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感恩教育的教學策略與活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感恩教育的教學策略與活動

感恩是品格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其教學策略當可參考品格教育之教學活 動,但目前品格教育的實施方式相當多元,如何教品格教育大家亦無共識,因 此,以下僅就本研究相關性較高的教學策略與活動或方案敘述之。

27

一、感恩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

以「兒童文學作品」進行感恩教育

兒童文學(childrens literature)中常常隱含著道德議題(王金國,2011), 因此可運用各式各樣題裁或類型的文學作品,呈現核心價值的定義、內涵,且文 學作品中亦會表現出不同的生命經驗,可讓學生藉此獲取教訓(林建福,2006)。

1.Brynildssen 提出以理解和反省或回應為主兩階段的教學策略並結合下列具 體步驟實施,如圖 2-1 所示(李素貞、蔡金玲,2004):

(1)討論:透過討論學生可以更加清楚書中人物品格的特徵。

(2)辯論:學生透過正反兩方觀點的闡述,可促進道德反省。

(3)研究:透由尋找更多資訊,可增加對品格內涵的體認。

(4)角色扮演:藉由角色扮演的活動,學生可以更深入體會作品中品格的內 涵和提高親身實踐的動機。

(5)撰寫日記或短文:此步驟主要是提供學生自我反省學習到什麼的機會,

並把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

圖 2-1 兒童文學教學模式。取自中小學之品格教育實施與評量,李素貞、蔡金 玲,2004。教育研究月刊,120,頁 58。

1.確認品格教育 內涵

3.進行討論、辯論、研 究、角色扮演、日記與短 文寫作的教學活動

理解

反省與回應

2.選擇文學教材

28

2.王金國(2011)提出 5 步驟的教學步驟:

(1)慎選兒童文學作品:需選擇能讓學童感到些微難度,能做進一步討論的、

生動的、能提供替代性經驗的或者與學童年齡相近令人信服的角色,另外要特別 注意潛在課程的問題。

(2)分析作品找出品格核心價值:教師需摘列出兒童文學作品中所隱含的核 心價值,以便於後續教學活動的設計。

本研究是以「感恩教育」為主,因此在選擇兒童文學作品時,即可以此標的 選擇合適的作品。

(3)擬定討論題綱:藉由導讀可讓學生更深入解讀或體會作品的意涵,擬定 題目時需包含作品內容深究的部分和結合學生經驗探究的部分,並扣住所要教的 核心價值。

(4)實際教學:利用討論教學法,可讓學生易於理解品格核心價值的意義,

和提高學生在生活中實踐的意願。在進行此步驟時,應該要側重作品內容的探 討,而非形式部分。

(5)反省與修正:教學結束後,教師除了針對自己的教學活動做反省外,也 應檢視自己內在理念,即時調整修正。

(二)以「體驗學習法」進行感恩教育

體驗學習源於Dewey 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理念,強調個體從實 際操作與力行的過程中,透由體會省思來尋求意義與價值(李坤崇,2004),因 此體驗學習法可以讓學生獲得直接的經驗,若能夠巧妙的運用體驗可使得學習更 有成效,有以下四個教學步驟(王金國,2011):

1.課前準備

包含體驗活動的選擇,以是否可達成教學目標、安全性、可行性和符合學生 的背景能力為主要考量點,另外對於相關的教學器材和環境亦需準備妥當,以利 教學。

29

2.體驗活動的進行

此步驟的進行為先告知並引導學生活動的主題,接著說明活動方式與流程 後,才由學生實際進行體驗。

3.體驗後的內省活動

體驗後不可或缺的活動便是內省,透過內省引導學生察覺其所採取的行動和 導致的後果之間有何關連性(Knapp, 1992/2003),教師須以適當的發問技巧,

用什麼(what)、為什麼(why)和如何(how)等問題,來幫助學生思考剛才 的活動所產生的意義。

4.教學反省與修正

教學活動的句號應畫在教師對自己教學活動的內省之後,每次活動後教師應 該針對自己的教學做一內省與修改,以作為下次教學之基礎。

二、感恩教育相關活動

感恩並非人人生而知之,須透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引導和個人的練習等後 天的學習,才能進一步培養成為外顯的感恩行為(張長水、李化樹,2007;許富 淳,2009),《愈感恩,愈富足》(Thanks!:How the new science of gratitude can make you happier)一書的作者 Emmons(2003/2008)說到要想經常產生感恩心,

大多數的人都必須要用心的練習和長時間的培養,並提出十點具體的作法,如勤 寫感恩日記;每天反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從他人身上得到什麼?而我又給了他 人什麼?和我帶給他人困擾嗎?另外還運用視覺提醒,寫些和感恩有關的標語貼 在醒目的地方提醒自己等。在教學上,國內外各有幾個可供參考的方法,以下闡 述之。

(一)感恩介入方案

關於感恩「體驗」的研究大多數是透過實驗操弄來驗證,且不管哪一種感恩 實驗的用意都是在引發受試者的感恩經驗,藉此理解其對於個體正面或負面特質 的可能影響(李新民、陳密桃,2009)。這些感恩實驗又被稱為感恩介入方案,

是以「感恩」的認知及相關行為的實踐來設計以提升受試者幸福感,感恩介入的

30

效果特別在於「感恩的引導」上,如何引導感恩,有其重要性(曾文祥,2006)。

接著列舉幾項國外學者主要採用的感恩方案。

1.感恩記事

Emmons和McCullough(2003)曾設計一系列感恩實驗設計來引發受試者的 感恩體驗,主要策略是透過類似寫週記或日記的方式讓受試者回想並寫出曾經發 生過最值得感恩的生活事件。回顧的時間並沒有限制,可以是上個星期、上個月、

去年的事件等,甚至從出生到現在所發生的任何一件事都可,感恩的對象可以從 最親近的親人、師長、同學到其他所不認識的人,甚至大自然或無生命的東西等,

都可以成為感恩的對象(薛人華,2010)。

2.感恩拜訪

Seligman(2002/2003)認為「感恩拜訪」(gratitude visit)可以大幅增加個 體快樂,作法是先想出生命中某個想感謝的人,包括對自己很好、曾經幫助過自 己、對自己有正向影響或者你未曾好好表示感激的人,接著以書信方式說明原因 和寫出感謝他的話,然後親自造訪對方,若需事先約定時間,也不要告訴對方原 因,最後最重要的事情是當著他的面誠懇的慢慢大聲的讀出這封感恩信,以真誠 的表達內心的感恩之情。

(二)感恩125活動

此為財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從2004年開始所倡導的感恩心生活運 動,所謂的感恩125就是1天2次5個步驟,利用「感恩護照」培養每日紀錄「感恩 心」的習慣。其步驟為1.想出感恩的對象是誰;2.回想他們給我的幫助是什麼3.

專注回想因感恩帶來的美好感覺4.感受並儲存這份美好的感覺5.寫下感謝之意,

並付諸行動。2009年的感恩心生活運動之主題為「逆境感恩.不抱怨」,鼓勵我 們在面對生命逆境時,採取積極態度,心存感恩抱持正面思考,創造自己的快樂 人生。2012年的主題為「感恩齊追夢、好行圓好夢」,更強調感恩行動的執行(財 團法人感恩社會福利基金會,2012)。

31

(三)觀功念恩教學

「觀功念恩」是由福智文教基金會創辦人上日下常老法師融會貫通佛教經典

《菩提道次第廣論》義理之後,所形成的信念(紀淑萍,2002)。觀功念恩就是 觀察、發現別人的功德、優點,和覺知他人的付出、幫助,並感念其對我們的恩 惠,簡而言之就是對人感恩之意。「觀功念恩教學」是引導學生在任何情境中,

不管是好的或壞的人、事、物中,去發掘幫助自己成長的點或值得學習的地方。

教學方向可分為如何「找功德」和如何「轉過為功,化怨成恩」,透過不斷的思 維觀察所面對的人、事、物,在這些境界中實際去體會學習。主要教學步驟為引 發實踐動機、實踐、記錄和分享(財團法人福智文教基金會,缺此文獻)。

(四)靜思語教學

靜思語教學主要內容為證嚴法師所說之靜思語,輔以慈濟教師聯誼會建構的 靜思語教學模式,將善解、包容、感恩和知足之內涵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透 由引導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教學步驟為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和生活實 踐,讓學生在真實或虛擬的情境中體悟,在故事的情節中反省,最後引導學生在 生活中落實(慈濟教師聯誼會,2002)。

(五)「品格第一」計畫之教學方案

「品格第一」計畫的課程最早實施的對象是企業界人士,後來這項訓練計畫 被引用到教育上,成為「品格第一」計畫之教學方案,針對學生品格的培養,提 供教材和師資訓練。此課程中包含感恩等49個品格特質,課程架構主要可分為「定 義」、「舉例說明」、「應用」和「讚美」。每一單元教學步驟為:1.品格的定義、

2.教導品格、3.自然界中的例子、4.歷史上的榜樣、5.下決心要做到(五個我要)

和6.課堂活動(有多種活動及勞作)(培基文教基金會,2001)。

綜合上述,不論是感恩介入方案、觀功念恩教學、靜思語教學還是感恩125 活動,其方法都是運用一套教學或方案,促使學生在認知、行為和情意上有正向 的遷移作用,其研究結果也大都呈現正向的效果,故藉由認知、行為或認知行為 的策略可促使個體在態度及行為的正向改變。另外感恩除了需要透過不斷的練

32

習,還要把感恩的心情化成文字寫出來,最後如同Seligman 所言,感恩要經由 行為表現,才能體會到完整的感恩情緒(引自陳學志等,2008)。而培養感恩的 情緒是學習感恩的第一步,透過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後的感恩,對於感恩的學習更 有利,據此可供研究者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參考。