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時間的共筆-論新聞報導的時間敘事與想像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時間的共筆-論新聞報導的時間敘事與想像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 臧國仁 博士.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時間的共筆. ‧. 論新聞報導的時間敘事與想像.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研究生 陳安駿 2010 年 6 月. i Un. v.

(2) 目錄 1. 第一章、研究動機 第一節 緣起.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 8.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17 17. 第五節 論文章節分配. io. n. 第三節 小結a 第三章、研究方法. y. 47. er. Nat. 第二節 想像與敘事. 18. sit. 第一節 新聞 歷史 時間敘事. iv l C n hengchi U. 18. ‧. ‧ 國. 學. 第二章、文獻探討. 50 52. 第一節 研究問題與分析概念. 52. 第二節 樣本選擇. 56. 第三節 文本分析步驟. 59. 第四節 前測. 64. 第五節 小結. 69. 第四章、資料分析. 71.

(3) 第一節 樣本概述. 71. 第二節 新聞言說模式分析. 73. 第三節 新聞窗口分析之一. 92. 第四節 新聞窗口分析之二. 141. 第五節 小結. 14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153. 第一節 摘要與回顧. 立. 153. 政 治 大. 155. 第二節 研究發現概述.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意涵. y. sit. n. al. er. io. 附錄. Nat. 參考文獻. ‧.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建議. Ch. engchi. i Un. v. 174 175 178 184.

(4) 附表目錄 表2-1 5W1H. 42. 表3-1 窗口範例. 62. 表3-2 前測文本窗口分析表. 66. 表4-1 人民日報文本概述表. 71. 表4-2 聯合報文本概述表. 72. 表4-3 R1素材整理. 立. 表4-4 R2素材整理. 87. 政 治 大. 88. n. al. er. io. 表4-8 U2素材整理 表4-9 U3素材整理. 90. sit. Nat. 表4-7 U1素材整理. 89. y. 表4-6 R4素材整理. Ch. engchi. i Un. v. 88. ‧. ‧ 國. 學. 表4-5 R3素材整理. 90 91. 表4-10 U4素材整理. 91. 表4-11 U5素材整理. 91. 表4-12 U6素材整理. 91. 表4-13 U7素材整理. 92. 表4-14 R1窗口分析表. 93. 表4-15 R2窗口分析表. 101.

(5) 表4-16 R3窗口分析表. 104. 表4-17 R4窗口分析表. 108. 表4-18 U1窗口分析表. 112. 表4-19 U2窗口分析表. 114. 表4-20 U3窗口分析表. 116. 表4-21 U4窗口分析表. 118. 立. 123. 學. 表4-24 U7窗口分析表 表4-25 人民日報非一般情況故事時間總整理. Nat. io. n. al. 表4-28. C 聯合報的可然世界 h. 136. er. 表4-27 人民日報的可然世界. 127. sit. 表4-26 聯合報非一般情況故事時間總整理. engchi. i Un. v. 124. ‧. ‧ 國. 表4-23 U6窗口分析表. 121. 政 治 大. y. 表4-22 U5窗口分析表. 142 146. 表4-29 素材時間整理. 150. 表4-30 橫向窗口整理. 151. 表5-1 指示語、錯時與資訊狀態. 165. 表5-2 串聯時間的可然世界. 170.

(6) 附圖目錄 圖1-1 本研究架構示意圖. 15. 圖1-2 文本時間與外在時間關係圖. 16. 圖2-1 敘事研究分析文本的層次. 20. 圖2-2 內倒敘之補充倒敘. 23. 圖2-3 內倒敘之重複倒敘. 23 24. 政 治 大. 圖2-4 混合內倒敘之完整倒敘. 立. 圖2-5 敘事節奏. 26. Nat. n. al. Ch. engchi. er. io. 圖3-1 前測文本新聞言說結構圖 圖4-1 R1言說結構. 45. sit. 圖2-8 此時此刻. 41. y. 圖2-7 新聞言說結構. i Un. v. 27. ‧. ‧ 國. 學. 圖2-6 敘事頻率. 65 76. 圖4-2 R2言說節構. 77. 圖4-3 R3言說結構. 78. 圖4-4 R4言說結構. 79. 圖4-5 U1言說結構. 80. 圖4-6 U2言說結構. 81. 圖4-7 U3言說結構. 82.

(7) 圖4-8 U4言說結構. 83. 圖4-9 U5言說結構. 84. 圖4-10 U6言說結構. 85. 圖4-11 U7言說結構. 86. 圖5-1 過去和現在素材關係. 155. 圖5-2 此時此刻之擴充. 169. 圖5-3 素材關係與歷史感. 立. 圖5-4 新聞報導自寫至讀. 175. 政 治 大. 177.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8) 摘要 本研究自語言的想像和傳承起興,探討新聞報導時間的變化。主 採敘事學觀點,輔以語言學相關概念綜論新聞文本時間敘事的特色, 並進而論及其時間想像及歷史感。 文本取材自人民日報和聯合報共十一則報導,逐篇進行言說模式 及窗口分析,其結果說明新聞報導的歷史感非只憑敘述過去事件,更. 政 治 大 須著重過去和現在素材的連接,不同的連接形式,即敘事時間次序、 立. ‧ 國. 學. 頻率、節奏的變化各有其意義、並以指示語及各種資訊狀態縫合文本. ‧. 時間的跳躍和變動。而文本中的可然世界(作者或故事人物的精神活. sit. n. al. er. io. 間的各種想像。. y. Nat. 動之敘述)則在時間交錯處編織出可供讀者掌握過去、現在、未來時. Ch. engchi. i Un. v. 關鍵詞:時間想像、敘事理論、指示語、資訊狀態、言說模式、此時 此刻。.

(9) On temporality and imagination of news narrative An-Jun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originated from imagin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anguage, aims at examining features of narrative time. Taken a narratologic perspective with concepts borrowed from linguistics, this research discusses the narrativity in news text and also further explores. 政 治 大 A total of 11 news stories selected from the People’s Daily (Beijing) 立. temporarity and sense of history in news.. ‧ 國. 學. and the United Daily News (Taipei) were then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d window analysis respectively. The. ‧.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ense of history in news was more than simple. y. sit. Nat. description of the past events. In fact, it (the sense of history) could only. er. io. be emphasized by connecting materials of both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n. a forms of time connection, Further, with different i v such as frequency,. l C n order, and tempo, news texts h could becunderstood eng h i U with the use of deixis and information status despite time fluctuation and change.. Finally the possible world delineated in any news text would construct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and allow them to hold the past,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all together.. Keywords: time imagination, narrative theory, deixis, information status, discursive structure, here and now.

(10) 第一章 研究動機:語言與時間的共感 第一節、緣起 「語言—不管他或她的母語形成的歷史如何—之於愛國者,就如同眼睛—那對他或她 生來舊有的、特定的、普通的眼睛—之於戀人一般。透過在母親膝前開始接觸,而在入土 時才告別的語言,過去被喚回,想像同胞愛,夢想未來」。 (吳叡人譯,1999/Anderson, 1991:166). Benedict Anderson 在其名著《想像的共同體》中,以上述「… 過去被. 政 治 大. 喚回,想像同胞愛,夢想未來」一語道出了語言文本在構成同一民族想像時所. 立. 扮演的重要角色。語言雖然只是一種符號、轉喻與隱喻,可是就在這寥寥數字. ‧ 國. 學. 映入眼簾的同時也開啟了無限想像:一方面是語言的,亦即讀者必得先至少掌 握到某種語言才能碰觸這個句子所指。拿上面這句引文來說,也許它們本來是. ‧. 拉丁字母,係以表音系統拼出來的一個英文句子,然後譯成象形方塊字而成為. y. Nat. sit. 如上中文句子;無論英文還是中文,讀者最少須通曉一種,始能意會。. n. al. er. io. 另一方面,這無限想像更是對時間與歷史的「共感」:文本喚回的過去、. Ch. i Un. v. 想像的同胞愛、還有夢想的未來(見上述引文),究竟都在說些什麼?即以此. engchi. 句中所稱的「過去」來看,喚回的可能是對整個華夏文明的歷史想像,包含語 言的傳承。 中文之媒介功能在此特別值得一書:我一直記得余秋雨在《千年一嘆》 (2000)中提及,文言文是中文的寶貝,是我們能跟祖先直接溝通的憑藉。若與 其他還在使用的語言相較,中文有「文白分離」兩套並行系統:白話的口語系 統隨時代遞嬗,因時因地而殊。現代人可能不懂前朝白話,不同省份間的方言 有時也難以互通,幸好還有一套文言的書面系統,以大體不變的文法跨越時間 與地域的隔閡。只要學會文言,憑著這樣的文化積累,就是先秦諸子所書也能 搭得上線;此不啻為語言歷史傳承的顯例。 1.

(11) 相較於其他語言,中文最突出者應就屬這兩套共存系統,而文言系統未因 時巨變,長期以書面語型式一直「活」在使用者的生活中。 考諸歐洲現存各語言,雖有拉丁語、古日耳曼語、斯拉夫語等為共源,但 它們都已非當代所用,一說稱其為「死的語言」。如古法語(Anderson, 1991/ 吳叡人譯,1999)就沒有類似中文的文言系統,若非特別的語文研究者常也無法 看懂其文。語言之力植基於傳承、立足於「喚回多少過去」,由此可見一斑。 進一步說到語言的「媒介」,也就是語言展示的「舞台」,身為新聞系所 學生,首先關注的是《想像的共同體》書中提到印刷媒體塑造之「同質、空洞 的時間」(Anderson, 1991/ 吳叡人譯,1999:28),指報紙在報頭標記的年、. 治 政 月、日,以及每天(週)按時發行等資訊,造就了讀者群的一體感,得以想像自 大 立 己和其他許多不知名、不認識但同為閱報者的人,同處在同質而空洞的時間 ‧ 國. 學. (Anderson, 1991/ 吳叡人譯,1999:34-37);這是他所提及之構成民族想像. ‧. 共同體的重要條件之一。. sit. y. Nat. 若將上述印刷媒體造就想像共同體的方式視為一種明顯的、概要的解釋,. io. er. 那麼相對於整份新聞刊物最上方標示出來,而與曆法、鐘表相符的所謂「外在 時間」(或稱「客觀時間」),更細緻的問題則是:如何進入每則新聞內容顯. al. n. iv n C 示的文本時間?新聞報導者如何領著讀者走進同一套文本時間? hengchi U. 這裡的文本時間非指前述客觀時間,而是新聞文本內容展現的文本時間,. 與客觀時間不必然相合(Genette, 1972/廖素珊、楊恩祖譯,2003)。如以一般 新聞寫作方式為例,導言常屬所謂「最重要的/最有新聞價值的事」,而非 「時序上第一件發生的事」。如在外在時間的度量序列下,某甲到友人乙處參 加宴會,宴畢又隨某丙至小吃店吃宵夜,隨即順便灌了兩杯酒,但在開車回家 途中出了車禍。新聞報導內容很可能僅在導言中說某甲在某時某地發生車禍、 是否傷亡,第二段才開始追述酒駕肇事緣由,明顯地造成一個不甚合乎外在時 間順序的倒敘。如下面這則交通事故的報導即為一例(段落標號為本研究所 加): 2.

(12) 中市警局長 撞傷酒後騎單車老人 【記者黃宏璣、黃煌權、魯永明/連線報導】 (一)台中市警察局長葉坤福 25 日開車到嘉義縣布袋鎮訪友,途經東石鄉西崙村撞到酒. 後騎腳踏車的老人鐘嘉河,鐘嘉河目前尚未脫離險境。警方調查,葉坤福當時沒有喝酒, 車禍責任由警方調查中。 (二)嘉義長庚醫院表示,鐘嘉河(68 歲)被送到醫院時,有氣胸、顱內出血等症狀,. 一度生命垂危,經院方全力搶救,仍未脫離險境。葉坤福指出,車禍責任由嘉義縣警方調 查,他應該負的民、刑責任,絕不會逃避;事故發生後,他請醫院給予最好的治療,這兩. 政 治 大. 天還透過友人介紹最好的醫師幫老翁看診。. 立. (三)警方調查,葉坤福 25 日晚上 7 時許,開車經過東石鄉西崙段時,撞到騎腳踏車穿. ‧ 國. 學. 越雙黃線的鐘嘉河,葉坤福立即打電話向警方報案並通知消防隊,將鐘嘉河送往嘉義長庚 醫院急救。. ‧. (四)警方對兩人酒測,葉坤福沒有酒駕,但鐘嘉河酒測值達 1 點 17 毫克。為釐清車禍. y. Nat. sit. 責任,葉坤福所駕駛的車子目前仍停在朴子警分局龍崗派出所,車子擋風玻璃有裂痕,交. n. al. er. io. 通隊丈量車禍現場,判斷葉坤福當時的車速約只有 30 至 40 公里,並未超速。警方說,車 禍發生後,葉坤福包 6 萬元紅包給家屬壓驚。. Ch. engchi. i Un. v. (五)葉坤福說,因多時未回嘉義縣與小孩相聚,小孫子也很想念「阿公」,他 25 日下. 午開私車回嘉義縣朴子與長子、長媳、孫子相聚,相約晚間 7 時到布袋鎮餐廳用餐,他開 車走內線車道由北往南行,不意鐘姓老翁騎自行車從東向西橫過道路,瞬間感覺老翁的自 行車撞上他的轎車,人倒在車引擎蓋再滾落地面。 ( 六 ) 葉局長表示,事故發生時他車速很慢,當時還未吃飯更未喝酒,立即停車並打 110 報案,請救護車把老翁送醫,事後始知老翁做「土公」(喪葬服務),意外發生後,. 他已報告警政署長與台中市長,該負的責任絕不會逃避,只希望老翁快點痊癒。. (聯合報,2008.10.28:C2). 3.

(13) 以文本時間來看,導言(第一段)先簡述車禍,即酒後騎車的老人遭中市警 局長撞傷後迄今(指該新聞之截稿時間)尚未脫離險境。次段補充老人送醫情況 及局長反應,第三段才寫出警方調查之車禍發生前後過程,四、五、六段則是 局長對此事的補充說明。 而由報導內容即可推知,外在時序上,應是局長返鄉團聚(第五段),於前 往用餐途中撞上老人發生車禍(第六段與第三段),然後才是老人受傷(第一及第 二段),最後是局長對事情的反應(第二和第六段)。此外在時序排列的次序應為 (五)、(六)、(三)、(四)、(二)、(一),而非新聞文本所出現的一至六段順序。 以是,一直以來曾經標榜客觀的新聞文本敘事時間其實並不「客觀」,而. 治 政 是如同其他文類無須照著「外在時間順序」卻猶能「順理成章」。值得注意的 大 立 是,新聞寫作者常以倒寶塔邏輯安排新聞,但在其新聞文本內部標誌出各時間 ‧ 國. 學. 點之餘(如某時某分、某月某日),讀者也不易思及眼前之報導並非等同於外在. ‧. 時間,只是簡單「反映曾經發生事件」的文本。由此觀之,時間在新聞敘事中. sit. y. Nat. 似不可或缺,卻很可能同時受到製碼(記者)/解碼(讀者)者雙方忽略。. io. er. 本文之旨並非批判新聞報導之「中立客觀原則」,或要求敘事盡量向外在 時間靠攏,而是想在這個由真實事件轉為文字報導的轉喻系統中,探尋新聞如. al. n. iv n C 何在文本中表達出對某個事件同樣的時間感;此處暫稱其為「時間想像」。 hengchi U 第二節、問題意識 接下來,請看另兩篇新聞:. 連戰抵南京 為兩岸找出路 59 年後重踏斯土 有相見恨晚之感 希望兩岸共同推動「交流新世紀」. 【報系採訪團/南京報導】 國民黨主席連戰昨天率團抵達中國大陸南京,受到大陸極高規格接待。連戰說,五十. 4.

(14) 九年後重新踏上大陸的土地,第一站就是南京,這是歷史的第一步,他有相見恨晚的感 覺,希望此行,「能為兩岸人民找出路,為歷史盡責任。」 …連戰在停機坪簡短致詞說,台北到南京雖不算遠,但他在間隔約一甲子才重踏這塊. 土地,看到接機的朋友,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南京對兩岸人民、對國民黨,都是歷 史聯結的地方。」 連戰說,南京是國父陵寢、也是過去國民政府的所在地,他將以肅穆的心情,在今天 帶著國民黨主要幹部及親友,向孫中山先生致敬。 …連戰抵夜宿的金陵飯店,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省委副書記兼省長梁保華、中共中. 央台辦常務副主任李炳才、江蘇省委副書記任彥甲等都來歡迎。. 政 治 大. 李源潮致詞說,加強交流、對話,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連戰此行對兩岸在經濟、. 立. 政治、文化等的交流、對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對維護台海的和平穩定,制止台獨勢. ‧ 國. 學. 力的分裂圖謀,有重要意義。. ‧. 連戰說,重回南京,他有些高興,也有些感傷,畢竟相隔太久了,希望兩岸共同推動. sit. y. Nat. 「交流新世紀」,理性、互相尊重,共謀福利。南京對他個人、對國民黨,都有歷史情感. io. er. 的聯結,這裡更是中山先生的陵寢,長久以來,中山先生影響中國人深遠,有「天下為 公」、「博愛救國」的精神,在彌留時,更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令人敬佩。. al. n. iv n C 席間,主客談得很愉快,李源潮向連戰介紹江蘇的經濟發展,有備而來的連戰說,江 hengchi U. 蘇確是人才薈萃之地,地理便捷,一向是兩岸經濟重心,未來更要進一步互利互補…. (聯合報,2005.4.27,A2). 以上報導是前副總統,時任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連戰在 2005 年 4 月首訪大 陸第一天到達南京時的聯合報「現場報導」(嚴格說來是延遲的實況報導 (delayed live),亦即事件發生次日見報的現場報導)。在這個事件上,新聞 報導如何帶給讀者一個共同時間想像?這個時間想像理應包括決定此事件的 「縱深(歷史感)」(照此報導來看,可能涉及長達 60~80 年的歷史),以及這個 事件的行進速度(文本的節奏)等。 5.

(15) 再看另一個歷史感更強的新聞報導:. 抗日英雄王光復:為保衛國家而戰無上光榮 記者 陳鍵興、張勇 抗戰時期著名飛行戰鬥英雄王光復3日在此間說,抗戰勝利已經60年了,撫今追 昔,我更加懷念當年一同浴血奮戰的戰友們。“一切榮譽屬於千百萬抗日戰士,我為身為他 們中的一員而感到自豪。” 王光復在抗戰中曾先後擊落日軍飛機8架半(其中一架是與美軍飛行員一起打下 的),被人們稱為抗戰中擊落敵機最多的中國空軍英雄。在“海內外愛國人士、抗日將領及. 政 治 大. 遺屬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座談會”上,王光復講述了自己投身對日空戰的經. 立. 歷。. ‧ 國. 學. “我從小立志當空軍。”王光復說,當年日本已侵佔了中國東北三省,並時刻窺視著整. ‧. 個中國,幾乎每天派飛機低空通過北平示威。“每當我抬頭看到日寇飛機肆無忌憚地在自己. y. sit. io. er. 把它們揍下來’。”. Nat. 國家上空盤旋時,心裡就暗下決心:‘這些鬼子飛機簡直可惡可恨極了,總有一天我要親手. 1936年,王光復考取了杭州空軍官校,並於1939年畢業。在新疆伊寧空軍基. al. n. iv n C 地受訓後,被分配到空軍第3大隊第7中隊。在談到自己的戰績時,王光復說, “雖然我曾 hengchi U 經流血負傷,但我覺得自己只是盡了一個軍人應盡的一份責任和義務。”…. (新華社,2005.9.4). 2005 年是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中國對日抗戰)結束六十年。此篇報導便是 依託在這樣的大歷史背景下,文中只用短短兩句「抗戰時期著名飛行戰鬥英雄 王光復3日在此間說…」與「在『海內外愛國人士、抗日將領及遺屬紀念中國 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座談會』上…」提及「現在」 (指 2005 年 9 月), 其餘篇幅都在講述六十年前的老故事。讀來不難觀察到,它幾乎未提一般新聞 6.

(16) 中必得強調之「現在時空下的事件」,卻仍也寫成了一篇很好的新聞故事。與 上篇聯合報新聞相較,它更著重於六十年前發生了哪些事,而非提及分離一甲 子之重逢而已。 從歷史事件與新聞的對應關係來看,這兩則報導之軸線位置不同、方向不 同:前者針對現在事件而與以前的歷史扣連,新華社的報導則從歷史事件出 發,將它寫成一個現在的新聞。兩者相同之處則是,它們都使讀者在閱讀時感 到身處一個和自己,也和其他讀者同樣相關、相聯的敘事大時間歷史感。或謂 「歷史是過去的新聞,新聞是未來的歷史」,新聞在此可說是部份紀錄與再現 了世界的共同筆記(也就是「共筆」),讓讀著共筆的人們得以一起由此來想像. 治 政 它所記述的事件。雖然傳統上,新聞理論與其專業義理鮮少討論想像與新聞的 大 立 關係,甚至不接受與之相關的美學與文學討論,但較新的研究指出,從新聞敘 ‧ 國. 學. 事角度來看,想像是所有作者不可避免的創作起點,因此記者如何想像、想像. sit. y. Nat. 都屬重要議題。. ‧. 如何引起新聞寫作、新聞閱聽人讀過新聞後如何想像(蔡琰、臧國仁,2008),. io. er. 於是,本篇論文的問題意識乃在探問:新聞如何帶起歷史感?如何揉合歷 史(強調過去)與新聞(強調現在、即時)之時間端點,將文本編織在與外在時間未. al. n. iv n C 必相仿的敘事時間中,且在這個過程裡,寫作者講了什麼?如何講? hengchi U. 先以前述聯合報的文本來看。2005 年 4 月 27 日發生的、記者所看到的、. 還有連戰一行人,乃至大陸官方陳雲林、李源潮等人所經歷的主事件,便應是 連戰到訪大陸、地主方迎接等當天發生的真實事件。而報導所引,連戰所言之 一甲子後重履斯土、南京與國民黨的歷史連繫,則非當時當地可見的情境,其 是否見報、如何被引述,則端看記者手筆。 再看新華社的稿,其時間共筆似較聯合報更為明顯,甫開頭便直接引述: 「抗戰勝利已經 60 年了,撫今追昔,我(按:指王光復)更加懷念當年一同浴血 奮戰的戰友們」,而不是先說某時某地舉行了一個座談會,大部份篇幅也都在 寫當天新聞事件(座談會)之外的、王光復五六十年前從軍抗戰的故事。 7.

(17) 兩篇報導表面上看來時空切換,好像講了許多跟連戰訪問本身或跟紀念座 談會不直接相關的東西。不論是聯合報間接引述連戰的寥寥數語,或是新華社 多所著墨在王光復的飛行事蹟,都不是發生在新聞當時當地的「第一線」事 件。那些故事不是記者當下親眼所見、親耳所聞,卻反能建立起閱讀時的心理 時間共感;透過文本的描繪,作者們某種程度地體現了這些事件的歷史坐標與 意義。所以連戰訪問不只是走下飛機或是接受宴請,而是兩岸多年來的重要突 破;老飛行員參加座談不只是來閒嗑牙,而是在回憶中國的關鍵年代。. 第三節、研究問題與研究架構. 立. 一、研究問題. 政 治 大. ‧ 國. 學. 承前兩節所論,為了解新聞報導中的時間想像,本節提出研究問題如下: 1.新聞文本中的歷史故事/現在故事的時間元素是哪些?. ‧. 藉由上面引用聯合報所寫 2005 年 4 月連戰訪問大陸的新聞,這裡可以另. y. Nat. n. al. 連胡會五點促進 我一概不同意. Ch. engchi. er. io. 三天刊出,但內容均在說明連戰訪問大陸):. sit. 引自由時報同是對於連戰此次訪問之相關報導並稍加比較(此篇報導較聯合報晚. i Un. v. [記者鄒景雯、蘇永耀、黃忠榮、王寓中、曹郁芬╱台北、北京、華府連線報導]. 針對國共兩黨舉行連胡會談簽署新聞公報,達成所謂「五個促進」,總統府、國安 會、陸委會、民進黨、黨團昨天召開高層會議確立共識,政府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必須正 視並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是兩岸復談最基本的基礎,連胡會並沒有確認這個前 提,因此中華民國政府絕不隨國共的會談起舞。. 8.

(18) …我政府高層認為,由於根本不存在「九二共識」,國共兩黨以此為前提達成「五個. 促進」,完全不值一評,同時,這五項有許多涉及公權力,「已經構成違法的嫌疑」,政 府將要求國民黨人士返國後立即向政府提出報告。. 國民黨主席連戰昨天上午在北大發表演說,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中共總書記胡錦 濤進行「連胡會談」,這是國、共兩黨領導人相隔六十年後第一次會晤。會後,國民黨發 表會談「新聞公報」,兩黨共同體認,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原則下,共同促進 五項工作,包括推動儘速恢復兩岸談判、終止敵對狀態、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協商台灣參 與國際活動,以及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民進黨批連媚共.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對於連戰在北大演講及連胡會內容,民進黨痛批連戰「媚共」、「踐踏台灣民主」, 黨主席蘇貞昌指出,國民黨在國家主權立場完全退卻,擅自接受「九二共識」,否定台灣. ‧. 兩千三百萬人選擇未來的自由,且連戰先生用民粹化、去中國化與族群對立,醜化、污名. y. Nat. al. er. io. 識,根本就是聯共賣台」,台灣人民應予唾棄。. sit. 化台灣的民主。台聯也憤怒不已,痛罵「連戰完全是中國的兒皇帝」、「竟然承認九二共. n. iv n C 總統府昨天傍晚召開會議,與會者包括府秘書長游錫堃、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陸委 hengchi U 會主委吳釗燮等人。. 與會高層透露,經過全程監看連戰北大演講、連胡會致詞及國民黨會後記者會,我方 認為中方全程以迴避、閃躲、漠視的方式否定我政府的存在,連戰絲毫未提出異議,甚至 同意對岸以「九二共識」做為連胡會的結論,連國民黨自己說的「一中各表」也不堅持, 所以國共會談是失敗的對話。. 會中認為,在此情況下,顯示對岸在對等看待中華民國或台灣的主權上,完全沒有 「彈性」可言,「在九二共識前提下做出的任何『促進』,政府一概不能同意」。…. 9.

(19) (自由時報,2005.4.30,A1). 與前節所引報導相比,此文只一次提到「這是國、共兩黨領導人相隔六十 年後第一次會晤」,其他敘事時間都集中在事件當時(指連胡會)發生的事情, 如總統府與陸委會對連胡會的反應;亦即所謂的「相隔六十年」在自由時報之 報導文本中並沒有發展,甚至可說是可有可無。而其以國家、黨派等機制操作 以區別我群(當時執政之民進黨政府)與他者(大陸當局和連戰及國民黨)時(陳安 駿,2007),敘事時間點都集中在連胡會前後一天之內。. 政 治 大. 由此可知,針對連戰訪問大陸的同一事件,自由時報之報導文本內容完全. 立. 偏向「現在故事」。或可這麼推論:自由時報這則新聞報導所推出的共感只在. ‧. ‧ 國. 感。. 學. 國家與黨派的論述之間,幾乎沒有觸及任何像聯合報那樣的過往故事和歷史共. 由以上對比即可觀察到,這個研究問題有意探索的對象是有關故事時間元. Nat. sit. y. 素的問題,想找的是文本歷史感的基本來源,如不同新聞媒體(如聯合報)運用. n. al. er. io. 了哪些歷史故事與現在故事?怎麼安排這些故事的時間關係,而在報導中表現. i Un. v. 出帶有縱深的共時感?而另個新聞媒體(如自由時報)又如何避開共時感?. Ch. engchi. 2.這些元素如何構連起一篇或是一系列的報導文本?. 此處主要是探問文本如何組合,也可稱是文本結構的問題。上個問題討論 了文本故事的時間元素,此處接續要問,這些元素如何串連起來? 它的反向問法是,報導如何扣連過去和現在,甚至是跳接過去與現在,卻 不會產生問題?在這兒也許語用學的資訊狀態(information status)可以幫得上 忙。 語言的功能在交談當下若要發揮,有賴說者依他所預想之讀者思考狀態來 組織自己的話語;寫作者同樣也要先慮及讀者閱讀時的思考狀態,才能撰述出 讀者看得懂的文本。在每個特定語境下,讀者心力所及實則有限,且不只是他 10.

(20) 的所知所能有限,在他所知所能的範圍之內更只有一小部份應用於正在進行的 閱讀。作者必須預想讀者的這種狀況,而將自己所要傳遞的訊息包裝成對方可 以了解的樣子。 以銷售商品為例,同樣販賣一份點心,若用精緻金屬盒,可能就比只用簡 單的紙包裝看起來更有賣相。而如何包裝,相當程度決定了消費者是否願意購 買,進而對銷售起些功用。 在交談或閱讀進行中,資訊狀態的包裝也像商品的包裝,起著相對於語意 以外的功用,決定了讀者能否看懂一個詞、一個句子,乃至於整個篇章 (Chafe, 1976)。. 治 政 語用學相關研究曾經整理出資訊包裝的幾個狀態(以下均引自 Chafe, 大 立 1976):如以名詞為例可以大致分為:已有的與新的(given and new)、對 ‧ 國. 學. 比 ( contrastiveness ) 、 定 指 ( definiteness ) 、 主 題 ( subject and. ‧. topic)、視角(point of view or empathy);以下略加說明:. sit. y. Nat. 「已有」資訊指的是,說者認為說話時聽者認知裡已有的或舊的東西;相對. io. er. 而言,「新」就是指說者設想說話時聽者認知裡沒有的東西。 例如 a 對 b 說:「我昨天看到你父親」,想當然爾,b 不會不知道其父是. al. n. iv n C 誰。但在 a 對 b 說這句話時,ah 預期 b 父不在 bU e n g c h i 的認知範圍之內(a 認為在交. 談進行的時候 b 沒有在想爸爸),所以 a 向 b 說這句話時,「你父親」即是一 新資訊。. 而在書寫文本上表現新資訊已經成為舊資訊的方式,即是代名詞的使用。 承上例,a 對 b 說完之後,接下來便可以說「他跟我聊了幾分鐘話」,b 的父 親由代名詞「他」代替,表示這個人物的資訊狀態(包裝)已經從新的(你父 親)變成了已有的(他)。 新資訊可以藉由非語言方式變成已有資訊。像 a 與 b 同時看著一輛車,a 對 b 說:「我前天也看到它」,即是情境使 a 認為 b 可以認知到他說的「它」 是指這輛車;而語言上的方式就是「前文已經提及」。不過,前文提及可以是 11.

(21) 同一指稱物也可是同類東西,例:「我今天在路上看到一輛 Porsche911,昨 天我也看過一輛。」今天跟昨天看到的很可能不是同一輛車,但是它們是同一 類東西(都是 Porsche911)。 再者,「對比」的資訊狀態包括三個要素,如以 a 對 b 說”Ronald made the hamburgers.”(重音在 Ronald)為例,此句對比的要素如下: (1) 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 a 認為 b 知道某人做了這些漢 堡; (2) a 認為 b 心中有一至數個可能人選,而人選的數量有限(如數量無 限,則對比也沒有意義);. 點在於 a 要告訴 b,此人就是 Ronald,而非別人。. 學. ‧ 國. 治 政 (3) 對做此事的那個某人提出宣稱(告訴 b 那個人就是 大 Ronald)。 立 上面這句話的對比焦點(focus of contrast)是 Ronald,對比的包裝重 ‧. 書面語沒法用重音表現,明顯呈現出對比的方式是使用「斷裂句」(cleft. y. Nat. sentences)。例如,”It was Ronald who made the hamburgers”或是. er. io. sit. “The one who made the hamburgers was Ronald ",就此表示「就是 Ronald 做了那些漢堡」。. al. n. iv n C 「定指」的資訊狀態,則是說者認為聽者可以從許多種同類東西中,正確 hengchi U. 地 提 取 出 自 己 所 講 的 那 一 個 , 這 樣 的 情 況 稱 為 定 指 ( definite ) , 或 是. identifiable,相反則是非定指(indefinite)。在中文書面上的表現方式是使 用「指稱詞」(中文本無冠詞),像 a 對 b 說:「那天我看到一個人,那人躲 在牆角哭個不停」,第一次提到「一個人」,只能說是某一個人,這是非定指 的狀況。第二次用了指稱詞「那人」,就成了定指,因為 a 認為 b 可以了解 「那人」不是某個人,而是在指 a 上句提到的那個特定的人。英文則會說:”I saw one man at the corner. The man……”,與中文略有不同,非定指用不 定冠詞,定指就用定冠詞。 定指狀態可由三種途徑建立,一是某些分類中本來就有特別顯著的一個, 12.

(22) 像 the moon,通常指地球而非其他星球的衛星;二是在同樣環境或團體中, 像在家裡說「那孩子」,家人都會知道是那個孩子,不一定要指名道姓;三是 上文已經提過的東西,這也是最明顯一種途徑。 這裡有種特別情況是上句講的東西包含下句,如「我去看一棟房子,那廚 房很大」,廚房可以合理視為定指,就是那棟房子裡的廚房(在中文裡甚至連 指稱詞都可以免了);雖在前文中沒有提到廚房,但它已經被上句的「房子」 包含在內了。 定指與新舊資訊有點相似,不過它們的關係並非一定。非定指資訊可以說 幾乎就是新資訊,定指資訊則可是新資訊也可是舊資訊。比較特別的是非定指. 治 政 又是舊資訊的情況,如遇到同一分類的東西,像”I 大saw a car today. Sally 立 saw one, too”,車不是同一輛車,但是用 one(代名詞)表示此處的非定指也 ‧ 國. 學. 同時是舊資訊。. ‧. Sandman(1954) 對 主 詞 ( subject ) 的 定 義 是 「 我 們 正 在 說 的 東 西 」. sit. y. Nat. (subject is 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其它東西都是圍繞著主詞一直添. io. er. 加上去,此為相關知識添加理論(adding-knowledge-about)。 Hornby(1971)有一更明確說法,稱主題(topic)為「句子裡構成說者在說. n. al. 些什麼的部份」(the part. iv n C of the which constitutes h esentence ngchi U. what the. speaker is talking about ),其餘則稱為評論(comment),評論提供關於 主題的新資訊。不過這是針對主題與評論彼此的相對關係而論,並不表示主題 一定都是前面所提的已有資訊或評論一定都是新資訊。 另外,中文的「主題」現象與英文不同。Chafe(1976)舉了兩個句子: 1. 那些樹木樹身大。 2. 那個人洋名 George Zhang。 在中文裡,這兩句的主題分別是「樹木」和「那個人」,但是「大」是樹 身而非樹木的謂語,且 George Zhang 是洋名而不是那個人的謂語。所以他 主張,對於中文這樣「突顯主題」(topic-prominent)的語言,主題應指 13.

(23) 「句子具有的框架」,因而樹木是第一句的框架,而那個人是第二句的框架, 樹身、大、洋名、George Zhang 都在框架裡面。 「視角」是指說者站在什麼角度說話?例如,「甲打他老婆」,這句話的 視角是站在甲(丈夫),如果說「乙被她老公打了」,則視角從乙(妻子)出發。一 個句子不能同時包含兩個視角,像說「她的老公打了他的老婆」理論上沒有 錯,但是兩個不同的「她/他的」同時包括了兩個不同視角,所以句子不通。 以上分析雖然以名詞為例,但可以應用到文本的其他地方(Chafe, 1976), 主題、視角等資訊狀態也確實已不限於名詞而已。 這方面的分析或可解釋新聞在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時間跳躍中,作(記)者. 治 政 如何能寫得「順理成章」而沒有時間(空)錯置的突兀感。 大 立 舉前引新華社報導為例,按一般新聞寫作順序,通常記者在導言(第一段) ‧ 國. 學. 交代真實事件發生的場合與時間(即 2005 年 9 月之抗戰紀念座談會),但文中卻. ‧. 由「抗戰時期著名飛行戰鬥英雄…」起筆,第二段末方才寫出紀念座談會。在. y. Nat. 此便可以語用學的角度討論記者如何使用適當的資訊狀態,從抗戰回憶(六十多. er. io. sit. 年前)一跨數十年而到 2005 年座談會,把王光復兒時的志願、作戰的點滴,以 及對過去的緬懷,包裝串連在同一篇報導,且還能不顯跳接。. al. n. iv n C 3.作(記)者如何和預想的讀者一同「緬懷過去、想像未來」? hengchi U 此一研究問題旨在討論作(記)者究竟想像出了一個什麼樣的讀者(群), 以期達成語言的功能與目的?或也可以這麼說,他如何完成了傳播行為? 承接前兩個問題對報導文本的探討,雖然敘事研究一般不常討論讀者對文 本的接收,單就文本分析而言,亦不能對閱聽人的接收多加推論,然若能借用 研究問題二所提之語用學觀念,從文本中可以向前追溯與拼湊的應是作者預想 的讀者。由此,本研究或可更深入討論「如何建立帶有歷史共感的新聞文 本」,其具體關係,可參見研究架構示意圖。. 14.

(24)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研究架構擬以二圖說明如下: 社會情境 閱讀時的語境. 甲、作 者(文本). B.新聞事件 的敘事時間. A.歷史事件 的敘事時間. 丁、研究者. C.未來事件的 敘事時間. 123 1. 立. sit. io. 1. y. 丙、實際讀者. Nat. 1. ‧. 1. 乙、作者預想的讀者. n. al. er. 1. 學. ‧ 國. 1. 政 治 大. 圖 1-1:本研究架構示意圖. Ch. engchi. i Un. v. 問題一與問題二的範圍大致在「歷史事件的敘事時間」(A)、「新聞事件的 敘事時間」(B)、「未來事件的敘事時間」(C)三者形成的文本敘事時間三角 型。 問題三則牽涉到圖 1-1 的三個橢圓形(甲、乙、丙)。以語用觀點視之,作 者會設想寫作對象以決定文本如何組織。但本研究(丁的位置)必須透過文本來 觀察,所以用雙向箭頭表示作者預想的讀者影響了作者如何組織文本,而本研 究則要透過新聞文本來觀察作者預想了什麼樣的讀者。預想的讀者與實際讀者 15.

(25) 即使不一定完全重合,仍當有些交集。 「研究者」標明著本研究中有意觀察分析的範圍,大致設定在文本與由文 本追溯的預想讀者層次(參見上頁研究問題三)。至於閱讀的語境與社會情境, 本研究較不提及,只是為表明關係故以虛線標示。. 新聞事件. 歷史事件. 未來可能事件. 外在時間. 立. 學. ‧ 國. 圖 1-2 甲. 政 治 大. 新聞事件. 未來時間. ‧. 歷史事件. er. io. sit. y. Nat. n. a文本敘事時間 iv l C n hengchi U. 圖 1-2 乙 圖 1-2:文本時間與外在時間關係圖. 圖 1-2 甲與圖 1-2 乙則標示了文本敘事時間三角型裡不同時間內容的連繫 關係。在外在時間中,過去、現在、未來分布在一條前進的時間線上,彼此間 除了時序外,不一定有必然之先驗關係存在(圖 1-2 甲)。但在敘事文本中,當 下的新聞事件(如連戰訪問大陸)會向前或向後扣連過去與未來(以虛線框表 示;見圖 1-2 乙);如以前述新華社新聞來看,關於抗戰歷史事件所占的圖框可 能比新聞事件更大。雙箭頭則顯示,在敘事上,客觀時間裡發生的過去事件不 16.

(26) 一定先提,未來事件也不一定後提,它們與現在都可以互相穿插。. 第四節、本章小結 第一章由語言的想像及時間共感出發,思考新聞報導的時間和歷史感:由 酒駕新聞可知日常報導的敘事時間與外在時間顯有出入;抗戰飛行員的老故事 與連戰訪陸的三篇報導則展示了新聞「時間共筆」的角色。本研究循此探問 「新聞如何帶起歷史感?如何揉合歷史(強調過去)與新聞(強調現在、即時)之時 間端點,將文本編織在與外在時間未必相仿的敘事時間中。且在這個過程裡,. 政 治 大. 寫作者講了什麼?如何講?」。依此問題意識,擬定三個研究問題:. 立. 1.新聞文本中的歷史故事/現在故事的時間元素是哪些?. ‧ 國. 學. 2.這些元素如何構連起一篇或是一系列的報導文本?. 3.記(作)者和預想讀者如何一同「緬懷過去、想像未來」?. ‧. 本章並試著提出如何在接下來的篇幅繼續討論它們,輔以研究架構圖示說. y. Nat. n. al. er. io. sit. 明本研究章節分配。. 第五節、論文章節分配C h. engchi. i Un. v. 接下來,本研究擬再作四章,概述如下:. 第二章為文獻探討,將以敘事理論說明文本的故事時間元素,加以論述分 析解釋文本結構,並回顧想像與文本創作的關係。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綜合第二章所論,本章依研究目的及問題,討論如何 找出建立歷史共感的故事元素、各元素間如何相互扣連,以及作者帶著什麼樣 的預想讀者,走進創作文本的過程。 第四章為資料分析,將選定新聞報導,進行觀察與比較,實際討論「時間 的共筆」。 第五章係結論,總述研究概要、回答研究問題,並說明本研究之意涵。 17.

(27) 第二章 文獻探討:新聞敘事、時間與想像. 承第一章所述之問題意識,本章將進一步探尋已有文獻,整理相關理論與 概念以為分析與研究的基礎。 第一節從敘事學入手,回顧敘事理論的時間觀點,接著論及歷史敘事與新 聞敘事之時間概念。第二節討論敘事與想像,第三節為小結,統合本章所述, 並說明接下來如何研究「時間的共感」。. 第一節、新聞、歷史、時間敘事 政 治. 立. 一、時間與敘事. 大. ‧ 國. 學. (一)敘事理論. ‧. 前章提到文本時間與事件發生的客觀時間並不一致,此現象非只出現在新. io. er. 復如是,因而時間長久以來都是敘事研究的重要課題。. sit. y. Nat. 聞報導,散文、戲劇、小說等文字文本,乃至於廣義的文本如漫畫、電影等亦. 所謂敘事,最簡要的說明即是「講述一個以上的故事」,其顯著特徵是將. al. n. iv n C 事件編織為故事的線性組織(Cohen 1988/張方譯,1997)。一般來 h e n&gShires, chi U. 說,敘事學即是關於敘事、敘事文本、形象、事象、事件及講述故事等文化產 品的理論,有助於理解、分析與評價敘事(Bal, 1997:3)。 至於敘事研究則係透過故事(story)與論述(discourse,或譯言說、話語)兩 個層面著手。如 Chatman(1978:31)曾言:「被傳達的東西是故事,即敘事之 型式化的內容要素,而它由論述,即形式化的表達要素來傳達」;簡言之,故 事是敘事的內容,論述是表達故事的方法。 也有看法認為敘事應分為三個層面—敘事文本、故事、素材。如 Bal(1997:5)即曾寫道:. 18.

(28) 敘事文本(narrative text)是敘事者使用一種特定媒介,如語 言、形象、聲音、建築藝術,或混合媒介講故事的文本。故 事(story)是以特定方式表現的素材。素材(fabula,或譯元素) 是一系列由行為者引發或經歷,在邏輯與時序上相關的事件。 事件是一種狀況到另一種狀況的轉變。. Bal 的說法承繼俄國型式主義傳統的 suzjet 與 fabula 概念:「素材」原 指作品敘述按外在時間順序排列事件,經過創意的變形之後才成為「情節」 (suzjet)。綜合觀之,Bal 所稱的「素材」大致近似 Chatman 所提的故事. 治 政 (story),而「故事」則近於 Chatman 所言之「論述」(discourse;譚君強, 大 立 2003:譯者前言)。 ‧ 國. 學. 因此,編入故事的素材是一系列以事件邏輯為規則的事件。結構主義者咸. ‧. 認此邏輯需與人類的活動規則相符,敘事才能為讀者理解。而這一系列事件需. sit. y. Nat. 要使其發生的「行為者」,還有其發生的時、空等情境背景,這些成份以一定. io. er. 方式編排,如文本時間可以有別於外在時間、行為者與地點可加上顯著特徵、 各成分之間可建立起不同的關係等,選擇素材時的視點與聚焦則可為故事加上. al. n. iv n C 主觀色彩。於是,以上諸元素編織在一起後便出現一個有特色且不同於其它編 hengchi U 組方式的特定故事,再經符號轉換或稱講述(如形諸文字),便形成了敘述文本 (Bal, 1997)。 以家喻戶曉古典小說西遊記為例,「敘事文本」指西遊記的表現層面,如 同樣是西遊記,有做成電視劇的,也有各種由書本刊印的版本,如原文版、兒 童版等,同一故事便有了不同文本。西遊記主要「素材」大致是花果山猴子王 大鬧天庭,並被如來佛收伏後派往協助唐僧西行,取經歸來修成正果。這些按 時間順序排列的相關事件要經特定、創意的表達方式,才能成為大家所知道的 「西遊記故事」,這些不同表達方式便是「故事」層面關心的重點。 敘事文本、故事、素材三個層面分析之著重處各有不同,可以下圖示之: 19.

(29) 敘事文本 敘事者、評論、描 寫、敘事層次 講述. 故事. 論述. 順序安排、節奏、頻 率、人物、空間、聚 焦. 創意變形. 立. 事件、行為者、時. 故事. 學. ‧ 國. 間、場所. 素材 政 治 大. (改繪自 Bal,. Chatman, 1978). ‧. 1997). (改繪自. y. Nat. er. io. sit. 圖 2-1:敘事研究分析文本的層次. *本圖綜合 Bal 與 Chatman 的研究並表示兩者理論架構之大致對應關係*. n. al. Ch. engchi. i Un. v. 首先,敘事文本的討論層面通常包括敘事者、非敘事性的評論(表達觀念、 思想,而非敘述事件的段落)、描寫、敘事層次(見圖 2-1 最上方)。 故事層面討論的是「如何(安排素材)成為故事」,其間牽涉順序安排、節 奏、頻率、人物、空間、聚焦等。素材則是構成故事的各種材料,如事件、行 為者、時間、場所。 為了方便理論探討,接下來主要按照上述三層次(敘事文本、故事、素材) 的架構進行。本研究不擬全觀或盡述敘事如何探討各種文本,而是集中討論各 層次與時間的相關面向;首先由過去討論最多的「故事」層面開始。. 20.

(30) (二)故事中的時間 前已提及,敘事就是講故事。以書面表述而言,所有文本都屬「線性」, 即講述事件必有順序。例如這篇論文第一章在第二章前面,第三章則在第二章 後面,這種順序便是文本的時間先後安排,約略反映了敘事所有層面實都與 「時間」密切相關。 如將文本視為運用媒介所生,將素材視為想像或經驗產物,那麼故事便是 編排素材的結果(Bal,1997)。同樣素材可以經由某些作者的「生花妙筆」成為 經典傳世,也可以被其他人寫得平淡無奇,正如同樣事情由不同記者撰寫報導 (編排)後常大異其趣。. 治 政 於是,在故事層面便要討論如何在文本「安排時間」。參考法國敘事學者 大 立 Gérard Genette 討論敘事時間的專著所提(Genette, 1972/廖素珊、楊恩祖 ‧ 國. 學. 譯,2003),以下分次序、節奏、頻率三方面分析敘事文本的時間性。. ‧. 1.次序. sit. y. Nat. 次序指的是敘事講述故事時如何安排事件順序。因為敘事之文本時間與故. io. er. 事時間—故事實際情境的時間—並不等同,如第一章所引酒駕新聞,其文本時 間順序即明顯與故事時間順序有異。文本時間相對於實際時間可說是虛構時. n. al. ni Ch 間,且其建構是透過對故事時間的轉喻而來。 U engchi. v. 就像以「筆」這個名詞指稱某一枝筆這樣東西,「筆」為辭彙,實際上無. 法與物質的一枝筆等同,使用語言的雙方是透過抽象的轉喻關係始能溝通並得 到名詞「筆」(能指、符號具),是指涉物質的筆(所指、符號 義)(Saussure,1974;鍾蔚文,2004)。在平面印刷媒體文本,時間也是透過文 字轉喻建立起一個「敘事文本的時間系統」,以下稱其為「敘事時間」,亦即 第一章中所言之文本時間。 在次序中,最簡單的情況是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一致,即一般所稱的「順 敘」,指敘事事件的順序與所述事件之發生順序一致。如:「他打開車門,坐 進駕駛座,插進鑰匙點著引擎,油門一踩,揚長而去」,敘事順序與故事順序 21.

(31) 明顯相同,便是典型順敘。 除了順敘,其他情況的次序關係皆可稱為「時間錯置」(anachrony;或 譯錯時)。大致可分為倒敘與預敘,兩類各自可續依跨度與幅度再分出幾個種 類,用以表示第二敘事(時間錯置的敘事)與第一敘事(時間錯置嵌插並賴以為定 義的敘事)間的關係。按 Genette(1972)所述,跨度是「敘事被打斷讓位給故 事的那時刻」,可更清楚的理解為「時間錯置(第二敘事)的時間點和第一敘事 時間點之距離」;幅度則是時間錯置本身的時間長度。如下面的倒敘句:. 今天的夕陽,令我想起三年前的某個日落時分(例句出自本研究)。 第一敘事是「今天的夕陽」,時間錯置的第二敘事是「三年前的某個日落. 首先可以分為「外倒敘」與「內倒敘」。. 學. ‧ 國. 治 政 時分」,跨度為三年,幅度可能是幾分鐘(視日落時間長短而定)。 大 立 (1)倒敘 ‧. A.外倒敘表示第二敘事的跨度完全在第一敘事之外,跟第一敘事之時間也. sit. y. Nat. 沒有直接接續,像上面例句即屬之。. io. er. 外倒敘並不干擾第一敘事本身的敘事線。例如:「我對他說:『兩年前, 我在那個城市待過幾天』」,第一敘事是「我對他說」,第二敘事則是「兩年. al. n. iv n C 前在那個城市待過幾天」,跨度兩年,完全在第一敘事「我對他說」之外,而 hengchi U 在那個城市僅僅待過幾天,時間上也與兩年後的「我對他說」並無直接接續, 即屬「外倒敘」。 B.同理,內倒敘是指第二敘事的跨度在第一敘事之內,像:「我讀高中 時,發生過『九二一地震』與『九一一攻擊』兩件大事」,此處之九二一與九 一一都發生在第一敘事「讀高中時」之內。 內倒敘可續以其內容再區分為「異事型」與「同事型」:異事型內倒敘是 指第一敘事跟第二敘事的故事內容不同,常是對新事物或新人物的補充說明; 與外倒敘一樣,異事型內倒敘並不干擾第一敘事原本的敘事線。 同事型內倒敘則不然,又可分為補充倒敘與重複倒敘兩種。 22.

(32) a.補充倒敘. 第二敘事. 第一敘事. 圖 2-2:內倒敘之補充倒敘(以下圖示未特別標明者皆出自本研究). 政 治 大. 此倒敘中,第一敘事在某些地方有時間空隙或刻意省略。如從今天突然跳. 立. 到十天後,或是為了繞過一些內容而省略了一段時間中的事,在圖 2-2 中以虛. ‧ 國. 學. 線表示。第二敘事則在第一敘事繼續行進的某個點上倒敘回來改敘之前空下的 那一部份,此處亦以虛線表示。. ‧. b.重複倒敘. n. al. er. io. sit. y. Nat. 第二敘事. Ch. engchi. i Un. v. 第一敘事. 圖 2-3:內倒敘之重複倒敘. 這種情況的倒敘,第一敘事原本並無省略,第二敘事在之後的某時間點又 提起之前第一敘事講過的東西,看似累贅,但自有其想像空間。如提到某個前 文提過的對話或句子,常能引導讀者的想像跳回之前的故事場景。 更複雜的混合內倒敘亦應納入幅度一起考慮,可分為部份倒敘與完整倒 敘。 23.

(33) c.部份倒敘 與外倒敘的表現一樣,為了分類目的,此處稱部份倒敘與下文之完整倒敘 相對,表示第二敘事的跨度在第一敘事之外且其幅度小於跨度,所以第二敘事 與第一敘事的時間不會接續,中間有一段省略或空白。 d.完整倒敘 此是內倒敘也是外倒敘的混合型,指第二敘事與第一敘事有所接續,有圖 2-4 所示之三種情況(其例見下段): b 第二敘事○. 第一敘事 政 治 大. 第二敘事 a 第二敘事○. 立. ‧ 國. 學. c 第二敘事○. 圖 2-4:混合內倒敘之完整倒敘. ‧. a 者:第二敘事結束的時間點正好 第一敘事與第二敘事接續的方式,有如○. y. Nat. sit. c 者,指第二敘事 接上第一敘事的開端,兩者沒有重疊,跨度等於幅度;或如○. n. al. er. io. b 者, 的倒敘最後與第一敘事起始的時間有部份重疊,跨度小於幅度。還有如○. Ch. i Un. v. 從第一敘事中的某個時間點開始倒敘,第二敘事的時間起始點在第一敘事的時. engchi. 間內亦未倒敘至第一敘事的起始時間之外,即第二敘事之幅度小於第一敘事之 幅度,且第二敘事的跨度亦小於其本身之幅度。 例如,第一敘事是「看來趕不上這個約會了」。後面可以接著三種完整倒 a 看來趕不上這個約會了,剛才突然有急事要回家一趟,處理完馬上衝過 敘:○ b 來,時間不太夠(第二敘事回家處理急事結束正好接上第一敘事趕赴約會)。○. 看來趕不上這個約會了,方才赴約途中,偶遇一遊行,困於車陣多時(第二敘事 c 看來趕不上這個約會了,動身前剛接到 遇上遊行在第一敘事趕赴約會之內)。○. 通知,要去某地一趟,現在正向那兒急馳之中(第二敘事接到通知趕往某地在第 一敘事趕赴約會之前,但兩者有部份重疊)。 24.

(34) (2)預敘 同樣依跨度可分為「內預敘」與「外預敘」。Genette(1972/廖素珊、楊 恩祖譯,2003)特別討論的是同事型的內預敘,可分為補充預敘與重複預敘。前 者指第一敘事線上有一部份較省略,第二敘事預先敘述了這部份的內容;後者 指預先說出之後會講的東西。 按 Genette(1972/廖素珊、楊恩祖譯,2003)的說法,實際上舉不出完整 預敘的例子。其意在於部份預敘與同類倒敘一樣,是說預敘與第一敘事沒有直 接接續。如在文中預敘:「先看看兩天之後的情況」,之後說:「回到正在打 報告的人兒身上」,此處之預敘勢必無法與第一敘事縫接,只能是部份預敘 了。. 立. 政 治 大. 另外,根據跨度可以將錯時分為點狀與持續兩種:點狀錯時只展現一個瞬. ‧ 國. 學. 間的時間錯置,藉此突顯簡短但重要的事件;持續錯時則涉及一段較長時間。. ‧. 兩種不同錯時的運用有時可形成某種風格:頻繁使用點狀錯時有助於形成. sit. y. Nat. 有條理的風格,點狀與持續錯時之結合則可形成據明確因果而發展的印象,由. io. er. 一個特定事件(點狀)引起一種狀況(持續)。反之,持續錯時使用得多,則會產生 「沒有特別的事,敘述似乎是一系列理所當然的延續」(Bal, 1997:93)。. n. al. 2.節奏. Ch. engchi. i Un. v. 法文原著稱為 durée(Genette, 1972),即英文 duration 之字源,也就是 有「持續時間長度」的意思。中文譯本譯之為「距離」,主要觀念為異時性。 如上文所說,敘事時間是故事時間的轉喻,所以沒有直接方法可以測量「敘事 時間的長度」,乃因敘事時間是文字不是時間。 我們或可用時間度量一件事,如:「我花了好幾天打報告」,但不能說 「這篇文章有十分鐘長」。當然,也不能用閱讀時間做為敘事文本的「時間長 度」,只能約略地以文字長度來比擬,如這件事花了三段,另一件事花了兩段 等。所以,本研究稱此面向的分析為節奏,就像一首曲子的節拍一樣是在講敘 事速度的快慢。 25.

(35) 速度分為四種,以下圖說明之。 省略. 寫景. 停頓. 概要. 故事時間. 敘事時間. 圖 2-5:敘事節奏(引自 Liestol,1994,陳玟錚,2008)。. 立. 政 治 大. 「概要」指敘事時間比故事時間短,也就是敘事時間之概要部份相對於其. ‧ 國. 學. 他部份速度較快。如同樣是三天內發生的事,其他事情可能花了一頁講述,概. ‧. 要部份只花了一段就帶過。. sit. y. Nat. 「停頓」則與速度跟主題都有關:停頓時,敘事時間停在一個時間定點,. io. er. 而敘事內容則跳到原敘事線之外,其敘事速度較故事時間慢許多。 相較於概要與停頓,「寫景」可以說是「等速」,指跟其他敘事段落之速. al. n. iv n C 度相差不多。如兩個小時的事情前後都花兩段來寫,寫景也花兩段來寫;一般 hengchi U 而言,任何對話的段落皆屬標準的寫景,因為其內容無法壓縮或延展。. 1 明確省略:指明顯提示有所省略,如 「省略」則是極端的概要,分為○ 2 暗示省略:沒有明 「兩年之後,……」表明了兩年中的事情都被省略不表;○ 3 純假設省略:省略時段無 確提示但可從上下文察知有所省略;還有最模糊的○. 法定位,要讀到後文才會發現前面可能省略了些什麼。 3.頻率 同樣,此處以圖示解. 26.

(36) 反覆. 重複. 單次. 故事時間. 敘事時間. 圖 2-6:敘事頻率(引自 Liestol,1994,陳玟錚,2008)。. 「單次敘事」比較單純,就是一件事只講一次。「重複敘事」是同一件事講. 治 政 好幾次,「反覆敘事」則是好幾件事只被提到一次,是由某一單位所組成的反 大 立 覆系列出現和重覆事件的綜述。 ‧ 國. 學. 「反覆敘事」有三個要素,首先是「限定」,指出系列的歷時性界限,但. ‧. 這界限並非必需或明確。如講太陽天天升起,這是反覆敘事,但沒有明確限. sit. y. Nat. 定。其次是「說明」,指的是頻率複詞,如有時、常常、每週等,有些明確,. io. er. 有些也可不明確,更複雜的型式像是「惱人的燠熱午后,總想來杯冷飲」,其 頻率是由「惱人的燠熱午后」這一條件決定,意謂每次惱人的燠熱午后總想喝. al. n. iv n C 冷飲,但「惱人的燠熱午后」的出現頻率並不明確。第三是「延伸度」,指反 hengchi U 覆單位的時間長度,像「我每晚看一小時電視」,延伸度即為一小時。此外, 反覆亦可由相反方式表現出來,像「卻有那麼一次」、「除了那場意外」,也 就是說「平常總不是那樣」。 4.小結 以上所述故事時間可以次序、節奏、頻率三類分析。 次序指敘事講述時如何安排故事中的事件順序,大致分為順敘、倒敘、預 敘。順敘之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一致,倒敘可依跨度續分為內、外或依內容分 為同事與異事型,同事型內倒敘可再分為補充、重複、部份、完整四類;預敘 與倒敘之分類同理。 27.

(37) 節奏是講敘事的快慢,由快到慢有省略、概要、寫景、停頓四種。 頻率則說明講述事件的次數,可分為單次、重複(一事多講)、反覆(多事一 講)三類。 (三)素材中的時間 事件即過程,包含變化或發展,所以應依時間序列存在,且在一定時間內 依序發生;素材時間即以「時長」與「時序」來討論。 「時長」即素材的跨度,可大致區分為「轉折點」 (crisis)與 「 展 開 」 (development;此二譯名取自譚君強,2003:250)兩者,轉折點將事件壓縮 於一段短暫時間中,展開事件則在較長時段裡發展。兩種型式的偏重程度可能. 長;轉折點則意味只帶有行為者的生活片斷。. 學. ‧ 國. 治 政 包含著對素材或其真實性的看法,因而型式本身便可能對素材結構有些意義。 大 立 Bal(1997)即曾指出,展開可以歷史順序表現無限材料,因此這些文本常常很 ‧. 在展開中,整體意義從一連串事件中慢慢建立。轉折中,意義是中心,事. sit. io. er. 別。. y. Nat. 件只代表性的體現出行為者及其相互關係的特徵,此二者類似於歸納與演繹之. 展開與轉折通常不以純理論型式出現:如展開帶有選擇,其他部份則被跳. al. n. iv n C 過、省略、概括;轉折也不會完全沒有發展,常由旁白而非概要、選擇或集中 hengchi U 等來達成。. 上一小節已討論過故事的時序安排。依定義,素材層次之事件順序並不前 後改變,此處論及的時序指的是中斷或是平行。 時序的中斷指排除某些時間的片段。很多時候,排除無須詳究,如西遊記 裡有關唐僧生於何地、在家俗事等被排除在文本之外的事並不要緊。但有些時 候中斷裡省略的事件卻在文本其他地方述說出來,這種省略就仍有表意功能。 例如,偵探小說的文本常有中斷與省略:根據素材可以肯定一樁謀殺案必有謀 殺者與謀殺過程,文本卻明顯略去這些最重要的事件。這個中斷造成的時間裂 隙多由一個使謀殺者看似無罪的時間順序粉飾與填補,直到結尾才「真相大 28.

(38) 白」。 對素材平行線索的描述(亦即好幾件事在同一時間發生)則使素材之單線時 間順序難以確認,從而產生了無序性,通常是幾條線索交叉導致的結果(Bal, 1997)。 整體而言,本節略論了素材中的時間:「時長」說明素材的跨度,其有轉 折點與展開之別,其意可類同於歸納和演繹。「時序」則可觀察素材的中斷或 是平行,中斷可以省略不必要的事件,或可建立特別的懸念;平行中的素材單 線時間則難確認,而易產生無序性;此兩者(時長與時序)構成分析素材時間的 兩個面向。. 二、歷史敘事與時間.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這一部份首先論及歷史與敘事的關係,也就是為何以敘事角度來討論歷 史,其次則要討論歷史敘事的時間表現。. ‧. (一)歷史與敘事. sit. y. Nat. 曾經發生過的事件若未經敘述即不會為今人所知,亦即過去世界各地發生. al. er. io. 的眾多事件非要經過紀錄才能成為「歷史」。歷史的形成有其敘事過程,法國. v. n. 著名學者 Ricoeur(1983)曾有「歷史即書寫」(L’histoire comme écriture)一. Ch. engchi. i Un. 說,意指從文本來看,歷史文本與文學文本都一樣有敘事結構,也都可視為敘 事文本。 此外,歷史敘事學者 White(見陳勇國、張萬娟譯,2003)曾經回顧敘事觀 念的發展,認為西方歷史理論中有關敍事的討論至少出現過四種類型:一是英 美分析哲學試圖確立「敘事性」的認識論地位,認為敘事性是一種解釋,適合 解決相對於自然現象的歷史事件。二是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家,以法國年鑑學派 為代表,把敘事性之歷史修撰看作非科學甚至是意識形態的再現策略,強調歷 史研究若要成為真正的「科學」就須根除這個策略。三是符號學的文學理論家 和哲學家,他們研究敘事的各種表現,只不過將其視作話語「符碼」,不一定. 29.

(39) 再現真實,而是取決於說話者的實用目的。最後是詮釋學的哲學家,多將敍事 看作特殊的時間意識或時間結構的話語表現。 Vann(1995)考察了分析哲學的敘事再現、敘事解釋與後結構主義文學批評 的敘事理論轉變,認為敍事理論的興起時間約在 1967~1975 年間。60 年代晚 期,Roland Barthes 引領了從結構主義走向後結構主義的蛻變,對敘事功能的 看法遂大相逕庭。思考敘事與歷史的修辭途徑的最初挑戰是由 Barthes 在 1966 ~1968 年間發表的三篇論文發動:如在〈歷史的話語〉(Barthes,1967/李幼蒸 譯,1991:57-74)中,他提出了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過去都沒有直接面對過的問 題:「對論述(discourse,可定義為超越句子層次的多組詞語)的結構分析有虛. 治 政 構敘事與歷史敘事之別嗎?」。也可以說,歷史敘事與虛構敍事是否在某種可 大 立 以確認且重要的構成方式上有所區別? Barthes 主張歷史論述本質上是種意識 ‧ 國. 學. 形態闡述,其功能不是客觀再現而是構建。既然歷史論述是歷史和歷史學的基. ‧. 本構成要素,那麼也就無所謂真實和客觀,或說與虛構並無根本差異。. y. Nat. 受到 Barthes 的啟發,後結構主義的敍事理論主要從美國興起。1966 年,. er. io. sit. Hayden White 發表〈歷史的負擔〉(陳勇國、張萬娟譯,2003),提到十九世 紀以來歷史學家確信歷史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既具有雙方各自的某些特點卻. al. n. iv n C 又不盡相同,因而使得歷史學家在藝術和科學間的中間地帶佔有一席之地。 hengchi U. 因此,歷史學家時有提出藝術和科學只有在歷史中才能達到和諧的綜合說. 法,歷史學家不僅是過去與現在的中介,還要將一般情況下視為相異的兩種認 識世界模式結合起來。 但 White 認為,這樣的歷史認識論乃是源自藝術和科學之本質是理解世界 不同方式的錯誤假設上;現在看來,認為藝術與科學根本相異的看法是種誤 解。隨著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藝術和科學陳述中所共有的建構性,並更加關注藝 術與科學的共性而非差異,藝術與科學間的仲介者因而也不再必要,至少人們 不再認為歷史學家特別適合擔任這種角色。基於上述認識,這一代歷史學家所 要完成的任務就是揭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學科性質,率先消除歷史在各 30.

(40) 學科中的自治性,以將歷史融入到更上層的知識探索。 而 White 自己對於這項任務的回應則是:歷史學需要在學科定位上改弦更 張,放棄重建論(客觀的反映事實)進而接受某種建構論。在他看來,歷史事件 不等於歷史事實,乃因歷史事件發生於特定時間與環境,但要透過敍事才能記 憶和理解歷史事件,也才能將其轉變為歷史事實。換言之,歷史事實或歷史知 識都非純粹客觀而實際上屬於「歷史認識」。敍事者的主體意識互有差異,歷 史認識也必然呈現某種主觀性和相對性。這樣一來,歷史學將放棄認識論上的 主客觀統一問題,且不再追求科學的客觀性知識,而傾向成為歷史編撰學,文 本策略則是歷史學家的關注焦點(徐浩,2009)。. 治 政 White(本節以下關於 white 之討論皆出自陳勇國、張萬娟譯,2003;徐 大 立 浩,2009)認為,史學經典既不因新材料也非新理論而多得益於成功地選擇了一 ‧ 國. 學. 種敍事模式。在這個意義上,歷史編撰學就是歷史的詩學,以此為基礎發展了. ‧. 內容獨到的敘事理論。既然歷史編撰是種詩化行為,那麼其結果自然不是歷史. sit. y. Nat. 事件而是史學家的歷史想像呈現。歷史是語言,是以敘事性散文話語為形式的. io. er. 一種言辭結構,此言辭結構又可分為淺層與深層兩個層次(深層之討論見下 頁):淺層指歷史作品之認識論的、美學的、道德的維度,一般由理論概念構. al. n. iv n C 成。在這種歷史著述理論中,其概念化層面至少包含五個方面:編年史、故 hengchi U 事、情節化模式、論證模式、意識形態蘊含模式。. 首先,編年史和故事是歷史編撰的不同階段,從編年史到一個故事再到一 組故事便形成了歷史作品。就某一故事而言,將編年史中挑選出的事件變成故 事隨即產生了各種問題,像是: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起因是?為什麼是 這樣不是那樣?結果是什麼?這些問題決定了故事建構過程必須使用的手法。 而歷史在某種意義上是由一組事件構成的故事,這就涉及事件與故事間的聯 繫,所以得要回答:把事件放在一起會如何?意義又是什麼? 這些問題能夠用許多方式來回答,White 將其歸結為:情節化解釋、論證 式解釋、意識形態蘊涵式解釋,強調史學家可透過這些方式獲得不同類型的解 31.

(41) 釋效果。每一種不同方式又有四種可能的言說模式:如就情節化而言,其言說 模式是浪漫劇、喜劇、悲劇和諷刺劇;就論證式而言,是形式論、有機論、機 械論和情境論;在意識形態蘊涵式中,是無政府主義、保守主義、激進主義和 自由主義四種策略;特定組合因而決定了每部作品的歷史編纂風格。各方式之 間雖有對應的連接關係而不能任意組合,在某些歷史作品中史學家卻能跳脫一 般相對應的組合而無損文本內部的連貫性。 由此,White 將其論證從歷史作品言辭結構的顯性層次深入隱(深)性層 次,即語言本身,強調歷史研究至少在兩個階段依賴語言學的基礎:一是在閱 讀史料時,首要工作是將歷史語言轉換成歷史學家的寫作語言,這種語言轉換. 治 政 不可避免地帶有想像的意味。二是讀過史料後,史學家透過語言寫出敘事文 大 立 本。 ‧ 國. 學. 若分析十九世紀史學大師的經典作品,一般歷史敘述並非單純的文本形式. ‧. 而有四種類型(也是四種解釋類型),分別對應著詩性語言的四種主要比喻,即. sit. y. Nat. 隱喻、轉喻、提喻和反諷,隱喻是表現式的、轉喻是還原式的、提喻是綜合式. io. er. 的、而反諷是否定式的(陳勇國、張萬娟譯,2003)。這意味著不同的比喻模式 會對同一組歷史事件作出不同解釋,而史學家選擇了哪種比喻敘事就決定於他. al. n. iv n C 對歷史的想像,因而敍事話語不僅是形式,也被賦予了意義。 hengchi U. 至於歷史敘事與其他敘事又有什麼分別,可引 White 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歷史,無論是描寫一個環境,分析一個歷史進程,還是講一個故 事,它都是一個話語形式,都具有敘事性。作為敘事,歷史使用 了「想像」話語中常見的結構與過程,只不過它講述的是「真實 事件」,而不是想像的、發明的時間或建構的時間。這意味著歷 史與神話、史詩、羅曼史、悲劇、喜劇等虛構型式採取了完全相 同的敘事結構(引自張京媛,1997:56)。. 32.

(42) (二)歷史敘事中的時間 歷史敘事學者在研究歷史作品的時間敘事時常由時態入手,觀察歷史寫作 的時態運用與變化。就歐陸語言來說,今日英語常用者即有過去式、現在式、 未來式三者,再與完成式和進行式組合又可變化出如過去進行式、現在完成式 等。它者如德語、法語、俄語之時態更為詳細複雜:以法語而言,現代法語仍 保留了二十一種時式,一般常用時式也有九種之多,動詞變化標示出語句在文 中的時間定位,此不啻為時間敘事之最明顯表徵。 除了對時態與動詞的考察,也有研究從語言學的「指示語」(deixis)觀念著 手(Jean Leduc,1999/ 林錚譯,2004)。指示語或稱指示功能,是語意學與語. 治 政 用學討論的重要現象,意謂「某些語詞的語意(即所指的人、地、時等),完全 大 立 要按照說話時的實際狀況而定」(謝國平,2008:282)。這種現象又可分為 ‧ 國. 學. 「人稱指示」,如你、我、他等代詞;「時間指示」,如今天、明天;「地方. sit. y. Nat. 些人、哪個確切時間或是哪個確切地點。. ‧. 指示」,如這裡、那裡。三種指示都要依實際語用情形才能判斷所指到底是哪. io. er. 時間的表達方式又可續分為「指示時間」與「絕對時間」:指示時間如上 述,如行文時間是 2009 年 4 月 5 日,則所指「明天」按語境(context,亦可. al. n. iv n C 譯為上下文)推定應是 2009 年 4h月 6 日;但若在它日行文,則「明天」究為何 engchi U. 日也會變動。而絕對時間是以年、月、日、時等按周期計算的表達方式,不因 說話時間有所不同。 語言學家 Levinson(1983)曾在語用學專著討論英語的指示語有「先用」現 象,例”I will meet you on Wednesday”(我將在週三與你見面),如果說話時 間是星期三,則這個 Wednesday 一定是指下個或之後的星期三,否則應說 today,且這句話不會在星期二說,不然應先選用 tomorrow。 相關研究指其規則為:指示語會使聽者解讀話語時,認為所指在指示域之 內(張權,1994)。例如,”Tom will go”用的是稱名詞語”Tom”,表示這個人不 在說者與聽者的對話語境(指示域)內,Tom 不是說者亦非聽者,也不是已經提 33.

(43) 過的人,而是情境以外的某人;如改用指示語”He will go”則表示”He”所指的 人在對話語境之內。 中文也有許多指稱語,但規則與英語不盡相同,相關研究大致說明了關於 時間指示現象的五項規則(李軍、蔡曉麗,2006)。其一:使用時間指示語與語 體有關,越書面或越正式的行文越偏向使用絕對時間。其二:時間指示語要易 於感知並便於使用。指示語常以自身為起點而便於日常生活所用,除了帶有現 時、現場之意(同樣的,也可以此表達現時與現場感),指示語不能延伸太大。 如以今天為基準,一般我們會說今天、明天,但常不會用指示語指稱超過大後 天或大前天的時間。. 治 政 此外,還要便於理解,像攙雜了好幾個單位的「三年六個月又兩天之後」 大 立 就不太適合。 ‧ 國. 學. 其三:越模糊的時間估計越適合先用指示語。其四:表達時間的方式與生. ‧. 活和工作作息有關。最後,適合先用指示語卻選擇用絕對時間表達則常有特殊. sit. y. Nat. 意義:一是與語用慣性有關,如之前兩人曾經約定「星期三見」,即便到了約. io. er. 定時間的前一日兩人重新確認時,可能還是會延續約定時的說法,而不說明天 見。二是與某時間的特定性質有關,像是「星期日出來散散心」,即便說話時. al. n. iv n C 間就是星期日當天,但因星期日一般有休閒性質,故仍沿用原說法;若是說 hengchi U 「今天出來散散心」,反而表達不出這個時間出來散心的緣由。. 本研究係以中文文本為對象,所以不擬討論時態問題。在略為介紹指示語 的概念後,下面將以我國編年體史書先驅《春秋左傳》(簡稱左傳)與紀傳體同 時也是歷朝正史典範的《史記》為例,回顧中文歷史作品的敘事研究,藉以說 明中國悠久記史傳統,並以敘事觀點討論先人留下的時間紀事。 (三)中國歷史敘事的時間與時間觀 時間在中國傳統哲學中並非獨立專題,要與宇宙觀、人生價值、生活實 踐,甚至於歷史意識共同思考。與彌賽亞式的直線前進史觀不同,貫串中國時 間思維的兩大宇宙觀可謂「循環」與「永恆」(劉寧,2006)。群經之首的易經 3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習動機與態度 完全 符合 大部分 符合 大部分 不符合 不符合 完全. 1.我覺得上課是一件有趣的事

為降低藥品安全性與有效性試驗的成本與其耗費的時間,

凡中華民國國民,年滿 20 歲以上、65

第四章 連續時間週期訊號之頻域分析-傅立葉級數 第五章 連續時間訊號之頻域分析-傅立葉轉換.. 第六章

動態時間扭曲:又稱為 DTW(Dynamic Time Wraping, DTW) ,主要是用來比

“UPDATE:Australia's Woodside Ready To Expand NW Shelf Gas,” Dow Jones Newswires, January 10,

在鐘面上報 時, 時針所屬 的時間範圍 在鐘面上計時, 相鄰刻度間為 一個單位時段..

將某位學生的座位調整到教室後方,但是該班導師未在第一時間通知家長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