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感恩教育的相關研究

由於「感恩」的相關研究在國內日趨受到重視,近年來愈來愈多研究者投入,

搜尋與感恩相關的研究,大致可分為二類,第一類主要在探討感恩之內涵與各變 項間的關係,如王巧涵(2011)探討青少年感恩與心理健康、利社會行為之關係,

第二類主要透過課程方案教學,以提升感恩之研究,茲僅針對近年來與感恩教育 相關研究做一整理。

一、感恩教育教學之相關研究

如前所述,國外學者偏向以感恩介入方案為主,讓受試者回憶自己覺得感謝 的人或事,以引發個人感恩的認知練習,國內參照感恩方案的相關研究,有曾文 祥(2006)以國小高年級學生為對象,進行為期八週的感恩日記、善行日記與感恩 拜訪等方案訓練學生,賴歆怡(2012)的感恩課程方案另加入每天十分鐘分享同 學的感恩日記、善行日記與感恩拜訪紀錄時間,和每週兩句感恩好話的情境佈 置,林莉芳(2006)以高中職為對象,讓受試者閱讀與感恩有關的文章,以引發個 人感恩的情緒及態度。另外林沛玲(2007)針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以基督教的聖 經故事為基礎,配合團體遊戲與詩歌設計感恩課程,教導學生感恩的重要性,並 鼓勵學生表達出感恩,每週寫下感恩週記;並在八週感恩課程結束後,繼續寫四 週的感恩週記,林京玉(2010)以行動研究探究國中實施感恩教育的歷程,其課 程以感恩的心、感恩的話、感恩的事、感恩的人為四個主題,內涵包括順境的感 恩與困境的感恩,以問題討論和文章閱讀為主要教學方法,上述為感恩教育直接 相關的研究。

再者,因為觀功念恩是觀察別人的功德,感念別人對我們的恩惠,因此和感

33

恩教育有異曲同工之效,國內相關教學研究,為紀淑萍(2002)「在國小實施觀 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探究觀功念恩對學生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影響,

主要教學內容為念恩、善行和反省三部分,利用討論、實踐、紀錄、分享等方式,

引導學生觀察、體會父母、師長、兄弟姊妹、眾人的恩徳。何芳、陳怡吟、鄒玉 秀和陳怡卉(2008)以觀功念恩教學中「轉過為功」為主軸,探討兒童人際衝突 事件處理效能。林恩亘(2010)則是將觀功念恩融入於創造性舞蹈教學中,讓幼兒 在表現簡單的肢體動作過程中思考家人的恩德,並藉由畫下先前的舞蹈動作,使 得幼兒能進一步思考這些動作所代表的意思,藉此感恩家人的付出。

除此之外,和感恩教育有關之研究,大多是以靜思語教學、生命教育或品格 教育為主的研究,其教學方式非常多元,如何世力(2003)便將靜思語融入在國 文科不同單元中,對國中生進行了行動研究,探究靜思語對感恩的影響。黃彩鳳

(2009)以靜思語的五教學活動步驟設計孝順、環保、服務和感恩四個主題教學,

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進行行動研究。王淑鸎(2012)以準實驗研究法探討實施感恩 取向的品德教育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感恩態度、情緒管理與同儕關係之影響。

黃琝仍(2003)以準實驗研究法探討國小三年級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實施成效,

其中「人與他人」層面則是以感恩服務為主題。

有些情緒教育的研究方案設計也會以某一特定的正向情緒為主題,如吳惠萍

(2012)的研究以自信、同理、感恩與樂觀,作為課程的主要內涵,設計適合低 年級學童的課程,以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張旻暉(2011)運用行動研 究將感恩的情意教學融入生活課程中,讓學童從小培養有效的處理情緒的能力,

學習教室裡的各種制度和規矩,學習對團體的認同和肯定來建立良好的班級氣 氛。

二、感恩教育實施因素之相關研究

瞭解影響感恩教育實施成效的因素,在設計課程或教學時可供為借鏡,以下 就課程設計、教學實施兩方面探討。

在課程設計上,陳龍弘(2009)指出在高情緒覺察的狀況下,感恩與幸福感 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在進行感恩教育時,應讓學童覺知自己感恩的情緒。林京

34

玉(2010)指出運用課堂師生衝突真實事件,可讓學生瞭解自己困境,並對事件 詳盡的思考,藉此可提升學生在困境中的感恩能力。

在教學策略方面,為引起學童學習的興趣,並有益於各項核心價值的學習,

可結合多元智慧,或利用體驗活動、多媒體教材、團體討論、戲偶表演等方式,

透過多樣化的活動進行(王若蘋,2010;王碧貞,2011;葉俊緯,2011;黃瑞如,

2008;莊婉琳,2012)。而保持感恩策略的新鮮感,能提高學生學習意願(林京 玉,2010),感恩教育不僅是在知識上的灌輸,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瞭解感恩,

建立認同感,因此需避免說教式的道德灌輸,師生間良好的互動討論、分享,才 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林沛玲,2008;林素芬,2007)。若是進行體驗活動,最好 先透過影片欣賞並分享其感想,再進而體驗活動其教學效果會較佳(王嘉倫,

2011)。進行報恩相關教學活動時,需特別注意學生是否產生挫折感與壓力(王 碧貞,2011),老師對於學生感恩紀錄的回饋,會對於學生在學校、家庭中的感 恩態度、利他行為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曾文祥,2006)。由於感恩教育亦是情 意教育的一種,短時間內不易看到學習效果,因此上課時間是否充足為重要因素 之一(林素芬,2007),且行為的落實須加上老師在日常生活中適時的提醒與引 導(張宗治,2005)。

在教材的選擇方面,需豐富多元,故事繪本、動畫影片、典範故事,只要和 感恩有關的內容,都是可善加利用素材來源(王淑鸎,2012; 林碧君,2012;

黃梅貴,2011),且需要結合學生的舊經驗,配合學生認知,強化其學習遷移的 效果,選用適合他們生活經驗的素材為主,較能引起學生的理解、共鳴,進入深 入省思(王嘉倫,2011;張宗治,2005)。

在學習環境方面,陳馨怡(2009)的研究發現主觀同儕關係良好的國中生,

其感恩狀況也比較佳,陳龍弘(2009)亦發現個人與群際之間互動的凝聚力和感 恩有關,因此,在進行感恩教育時營造友善的環境,能提升感恩教育的成效。另 外可知,環境對於學童的感恩態度有一定影響力,營造溫馨的教學環境有助於培 養學童感恩態度。

35

三、感恩教育成效之相關研究

過去許多西方學者研究感恩時發現,感恩與許多正向情緒有關,且有許多的 作用(在第二章第三節),王若蘋(2010)、王淑鸎(2012)、王嘉倫(2011)、何 世力(2003)、林京玉(2010)、林莉芳(2006)、林沛玲(2008)、曾文祥(2006)、張 詠晰(2012)等研究顯示透過感恩教學或課程,能促使學生感恩的培養,對於許 多人事物容易有感恩的心,也有較高的感恩頻率。透過感恩教育的成效有以下幾 方面。

個人成長方面,學生反思能力與受挫力和溝通能力的增強(林京玉,2010)。

學生的利社會行為表現明顯提升,學生樂於在生活中主動助人,較能懂得察覺與 回應他人的情緒,人際關係也變得比較好(吳惠萍,2012;紀淑萍,2002;賴歆 怡,2012),在「關懷感恩」層面尤具顯著的立即輔導效果(黃琝仍,2002)。

關於情緒方面,接受感恩教育有助於提升正向情緒、降低負向情緒,因此在 遇到感受不好的事時,大多仍維持在正向情緒中,並能理性面對衝突事件,且會 使人對生活感到較有意義(林莉芳,2006;曾文祥,2006;賴歆怡,2012),可 提升國小學童的幸福感受(曾文祥,2006;張倪禎,2010)。

關於學習方面,實施感恩教育課程可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從被動變主 動、學生自律性提高(林京玉,2010),能促進師生關係和同儕關係、班級氣氛 較為和諧(紀淑萍,2002)。其他相關的研究如何世力(2003)發現,實施靜思 語教學後,學生能更加尊重人、事、物,也促使師生互動的氣氛更加融洽。

綜合上述,在相關研究中,雖然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不盡相同,但在實施上 大多有不錯的成效,且實施感恩教育有其必要性,根據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2012)的調查顯示,台灣兒童的整體福祉在22個國家中名列第12名,但兒童自 評的幸福力表現卻排名第19名,幸福感明顯偏低,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或許沒有 優渥的物質環境,仍可知足常樂,再者感恩態度對於身心健康、社會資源的發展 也有其助益。林莉芳(2006)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透過感恩課程及感恩練習可提 升感恩心,即使個人原先並不具備感恩的特質,但特意的感恩練習,仍能對個人 的情緒有正面的影響。

36

然而目前關於低年級學童感恩教育之研究並不多,上述研究對象上多為高年 級以上學生(林莉芳,2006;曾文祥,2006;賴歆怡,2012),此外黃琝仍(2003)、

黃彩鳳(2009)、吳惠萍(2012)等的研究對象雖為低年級學童,但其研究是以 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為主,所關注之面向並不侷限在感恩,因此本研究以國小低 年級學童為對象,實施感恩教育,期望學童能對周遭人、事、物之恩有所覺知,

進而增進感恩回報行為。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