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意涵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榮,並以此期許將來(R2 窗口 9 很有可能是記者的評論)。聯合報的記者則寫出 紀錄片是血淚的歷史見證並展現勝戰精神、執政黨(當時為民主進步黨)輕視抗 戰的意義、雲門舞集與抗戰歌曲形成今昔對比。兩報記者直接論述的段落都不 多,人民日報在這方面由過去指向未來,聯合報則在評論過去與現在。

合而論之,兩報由人物和人物的精神活動,以及少量的記者論述與讀者緬 懷過去,乃至連結現在,而主要以人物的精神活動想像共同的未來。

第三節、研究意涵

一、理論意涵

本研究為探討新聞文本內容之時間想像和歷史感,自敘事學入手漸次討論 文本的時間,但光就文本之素材、故事等角度,尚不能明瞭其於敘事時間變化 處的扣連,亦無足探求歷史感及時間想像。故除以敘事理論為主軸闡述歷史和 新聞的敘事性及其敘事時間外,還引入語用學的資訊狀態和指示語理論,解析 報導的敘事時間變化及連貫性。最後述及敘事與想像,特論想像於紀實新聞文 類的地位,且引入此時此刻概念,作為思考敘事時間想像之基礎。

回顧本研究之問題意識:「新聞如何帶起歷史感?如何揉合歷史(強調過去) 與新聞(強調現在、即時)之時間端點,將文本編織在與外在時間未必相仿的敘 事時間中,且在這個過程裡,寫作者講了什麼?如何講?」及由之開展的三個 研究問題,本研究認為所謂歷史感或時間想像,可由圖 5-1 之素材關係進一步 說明如下(見圖 5-3):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圖5-3:素材關係與歷史感

圖 5-3 顯示了新聞報導中過去與現在素材間的關係,歷史事件(過去素材) 並不以「純粹」方式單薄地出現在新聞中,其取材與現在素材有一定聯繫,且 這種關係在報導中明顯呈現。而報導的歷史感或時間想像即來自記者(見虛線框) 選出素材並將其相互連結的過程,研究問題二與三便更進一步從文本角度具體 討論這個過程,包括如何順利的聯繫各種素材和敘事中的時間想像,其所探討 者亦皆在本圖所示。

二、方法意涵

基於針對問題意識之特定關懷,本研究擇定兩岸兩大中文報紙針對同一重 要歷史事件之相關報導,除顧及時間跨度及歷史性,亦為考量兩岸之歷史詮釋 觀點未盡相同,或影響文本展現之時間想像而作。

分析方法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據修改後的新聞言說模式逐篇畫出言說 紀念活動訪問

紀錄片、紀錄書問世

將戰事紀錄下來的過程 訪問參戰者家屬

戰後回憶

訪問戰時與抗戰相關之人

戰時回憶

訪問參戰者

戰史 抗戰 記者

現在過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結構,找出文本素材及其間的關係。此階段主要回應研究問題一,找出新聞的 過去和現在素材。

第二階段依小幅更動後的窗口模式,逐篇逐段分析文本中的人物、事實敘 述、可然世界、窗口管理、故事時間、窗口類型、全文時間軸等項目。窗口的 綜合分析之運用於本研究殊為至要,蓋其所得為回應研究問題二、三之本。窗 口管理、故事時間、窗口類型明白標示了敘事時間變化及變化時承轉的痕跡,

厥為研究問題二闡釋時間變化方式和意義的根本。事實敘述與可然世界之別則 直指問題三之時間想像,本研究自此結合「此時此刻」概念,在文本的此時此 刻、彼時彼刻和他時他刻間補捉新聞的時間感,展開文本的過去和未來。

三、實務意涵

敘事學是關於敘事、敘事文本、形象、事象、事件及講述故事等文化產品 的理論,有助於理解、分析與評價敘事(Bal, 1997:3,亦見本研究第二章所 引)。本文特別著時間方面,分以敘事各層次,合以語用學理論等,自敘事而至 想像試述新聞報導的時間流轉和時間感,研究所得實已展現敘事理論「分析」

新聞作品之用。而自「理解」與「評價」視之,本文有助讀者於新聞敘事時間 變化之餘,思及文本之時間安排和其意涵,除閱讀新聞記述事件,亦能另闢視 野,讀到報導蘊涵之時間想像,甚而反思其價值及意涵。相對而言,本文亦益 作(記)者於寫作時思考:何謂時間想像?什麼樣的報導帶有歷史感(或反之,什 麼樣的報導沒有歷史感)?自選材至編織成文又要怎麼做才能展現某種時間想 像?進一步再思其作品之價值,新聞報導非唯傳達消息和資訊的簡單篇章,身 為語言世界敘事文類的一員,它是每天伴隨現代人們生活的遠眺之眼、意識之 窗,許多讀者依之或隱或顯的理解與想像過去、現在、未來,新聞或可循此走 入文、史、哲學之門,進入一番新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本研究以新聞的時間想像與歷史感起興,以敘事觀點、言說結構以及想像 討論報導的文本時間,其當尚有未竟之處。新聞為始,此處亦以新聞為終:

圖5-4:新聞報導自寫至讀

上圖描繪每則報導從生產到閱讀的大致情況。

以此圖觀照本研究,研究中主要關心者在於選擇素材與編撰成文的環節。

因專注於時間面向,在素材、故事層面上較少討論敘事的其他面向,如場景、

人物、情節等,也未及深究這些面向與敘事時間的確切關係。依敘事之定義,

這些面向誠然必依時間而存在,但時間並非敘事中絕對的「自變項」,而亦與 其它面向互有關聯,此其一。

其二,本研究討論之敘事時間乃就「敘事性段落」而言,但講述事件的段 落並不能包含文本的所有內容。依研究問題二與三之所得來看,非只事件與時 間有關,論述或評論的內容在文本時間上亦占有重要地位,顯示論述與時間亦 有關聯。然關於論述與時間的理論何在?研究中未及再究。

其三,「歷史」之定義仍不完全清楚。Ricoeur 認為新聞記者在一般報導 中講的故事不應混同於歷史敘事,因其缺少「二級指涉」。所謂二級指涉是指 象徵性語言的雙重性,字面上說一事,以此比喻性的述說另一事。歷史敘事字 面所說的是其紀錄的一組事件,比喻的則是時間性的結構,他將此稱為「歷史 性」,並認為歷史性的特徵是出生到死亡的時間延展,與重心從未來到過去的 置換(Ricoeur, 1983;White, 1987/董立河譯,2005)。本研究對具歷史性之新 聞文本作出操作型定義以利分析取樣,並以敘事角度接合新聞與歷史的相似之

採訪或收集 資料 (取得素材)

選擇素材、

編撰成文

(編輯、校 對、修改)

讀者閱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處,然其相異之處何在?乃至於新聞報導是否(部份的)可以稱為歷史敘事?還 可待討論。

再從圖5-4 的頭、尾相顧。於首,本研究未觸及記者收集材料或採訪的技 巧與過程,此亦非敘事討論之範疇,然其於新聞領域則為重要面向之一,如何 收集素材、收集到的素材為何?相當程度上影響記者決定選用那些素材構成文 本。於尾,亦未能顧及讀者閱讀後的時間想像,回顧研究架構(參見本研究圖 1-1),可見本研究對預定範圍作出初步研究結果,然對於文本形成之社會情境未 能觸及,未加解釋文本生產的環境及讀者之閱讀情境,是為本文不足之處。

於焉據而建議未來研究者:

在文本敘事時間上,除探尋時間與其他元素之連帶關係,亦可更加重視非 敘事性段落的時間與其在敘事上的結構位置與功能。

在文類方面則可再深入討論歷史與新聞的相通與相異之處,尤以其它角度 如史學理論、史學方法等入手,反向觀照,或可更得它悟。

文本產製及其環境則可以新聞採訪領域與批判角度,由報導與其他文本的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再論其生產與「時間感」、「歷史感」之關聯。

就「選擇素材、編撰成文」部份來說,本研究以傳統敘事理論為基礎,尚 不能以認知心理學、論述心理學等角度探討敘事的心理層面。每隔十年進行一 次文本取樣亦未發現選定主題相關之報導有明顯變化或演進,故於選材與取樣 方面亦可再議。

讀者閱讀新聞文本之想像,已有相關研究開始探討(蔡琰、臧國仁,

2008),不過還未細及「時間想像」,尚待開拓。本研究冀為楔,以喚同好,亦 祈為礎,有益於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王錫渭(1999)。〈新聞也可寫出點詩味來〉,《寫作》,12: 16-18。

朱光潛(2001)。《名家談寫作》。台北:牧村。

李幼蒸譯(1991)。《寫作的零度 : 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台北:久大。(原 書Barthes, H. [1953]. Le Degré zéro de l'écriture . Paris: Le Seuil) 李軍、蔡曉麗(2006)。〈漢語時間指示的語用傾向〉,《修辭學習》,135:

25-27。

李紀祥(2001)。《時間、歷史、敘事》。台北:麥田。

余秋雨(2000)。《千年一嘆》。台北:時報文化。

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 化。(原書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何純(2006)。《新聞敘事學》。湖南:岳麓書社。

季水河(1992)。《美學理論綱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季水河(2001)。《新聞美學》。北京:新華。

林錚譯(2004)。《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原書 LeDuc, J. [1999].

Les historiens et le temps: Conceptions, problematiques, ecritures.

Paris: Seuil.)

周和軍(2004) 。〈論左傳的敘事時間藝術〉,《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3(6):

83-85。

祝秀權(2002)。〈左傳敘事藝術三題〉,《洛陽大學學報》,17(1): 88-90。

馬春(2001)。〈試論想像在新聞與文學寫作中的運用〉,《昭烏達蒙族師專學 報》,22(2): 45-47。

陳安駿 (2007 年 7 月)。〈連戰首訪大陸新聞報導的批判語言學分析〉,「第 五屆世界華文傳媒與華夏文明傳播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陳玟錚(2008)。《旅行的意義—論旅行書寫之敘事與傳播活動》。政治大學新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勇國、張萬娟譯(2003)。《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科。

陳登義譯(2001)。《人體互動團體心理治療:住院病人模式》。台北:桂 冠。

徐浩(2009)。〈歷史是修辭:懷特後現代主義歷史編纂學的敘事理論〉,《史 學月刊》,2009(1): 111-118。

馬海良譯(2002)。《新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原書:D. Herman [1999] (Ed.). Narratologies.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曹日昌主編(1982)。《普通心理學(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張權(1994)。〈試論指示詞語的先用傾向〉,《現代外語》,64(2): 6-12。

張方譯(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台北:駱駝。

(原書Cohan, S., & Shires, L. M. [1988]. Telling stori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張京媛(1997)。《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景然、謝秋嬋(2002)。〈團體諮商歷程中的此時此地〉,《世新學報》,12:

張景然、謝秋嬋(2002)。〈團體諮商歷程中的此時此地〉,《世新學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