒體的 首要工作。

電子與印刷兩種媒介,一者偏重紀錄畫面與聲音,一者則將世界形諸文 字。本研究探問新聞報導的時間,兩類媒介誠然都富有時間之變化與想像,但 廣電媒介依影音而存,若沒有適當的畫面,如事件發生於久遠之前且未能留下 影像,或所述之事過於靜態都會影響新聞編排乃至於一則報導的或存或捨,這 便限制了作(記)者在生產新聞文本時對時間元素的取捨、故事的編排以及時間 感的呈現。與之相較,平面媒體新聞報導的時間表述乃以文字完成,時間的轉 換、跳接,都可用語言連接、縫合,在時間運用上比廣電媒體更加自由寬廣,

信筆可走千載萬年,於分析新聞敘事時間應更適宜。

由印刷媒介傳遞新聞又有報紙、期刊雜誌之分。依時間(發行週期)類分,

報紙有日報、週報,雜誌也有週刊、月刊、季刊等。其中以日報的發行週期最 為密集,利於即時紀錄,也便於散布於諸多讀者,以此留下事件與其當代意 義,與歷史感及時間共感息息相關。

是以本研究以平面媒體新聞報導為分析對象,由兩岸(使用中文之主要地區) 具代表性的日報如人民日報及聯合報的報導中挑選樣本,樣本條件如下:

首先,文本應有故事時間,即順序、節奏、頻率三者之變化,尤以有順序 變化最為重要。

其次,事件(組成故事)應占全文主體,以評論為主的非敘事段落不宜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多,社論,或單純寫出訊息,而沒有事件的文本都不在選擇之列。

第三,應有時間的跳躍。根據此時此刻模式,現在(此時此刻)在文本中應 有明顯往彼時彼刻和他時他刻的跳躍,且此時此刻所指乃「報導時間的現 在」,而與分析或閱讀時的「現在」劃分開來。

第四,報導之歷史事件應占主要地位,或與「現在」發生的事相關。而所 謂歷史事件,可操作定義為:

a.是過去發生的事,而且離現在有一段距離;

b.應有可供「共知」理解的座標,即應為普遍認知之過去重要事件,而非只有 個人的過去故事而已;

c.歷史事件應與現在乃至於將來的變化沒有直接互動關係。例如,今天的國會 新聞敘述了前天臨時會的部份過程,雖然臨時會已經發生,但它與今天乃至 於以後的國會決議或有直接的互動關係,可能嚴重影響到報導對「已經發生 之事」的敘述;作為 a.的補充,可以說它的距離近到還沒有「沉澱」為歷 史。此條件意在避免文本內容受到過多利害關係的干擾,希望其中的「歷史 事件」相對穩定而利於作者自由穿插,以便觀察敘事時間的巧妙運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擬分析 1955- 2005 年人民日報與聯合報與抗戰題材相關 的新聞報導,自戰後十週年開始,每隔十年搜尋一次,共計六次。1945 年是二 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年。在歐洲、非洲戰場,納粹德國自 1939 年入侵波蘭 始,襲捲歐陸,唯英蘇兩國尚能擋之,以東西兩線與德軍六年對陣,其間美國 於 1941 年珍珠港遇襲之後加入戰局,至 1944 年 6 月諾曼地登陸,最終於 1945 年 5 月克柏林,德國隨即投降。

在亞洲太平洋戰場,日本早於 1931 年即以 918 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在 1932~1937 年間接連以淞滬會戰、長城戰役更向關內腹地進逼。1937 年 7 月 兩國終於蘆溝橋兵戎互見,中國開始全面對日抗戰。前五年中國單獨與日本鏖 戰,日軍占領中國東半部及東南亞各地,至珍珠港後美國自太平洋襲捲而來,

中美英蘇同盟作戰。繼德國之後,日本終於在 1945 年 8 月投降,世界大戰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斯告終。

2005 年是二戰結束 60 週年,對雙方參戰國家別具意義。西方慣以諾曼第 登陸的1944 年 6 月 6 日(the D Day)為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歐洲國家皆擴大 舉辦紀念活動。中國經過八年艱苦抗戰,血淚的故事在後來的日曆上留下了空 軍節(來自 814 空戰)與軍人節(9 月 3 日,盟國於東京灣受降後一日)。一甲子的 光陰,這一年在人類史與中國史上都舉足輕重,可資為共同的重要歷史事件。

經由人民日報全文資料庫查找,依樣本條件篩選出四則與抗戰歷史相關的 新聞,它們都集中在七、八、九月,即抗戰開始(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投降 (1945 年 8 月 15 日)、受降(東京灣受降 1945 年 9 月 2 日,南京受降 1945 年 9 月 9 日)三個重點時段,以下大致分類並列出報導概要:一、紀念活動:老將軍 老同志參觀抗戰大型主題展。二、專訪:紀念抗戰六十週年,特稿訪問當年參 加作戰者,為包含搜集到的唯一一則 1985 年文本(聶帥憶百團大戰),這一類有 兩則報導。三、訪問後人:採訪後代或遺眷,側寫抗日軍人。

在聯合知識庫(聯合報全文資料庫)查找的結果,報導分布時間與人民日報 相仿,也在七到九月間,共可選出七則,同樣有紀念活動、專訪、訪問後人的 報導,比較不同的是聯合報還報導了日軍參戰者的日記(荻島靜夫日記成書出 版)。

以兩報十一則報導為對象,除可單篇分析新聞敘事的時間,亦可比較不同 類型報導的時間敘事以及不同報紙對同一重大歷史事件之報導,以期多角度回 應研究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