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感恩教育的內涵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前述的研究動機與目的,本章共分成四節探討和本研究有關的理論及研 究結果,第一節探討感恩教育的內涵;第二節為感恩教育之相關課程理論;第三 節為感恩教育教學策略與活動;第四節為感恩教育相關之實徵研究探討。

第一節 感恩教育的內涵

「感恩」是我國傳統美德,不管是養育之恩、知遇之恩、提攜之恩還是救命 之恩,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傳頌著,和許多佳言美句提醒著我們,如「投 我 以 木 瓜,報 之 以 瓊 琚 」《 詩經/衛風》、「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 孟郊》、「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弟子規》、「滴水之恩,當湧泉以 報」、「羊跪乳,鴉反哺」、「吃水果,拜樹頭」等。西方最早關於感恩的見解為羅 馬時期的哲學家塞尼加也在「論利益」一書中提到:「理解感恩的關鍵在於搞清 楚恩惠提供者和接受者兩者之間的雙邊關係(引自張晶,2010)。」近代則由於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興起,促使大眾對於美德之母「感恩」的重 視與關注(McCullough, Emmons, & Tsang, 2002)。

一、感恩教育為品格教育重要的一環

「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感恩」二字雖是大家耳熟能詳,但 對於「感恩」或「感恩教育」的內涵卻是含糊不清,感恩並不只是單純的說一句 謝謝,感恩教育的內容還包含識恩、知恩、報恩和施恩四部分,因此對此有必要 再釐清。國內將「感恩」視為品格教育重要的核心價值之一,但並未對「感恩教 育」進行專門的論述,故以下先就「品格教育」來詮釋感恩教育的內涵。

(一)品格教育的內涵

「在所有的教育項目中,最重要的就是品格教育」(洪蘭,2008), Ryan 和 Bohlin(1999/2010)也指出儘管人類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但沒有什麼比培養良好 的品格,比對人類的幸福和社會的健全更重要。可見教育的核心,在於落實品格 教育。

10

因對品格認定的不一,如有學者認為品格是個人的人格特質,也有學者認為 品格是個人的品行操守的表現(張耀忠,2012),加上學者對於品格教育採用的 定義也有廣狹之別,或者將其與道德教育、公民教育等概念混用(陳伊琳,2008), 以致於目前品格教育的意義分歧,沒有統一的定義、眾說紛紜,進入品格與品格 教育的論壇中,猶如是身處充滿各種相互衝突的定義與意識型態的地雷區(王金 國,2011),以下僅摘述部分文獻定義:

黃德祥和謝龍卿(2004):品格教育是一種教導學生具有向上向善美德與核 心價值的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能夠知善、愛善以及行善,以增進學生良好的個 人特質、表現良好的行為,並內化成習性。

李素貞和蔡金玲(2004):品格教育是藉由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導學生重要 的核心價值,促進個人倫理責任與關懷的教育活動。

李琪明(2008):品格教育是培養學生成為知善(心智習慣)、樂善(心靈習 慣)與行善(行動習慣)的有道德教養成熟之人。

王金國(2011):品格教育是協助學生培養善良價值與品格特質(美德)的 所有活動。

由上可知,品格教育共同的目的是在引導學生培養良善的美德,希望學生 能知善、愛善與行善,實施的重點為核心價值的培養和實踐性的強調,及行為 習慣的養成,因此品格教育是藉由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協助學生瞭解認識何 謂善,並欣賞喜愛善,進而實踐表現出善的行為之教育活動歷程。

且品格教育的落實必須包含 Lickona(1992)所指好品格的三個要素知善

(knowing the good)、愛善(desiring the good)和行善(doing the good),此 即道德認知(moral knowing)、道德情感(moral feeling)及道德行為(moral behavior)三個層面的美德,換言之,品格教育需兼具這三個互相關連之層面。

此三層面所指的內涵,道德認知是指對道德之意識與察覺、理解道德價值、具 有角色取替能力、有道德推理能力、能慎思與做決定,以及自我認識等內涵。

道德情感,指具有良心、自尊、同理心、愛善、自我控制與謙遜。道德行為,

則是實踐德行的能力、擁有實踐之意願、以及習慣養成等內涵。

11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感恩教育為包含知恩(能夠分辨、瞭解別人給予的 協助與好處)、念恩(對於所得到的恩惠不視為理所當然)、報恩(對給予恩 惠的人表達感謝之意)三個層面的品格教育。

(二)感恩是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

價值一詞原指經濟學中商品的一個重要性質,通常通過貨幣來衡量,成為價 格,直到十九世紀才被附以哲學思考的角度。價值可比擬為道德的支架,能協助 個人瞭解情況並選擇方向,並提供人際互動的準則,德國教養專家Brigitte Beil

(1996/2005)即云:「我們都有機會選擇自認為重要的價值,但是沒有人可以 沒有價值。」

品格教育除了要讓學生能由知到行,由行到習慣的養成,更要讓學生建立一 個內省的標準,成為思考及行為的準則-核心價值(黃彩鳳,2009),因此核心 價值的建構是品格教育重要的內涵與標準。Lickona(1992)認為品格教育的目 的在於建立學生正確的核心價值(core value),Gibbs & Earley也強調,品格教育 應該教導一些能被所有文化認同,並且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新價值(引自李素 貞、蔡金玲,2004)。因應世界潮流及國內社會環境與教育變革,教育部於2004 年訂定「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希望品格教育能落實在家庭、學校與社會之中,「品 德核心價值」的建立和「行為準則」的實踐即為第二期推動方案的重點(教育部,

2009)。

「品德核心價值」意指人們在知善、樂善及行善的道德原則上,面對自我或 他人言行時,判斷、感受或行動的內在根源之重要依據,這不僅是個人道德品質 的彰顯,也是社群道德文化之形塑(教育部,2009)。因此品格核心價值並非個 人主觀之喜好與興趣,而是具客觀性之普世價值(李琪明,2004),透由核心價 值的界定,能確認個人在民主社會中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核心價值是普為人類社 會所公認,具文化傳承的意義(黃德祥、謝龍卿,2004)。雖然各國因國情文化 或時代背景的不同,所選用的核心價值會有其差異性,但不論是哪一種民族、哪 一國家,皆有共同的理想目標,對於品格、美德及人的價值上有其共通之處,故 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之建立亦有其共通性,而感恩就是其中一項,以下針對國內

12

外相關之品格教育核心價值內涵之看法,分述之:

日本品格教育其核心價值是以對象的不同而作分類,其內容:「人與自己」

的觀點中包含:節度、勤勉、努力、勇氣、正直、誠實、明朗等。「人與他人」

的觀點包含了節制、親切、信賴、友誼、尊重、感謝等。「人與自然及宇宙」的 觀點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人與團體社會」的觀點有公德心、遵守規則、社 會規範、家族愛、勤勞、國際理解(吳明素,2011)。

另外美國品格教育聯盟(The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所提出的尊 重、責任、公平、值得信賴、關懷、公民責任品格六大支柱(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周慧菁,2004b),雖然乍看之下並無感恩,但細究其內涵,關懷一項中包括要 對自己付出的人表達感謝之意(林素芬,2007)。

Brigitte Beil(1996/2005)認為尊重、謙虛和儉樸、感恩、誠實、友誼、和 睦、順從與不服從、樂天知命、公平、助人、禮貌、愛人、同情心、秩序、為他 人著想、獨立自主、自信、包容、環保意識、負責、信任、道德勇氣為新世紀必 備的價值觀。

Lickona (2003) 則提出十項基本的美德(ten essential virtues of character),

為智慧、正義、剛毅、克己、愛、樂觀、勤奮、正直、感恩、謙恭。

教育部(2009)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中列出十三項核心價值,包括尊重 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團隊合作、自主自律、主動積極、謙虛 有禮、關懷行善、愛護環境、賞識感恩、接納包容及公平正義。

高雄市政府參考歐美各國,整合各專家學者、各級學校的建議,並依據其特 色與現代國民最需要的品格價值,訂定屬於高雄市的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包括友 善、負責、孝順、感恩、尊重、合作、寬恕(高雄市品德教育電子報,2005)。

新北市政府所編制的臺北縣國民小學品德教育手冊中以尊重、責任、公德、

誠信、感恩、合作、關懷、助人、正義、反省為核心價值(劉和然,2008)。

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6)擬定的「現階段『品格教育』立即行動落實 方案」中提到誠信、廉潔、仁慈、羞恥、尊重、公德、守法、責任、勤奮、自律、

13

感恩、助人、公平、勇氣、包容、禮節、謙虛、知足。

李珀(2005)提出四個層面:(一)對己克制:言行有分寸,守法重禮,自 我反省,勇於改過。(二)對人感恩:與人相處,將心比心,多取恕道。(三)

對物珍惜:對物儉樸,願意捐獻。(四)對事盡力:對事情要有責任,要誠實、

正直、踏實。

黃德祥與謝龍卿(2004)提出品格教育應包括三個層面:(一)自我要求:

重視自我訓練、克己正念、修養品行與情操。(二)尊仁愛物:忍讓寬容、誠信 負責、大愛感恩。(三)不斷學習:謙虛好學、盡己所學貢獻社會。

品格教育價值核心的項目相當多,但Emmons(2003/2008)指出感恩與許 多公、私領域的品行或美德有關,如忠誠、慈善、公義、誠實等,且在傳統文化 中「感恩」也很普遍,根據吳寶珍(2004)的調查結果顯示,感恩是在所有品格 核心價值中被認為最需要之一,可見加強感恩有其重要性存在,因此本研究決定 以感恩面向的核心價值為研究主題。

二、「感恩教育」中「感恩」的內涵

感恩教育是一全人教育,其內容必須包含識恩、念恩、報恩和施恩四個部分

(陶志瓊,2004),是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培養感恩意識和感恩回報 的過程,因此以下先探究感恩的內涵。

(一)感恩的意涵

「感恩」概念不僅涵蓋廣泛且十分複雜,在哲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等各個領 域中,有很多關於「感恩」概念的探究,故現今學者對於「感恩」仍未有一致的 看法(Wood, Froh & Geragthy, 2010)。

根據辭典的解釋,感恩是「感激他人所施予的恩惠」(周何,2005)。從字

根據辭典的解釋,感恩是「感激他人所施予的恩惠」(周何,2005)。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