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實驗課程,共計八週十六堂課。另一班級則做為對照組,實驗研究期間對照組學 生不接受任何處理。兩組於第二及第十二週和第十六週,進行前、後測和追蹤測。

二、感恩教育課程

感恩教育乃指教師運用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和策略,對學生有目的、有步驟的 實施教學,引導學生覺察他人所予恩惠的「知恩」、感念他人恩惠的「念恩」、表 達感激的「報恩」到主動幫助他人的「施恩」的教學。

本研究之感恩教育課程,指研究者根據低年級學童的特質,以知念、念恩和 報恩三個面向設計的一系列教學活動。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以下針對本研究的範圍,包含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時間敘述之。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實施對象,係以彰化縣快樂國小(化名)一年級學童為範圍。由 於該校一年級為電腦隨機編班,其學生素質、程度、背景均不會差異太大。

本研究採立意取向,以研究者任教班級為實驗組,另一個一年級班級為對照組,

實驗組男生17 人,女生11人;對照組男生16 人,女生12 人,共58 人。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實驗組實施為期八週共十六節之感恩教育之課程教 學,對照組則不做任何實驗處理,僅進行一般課程。在課程實施前、後,並對實 驗組與對照組分別進行前測、後測與追蹤測,以兩組學生前後測之施測結果進行 量化分析,以瞭解實驗處理之效果。再輔以觀察、文件分析、問卷調查等質性資 料蒐集與分析,以瞭解本課程學生學習成效。

7

(三)研究時間

本課程方案所需總教學時數為十六堂課,教學課程實施在101學年度下學期 第三至第十一週為期八週,於第二及第十二週,進行前、後測,並在第十六週,

進行追蹤測驗。

二、研究限制

以下針對本研究的限制,包含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研究結果推論和研究主 題分別加以說明。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屬準實驗性質。因受時間及人力限制,研究範圍係以彰化縣快樂(化 名)國小年101學年度一年級學生為對象,雖然所選取學校的分班是以電腦隨機 方式公開編排,但是仍然無法達到完全隨機分配的水準,因此,所得結果能否推 論至其他年齡層之其他性質學生,尚待更進一步研究。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之前、後測均使用相同量表,由研究者根據紀佩妤(2009)「青少年感 恩心量表」、范梅英(2011)「感恩心量表」和王淑鸎(2012)「感恩態度量表」編製 而成的「國小低年級學童感恩心量表」,內容包括「感恩覺知」、「逆境感恩」

以及「感恩回報」等三方面,來蒐集受試學生在「感恩心」層面的分數,由於本 量表由研究者改編而成,只經專家效度及預試,因此可能導致在研究結果的推論 上有所偏差。

(三)研究結果推論

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設計課程,並親自實施教學,因此研究結果可能會受到 研究者本身能力、人格特質、教學理念、學識基礎等因素所影響,且研究者為實 驗組導師,其他課程亦是研究者擔任教學,因此可能在實驗課程時間外涉及到感 恩教育教學。再者,亦可能受到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於前、後測和追蹤測皆填寫 同一份量表的影響,故在推論研究結果時,宜將此等因素加以考量。

8

(四)研究主題

在研究主題上,感恩教育不同於科學實驗,有時難以馬上看到效果,就「感 恩」而言,有順境之感恩,也有逆境時之感恩,不同的學生學習「感恩」時也會 有不同層級的表現,因此對國小學生而言,在學習效果上會因個別的不同而有不 同層次的表現,思考的內涵也會不同,故研究者不能急求學生能有一致性的表現。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